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直播间背景:[转贴]浩劫余生截然相反的选择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591068#659106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1:58:43
0 次转到微评 yili 于 2010-11-24 18:01:4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文化散论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8/07/24/010301301.shtml

一、陈光标:富而思源慈济天下 作者:-本报记者李富永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64&id=3487017

他以捐赠款物超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善”,他以军事速度带领第一支民间救援队进入灾区,他高调行善试图唤起更多人加入,他是企业家、慈善家,是许多人心中的英雄   

  论财富,他并不是中国最富裕的人,甚至连南京首富都够不上,比他有钱的人随便都能说出一大排,但是近十年来他累计捐赠到位款物超过6亿元,仅2007年就捐赠1.81亿元,数额之大列为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善”;论身份,他和他的公司既不是专业的救灾机构,也不是身负其责的公职人员,但是他却率领救援队像军人那样奋不顾身,从废墟中救回131条宝贵的生命、背出6000多具遇难者的遗体,打通北川、映秀的道路,推出映秀镇停机坪,积极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成为最优秀的救援队。其中他一人亲手救出12人熏搬运出200多名遇难者的遗体;论位置,他和他的队伍从离震区很远:从江苏开进到震区路程不下2000多公里。但是这支大型机械队伍日夜兼程,在地震发生后36个小时、47个小时的时间段里分批抵达,几乎与当地部队同时到达,并为受到阻滞的救灾部队开辟道路,令军事专家都大为赞叹。

  这三项奇迹,无论作出任何一项都堪称壮举。但是他们都做到了。他们是董事长陈光标及其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父母言传身教儿时即助人为乐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虽然家里非常贫穷,但他们从小就教育我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陈光标觉得,自己现在热衷于慈善事业缘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今年39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那是一个以穷困闻名的地方。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但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在贫穷的环境中长大,有的人会走上错误的道路,然而陈光标从小感受的善良的父母的影响:一方面发奋图强,一方面帮助苦难的人。

  陈光标回忆说,“8岁那年,弟弟降生了,妈妈的奶水不够,但我亲眼看到热心的妈妈帮助同村一个奶水更少的母亲哺育孩子。那时我很不理解,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做。妈妈笑着说,你小时候也这样啊,那时隔壁孩子的妈妈奶水不够,我也喂过他呢。你要记住,我们虽然穷,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父母的基因传给陈光标,使他从小就天性善良。看到别人卖青蛙,因为听老师讲“青蛙是益虫”,他就买回来放生;12岁那年,看到有人要宰杀耕牛,他偷偷的将牛放了。

  如今,这样的善良伴随他:见到自来水龙头滴水就要拧紧,街头倒地的自行车他会扶起,在菜场见到青蛙、乌龟他就要买来放生。据说,他放生到玄武湖里的青蛙、乌龟等大概要按吨计了。

  “当时,听妈妈说我家隔壁的小伙伴也因为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我二话没说,自己跑到学校帮他交了一元八角钱的书本费。当他妈妈看到那些书的时候,拉着我的手流下了眼泪,一个劲地和我说谢谢。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和自豪。”陈光标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许下心愿:如果自己今后有了钱,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

  年少的陈光标开始不断找寻致富的途径。

  13岁暑假的时候,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陈光标在致富路上尝到了甜头,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在从商磨练的同时,陈光标并没有荒废他的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的时间,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学习惯。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创业淘金的征程。他看到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拿出仅有的3000元钱请专家提供指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原来100多元的样机改装后卖到了8000多元。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陈光标终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7年,陈光标一次山东泰安之行,发现了人生的第二桶金。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而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对治疗慢性病有良效,陈光标敏锐的目光发现其中大有商机,“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买了6台胶囊生产机,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制成灵芝胶囊销售。这样一来,200元一公斤收来的灵芝制成胶囊后,售价达到2000元一公斤,这使陈光标收益颇丰。而更令陈光标感到高兴的是,他开发的“灵芝胶囊”项目促进了山东泰安的“灵芝经济”,带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还因此颁发给陈光标特殊津贴。

  投身环保视循环经济为行善

  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后来的一次机会,使他对循环经济发生了兴趣。当时南京城运会旧址附近的房屋需要拆除,南京市领导找到陈光标,问他愿不愿意接手,陈光标表示愿意试试。结果一接手才知道,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旧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人工等成本,净赚285万元。

  废旧的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的车胎可以清洗切块机成粉做塑胶跑道和农用车胎等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以后,陈光标又将这一循环经济模型,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设施方面,在为自己带来倍增效应的同时,陈光标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创造不止、回报社会”。他认为,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而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他决心做一个慈善家,用多种方式报效社会。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陈光标在委员的两会提案稿中,除了“慈善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信仰”,“投身慈善乐在其中”,“财富如水,应该学会分享”等慈善思想外,“企业发展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不能牺牲子孙后代活下去的条件”等公益环保观点也频频闪现,处处充溢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及时行善捐赠比例越来越高

  陈光标说,许多企业家50岁以后开始行善,我理解他们;但是我自己的想法是及时行善。因为真正的行善应该伴随一生。

  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之中。那年陈光标刚刚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一年的收入不到20万元,就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2年以来,陈光标领导下的江苏黄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年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江苏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支持“抗非”事业。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海啸灾区捐出了300万元。

  截止到目前,陈光标捐助面涉及20多个省,受益人口达到20余万人,累计捐款捐物超过6亿元,成为中国首善。

  记者曾经问陈光标:“你捐了那么多钱,会不会把公司压垮?”陈光标说,不会的。最初刚刚做生意的时候,拿出净利润的5%用来捐赠,然后增加到10%,再后是15%,逐步增加到目前的30%左右。虽然捐赠比例逐步大幅度提高,但是企业不仅没有垮,而且越来越壮大!

  善待员工捐赠只雪中送炭

  对于社会上素不相识的人,只有对方有难处,陈光标总是慷慨捐赠,甚至还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对于身边的员工和同事,陈光标又如何呢?是否赞同热心公益的同时却苛责自己的员工的做法?“我不赞成!”陈光标明确予以否定。他说,在自己的公司里,他把3000多名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挣来的钱首先用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所以公司职工的收入在当地名列前茅。在此基础上,公司还设立了慈善基金,从赢利中拿出20%-30%的部分投入到基金中,确保那些遇到生活困难的职工得到有效接济。

  “员工是企业的财富,是我最亲近的人,我们首先让员工有高收入;对于家里遇到危难的职工,我们决不会让他们因为钱而犯难”。陈光标说,公司实行高工资制度,司机月收入有时能达到1万。一定要让职工感到:在这家公司工作,待遇是最高的。有的职工家人得了急难病症,公司一给就是10万。

  5月13日,陈光标公司的救援队伍赶到灾区现场后,陈光标给120名操作手开了一个小会,向员工们承诺:他们在灾区工作的工资,将从平时的每月5000元增加到2万元,而且每5天发一次。这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目前,一线员工的补助完全准时地划到了他们的银行卡上。

  对于慈善事业,陈光标的思考是:“做企业,我一直坚持诚信做企业,坚持守法经营,我不想贪多求快,有多少钱做多大事,都是拿自己挣来的钱进行扩大再生产,每一笔钱都是实实在在赚来的,这也是我能够放心捐赠的底气所在。熬过严冬的人最知道太阳的温暖。所以,我们董事会规定,我们的捐赠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

  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四个方面。”虽说是一个企业家,陈光标绝不以慈善捐助来谋取生意上的好处。多年来,他一直遵守着“搞慈善的地方不投资,投资的地方不搞慈善”的原则,坚决把企业利益和慈善捐赠分开。

  为国分忧温总理“向你致敬”

  5月23日清晨,陈光标从成都市赶往绵阳向灾民发放收音机,上午9时许,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安置点,他遇到了前来看望恢复上课师生们的温总理。

  “我知道你,你是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我向你致敬。企业家不但要有经营的理念,还要有爱心、有灵魂。谢谢你们!”总理紧紧握着陈光标的手,一字一句深深温暖了陈光标的心。

  “总理的话是对我做慈善多年来最大的认可,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值了。”陈光标仍清晰地记得和总理的交谈。“企业家做慈善,就是尽力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人是要有良心和爱心的。我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企业家,当年是国家供我上的大学,后来开公司也是靠党的政策,所以我始终认为我的财富不只属于我个人。当国家遇到危难时,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到很幸福。”在亲赴灾区之前,陈光标已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区捐款650万元。但他仍然不满足,在去灾区前将200万元资金通过银行转到四川,到了四川后提出钱款分别散发给灾民;到了灾区后,他一方面抢险,一方面指示公司总部源源不断的向灾区输送急需物品,一共捐赠785万元现金,60台大型机械、600台教学电脑、3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和文具、170吨大米。甚至临走时,他们把自己的10多万元的生活费也留给了灾区的孩子们。

  6月1日,陈光标在绵竹东汽幼儿园里和孩子们做游戏时,听孩子们说自己家的房子被震垮了,陈光标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一张名片押“孩子,把叔叔的名片给你爸爸,让他给我打个电话,叔叔给你们建。”结果孩子们也纷纷说要建房,陈光标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念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记下,回头告诉自己父母。

  高调行善唤起更多人加入

  陈光标常说,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之所以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因为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商场闯荡这些年,陈光标从不抽烟、很少喝酒,更不参与赌博,也不出入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闲暇的时间,陈光标坚持读书学习,这已经成了他多年的习惯。他读书涉猎很广,这有力支撑了他的事业,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个人境界。

  陈光标在接受采访时,一再表示,是邓小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企业家的今天,所以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里都有人民的无形股份,我们应该与政府共同履行社会责任,与社会共同分享财富。

  从10岁时帮小伙伴交的1.8元书本费,到2007年价值1.81亿元的捐赠,陈光标以实际行动实现着自己儿时“帮助更多的人”的心愿。

  近10年来(汶川大地震前),陈光标累计捐款捐物实际到位5.13亿元,其中现金就高达3.76亿元,共捐赠车辆93辆,捐建希望小学121所、乡卫生院27个、养老院16所,为偏远农村修建乡村公路91公里。

  在2006年4月12日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上,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的文章,以他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资本和道德”的命题。他号召“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应当成为企业家的价值观”。

  在陈光标的感召下,许多企业家踊跃参加慈善事业。曾有一位企业家拉着他的手说:“光标啊,你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让我也不得不做啦。”
---------------------------------------------------
从孤儿院到副省长的蜕变
http://club3.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64&id=3487017
  1960年,王怀忠刚满15岁,那一年,因为饥荒,他的父母相继饿死。
第二年,王怀忠被政府安排进了当地的孤儿院。   

从孤儿院出来后,王怀忠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于其聪明好学,加上人勤奋上进,很得组织器重。从亳县县长、县委书记到阜阳地区行署专员、阜阳市委书记,直到安徽省副省长,仕途坦荡,直到后来的落马。

曾与王怀忠共患难的王魁仁,一直过着清苦安分的生活
2003年12月29日,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一审被依法判处死刑。

孤儿、社教员、记工员……副省长、死刑犯,从来到这个世界时的赤贫,到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的近千万元涉案金额,回顾王一生轨迹,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
没有谁从出生那一天起骨子里就带有天生为恶的成分,王怀忠也不例外。那么,他一生中善与恶的分水岭在何处?他为何从一个受人赞赏的人民公仆蜕变为巨贪?本刊特派记者赴观堂,走亳州,访阜阳,在他成长、发迹、堕落并最终毁灭的这片土地上,试图从民间找到一些零碎的答案。

三个孤儿只有一条裤子

2004年第一个周日的上午,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十字街口,55岁的王魁仁正在一言不发地打烧饼。一周前,他从电视上得知了王怀忠一审被判死刑的消息,话就比平时少了许多。

“俺真没有想到,他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王魁仁一边将炉内烤熟的烧饼换下来,一边和记者说着话,“从他出事那阵子起,俺就一直在打听,俺早就知道他会有今天——他犯的罪孽太深了,谁个也救不了他,他是自寻死路呀。”

在这个离亳州市区五六十里地、与河南永城地区鸡犬相闻的小镇,几乎所有老百姓都能理解王魁仁的复杂心情,这并不仅仅因为他和王怀忠是乡邻的关系,还因为在40多年前,他和王怀忠曾经有过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那时候,俺们三个都是孤儿,都住在孤儿院里,好得可以用‘穿一条裤子’来比方。可现在,俺们三个只剩下俺一人了。”王魁仁摇摇头,仿佛想将满脸的凄凉甩到地上去。

1960年,王怀忠刚刚满14岁,那一年,因为饥荒,他的父母相继饿死,只剩下他和两个瞎眼的哥哥。第二年,王怀忠被政府安排进了当地的孤儿院。在这里,他和比他小几岁的王魁仁、杨绳结成了生死之交。

“俺们都没有爹娘,所以三人格外亲,吃睡都在一块,像亲兄弟。在孤儿院里,虽然政府管饭,但都吃不饱,俺们就轮流出去要饭。为什么轮流出去?因为俺们三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去要饭,谁就穿上裤子,要回来三人一起吃。”王魁仁回忆说,“吃饱了就在一起玩,他的脑子特别聪明,玩啥都玩不过他,而且他还特别勤快,总是帮孤儿院里干些杂活。”

这三个苦命的孩子在孤儿院共同生活了近两年,直到王怀忠被推荐到邻近的张大庄公社当通信员。过了几年,王魁仁也参了军。三人从此分离。

从孤儿院出来后,王怀忠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聪明好学,加上人特别勤奋,1963年,他被组织上推荐到霍邱县搞了三年的社教活动。社教活动结束,他被分配到亳县城西的十八里区任团委书记,后又调至亳县十河区赵桥公社任党委书记,接着是十河区区委书记,城关镇镇长、党委书记……一直到亳县县长、县委书记,阜阳地区行署专员,阜阳市委书记,安徽省副省长,仕途顺畅,平步青云。

王怀忠自顾一路做官,王魁仁退伍后过着属于他的生活,互不相干。但随着杨绳前几年因病去世,王怀忠最终因触犯国法沦为阶下囚……在观堂镇街口打了近十年烧饼的王魁仁,想起40年前三人的甘苦与共,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 送分 分享到:  -->发布新帖本版块主题总数:102532 / 帖子总数:1024998
今日论坛共发帖:18463 / 昨日发帖:40713 / 最高日发帖:62709 跳转论坛至:
[转贴]浩劫余生截然相反的选择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591068#6591068 [转贴]欧洲文化之行的最后壮观(组图)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820993 [转贴]"土改"见闻录: 无法无天的痞子运动-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语文课本背后的真实性(组图)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独裁者的性命之虞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姜莱: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性堕落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7086673#70866... [转贴]风云诡诈的\1966年2月-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胡适1941年的文章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3318063#3318063#33... [转贴]高人:又一出难得一见的官场活报剧-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西媒:中国崛起之路与西方截然相反 西媒:中国崛起之路与西方截然相反 西媒:中国崛起之路与西方截然相反 [原创]论狼奶-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谢盛友:中国人为什么蹲着?-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富贱了的中国人缺乏贵族精神的中国人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倾倒世人的世界十大宝藏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817247#6817247#6... [转贴]太平天国开女科举的事实是造假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923331#692333... [转贴]流沙河∶美国人是最好的朋友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2807067#2807067... [原创]批评梁晓声的《论林黛玉》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原创]《我所经历的1983年“严打”》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1864498#1864... 高人:又一出难得一见的官场活报剧-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吴澧:中国人为何不懂法律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887868#6887868 [转贴]吴三兴:中国为什么没有“精神领袖”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 [转贴]庞统不是一个好公务员 【文化散论】-凯迪社区#6995619#699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