通信人:再与聂棋圣辩论 围棋“小众”不丢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30:54

聂棋圣最近南下出差,看到南方一些城市围棋开展得不错,又听到有关山东围棋发展的积极消息,一时心潮澎湃,再度质疑围棋“小众”说,显然对此依旧耿耿于怀。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此前已做了详尽阐述。争论的核心无非是,到底什么叫“围棋爱好者”?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更准确、更到位的词汇来界定围棋群体间的千差万别?

在笔者所处的围棋时代,所谓的“围棋爱好者”几乎每天棋不离手,每期《围棋天地》的内容几乎烂熟于胸,对任何来自棋界的消息都会立刻做出敏感的热烈回应,而不是现在的“偶尔玩玩,看着不烦”的围棋旁观者与过路客。

前不久,影视明星赵薇力挺常昊,声称自己也是“围棋爱好者”,还有影迷爆料,说赵薇的哥哥是铁杆棋迷,赵薇好棋从小就有家学渊源。那么请问,赵薇女士一周下几盘棋?是否定期收看围棋比赛的转播与讲棋录像?对围棋界的动态流程、历史掌故又有几多了解?如果这些都谈不上,也自称“围棋爱好者”,那我们之间的辩论便毫无意义了。

就棋迷定位的问题,笔者也做了深入思考,想出了一个未必准确的界定语,即围棋项目的 “有效人群”与“无效人群”,这么说,并非打击对围棋有兴趣,却又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观望者与猎奇者,但若不做此界定,形同斗气的“围棋人口数字论”便会继续风起云涌,聂棋圣与常九段们自然更是慨叹连声。

何谓“有效人群”?指的是那些爱棋、懂棋、真正将围棋作为人生喜好的必须,真正能够对围棋品牌的推广与包装做出切实回应与切实帮助的人,从官员到记者到百姓。

就比如记者群体,就属于“有效人群”的范畴之内。记者爱棋懂棋,了解围棋历史的渊源脉络,才有可能写出精彩纷呈的围棋报道,才会扩大这一传统国粹的社会影响力。

2009年,笔者在沈阳采访中国棋院的金同实老师。在谈到围棋宣传时,金老说过这样一段令笔者记忆犹新的话:“说棋手有个性,棋风有特点,其实很多时候都是靠媒体炒出来的啊!真正的围棋记者应该塑造棋手,烘托棋手的风格,日本的加藤正夫,擅长攻杀被称为‘天煞星’,武宫正树行棋喜欢构筑大模样,被喻为‘宇宙流’……这些棋手甚至为了迎合媒体的口味,有时在比赛中故意模拟这种棋风,这就是媒体,这就是记者的力量啊!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宣传氛围如今已平淡如水,这样的“有效人群”现已寥若星辰。

令人纳闷的是,笔者与聂棋圣、常九段所了解的基层围棋信息几乎是截然相反的。在聂棋圣看来,国内基层的围棋气氛渐趋火爆,简直是方兴未艾乃至如火如荼,而笔者所身处的现实围棋环境,却满目萧然,步履维艰。

前段,笔者与棋界人士辩论火爆,同城一80后记者与笔者网聊,突然冒出这样一句令人心寒的话:“张老师,我看你和聂卫平他们辩论得挺热闹啊,但现在有人下围棋吗? ”

去年,笔者借沈阳杨爽二段的关系,找到了正在辽宁葫芦岛打围甲联赛的辽宁围甲队。按理,有罗洗河等名棋手加盟的辽宁围甲队应该成为辽宁各大媒体关注的重点,但实际情况却是,观者寥寥,鲜有问津,在足篮球与八卦新闻风行的媒体氛围里,一直在默默关注围棋的笔者已成“零余者”。

笔者还曾与一位辽宁小棋手的母亲谈过围棋界的现状,棋手的母亲感叹说:“现在家里没钱,学啥围棋啊?想提高水平,就得到北京找高手,人家陪你孩子下一盘指导棋,对局费都得万八千的,就这样还得排队!孩子到了十几岁,如果入不了段,就得考虑转行,每年入段的名额很少,几百人取几个,比考大学难多了!为了让孩子学出名堂,我和孩子他爸硬着头皮在北京租房子、买房子,北京那是啥房价啊?! ”

穷孩子踢不起足球,打不起乒乓球,现在快下不起棋了!

围棋不会消亡,但围棋需要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围棋需要培养自己真正的受众群体与记者队伍,队伍宁肯“少而精”,勿要“泛而杂”,围棋“小众”不丢人,关键是要正视现实,正视困难,只有活出自我,活出路数,才能活出真正的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