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幼儿走秀的音乐:抗战殉国的中国军人:守四行仓库从五楼跳下自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9:02:49
抗战殉国的中国军人:守四行仓库从五楼跳下自爆   2010年09月26日 14:31 凤凰网  

核心提示:日军的战史资料中,有这样的细节,日军第四分队的藤冈元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个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最后有一股日军到了他跟前,很近了,几十米,张自忠呼一下就站起来了。

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日军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四行仓库孤楼内的孤军与日本人展开了四昼夜的殊死搏斗,日军虽出动大炮、战车,进行不分昼夜的攻击,但四行仓库内仍火力猛烈,众日军曾举起钢板冲至仓库门前,企图强行实施爆破。有一个陈树生,副班长,他的位置就在五楼的窗口,他看到下面有这个情况以后,他就把身上跟手上都捆满了手榴弹以后,拉了导火索,他从五楼的窗口掉到敌人的队伍里面,因为顶上也是钢板,外面也是钢板,只有两头有这么一点空隙,他只有用人,从那个两头很小的空隙里面钻下去,钻到里面以后,所有手榴弹一起爆炸,他也牺牲了……

1941年4月24日晨五时,谢晋元和以往一样,率领官兵早操,上等兵郝鼎诚等四人迟到,谢晋元异常愤怒,进行斥责。他们四人突然取出匕首及铁镐等凶器,蜂拥而上,猛刺谢晋元胸部及头部,谢多处受伤,流血不止,至六时许,悲壮长逝,时年三十七岁,四个凶手当场被擒。

凤凰卫视9月25日《我的中国心》,以下为文字实录:

曾子墨: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两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殉国的中国军人的故事。在重庆北碚,一条高速公路旁,有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坡叫做梅花山,今天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可当年抗战期间,梅花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队最高将领,他阵亡的时候,是第33集团军总司令,还是整个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阵亡的最高将领,他就是张自忠。

解说: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四十九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诬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废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

1940年5月16日深夜,日军忽然中止了汉口电台的正常广播,插播了一条特别报道。据前方战报,大日本皇军第39师团在本日扫荡湖北宜城沟沿作战中,向敌33集团军总部发动了决定性打击,在遗尸中发现了“支那大将”张自忠总司令,及其下属幕僚,团长等多人遗体。

蒋介石获悉张自忠遗体落入敌手,急令“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38师师长黄维纲率数百人便衣队夜袭日军,终将张将军遗体抢回。

张自忠殉国时,其家人正在上海租界内,次女张廉云如今清晰地记得当时之肝肠寸断,与父亲见最后一面时,她年仅十四岁。

张廉云(张自忠之女):后来回过味,父亲牺牲以后回过味,想起那段情景来,就难过得不得了。

被扣“亲日帽子” 张自忠奉行“清者自清”

解说:张自忠189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一望族内,其父张树桂曾任清廷五品官。1911年,张自忠在天津政法学校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西北军,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调至宋哲元部29军。

1933年“长城抗战”后,华北形势微妙,蒋介石之中央军退出华北,29军成为华北最大军事力量,日军知道宋哲元与蒋介石貌合神离,希图借此机会建立亲日政权。宋哲元一直模棱两可,1935年后,张自忠曾任察哈省主席,天津市市长,随处在乱世的夹缝中,但其行事作风稳健,颇受宋哲元器重。1937年4月,日本人邀请宋哲元访日,宋哲元怕日本人威逼,便委托张自忠代其出访。此时,国内舆论大哗,张自忠立刻被戴上了“亲日”的帽子。

张廉云:本来日本要请宋先生去,宋哲元先生,宋先生是边疆大吏,他要去了的话,有一些话不好回旋,就让我父亲去,我父亲就去了。去了以后,当时话就多了,舆论上不理解,群众不理解。我父亲这人也不是太爱表白自己,表露自己,反正以自己实际行动来看吧。

解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被战云笼罩,张自忠此时正在华北卧床治病,战事一开,生命如芥,家人都希望能到天津租界内去躲一躲。

张廉云:我这个表伯父是个很爽荡的人,也是试探着,说让他们要不上天津去躲躲。父亲没吭气,表伯父就明白了,没反对。

解说:“七七事变”之初,南京政府给29军的方针是“应战而不求战”,29军无法准确判断这份模棱两可的指令背后,南京政府到底有着多大的抗日决心。日本以“不扩大方针”为烟幕,虚言和平的同时,不断向华北增兵,准备向平津地区发起总攻。此时的宋哲元仍认为事态可以局部解决,不会发动全面战争,但北平市已人心惶惶。

张廉云:当时一家人分几拨,那时候已经到了外头就很紧张了,我们平常上天津那是看父亲去,高高兴兴地去玩,这次可是感觉到了有点那种逃难的味道了。

抗议学生紧逼 张自忠躲进火车厕所

解说:日军的不断增兵让宋哲元意识到“大战势不可免”,“我不杀人,人必杀我”,蒋介石也不断派人向宋哲元传递着抗日的决心。但此时,战势已急转直下,29军只得退往保定,再图良策。就在29军全身而退之时,张自忠被留下来,与日本人交涉。为何留他呢,难道他真是“亲日派”?

林治波(学者):为什么叫张自忠留下来?当时你让主战派留下来,一是他不愿意留下来,第二是他留下来没办法和日本谈,你主战派怎么谈,没法谈,所以把他留下来,就是因为他那时候他是主和的,他这个主和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假的是权宜之计,张自忠从来没有真的主和过,有一次他说,他说抗战不是个人的事,要是个人的事我早就拼老命跟他干了。

解说:7月29日一早,张自忠前往外交部街外交大楼冀察委员会,就任代理委员长和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北平市长。舆论哗然,各大报纸纷纷痛斥张自忠,标题醒目,如《自以为忠》、《张邦昌之后》、《张自忠接见松井之后北平城门大开》等等。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抗战宣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不期“七七事变”引发了全面抗战,留在敌占区做官的人顿成万夫所指之汉奸。张自忠自是首当其冲。

他叫福开森,是个美国人,1886年即来中国传教,曾做过张之洞、袁世凯的顾问,1937年定居在北平。这一日,一位身着长袍的学者找到他,希望利用其特殊的身份离开北平,福开森遂连夜找到怡和洋行买办赵子青,驾驶一辆挂有意大利国旗的小汽车驶向天津,找福开森的这位学者不是别人,正是张自忠。1937年8月9日,张自忠逃出虎口,突然出现在天津的家人面前,大家有些不知所措。

张廉云:看父亲整个人脸色也比较差,人也显得消瘦一些,也不是那么精神。

解说:张自忠告诉家人,他要去南京请罪。

张廉云:大家都见了面,招呼一下,问了下好,他跟我母亲说,今后我走了以后,这个家里面的事情你跟,说跟我叔叔,你们一起商议,一起商议来办。

解说:曾同为二十九军华北大员的秦德纯,得知张自忠要去南京见蒋介石请罪,赶来见他,一见面两人就抱头痛哭。平津失守,内心之屈辱可想而知。秦德纯自愿陪张自忠去南京请罪,火车由济南动身时,不料京沪各报驻济南记者蜂拥而至,有报纸标题称《张逆自忠今日解京讯办》,连火车班次都报了出去。火车刚到徐州,秦德纯便看见了车站上围了许多学生,打着“汉奸张自忠”的白旗,赶忙劝张自忠到厕所里躲一躲,张自忠说“我无愧于心”,不肯趋避。秦德纯苦劝,将其推进厕所。将门扣住,这事对张自忠刺激很深。

国难当头 中国军事强人结束多年“同床异梦”

解说:1937年10月中旬,张自忠来到南京请罪,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当张氏抵达之时,简直不敢抬头。在南京,张自忠之老上司西北军首领冯玉祥极力在蒋介石面前疏通,再有宋哲元的报告及李宗仁的力保,张自忠随以“放弃责任,遗失守地”为由,撤职查办,但并未受其他严厉处罚,反而得到戴罪立功机会,重掌兵权。回到了他一手操练起来的原38师,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9军。

林治波:张自忠当时就表了一个态,我回到全军来,就带着大家找一条死路,报效国家的路,打到死为止。他临别的时候,去给李宗仁告别的时候,他就说长官的力保恩同再造,恩重如山,就跟再造我一个人一样。

解说:中国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军人的罪恶,我们军人今天要洗刷他的罪恶,完成对于国家的义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地死。此言为张自忠1938年初赴淮河战场时所说,其以死铭志的心迹已经表露。日军南北对进,分兵三路夹击徐州,淮河前线吃紧,张自忠被调至李宗仁之第五战区,由于此一战是张回军之后的第一战,为一雪前耻,全军士气高涨,势不可当,日军南路受挫,退回淮河南岸,在肥水河畔,张自忠取得了回军后的首战大捷。

1938年3月,北路日军围攻津浦线北段,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急电张自忠北上临沂,增援庞炳勋第三军团阻击日军。但张自忠与庞炳勋素为不合。张曾公开表示不愿与此等不仁不义的小人共事,事情缘何到这一地步。

张自忠与庞炳勋本同为西北军将领,1929年中原大战西北军武力倒蒋,庞叛变投蒋,调过枪头夜袭张自忠,因毫无防范,张自忠险些名丧于其枪口下。抗战前,中国军队或曾执戈相向,或曾用兵自重,或曾分庭抗礼,或曾同床异梦,面临亡国灭种之虞,如何“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王康(学者):中国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不可分裂,这种国家意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在1937年突然出现在所有的军人们面前,中国当时同床异梦了几十年的这些军事强人们,齐刷刷地站起来。

解说:半个月之内,张自忠部两援庞炳勋,不仅消除了两人之间曾经的积怨,还为“台儿庄大捷”拉开了序幕。张在给前线的电报中说,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两次临沂战役,59军先后歼灭日军五千余人,为“台儿庄大捷”打下了基础。“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胜。台儿庄一战后,国民府撤销了对张自忠“撤职查办”之处分。

“徐州会战”之后,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赴前线采访,与张自忠曾有如下对话。将军,中国的傀儡汉奸那么多,主要原因是什么?你的看法如何?张自忠回答不知道,说完板着面孔,拂袖而去。史沫特莱日后将这一细节放入了她的书中。“撤职查办”处分虽已撤销,但“汉奸”二字之痛仍存于心中。

张自忠难拂“汉奸”之痛 唯以死洗清罪名

王康:他曾经被认为是汉奸,在那种情况下,他承受了很多东西,中国的军人观念非常单纯,但他们的人生他们到死亡之前,他们可不简单,张自忠心里面就想死,以死来证明我张自忠不是汉奸,我还是一个爱国军人,就证明这一点,他老是用他一句话,“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

解说: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十五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日军第三师团与第十三师团先后突破中国军队,包括南线33集团军的防御正面,向北突进,战区司令李宗仁准备与日军在枣阳强行决战,日军察觉中方战略意图,11日开始由南线进攻突围,而此时负责阻截日军去路的正是张自忠麾下的33集团军,日军以二比一优势兵力猛攻33集团军,33集团军损失惨重,形势岌岌可危。此时33集团军的表现决定了此次战役的成败,如果抵挡住日军的疯狂进攻,33集团军将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包围圈里,全歼或重创日军主力。

张自忠在给部下冯治安留下的临阵遗嘱中说,无论做好做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张自忠平日衣着十分简便,但此次出战却穿上了黄泥军服,戴上领章,一反平日所为。

1940年5月15日,日军集中兵力夹击张自忠部,张治中率部拼搏,杀出重围,退至南瓜店附近杏仁山,坚守待援。16日黎明,日军炮击杏仁山,张自忠部队伤亡惨重,中午张自忠左臂受伤,坚持督战。下午两时,日军逼近,敌人火力更猛,他带兵坚守阵地,对部下说,今日是我报国时矣。下午三时许,日军包围上来,张自忠身中数弹,副官马孝堂为他包扎伤口,被他喝令而去,继续杀敌。而后,日兵向张自忠杀来,他竭力高呼杀敌报国。

林治波:日军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他这个受伤一会儿又来个子弹,左肋这也受伤,一会儿这也受伤,腿也受伤,他一直坚持着,一直在坚持。

解说:日军的战史资料中,有这样的细节,日军第四分队的藤冈元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个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

林治波:最后到了有一股日军到了他跟前,很近了,几十米,张自忠呼一下就站起来了。

解说: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日军第三中队长堂野君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地出现了难受的表情,与此同时,日军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刺之下,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蒋介石船上“抚棺大恸” 在场者无不动容

解说:1940年5月16日,日军开始扫荡战场,堂野和藤冈估计刚刚死去的这位军官,一定是位将军,便翻动遗体搜身。堂野从他身旁的手提保险箱中翻出了“第一号伤员证章”,藤冈则从遗体的胸兜中掏出一枝派克金笔,一看上面竟刻着“张自忠”三字,两人大为震惊,不仅倒退几步。

38师的师长黄维纲,奉蒋介石令将张自忠将军遗体夺回后,厚殓入楠木棺,军中举行了简略庄重的祭奠仪式。21日棺木沿长江由水路送往重庆,上海《申报》刊登出张自忠将军在前线阵亡的消息。在上海的女儿还不相信,依旧认为那是日军放出的假新闻,肯定是父亲又在前线打胜仗了。

张廉云:叔叔有一天来了,进门叔叔就哭了,叔叔说云,你父亲牺牲了,我说这可是晴天霹雳,这是大事,这种震动真是,简直是一个大的霹雷。当时真是,我跟我姐姐,我姐姐抱着我就哭,这时候可知道人间痛苦,可真知道人间痛苦。

解说:5月28日晨,船抵重庆储奇门码头,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宋子文、孙科、于右任、张群等的国民政府要员率百官臂缀黑纱,登轮绕棺致哀。蒋介石动了真情,在船上“抚棺大恸”,在场者无不动容。

张廉云:后来我就跟着我叔叔又到了重庆,我父亲墓上。一拐,那个车一拐,一看就看到墓,他们说到了,当时我真是这就难过了,我就一边上山一边跑,跑着跑着就趴到地下了。这个时候我跟我姐姐这一顿哭,我可懂得什么叫热泪,这个泪真是热的,它是从心里边流出来的,真是觉得痛苦极了。

解说:11月16日,国民政府在重庆北碚为张自忠举行国葬,蒋介石在祭文中写到:荩忱前主察政,后掌津市,皆以身当樽俎折冲之交,忍痛含垢,与敌周旋。众谤群疑,无所摇夺,而未尝以一语自明。今强敌未夷,大将先殒,催我心旅,丧我股肱,岂为中正一人之私痛,亦我三百万将士同胞之所同声痛哭者也。蒋介石的办公桌上自此摆上了张自忠的遗像。

1940年8月15日下午,延安各界代表千余人,齐聚中央大礼堂,为张自忠等殉国将军举行隆重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分别题写了“尽忠报国”和“为国捐躯”的挽词。

今天在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我们都可以看到以“自忠”命名的街道,张自忠殉国前曾亲笔谕告部下,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非我等为其而死,毫无它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于亡国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倾,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蒋介石“以空间换时间”召集淞沪会战

曾子墨:1937年上海已是硝烟弥漫,在苏州河北岸,有一座普通的建筑,它是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叫四行仓库。到今天,它仍然还是一座仓库,同时它也是一座纪念碑,纪念曾在这里顽强坚守,与日军浴血奋战的八百壮士。那是当时在世界眼中第一次有了中国军人舍生赴死,抗击外敌的形象,而统率这八百壮士的,便是谢晋元。

解说: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对倭作战,应以战术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使敌处处陷于被动地位,这天,蒋介石正在陷入苦思。

四天前,在上海发生了虹桥事件,8月9日下午5时,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士兵驾车强行突破中国的警卫线,冲向虹桥机场,中国保安人员当场击毙挑衅者,日军第三舰队借口事态恶化,增兵三千多人,九艘舰艇到上海。此时日军在上海的兵力,已达一万两千人,这是继一个月前发生“卢沟桥事变”后的又一突发事件。

8月11日,有报告称日军第二舰队已经起航,在日本、动员令已经发给了预备役人员,此时,在中国北方,日军占领平津后,包围南口,并向张家口攻击。

十四年前蒋百里先生的预言不幸成为现实,蒋介石终于下定决心,与日本人大打一场。在日本人增援上海之前,中国军队有大约十天的时间。在这十天里,或消灭日军,或殊死一搏,在租界林立,华洋杂处的上海,在租界地,各国机构、记者眼中,此战将是中国向世界显示抗战决心的最佳机会。而此战更重要的深意,是将日军的主力吸引至长江沿线,形成蒋百里先生“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理论。

8月13日,蒋介石给部队下达命令,“赶敌人下海”,七十万中国军队调动了,从西南、华南、中原向上海集结,供应站启动了,长江沿线的移动灯标船和灯塔都接到了指示,长达百日的“淞沪会战”,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打响。

谢晋元临危受命 无名小卒改写历史

解说:“淞沪战役”开始时,陆军第八十八师被调往闸北八字桥,随军二六二旅参谋主任谢晋元,当时还是个无名小卒,但仅仅两个月以后,他的名字就被世界记住了,谢晋元字中民,1905年4月28日出生于广东省蕉岭县,黄埔四期政治科学员,曾参加北伐,“七七事变”前,谢晋元为赴战场,将夫人凌维诚及子女送回了广东家乡,他的儿子谢继民对当时的情况还有依稀印象。

谢继民:1936年的3月,我父亲就把他们送到广东的老家,因为“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军队在上海几次挑衅,挑起武装冲突,蒋介石命令八十八师,8月11日晚上就乘火车到上海。

解说:战争之初,中国军队投入淞沪战场总兵力约五万人,日军总兵力约1万五千人,日军在上海的陆战队虽已被我军包围,但火力猛烈,谢晋元所在的第五军八十八师二六二旅坚守闸北重要据点八字桥,打退了日军多次进攻,该旅第五二四团团副负重伤后,谢晋元奉调补任该团团副,率部驻防北火车站,天通庵一带阵地。

谢继民:前十天是我们进攻,8月13日到8月23日,我们这些部队八字桥占领了,再八字桥过去,一个叫坟山是片开阔地,然后进攻它的海军司令部。

解说:8月15日,中国军队以八十七师在左,八十八师在右,向上海日军发动攻击,虽然我军在人数上占优,但敌人火力强劲。我军因增援部队没有到达,攻击受阻。8月23日,日军增援部队分别于吴淞、宝山、川沙口附近登陆,中国军队伤亡惨重。9月10日,会战进入第二阶段,日军发动全面攻击,以主力指向罗店附近。

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日本士兵荻岛静夫在日记中写到,从昨天到今天,我在小宅和曹宅里检视了二百多具尸体,请想象一下,这里发生过何等程度的激战,“淞沪会战”“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到10月中旬,日军兵力已增至六个师团,并有大量的空军重炮战车支援,10月26日,日军占领大场、庙行,有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之势。

余子道(学者):虽然我们全国人多,但我们火力不行,作战力不行,就是按照当时的火力,作战力来讲,日本的一个师团,中国起码要六个师火力才能跟它相比,中国军队的士气非常高涨,从人的士气,从人的数量,来同日本的火力进行较量。

解说:1937年的10月20日,日军大本营决定再自华北、朝鲜及日本本土抽调三个师团,及两个联队编成第十军,增援淞沪地区作战。10月26日,中国军队退至苏州河南岸,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此时,中国统帅部考虑,在苏州河北岸留一支部队坚守,为何做此部署呢?

谢继民:为了掩护这个撤退,他原来说是要留八十八师一个师,后来孙元良师长他说留下来全部死光,一样死掉的话都要牺牲的话,那么我们就少牺牲一点,最多一个团。

解说:一个团的兵力如何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中国统帅部作此决策,主要还是从外交考虑。

余子道:日本靠近苏州河,苏州河南面就是公共租界,在那个地方留一支部队,公共租界都可以看到,西方都看到,真的有很大的影响力,中国军队作战的英勇,中国军队的决心。

解说: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受统帅部命令,要选派一位坚定果敢的军官,率领一支小部队据守要点,担任掩护,并要求坚持一定时日,以争取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会议,谴责日本侵略行径,同时期望引起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同情和声援。

谢继民(谢晋元之子):派我父亲是因为他是团副,至少你在这里要坚守一个礼拜,七天,能守多久就要守多久,也就是留下来的部队全部要牺牲在这里。

解说:1937年,在高层建筑不多的上海闸北区,这座六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占有首当其冲的位置,四行仓库和谢晋元的八百壮士被历史推向了前台。谢晋元曾在写给夫人信中说,半壁江山日遭餐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之素志也,于一枪一弹誓与敌周旋到底,流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取相当代价。

掩护数十万大军西撤 谢晋元率领士兵浴血奋战

解说:10月26日,谢晋元临危受命,立即会同第一营营长杨瑞符少校,边打边撤,向四行仓库集中,由于之前的蕴藻浜的战斗过于惨烈,谢晋元部下的士兵已全部牺牲,此时已经是第五批补充兵员,多为湖北保安团的团员,年轻且无作战经验,明知要去赴死,谢晋元如何说服手下将士。

谢继民:我父亲先问大家这是什么地方,有人说这是四行仓库,有的人说这是八十八师的司令部,后来我父亲说不是,他说这是我们,也不是四行仓库,也不是什么八十八师的司令部,是我们这个四百多人的坟墓。

解说:有些人他一听到都要死在这里,就感觉很突然,有的哭啊怎么,后来我父亲就讲,我们这次因为时间仓促没有跟弟兄们讲清楚,现在我跟杨营长跟你们讲清楚,我们这次接到的任务就是死守四行仓库,这个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就是我们的坟墓,我们四百多人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这个仓库就不能丢。

他说我谢晋元也有父母,我也有妻儿、子女、妻子和子女,我谢晋元跟你们坚守在这里,战斗在这里,牺牲在这里,我不会抛下你们自己偷偷地跑掉,我要跟你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就把这个最后阵地坚守到底。

解说:四行仓库是一幢钢筋水泥结构的六层高楼,位于苏州河北岸虞洽卿路,老闸桥北端,仓库的西边和北边当时被日军占领,仓库东面及隔苏州河相望的南边属于公共租界,它的建筑墙体很厚,易守难攻。

谢继民:主要战斗在西边跟北边,这里是小部队在偷袭,几十个人,几十个人这么过来,我们很多时候从五楼的楼顶上用手榴弹,二楼三楼也是手榴弹,五楼用迫击炮的炮弹,从上面扔下来。

解说:日军不敢对四行仓库进行重火力攻击,因为四行仓库的东南角方向,一百米不到的位置有两个巨大的煤气储蓄柜,如果引爆,那么大半个上海都会被炸掉,万一误炸租界也会引起国际争端,日军对其有所顾忌,不敢调派飞机重炮,只能用轻型炮火。

谢继民:就从26日晚上的三点,把部队全部集合完毕,从楼上楼下交叉火力什么,全部已经给它准备好了,很快。10月27日清晨,日军沿着苏州河边纵火,边搜索前进,四行仓库内的官兵一枪未发。直至下午两时,日军大部队才接近四行仓库,进入了射程。谢晋元一声令下,众枪齐发,当场击毙八十多名日军。

从这天起,这座孤楼内的孤军与日本人展开了四昼夜的殊死搏斗,日军虽出动大炮、战车,进行不分昼夜的攻击,但四行仓库内仍火力猛烈,众日军曾举起钢板冲至仓库门前,企图强行实施爆破。

谢继民:有一个陈树生,副班长,他的位置就在五楼的窗口,他看到下面有这个情况以后,他就把身上跟手上都捆满了手榴弹以后,拉了导火索,他从五楼的窗口掉到敌人的队伍里面,因为顶上也是钢板,外面也是钢板,只有两头有这么一点空隙,他只有用人,从那个两头很小的空隙里面钻下去,钻到里面以后,所有手榴弹一起爆炸,他也牺牲了。

火海中升起“青天白日国旗”感动大上海

解说:一只孤军坚守闸北,与数倍于自己的日军艰苦作战,消息一时传遍整个上海,此时战场已移向沪西,上海市区大部无已趋于平静,许多市民涌向四行仓库附近,登高助威,在南岸观看战斗的市民中有一个女孩名叫杨惠敏,是个童子军。

谢继民:隔着对面喊,她说我要过来,参加你们的战斗,因为一个女的声音,不需要她,前前后后一个多小时,她还是不走,她说你到底需要什么,后来我父亲就想,想了以后他说这样吧,你能不能想办法给我们送一面国旗来。

解说:10月28日半夜,十八岁的杨惠敏冒着枪林弹雨,冲进日军包围圈,钻进四行仓库,从湿透的衣服下取出了一面长达四米的青天白日满天红国旗。

1937年10月29日,日军攻占上海的第三天,闸北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楼顶上飘起了中华民国国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出版的上海《申报》,有这样的一篇特写,天亮时分,国旗飘展,隔河民众经此地,纷纷脱帽鞠躬,感动落泪。在沦陷的上海,在数万日本陆海空军围困中,升起上海市唯一的一面国旗的就是谢晋元和他率领的名震天下的“八百壮士”。

余子道(学者):第一,说明日军占领苏州河以北,并说明不了一切,我还部队在那边,给外国人看,给世界人看。第二,我们不会轻易放弃上海,我们会死守到底的,这就标志着这种政治的姿态。

解说:10月30日凌晨,日军以汽油浇洒,到处纵火,使四行仓库成为一片火海,他们公然不顾国际公法,向中国守军阵地恶毒地发射毒瓦斯弹,致守军数人中毒受伤。日军攻不进仓库,向租界当局施压,如不将八百壮士撤到租界,扬言将不顾一切后果,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害怕战事继续下去,危及租界安全,遂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多次电请中国政府命令孤军撤出战斗,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

10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有一定程度,令谢晋元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美国《时代》周刊说,奉命撤出的官兵,从四行仓库进入公共租界的英国区域,欢迎他们的是守卫租界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官兵,谢晋元最后一个撤离出来,他泪流满面,英国士兵把中国官兵当做英雄热烈欢迎。

谢晋元成《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彰显英雄气节

曾子墨:1937年11月8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就拿谢晋元当封面人物,报道指出,坚守在四行仓库的中国官兵耀眼地出现在硝烟弥漫的上海,这是当年最为轰动的一次抵抗,日本人随后发出了最后通牒,谢晋元在给上司孙将军的信中说,死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的生命不会白白牺牲。

解说:1941年4月24日,突然从上海租界传出消息,谢晋元将军被刺身亡。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军队撤出上海后,谢晋元将军和他的“孤军”没有走呢,他又是被谁刺杀身亡的呢?

谢晋元部1937年10月31日,奉命撤入公共租界,按事前的约定,部队本应经过租界马上回到中国前线,但租界当局受日本人威胁,没有履行约定,而是对谢晋元部实行缴械,羁禁在新加坡路的“孤军营”中,由万国商团武装看守。

谢继民:日本人向租界施加压力,要租界把这几百个人交给它,作为它的俘虏,租界也不敢,所以它也不敢交,也不敢放,就放在胶州那个地方,弄了一块不用的兵营,我们叫做它孤军营,实际上就把这些人圈在那个地方。

解说:1940年3月,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派员以陆军总司令的高官诱降,他(谢晋元)严词斥道,尔等行为,良心尽丧,认贼作父,愿作张邦昌,甘作亡国奴,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以保国为民为天职,余志已决,决非任何甘言利诱所能动。

1941年4月24日晨五时,谢晋元和以往一样,率领官兵早操,上等兵郝鼎诚等四人迟到,谢晋元异常愤怒,进行斥责。他们四人突然取出匕首及铁镐等凶器,蜂拥而上,猛刺谢晋元胸部及头部,谢多处受伤,流血不止,至六时许,悲壮长逝,时年三十七岁,四个凶手当场被擒。

解说:谢晋元遇害的消息传开,举国震惊,全国民众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上海前往吊唁的人络绎不绝,达十万余人,同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企图将孤军营编为伪军,遭到坚决拒绝,慑于民心所向,日军未敢屠杀孤军,将他们分散各地充当苦力。此时四行仓库两侧的道路,已分别改名为晋元路和光复路,今天的四行仓库正位于光复路一号。

曾子墨:谢晋元将军遇害的时候,他的小儿子谢继民才五岁,按照习俗,他和哥哥要负责在灵堂向客人回礼,在他的记忆里,当时从四面八方赶来吊唁的人川流不息,有十几万人之多。而张自忠殉国后,他的灵柩经水路运到重庆,中间经过宜昌,十万宜昌百姓出来为他送行,当时日军的轰炸机就在上空盘旋,可是送行的老百姓,没有一个人逃,没有一个人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