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开审判补给箱视频:2011年安徽省高考语文预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16:54

一、命题特点

1、紧扣考试说明,无偏题怪题,命题不规范现象较少

2、 选材有地方特色,朴实平易积极向上,紧扣时代脉搏,兼有加工改造

安徽省南北跨度很大,城乡差别很大。语音题不能涉及声调的区别,阅读材料不能涉及地域文化。淮北学生不熟悉皖南文化,江南学生不熟悉江淮特色。命题专家为了使试卷拥有地方特色,故意在试题上粘贴标签式的安徽特色。2010年语文大阅读材料就由淮北作家许辉原文的4000多字,删改成了不到1000字的短文。

3 紧跟全国试卷,稳步推进改革

        全国卷是各省市命题的风向标。安徽省几年来的命题思路与全国卷命题精神基本一致。以高中语文新课标为指导,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题在注重人文性、思辨性等特点的基础上,具有发挥的空间,能有效地考查考生对生活积累的广度、认识的深度和思维的精确度,包括试卷的各种题型阅读字数都与全国卷高相差无几。                    

(二)高考语文不同题型备考建议

        论述类文本阅读

1、备考建议:掌握错误选项的设置规律,不必多做试题,可选择近年高考真题稍加练习。

2、                答题方法建议:

1、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改换了说法,改换了表达形式,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有时是抽象概括,有时是形象解释。

2、判断选项是否正确,一定要从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符合逻辑的角度去思考判断。一般认为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这些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现在已经很少出现,一定要把握住是否有曲解文意的毛病,要仔细辨别是否符合文章表述的意思。

        文言文阅读

1、预测:文言文的考查从06年的《齐民要术·序》,到07年《古砚说》,08年《新唐书·韩休传》,09年《游东山记》,文体上不断变化。古人的赠序、明清小品文以及桐城派作品应该引起重视。桐城派是安徽的骄傲,桐城派散文更是历来受到安徽人民亲睐,但一直未在高考试卷上出现。另外,人物传记作为一种材料易寻、考查成熟的文体更应该重视。加强训练,提高能力是根本,其实文体不需太在意。

2、文言文实词用法备考注意点:

注意:实虚词有可能都是文本内的,不须惊慌。

古代以单音词为主,也有少量双音节词现象,

复音词:

联绵词:伶俜萦苦辛(孤单的样子)   望洋兴叹(望阳、亡羊、盲羊)仰望,不是看到海洋的意思) 仓皇出逃

偏义复词: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虚词:

单音虚词:

”焉”作助词、兼词和代词的判断(09年安徽卷第5题),“其”的多种词性与用法(09年安徽卷第5题)(06年安徽卷第9题),“与“连词和介词区别(09年安徽卷第5题),“何”作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判断(08年安徽卷第9题),“者”字助词和特殊代词的区别(07年安徽卷第9题)

未涉及到的有“乃”、“则”、“乎”、“因”以及“以”作为连词的不同用法等

复音虚词举例:所以、无以、以为、于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无以:意思是“没有用来……的办法”,类似“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再如:所以(……的原因,……的办法,是用来……的)

以为:一种意思是“以(之)为”南取北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把(他)作为

一种是“认为”,是复音词,例如: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跑了。)

于是:两种用法,有争议的情况不会命题。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诗歌鉴赏

1、预测: 考查的题型上六种类型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或意象意境场景型分析语言特色、炼字型、分析写法技巧型、分析思想情感型。只有分析形象意象意境场景型未有涉及。

方法点拨:

(1)典型人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方法

         提问方式:简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参考答案】

         (第一步)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第二步)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第三步)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指向不是很明确题目的答题步骤:

              概括是什么形象。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哪里。

              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意象、意境、场景型          例如《暮江吟》

意象:列举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如:残阳,又瑟又红的江水、弯弯的月亮、珍珠似的露水

意境:带有感情色彩的景物构成的氛围   在列举意象的基础上总结意境特点,构成静谧、甜蜜、安闲的意境

场景(景象、画面): 侧重描述场面景象,感情色彩包含在形容词定语上。

例如2009年全国卷1和2第12题,都是考查诗歌描绘的景象、画面等。

预测:1.继续回归唐诗宋词。2.转而考元曲。

元曲解题指导:[原题回放]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2005湖北)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内容简介]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代表作《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汉元帝在全国选宫女,农家女王昭君,生得“光彩照人,十分艳丽”,被选入宫,因拒贿使臣毛延寿,被点破画像,打入冷宫,后因偶然机会,被元帝宠幸,封为明妃。毛延寿因惧而逃亡匈奴、呈上昭君画像,并怂恿匈奴王呼韩耶出兵强索昭君。呼韩耶听信毛延寿,派兵逼迫和亲。汉元帝被迫应允,昭君也“情愿和番,以息刀兵”。灞桥送别时,王昭君对故国十分依恋,当行至汉番交界时,她从容南望,酹酒于地,投江而死。呼韩耶非常感伤,葬昭君于江右,名为“青冢”;拿住毛延寿,送回汉斩首,依旧同汉和好。剧本以汉元帝和王昭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官吏的怯懦无能及挑拨民族关系的“奸邪逆贼”,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忠贞为国的典型形象。全折的曲词,清雅典丽,感情浓郁。


  [曲词解析]

  这支[梅花酒]曲子写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时那种感伤和痛苦的心理,展示了辽阔、深远、幽眇、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画面中渗透了怀念和忧伤之情。塞北的辽阔、粗犷情境与忧伤、缠绵、柔弱的情境有机融合,形成刚柔相济,充满感情张力的意境。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昭君的车队已经渐行渐远,汉元帝思绪翻腾,情不自禁地想到昭君在塞外旅途中的艰辛。空旷的深秋原野是如此悲凉,草儿一片枯黄,兔儿早早迎接寒霜,那褪了毛的猎狗,那扛着缨枪的猎户,那慢腾腾负载着行装和糇粮的车马,那围起的猎场,一切都是那么旷远,一切都是那么荒凉。这一去穷荒之地,昭君该有多少艰难?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此是过渡,把想象的画面拉回别后的王宫景象。当汉元帝回眸自视时,他面对的将是更加孤独寂寞的情景。这里用幻觉的形式作间接抒情。在分别的刹那间,元帝心中翻腾的是离恨未已、相思又继的思绪,将要面临的是人去楼空的凄凉景象。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汉元帝又想到了分别之后的孤寂,宫墙之内是那么高深,回廊是那么曲折,椒房早已经是空无一人,月色是那么昏黄,夜色是那么清凉,寒蝉在哭泣,纱窗还是那么绿!这一切都是凄清、阴冷的,在深层次上写出汉元帝与王昭君诀别之际的相思之痛。这些是意识中的世界图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物象的描绘,使人与物,心与境互相交融,抒写了昭君去后,汉元帝迷离凄凉的心情,使人读后能强烈地感受到汉元帝巨大的悲伤。
  [梅花酒]的艺术特色非常鲜明,首先是对仗手法的出色运用。如“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这四个五言句,每句都是三个音步,每个音步都是对应的。这对仗工整的四句,以短短二十字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其次是顶真反复的手法。如“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首尾相接的叠句造成回环往复的情感回旋,而叠句大段三字的结构则使音节短促,构成心哀气短,近乎于无语哽噎的效果。 

  [试题评说]

  以前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诗词为主,间或选取元曲中的小令,选取杂剧还是第一次。[梅花酒]更是写景中的名篇,王国维赞赏其是“写景之工者”,清代梁廷《藤花亭曲话》评说:“写景写情,当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义也”。命题人以这个评论为落脚点,考了意境,分解为“景”和“情”两个方面,还考了对仗、顶真的艺术效果,这两点恰恰是本曲的特色。第一问如果能读懂曲子,应该不难;第二问如果能联系平时读过的对仗、顶真的诗歌,迁移一下还是可以的。

 

     [思路点拨]
  一、要读懂曲词的内容
  题干上面有提示:“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汉元帝所见、所想的两种情景”。曲词依据语言风格有所写内容,明显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前半段的景物全是苍凉而又粗犷的塞北风光,在一望无际的深秋旷野的背景上,衰草连天,兔犬奔突,车马慢行,仿佛在草原行进的节奏。后半段节奏明显加快,一句一转,想象即将出现的令人惊惧的景象:咸阳的宫墙、回廊、椒房以及黄色的月、凉夜、寒蜇、纱窗、美人图、孤灯……巨大的孤独感蕴涵在其中。
  二、要领悟有意味的形式
  《汉宫秋》的意境美是和唱词的旋律美结合在一起的。它的音乐感一在对仗,对意境的创造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马”对“车”,“负”对“运”,“行装”对“糇粮”,两两相对。二是运用短句顶真重复,把后一个分句的第一个短句重复前一分句的第二短句,荡气回肠,又有鲜明的节奏感。动词“返”“过”“绕”“近”的使用,表现了人物行动和心理的细致区别和不同建筑的特点。这种灵活、跳荡的句式与美丽的意境是一致的。 

    [参考答案]
  ⑴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⑵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9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2009?重庆卷】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附赏析: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这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答案:借代,反问

  【试题解析】

  “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粉黛”在课文中有注释“借指歌伎”,即使没看课文注释也应该知道属借代,因为在所学过的文言课文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与“粉黛”类似的有《柳毅传》“娥眉不舒”中的“娥眉”,课文也有注释,代指漂亮女子,其它有“红颜、倾国”等都是代美女。与“笙箫”类似的有“丝竹、胡琴、羌笛”大诗句中常代音乐。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解题指导】《折桂令问秦淮》出自孔尚任的《哀江南》,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单元,教材所选的七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而试题材料选自第四支曲子【折桂令】,写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
  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备考意见】

  诗歌鉴赏材料像今年这样直接出自高中语文教材的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虽然如此,但得分不一定就让人满意,特别是第二个小题。反过来看,今年诗歌鉴赏所设的问题,与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度极大,这说明重视文本教学的重要性,比如“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一句,问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想一想,这与学过的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是多么相似。这正验证了“考题出于课外,知识来源课内”。

 

 ★★★ (2008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要注意新增篇目,如《爱莲说》、《使至塞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渔家傲》、《江城子》、《蜀道难》。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

1、预测:

考散文还是外国小说,有一定的偶然性,关键在于高考命题专家占有材料的情况。如果选择的外国小说不够理想,再加上小说阅读命题形式较单一,难度偏小,故散文考查依然不能忽视。据统计全国07—09年全国各地高考近60篇文学类文本,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安徽高考得分率只有49.7% 。2010年全国各地试题,散文依然占绝大多数。

2、  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建议:

A、仔细研读近年来尤其是2010 年全国各地散文阅读题

v      1、每一题针对的考点是什么?

v      2、试题的题干是怎样呈现的?

v      3、标准的答案是怎样生成的?

B、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写作方法

第一是表达方式:与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关的表达技巧

第二是修辞方法:比喻、夸张、比拟、对偶、借代、设问、反问、

第三是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与许多资料内容不完全统一,除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外的对比、烘托、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教科院命题专家曾经明确指出安徽卷出现表现手法字样时不包括比喻、夸张、拟人、 对偶等修辞手法,目的应该是降低难度。

C、探究题: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题型,探究逐渐深入,既然是探究就应该允许发表不同见解,使之成为真正的探究题。不能信马由缰(标准答案的指向是固定的,可能三到五个)大众化。

v      现今答题思路:扣文本概括------联实际------下结论

2009年小说阅读,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变样:举例说明、结合生活实际谈不能脱离文本。

2010年安徽卷第14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从题型来看,应该向真正的探究迈开了一大步,可以采用“扣文本概括------联实际------下结论”的思路概括,但不可任意发挥,例如答案示例一,“从题材看,叙说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又带有明显的导向型,没有完全放开,预计明年探究的力度会更大,发表见解的空间更宽广。

3、  散文备考:

A\分类总结散文常见的思路模式:

第一类:写人记事类散文

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由实到虚,总结感悟。

例如09年福建卷《阿庆》,2010年新课标卷《杂交水稻之父》,

第二类:写景状物类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例如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岳桦》,2010年全国卷1《灯火》、2010年全国卷2《大河家》

2010年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2010年北京卷《海棠花》

第三类:议论哲思类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2010年四川卷《自然》

B\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不同角度、不同情感、不同事件并列概括。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

C\含意和含义:含义,倾向于标题、词语,表层和深层意思两个方面

含意,用自己的话,通俗的语言翻译

3、小说阅读备考:

A\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烘托某种气氛          (4)衬托或突出人物性格心理

(5)暗示社会环境          (6)揭示小说主题

B\情节和主要情节概括

重要情节的作用:

(1)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2)人物形象方面,塑造人物性格,推动人物性格发展

(3)表现主题方面,点题或突出主题

C\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概括人物职业身份(2)具体性格品质特征(3)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有时)

2009年高考安徽卷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参考答案:董师傅是一位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六)语言运用题

本身就是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验田,变数最大, 2010年《考试说明》明白地表明第二卷设置论述题,复习时注意“述”和“论”的结合。

此类试题说是语言运用题,其实是思维考察题,注意进行思维训练,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语言训练放在第二位。

(七)作文

总体建议:

一、漫画式新材料作文写作指导

 

    预测说明:2011年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作文部分增加了漫画作文题型,结合安徽省内的几份有代表性的高考模拟测评试卷分析,安徽省2011年很可能考查漫画作文,考虑到这是新课改的第一次,在漫画作文的同时还可能配以文字材料。这种新的考查模式值得关注。 

(一)、走近漫画

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 “ 第九艺术 ”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中说,漫画“以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绘生活或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等方法来达到尖锐讽刺的效果。”

漫画常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也有纯为娱乐的作品,娱乐性质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创造两种)

漫画是笑的艺术。然而,如果仅仅把漫画理解成笑的艺术,显然是片面和肤浅的。其实,这种笑的艺术已涵盖了一切美的形态。有人曾把漫画比喻成绘画、哲学和文学的集合,它既有绘画特征又具有哲学和文学理念,在笑声中学道理,在笑声中受到启迪。

中国水墨漫画,即构思上具有漫画的特点,题材广泛,或讽刺或赞美,但表现手法上运用中国传统水墨画技巧。中国的水墨漫画也涌现了很多优秀作者,如丰子恺、华君武等人。

 

(二)、高考漫画的特点

观察漫画、解读漫画、提炼寓意的过程,是一个提高观察能力和信息筛选、审题立意、分析推理、联想思维等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并对此作出正确评判的过程。

丰子恺说:“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高考漫画都较有深度,能切入生活的底蕴,紧跟时代跳动的脉搏,显示了特有的穿透力和涵盖面。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较大的宣传鼓动性,漫画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道德升华,陶冶思想情操。

作家秦牧曾说:“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可见看图后写作文就是让学生把线条和颜色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用文字描述出来。”可见,绘画与作文都是再现生活的形式,都同样以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为前提,这既是两者的共同点,也是两者的结合,两者相互交叉与渗透。高考漫画式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漫画,虽然与单纯的文字材料话题作文相比,增加了读图的难度,但由于漫画本身的形象性,使联想和想像有了生动的形象依据,再加上部分文字材料的补充说明,也就降低了作文构思的难度。

 

(三)、高考漫画式新材料作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懂漫画的意思。这是漫画作文写作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只有读懂了画意,明确了画旨,才不至于偏题跑题。漫画的构成主体是画面各“因素”构成的情景;标题即题目,往往告知或暗示漫画的主题思想;材料是对画面情景的提示与注解

2、要抓住漫画的形象特征。具体说来,在分析画面时,要注意画面突出了什么,夸张了什么,或画错了什么只有抓住了漫画的形象特征,才能把握住漫画的本质所在,正确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

3、要善于联想和想像。在写作时,要联系自己生活周围的人和事,运用联想和想像加深对画意的理解,并获得大量写作材料。

 

(四)、高考漫画式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法:

1、观察画面。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看清图上画了哪些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

观察细节包括画人或物的情态动作、提示语中隐含的信息、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密切相关的“道具”等等;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有其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漫画的夸张之处、荒诞之处往往是漫画的真正寓意所在。要注意透过其独特的手法解读其现实意义。

2、要学会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一幅漫画往往由几部分组成,只有把各个部分或者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看。有标题的(一般都有标题),不要看到一点就草草而作,从而漏掉了主要信息,并作具体分析,才能明白漫画的意义。要展开联想如果通过联想,能把漫画引起的问题解答了,就具备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

3、不管写哪一类漫画作文,把握寓意都是第一关。一是要理解画面意义,正如阅读文字材料先要读懂文字的表现意义一样;二是看看漫画有哪一方面的隐含着的意义。漫画的画面意义与现实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着的。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

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4、确定写作的立意点,不是泛泛而议,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点”,深入钻研。材料包括标题对理解漫画寓意起导向和引领功能,特别是对一幅漫画可能表达多种意思的更是有着提示和画龙点睛的功效。画中字:画中人物的语言或是人物的“心灵独白”等,往往字数简约但意味深长,对正确领会漫画寓意很有帮助。

要注意:一幅漫画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理解,在审读的时候理解的角度固然越多越好,以便打开思路;但在确定写作内容的时候,就必须选取某一个角度而“不及其余”了。否则,文章内容驳杂,头绪众多,是不利于表达的。

5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主体,综合构思成文。联系生活实际,跳出画面,由此及彼地加以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另一层新的内容展开写作。

 

(五)、实例分析

以5月7日2011年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试卷作文为例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苦苦寻觅的人生之春,究竟在哪里呢?

上面一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分析】

1.观察画面:画面里有三个人物,两个在一起聊天的男子,一个买花的女子;一条小狗随着卖花女;栏杆内外有发青的柳树、青草和开了红花的桃树。画面的左上角有一排字“春在卖花声里”。

2.按理说,图中既然已有“发青的柳树、青草和开了红花的桃树”,说明春天已经来了,可为什么,漫画作者说“春在卖花声里”呢?材料中也说,“春……实际而明确的”“春的美景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春在哪里?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此引发对“探寻人生春天”的思考。

3.立意点基本可以确定。即“探寻人生春天”,人生的春天是怎样的春天,人生的春天在哪里,人生的春天如何探寻。命题意图旨在引导考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春天可以是奋斗的,成功的(哪怕是失败后的反思),快乐的(哪怕是苦难后对人生的正视),感恩(感动)的,可以是一个人的,民族(复兴)的乃至人类(和平)的等等等等。

 二、常规建议

1)把握标准很重要,命题原则和阅卷标准的制定很大一部分都是合肥一中、八中名师参与,不同的尺度会造成分数相差较大

(2) 审准题意。作文命题常常出现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立意,其实阅卷时立意的准确度,认识问题的深刻程度依然有三六九等。比如今年安徽省“不深不浅种荷花”一题,引起了全国广泛关注,试题难度较大,被许多教师所诟病,也提出很多种立意角度,如水是生命之本,敬畏自然,和谐之美,珍惜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但是在阅卷时,比较严格地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资源、选择适当位置等定位一类卷;将天生我材必有用、适者生存、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等定为二类卷。“选择适当位置”,“位置成就价值”这些立意也是因为离题太多,才升格为一类试卷的。

3)文体要入格,符合规范。表达方面实行一票否决,议论文不能细致描写,记叙文不能让议论喧宾夺主。简单记叙一件事情,然后简单议论点题算作低级作文。

4)关于宿构套作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如果和观点联系松散或没有必然联系,皆可以算作宿构文章,评很低的分数。如果发现似曾相识,和相关文章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套作,评不及格分数。抄袭阅读材料达100字以上提交。

5)关于材料选择。注意材料要丰富要新鲜,古今中外结合,要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相结合。

6)关于书写。潦草,自己不清楚,阅卷人不认识,或者对你的书写不认可,需要停下来辨认时,直接在三等以下评分。

7)关于思想健康。观点偏激,攻击党和政府社会、辱骂社会,调侃高考、命题人、老师调侃社会上交的0分,写谈情说爱内容评低分。

8)关于发展等级20。四大方面16小点,其一即可打满分。阅卷过程中没有时间找符合哪一条,大部分同学也没有突出的一项,基本是根据前面两项——内容和表达,打出相差不大的分数。所以,教学中不必可以训练发展等级,应该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发展等级也差不了。

2、命题作文:扣准题目,写出每一个字含义。例如《又见花儿烂漫》、

花儿:本义和比喻义

烂漫:五彩缤纷,色彩绚丽

又见:最好理解为重新有见到,第二次见到

再如:《与              融合》

两种事物本为独立割裂,一方主动要求联系,交融,最后形成良好局面

不佳:与心灵融合、与挫折融合、与自我融合、与水融合、与大树融合、

较好:与他人融合、与自然融合、与社会融合、与世界融合

命题人的初衷可能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社会的目的

3、材料作文:

1)旧材料作文:立意角度单一,需要把握材料中心。新材料作文:抓住关键语句,要与主要观点相关,如果选择一个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侧面写作不能进入一类卷打分

2)要求:恰到好处的运用分析材料,得出论题,推荐结构模式:引——议——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