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色:与香港艾莙茹小姐的对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16:01

与香港艾莙茹小姐的对话

        我的《江姐名字错,责任在专家》一文在博客贴出后,香港网友艾莙茹小姐发来一封Email。内容是对拙文最后一小段——即我提出今后无须保留“筠”字的两个读音,认为不只是要把“筠”字的地名人名读音按《说文解字》原注音统一为“均声”,而且要从根本上废弃徐铉的误读音“云”——提出了一点商榷的意见。现将艾小姐原信及我的答复引录如下(按:此信的题目为原有)。

對於將“筠”字合為一個發音提議的一點商榷

  鄧老師,您在《江姐名字错,责任在专家》一文的結尾,主張除了糾正涉及“筠”字的人名誤讀之外,認為倘若依舊保留“均”和“雲”兩種讀音,也不可取。我覺得,是否應該先不要提出這個主張。原因如下:

 語言文字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既然宋朝以來就有了“雲”的注音,而且後世諸多韻書和字词典都承傳了此一音韻,正如《康熙字典》“筠”字下列載的:“【廣韻】爲贇切,【集韻】【韻會】於倫切,音荺。又【正韻】於分切,音雲。義同。”而我在網絡查找到“筠”字的詩韻、詞韻及平水韻為 :它的詩韻平仄是,上平声,十一真;詞韻平仄是,第六部,平聲,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

由此使我想到,宋代以來的許多歌詠竹子的詩詞,皆以這樣的讀音和韻腳來創作,估計這個仍須念 “雲[yún]”音的“筠”字,還是會有極多露臉的機會呢,尤其是松筠一詞。

所以,按照約定俗成的原則,或許應該考慮保留既有的兩個發音:只對一些確定的人名、地名,發 “均[jūn]”音;在解作(1)竹的青皮,竹皮,(2)竹子,(3)指竹製的笛類管樂器等,則可以發 “雲[yún]”音。若現時硬性要求全部讀作 “均[jūn]”音,則幾百年來的一些詩詞都可能“被出韻”(我不熟悉詩詞音韻,未能提出實例。但猜想會有這個情況存在)。

以下是我輯錄到的一些名人詩詞中出現“筠”字的例子。還有許多,不能盡錄。不知道其中有無“被出韻”的?

(博主按:此后引录唐朝杜甫、孟浩然、李绅、李商隐、贾岛、白居易、杨巨源、刘禹锡及宋朝苏轼、欧阳修、姜夔、蒋捷等分别用了“松筠”、“绿筠”、“霜筠”、“秋筠”、“筠翠”、“筠笼”、“筠帘”等语的诗词作品为例。从略。)

我的這些想法是昨晚忽然閃現的,肯定很不成熟,敢於直接對您說出來,請勿見笑。

                艾莙茹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於香港

对艾莙茹小姐商榷意见的回复

艾莙茹小姐,谢谢您及时提出友好的建议。不过,您还是没有完全读懂我文中的意思。我在文章里已经说了,自从宋代的徐铉为《说文解字》妄加了那个莫名其妙的反切音,此后的韵书字书全都依样画葫芦地沿袭了此音(说不定有的还误以为是《说文解字》原有的切音呢);同时也就无形中抛弃了许慎的原注音。因而此字历来并无“两种读音”之说。只有当今的某些字词典例外。因为好多专家已经察觉到了,地名读音和韵书的注反音明显有别,便顺应现实加了个异读音,这才变成了实际上的“两读”。然而字词典专家虽然这样做了,却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在无意间部分地恢复了《说文解字》的原注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所以我的核心论点正在于:这个“筠”字读音在过去曾经发生的变异,只是音韵学史上一个极特殊的个案。通过澄清以后,就不必再把这种变异当真。因为宋代的徐铉,或许也是无意间误加了这个反切音才丢失其原读音的。后来的音韵学家,则可能是不经意的盲从。但在民间,包括不是音韵学家的骚人墨客们,可以说千百年来一直都没有丢失许慎的原注音(即这个字产生伊始之本音)。因而才会世世代代毫无争议地继续使用着这些并没有改变原读音的地名和人名。而这些地名人名所体现的“筠”字内涵,显然正是此字的本义——竹皮,或代指翠竹、竹子。同样的,过去所有的诗文中所使用过的相关词语,也是“筠”的本义——竹皮,或代指翠竹、竹子。既然前者在客观事实面前都可以纠正,为什么后者就一定得保留那个原本就毫无道理的误读音呢?难道二者的涵义有什么差异?

 当然看得出来,您的意思不是指二者的涵义有差异。您只是以为,历代使用过“筠”字的诗词作品,可能都是以徐铉所肇始的反切音来入韵的,担心一旦恢复其本音,“則幾百年來的一些诗词都可能‘被出韵 ’”。

 这个担心,其实没有必要。除了您所引录的诗词,您再查查《词源》上那些“筠”字词语的出处就知道了。这些词语的来源,大都出自唐人或唐以前乃至先秦时代的作品或典籍,那时离宋朝尚有几百上千年呢,徐铉的误注压根儿就没产生,诗人们自然不会丢失其本音。即便是宋以后的骚人墨客使用,由于已经有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温庭筠及筠州、筠连等鼎鼎大名的存在,他们也是不可能去查韵书的,因而一般也不会误读此字。所以我在文章里才提出,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为了严谨,我给这个“现实”划了个一二十年前的大致界限),其实只有极少数的“专业人士”(即徐铉等文字、音韵学家),才会在“纸上”改变其本音;而在现实中,这个字的正确读音“均声”,却是“起码历经了两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还一以贯之地延续着”。当然,现在民众中也在开始改变,并且这一改变已经造成了诸如误读温庭筠和江姐名字的混乱。但毕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现在去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

 至于您说如果不用两种读音,以后作旧体诗词会不会“被出韵”。怎么会呢?许慎注“筠”为“均声”,你看宋元以后才产生的平水韵,其“筠”和“均”甚至“匀”,不都在同一个“十一真”里面吗?所以即便是宋以后的那些赋诗填词的人,不论其是否意识到这个字被误读了,反正“筠”、“均”、“匀”这些字全都在诗韵“十一真”和词韵“第六部平声” 里,怎么念也不会“出韵”。

不知我现在这样讲,是否会更清楚一些?

                            邓遂夫   2011年5月29日14:28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