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端:歌唱祖国是永恒的主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5:02:20
作者: 石祥 来源:华夏博学网 日期:2010-3-11 10:54:40 阅读量:241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六十春秋云和月,三秩改革慨而慷。我们的祖国,经历了左风右雨,上下颠簸,内忧外患,坎坷曲折,任何险阻挡不住前进的步伐,螳螂挡臂拦不住时代的列车。我们的祖国愈砺愈坚;我们的人民攻无不克。去年的抗寒之役、抗震之战、神七之旅、金融之险,考验了中华儿女,锤炼了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祖国,是涅槃的凤凰,永不熄灭的圣火。
“中华颂”征稿,作者之广,佳作之多,令我这个评委难分高低,难予评说。看吧,大约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许多诗人同颂中华,共赞祖国。如郎桐昌创作的新诗《中国成熟了》,道出了灾区人民的感恩情,唱出了四海同胞的奉献歌:“在一时被打乱的秩序面前/突然浮现出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在一些僵硬面孔的脸上/泛飞起人性的光辉/绘出了史无前例的大爱图景/谱写了世界空前的大义诗篇/坚强的中国人/真是一个团结一心/文明理智、和谐与共的民族/面对这场特大灾难/中国终将战胜一切险阻/破浪重生/人们都在惊奇的翘指赞叹/中国公民意识觉醒了/进步了,中国成熟了。”这是多动人的情景,这是多么感人的诗篇。在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业余诗人并没有缺席,而是冲在最前线,唱在重灾区。再如全国十佳诗人,第29届北京奥运火炬手付亚胜写的《梦想成真》——祝贺两岸实现“大三通”:“还记得那枚小小的邮票吗/还记得《乡愁》那首短短的诗吗/还记得炮火连天的岁月吗/还记得两岸隔绝的时代吗/风霜雨雪30年/潮起潮落30年/云卷云舒30年/波澜壮阔30年……/忆往昔,不堪回首,梦三通,泪眼望穿。/2008年12月15日/一个炎黄子孙期盼已久的日子/一个世界聚焦两岸的日子/一个两岸人民欢欣鼓舞的日子/一个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日子……”如此关注海峡两岸的“大三通”,如此及时、热情地欢呼两岸“大三通”,终于梦想成真。这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这说明《中华颂》在力推新人新作方面,大有可为,大见成效。一些业余作者走在了专业诗人的前头。这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诗,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其它诗词,诸如胡立忠的《关注残奥、欣赏残奥》、香港女诗人赵建英的《奥运开幕礼》、《情系奥运》、《成功奥运》、韦少荣的《神七升空,神仙礼遇》、梁澜贵的《迎奥运、神七问天》、白族诗人李伍久的《感念毛泽东》、张学玲的《听鸟》、《重阳》、黄廉生的《不是包厢也有歌》、储满贵的《七秩述怀》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歌唱了日新月异的祖国。这类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
歌唱祖国,是我们文艺创作永恒的主题。祖国,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我们的严父慈母,我们的骨肉至亲。我国的历代爱国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岳飞、文天祥等等,都留下千古不朽的爱国诗章。我们一定要发扬民族诗歌的优良传统,热情讴歌坚持改革开放,走向美好未来的祖国。无国哪有家,兴邦亦兴诗。我们的祖国古老文明,尽管历经兴衰,积贫积弱,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生为炎黄子孙,“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何况,我们的祖国已迎来盛世佳期,人民的生活一天会比一天更美好,我们怎能不千歌万曲歌唱可爱的祖国呢!
当然,以诗词的形式歌唱祖国,可以选取不同角度,采用各种艺术手法。诗词是语言艺术,讴歌新的人物,新的世界,要有新的构思、新的语言。在来稿诗词中,有的过于概念、空洞、标语口号、老话、套话多;有的因固守格律而削足适履;有的新诗,因自由挥洒又放纵无羁,过于混乱、厐杂;有的甚至故弄玄虚,艰涩荒诞。新诗、旧体各有所长,可以并驾齐驱。旧体诗还要严守格律,个别字、词可以突破,但“平水韵”和“新华韵”不要混用。新、旧体诗词都要写得有诗情、诗意、诗韵、诗味儿。既不能写成“谜语诗”,也不要以“顺口溜”、“打油诗”自居,因为那毕竟还不是真正的好诗。
在这届《中华颂》来稿中,有几篇散文写得较好,如李大勇的《梦完春夏与秋冬》,吴春萍的《书中自有颜如玉》,短小、精悍、构思新颖、语言优美,读之如品茗酌酒,沁人心脾。张晓芳的《夜读红楼》,通过对黛玉的解读,“叹世间冷暖无情!清灵洁净的黛玉,无人知心,无人爱怜,独馆寂寞,只好春葬落花,夏咏碧荷,秋卧菊榻,冬赏寒雪,用兰心慧语,书写墨香。”最后写道:“黛玉走了,干干净净的走了,正如她干干净净的来。合上书,窗外不知何时下起了雨,潇潇地打着巴蕉的叶子,像黛玉的诗,在天籁里吟唱。”我喜爱这种精美绝妙的散文。现在有的所谓散文,语言太俗,味同嚼蜡。散文还是贵在抒情,富有文采。
《中华颂》征文已成为一个知名“品牌”,特点在于大众化、民族化,重在参与,乐在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预祝《中华颂》步步登高,越办越好!
石祥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1958年应征入伍,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专业技术三级(军级)。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长篇报告文学集、词论集、歌词集多部,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曾为驻香港部队创作军歌,为建国35周年影片《国庆阅兵》和建国50周年纪录片《世纪大阅兵》撰稿并写解说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传唱至今,《高举亚运火炬》被选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
(第七届“中华颂”全国老少文学艺术大赛评委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