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手机安卓版:马立诚:人民日报评论表达“进步的社会管理办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1:39:25

马立诚

核心提示:近期一组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并受到舆论热议。5月30日,凤凰网独家对话《人民日报》原评论部主任编辑马立诚,解读系列评论背后思维。马立诚认为《人民日报》此次系列评论是针对当前现实来写的,是“要求真正重视群众的利益和权利,用理解民间疾苦的思路来解决群体性事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此次系列评论代表一种新的动向和信号,马立诚则认为“言之过早”。

对话嘉宾:马立诚,1946年出生,曾任人民日报原评论部主任编辑,政论家。长期从事中国政治与社会改革研究,撰写多种评论及文化著作,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话主持:李杨

凤凰网资讯:自4月底开始,一组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它提出要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主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坚持理性;还指出为政者要在众声喧哗中倾听“沉没的声音”。为什么在此时连发五篇这样的评论?是针对什么背景发出的声音?

马立诚:这些文章都很好,也是针对当前现实来写的。

凤凰网资讯:具体哪些现实呢?

马立诚:针对当前部分地方民众的维权活动,还有对某些事件的不同意见、“异质思维”。现在社会现实是我们每个人都了解的。

民众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要主张自己的权利,要使用自己的权利,怎么认识呢?《人民日报》的评论提出了这么一种看法,总的来说是维护公民权利。因此代表了一种进步、理性、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的思维。

凤凰网资讯:近期地方维权事件层出不穷,人民日系列报评论在此时推出能否理解为两者之间的某种联系?

马立诚:我想是有的、是针对这些的。但是我也没有跟评论作者接触,也无从判断这些文章是怎么样问世的。

凤凰网资讯:这批评论代表谁的声音?是评论员个人的想法,抑或代表整个《人民日报》?

马立诚: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当然是代表着《人民日报》。

不可能只是某个评论员的自娱自乐,《人民日报》的评论需要很多层级的审查。这些评论还是代表了《人民日报》的声音。这是一种改革开放的声音,是一种进步的声音,是一种理性的声音。

凤凰网资讯:这批评论代表一种怎样的动向和信号?

马立诚:是不是代表重大信号很难说,这个事不好下论断。

凤凰网资讯:这一次的评论,是否能理解为类似于历史上《人民日报》署名发表的郑青原、皇甫平的文章?也是一种重大信号的表现?

马立诚:现在说这个事为之过早,还要再看一看。但是总的来说,现在需要讨论的是,究竟怎样正确看待我们社会中民众维权的事件,以及怎样评估这些事件是不是需要以一种压服的办法来解决。

我们看到,有不少民众维权事件的发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反而导致了更恶劣的后果。这个教训很多,使得社会的矛盾更加激烈和尖锐。

一味的压服、动用警力,这是我们常见的各地政府解决民众维权的方法。《人民日报》的这些评论,显然是要求真正地重视群众利益和权利,用理解民间疾苦的思路来解决群体性事件。

和当前有些地方官员采用滥用警力、压服群众的办法不同,《人民日报》的这几篇评论表达了一种积极、进步的社会管理办法。

凤凰网资讯:针对这一次的评论,网友感叹:从“难读”到“好看”,《人民日报》终于有“人”味了。您怎么看?

马立诚:那更好,语言更活泼、更生动,不是高高在上的风格,而更加接近群众了。

凤凰网资讯:这种风格将来会成为《人民日报》评论的主流吗?

马立诚:不一定,它是一种尝试。以前,大家读起来觉得有些空话套话比较多。多年来,人民要求希望《人民日报》的文章更加有亲和力、更加生动。希望《人民日报》的尝试能够发扬开去,能够改变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