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鱼时刻每周几更新:论中国模式(下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56:09
虽然使用哪一个概念无关紧要,而且很多学者对于诸如中国道路、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等概念并没有严格地加以区分而是简单混用,但我们还是需要面对诸如“北京共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等概念作一致性理解的任务。因为在一些学者那里,不同概念的使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立意和出发点,同时也涉及对内涵的不同理解和把握。比如,有的学者不主张使用“共识”的概念,因为“共识”的基本意义是广泛认可的或一致同意的解决方案,而“模式”指的是一系列带有明显特征的发展战略、制度和理念。有的学者也不主张使用“中国模式”的概念,认为我们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还要继续探索。而讲“模式”,有定型之嫌。有的学者对此反驳,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只能得出这样两点结论:一是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模式,因为我们今天学术界和媒体所说的各种模式均处在变动、发展之中,都面临着挑战;二是如果只有完全定型的才能称之为“模式”,那等于说“模式”必定是僵化的,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还看到,即使使用同一个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者认为,讲中国道路,其实所指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的学者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分析放在了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的历史框架之中。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道路是近代120年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从总体上而言,“中国模式”一词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相对较高。在有的学者看来,“模式”一词的使用首先就是用来说明自己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是对其特殊性的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对“中国模式”的总结,是因为“模式为现实提供定义,为比较提供知识,为未来提供指南”。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看来,善于总结概括自己发展经验的国家才有“梦想”、有希望、有方向。肯定中国的进步,发现中国进步的“法宝”,并指出眼下危机的原因,是总结中国模式的动力。针对一些人关于“中国模式”并不是由中国人,而首先是由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人提出来的,意在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因而不宜使用等观点的质疑,有的学者指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一再提到中国模式,强调各国都要独立思考,寻找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因此中国模式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它所指的,无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思考、反复探索所找到的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非就是指的为实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战略目标所作的抉择、所走的道路、所用的方法。有的学者认为,“模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从社会发展意义上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任何疑义。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回避“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完全可以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来概括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

  对“模式”一词的趋于认同并非无足轻重。“模式”话语所形成的共识确实意味着:第一,“模式”一词的使用,蕴涵着一种对中国模式业已基本定型和基本成熟的判断。第二,“模式”一词的使用,也蕴涵着对这一模式的肯定性认定。第三,由于“模式”还具有把某种特定的“方式”作为可以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推广或供其效法的“样板”的含义,因此,虽然探索中国模式的“着眼点不仅不是、而且恰恰是反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给苏联模式自封样板和示范,而主张各国要独立自主地寻找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但确实意味着这一模式具有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意义的内容。而对诸如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和中国特色等概念作一致性理解的关键在于进行外延的框定。在这方面,已经有许多学者作出了努力。如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模式”可以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发展实践”共同构成的社会发展模式。有的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在我们看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模式可以认为是对中国模式的外延进行框定的三个主要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