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笑做汉堡的游戏:史沫特莱:仿佛生根在中国土地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54:33

史沫特莱:仿佛生根在中国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5-31 16:31:37  

-

    位于纽约曼哈顿闹市区纽约大学附近的一幢老式灰砖楼房,在附近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流的映衬下显得普通而落寞。上世纪40年代末,以报道中国革命著称的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就是在这座楼里的一间20多平方米的公寓里,度过了离开中国后的日子。

    这幢16层高的公寓楼建于1928年,80多年来依旧保持着单间小公寓的格局。当本报记者走进公寓楼,向管理人员询问是否有人知道史沫特莱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或者是否有人知道史沫特莱时,所有人都摇摇头,脸上显现出诧异的神情,他们想像不到,一位在这里居住过的房客,曾经以她的笔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国人民、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

    经典著作仍在销售

    而在美国最大的网络销售商亚马逊网站上,人们依然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的战歌》、《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这些史沫特莱的经典著作,并为之留言评价。对中国感兴趣或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美国人仍旧会阅读她的作品,感受她笔下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人的风采。

    1929年初,史沫特莱作为《法兰克福报》特派记者踏上中国的土地,她不顾国民党当局的新闻封锁,深入共产党根据地报道人民革命斗争和抗日反蒋爱国运动。1937年1月她到达延安,随八路军、新四军转战华中、华东等抗日前线,写了大量采访八路军、新四军的报道。1941年因病返回美国后,继续为支援中国抗战而写作、演讲、募捐。1950年,她准备重返中国时,不幸因病逝世,终年58岁。

    史沫特莱一直献身于中国的革命事业,创作了许多歌颂中国革命、向世界介绍中国革命真实情况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对参与中国革命的普通中国民众的挚爱和深情。她写道:"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是什么缘故,在那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间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学者为其出版传记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麦金龙是目前美国屈指可数的对史沫特莱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麦金龙到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教后,发现这所学校是史沫特莱的母校,又因为他的妻子深受史沫特莱的影响,于是他们夫妻合作,经过长期搜集信件、寻访认识史沫特莱的人,前往史沫特莱的出生地和她曾经到过的地方实地调查,1988年出版了史沫特莱的传记。

    麦金龙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史沫特莱的最后一位老朋友是在中国的爱泼斯坦。她没有子女,如今也没有健在的老朋友可以接受采访了。他介绍说,史沫特莱在二战期间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文章。她在美国和美国之外的左翼圈子中非常著名,她的《中国的战歌》由当时最著名的诺夫社出版。她经常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她与当时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有大量接触,包括老舍、董必武、陈翰笙等。

    "史沫特莱的战争报道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在美国国内引发了对中国革命的同情。杜鲁门和马歇尔时代民主党曾经试图在中国内战结束时保持中立。"麦金龙教授说。

    麦金龙教授对史沫特莱作为一个杰出记者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表示敬意。"战争报道非常艰难而且异常危险。史沫特莱1937年至1941年间坚持生活在战地的军队和游击队之间。据我所知,没有其他的西方女人(甚至男性),长期深入到艰苦的农村战场中。"

    母校收藏珍贵资料

    史沫特莱的母校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档案馆网站上至今仍能看到大量有关史沫特莱的资料,包括各种图书和图片资料、文稿、信件。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到,史沫特莱在麦卡锡时代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她经常受到各种骚扰,联邦调查局跟踪她的一举一动,甚至要求房东不要租房子给她,美国共产党也因为她的不同政见而抵制她。麦克阿瑟指控她是苏联间谍,史沫特莱曾经要求他公开道歉。1949年,在强大的压力下,她被迫离开美国。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档案馆主任罗布斯平德勒告诉本报记者,史沫特莱是他们学校最著名的学生,他们收藏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些重要文件,都是研究中国上世纪30年代后期状况的重要文献。

    斯平德勒说:"史沫特莱对毛泽东和中国军队的杰出报道,详细且富有同情地记录了中国人民为自由而战的英勇事迹,史沫特莱的报道为世界看待中国革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影响了战后和解和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