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连锁业的十大理由:到十全街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2:18:58

                                     到十全街去

        一个洒着薄薄春阴的午后,换上平跟软底鞋,出门,到十全街去。实在喜欢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理由引人驻足,也有足够的空间置放我闲适而恬淡的心情。

  比起人头攒动的观前街,十全街多了几分闲适;比起清雅的平江路,十全街又多些热闹;而和姑苏城外的山塘街相比,十全街的情调显然十分小资。这街上亦古亦今,亦中亦洋的文化韵味令人流连。

 对照着南宋时期的苏州地图《平江图》来看,十全街已在古城苏州的东南横亘了至少一千多年历史了。东起葑门,西到三元坊,全长约两公里,至今仍然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水城风貌。和它横穿着的,是二郎巷、相王弄、南石皮弄、带城桥、五龙堂、燕家巷,还有和它平行的滚绣坊、长洲路,中间则是那大名鼎鼎的南园地区。

古语:“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全街上的名人不胜枚举,留下了颇多与名人有关的古宅、名园和地名。

一座织造府和一个振华女中,坐落其间尤显得不同凡响。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苏州府以明末周奎旧宅建苏州总织局,翌年成。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以孔副司巷为界,划南半部为织造署(原王鏊别墅、今振华中学),北部为织造局(今苏州十中)。康熙、乾隆南巡至苏,常驻跸织造署。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太湖奇石瑞云峰迁入行宫花园内。1928年,振华女中迁移至此。

苏州第十中学的前身振华女中于1906年开办,创办人王谢长达先生是明代宰相王鏊的第13代孙媳。辛亥革命后,上海成立“天足会”,苏州第一个响应的就是十全街上的“王三太太”。王谢长达先生开明进步,视妇女解放为己任,亲任苏州放足总会总理,后又投身教育事业。先生之女王季玉1917年美国留学归来继任振华女中校长,毕生为教育,终生未嫁。

振华师资雄厚,当时的一批社会贤达如章炳麟、蔡元培、李根源、竺可桢等都曾出任校董,过问校政。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评价女中:“振华是数一数二的学校,是振兴女子教育最早的先锋。“

岁月如水,洗尽铅华。织造府如今端坐在下塘深巷中,门可罗雀;织造署门前只挂着匾额“状元及第“,那是清代苏州彭氏家族的荣耀,也是苏州人衣袂上自古的书香。曾经的行宫名园,而今的名校,名校代出名人,实为苏州佳话。

先人如斯,德馨流芳。苏州因此,风流千载。

说十全街自然就要说南园。南园的范围到底有多大,好像很难描述精准。苏州文献中记载,北宋范仲淹办府学之地即为南园,苏舜钦建沧浪亭的地方也是南园,那这样来看,南园的范围至少要从现今的人民路圈起,直到南园宾馆附近。

  老辈苏州人说起南园,总怀有一些留恋的神情,说这里泉清石秀,是苏州城里的风水宝地。南园故地颇多名流寓宅,官宦世家。只一条阔家头巷就比邻着清人沈德潜的故居、始建于南宋的网师园和宋代古寺圆通寺。而这条逼仄的小巷也因曾经达官贵人聚集,由圆通巷改名为阔家头巷。

   南园附近保留许多近代历史的遗存,大多是些青砖红瓦的洋楼。

南园宾馆内有栋三层三开间的青砖洋楼,即原来的南园蔡贞里7号。1927年,蒋介石为得到江浙财团的支持,和宋氏家族联姻,并先后与前三位夫人毛福梅、姚冶诚、陈洁如办理离婚手续。离婚后,蒋介石将第二夫人姚冶诚和儿子蒋纬国安排在苏州寓居。姚冶诚和儿子蒋纬国自1929年起就一直居住在这里。当时这栋洋楼也被叫作“蒋公馆“。文革中,它又被林彪充作了”行宫“,臭名昭著的《517工程纪要》就在这里炮制而成。

如今,站在带城桥南园宾馆大门向内张望即能看见这座蒋公馆,它已改名为“丽夕阁”,成为宾馆客房。

再拾零说说其他名人故宅。国老人、朱德总司令的师李根源先生的宅园(原名阙园)在今日苏州饭店内。著名的衮绣坊则留下了宋太子少师元绛、明代民族英雄朱纨、清戏曲家尤侗、南社成员苏曼殊和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的足迹。叶圣陶故居现是《苏州杂志》编辑部。当代苏州文人陆文夫、范小青、陶文瑜、朱红等都与此处有渊源。老宅新篇,再传苏州儒雅之风。

苏州自古崇文重教,十全街上亦是书院遍布。三元坊标榜的即是读书人钱棨连中三元的荣耀。我国科举自开科取士起一千三百余年,共出文武状元596年,连中三元者仅有13人,可谓凤毛麟角。而钱棨的连中在那个年代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钱棨,清乾隆长洲人(今苏州人),是大清朝开国140年来“连中三元”第一人,且距上次科举出现“连中三元”已有376年。难怪当时的苏州一府三县皆视其为骄子,特为钱棨设立三元坊。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十全街则可谓:街不在长,有名则灵。它的古雅之名不仅纂刻在牌坊上,也烙印在苏州历史中,弥散悠悠书香。

从三元坊到振华中学,一条十全街演绎了多少书香门第的苏州故事。念叨着这些名字和故事,就像是吐纳着十全街的气息,心,也就一同古雅起来了。

                                                 (未完、待续)

                           


古雅十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