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蒙 怎么读:潘洪其:让“沉没的声音”自由言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06:10

只有全面落实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公民言论生态,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本报评论部”的文章《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文章认为,在当今表达的“黄金时代”,仍有许多“沉没的声音”未被倾听,如有些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难以浮出水面;有些声音“说了白说”,意愿虽表达,但问题未解决。为政者尽可能多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特别是那些“沉没的声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大有好处。

这篇文章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的收官之作。这组系列评论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审视当下的社会心态,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比如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追求理性从维护群众利益起步,等等。《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一文,同样显示了不一般的理论勇气,为人们开拓了广阔的思考和探索空间。

当今中国社会,各种声音中有“浮出水面的声音”,也有“沉没的声音”。在“浮出水面的声音”中,既有拥有话语权或各种资源优势的强势群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关注、媒体聚焦的热点事件而发出的声音,后一种声音尽管未必十分强劲,但既然已经浮出了水面,多少能够产生一些社会影响,或者引起政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相较之下,“沉没的声音”主要出自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之口,鉴于它们总是被淹没、被忽视、被边缘化,因此更需要社会的倍加关注,需要政府以高度的诚意认真倾听。

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未能浮出水面,而成为“沉没的声音”,首先与这些群体的表达渠道不畅,有时甚至受到严重阻碍有关。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表达诉求,包括具体的维权诉求,一般是直接向基层政府部门反映情况、寻求帮助,或者向上级部门投诉举报、信访上访,这些大多是传统的表达渠道。然而在现实中,往往越是经由传统渠道的表达,越容易出现严重的阻隔,越容易受到公权机关的“习惯性压制”。要倾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必须依法保障他们的表达权,保障他们以多种形式和渠道合法表达诉求的权利,必须对侵犯公民表达权的行为严加追究。

其次,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成为“沉没的声音”,也与这些群体在表达能力上的相对弱势有关,与他们因长期表达能力弱、表达效果差而导致的表达意愿低下有关。为政者要倾听他们的声音,就需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当中,“激活”群众的表达意愿,主动“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三峡库区考察,临时停车与村民座谈,农妇熊德明向总理反映工资被拖欠的情况,由此促成一段“总理替农妇讨薪”的佳话,并引发一场遍及全国的“讨薪运动”。若非温总理主动“打捞”,熊德明们的声音还不知要在水下“沉没”多久。

如人民日报文章所言,在诸多矛盾冲突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只有全面落实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宪法原则,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特别要提高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表达能力,畅通他们表达的渠道,让他们的“沉没的声音”浮出水面,成为真正有力量、有尊严的自由言说,才能构建宽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公民言论生态,培育理性平和、成熟开放的社会心态,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