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情香水使用方法:院士:三峡大坝修建之前 长江中下游旱灾仍频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9:26

院士:三峡大坝修建之前 长江中下游旱灾仍频发

2011年05月27日 11:15
来源:凤凰网专稿 作者:李杨

字号:T|T
9335人参与308条评论打印转发

鄱阳湖中心区干涸变成大草原

核心提示:近日,延续数十年的三峡工程利弊之争再度发酵,5月26日凤凰网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卢耀如指出,根据500年来气象资料分析,在尚无三峡大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发生几率仍很大,所以“长江中下游大旱是否与三峡大坝有必然联系,有待论证”。

嘉宾:卢耀如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

对话主持:李杨

凤凰网资讯:这次5月长江中下游等省市大旱,包括去年的重庆洪水,大家有一个疑惑:是不是和三峡大坝有关,您怎样看?

卢耀如:这些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还需要研究。

从整个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原来四川盆地是一个大湖泊,湖北省也是一个大湖泊,当时没有长江。后来地壳上升,四川的水通过三峡往东流,流到湖北那一带,当时叫云梦泽大湖。后来地壳又上升,长江三峡、四川盆地就基本出来,湖北一带就保留有1000多个湖泊,云梦泽湖就缩小变成洞庭湖。

洞庭湖早期面积在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来不断缩小。解放前有1万多平方公里,解放初期是4000多平方公里,可是到1998年大水的时候只剩2000多平方公里,现在比这还小。本来一个上万平方公里的湖泊,跟长江相当,可以调节很多水。其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时候,蓄水量可以达到293亿立方米,现在不到100亿立方米了。

一方面是洞庭湖面积缩小,蓄水量缩小;另一方面是围湖造出的800万亩田地要耗水。

更何况洞庭湖面积很大的时候,也是有旱灾的。所以,这些旱灾不大可能全部由三峡引起。

是否会有一些影响?就是有影响,也不是很大的。洞庭湖地区100年里有27年都发生旱灾,重旱灾有18年,所谓重旱灾,就是一个季度不下雨。而那时候,三峡还没有修建。从这个数据来看,不能轻易就说是三峡大坝引起的旱灾。

凤凰网资讯:最近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做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我们怎样理解郑院士的这番话?

卢耀如:三峡库区的蓄水量有390多亿立米,蓄水以后就放水,可以解决干旱问题。

不蓄水,洪期的水就流走了,流到海洋去了。蓄下来以后,旱的时候就可以抽水应对。我们抗旱,修地表水库地下水库,最主要的就是把洪水期流走的水蓄起来。我们大多遇到的是是春旱,有时候夏旱,有是冬春夏连旱,冬春夏连旱就很厉害了。这样的情况下,有蓄水的地区就可以解决旱灾问题。去年西南地区大旱,其实云贵雨水量很多,但都流到地下去,后来我建议当地好好利用地下暗河系统来抗旱。

我们的降雨受季风影响,一般都是在5月到9月之间,10月到第二年4月雨量很少。把夏天的水蓄下来,放在冬天、春天旱的时候用。我们强调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起来应用。

凤凰网资讯:三峡大坝修建时是优先考虑防洪效益,是否考虑过缓解旱灾的功能?

卢耀如:(缓解旱灾)是包括在内的。三峡地区有很多灾害,有洪涝有旱灾,防洪过程中也在蓄水,将上游的水蓄起来,也能对中下游起到防旱作用。

根据气象资料显示,500年以来这个地区,旱灾与水灾比重都是比较大的。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当时就考虑到蓄水,抗旱。

举个例子,江汉平原500年来重水灾率是10.49%,轻水灾占18.87%,合计是29.56%;轻的旱灾是11.95%,重旱灾是6.08%,合计是18.03%。水旱比例是1:0.62。洞庭湖地区也统计过。重水灾11.17%,轻水灾23.03%,合计是34.20%;轻旱灾是18.94%,重旱灾是2.25%,合计是27.19%,100年里有27年旱灾,也很多的。

所以修三峡水库是抗洪涝,也是抗旱灾。 

相关专题: 长江中下游干旱  

延伸阅读:

·独家对话卢耀如:三峡后续再投1700亿不算多

三峡利弊再辩:“干旱诱发论”仍存争议

2011年05月23日 00: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林小昭 郭晋晖 程维 杨朝娇

字号:T|T
3625人参与146条评论打印转发

围绕三峡的利弊之争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再度发酵。

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三峡工程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这一高层信号的释放时值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

事实上,围绕在三峡移民安置、生态保护、地质防害等方面的质疑从当年该工程立项、论证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一些专家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并不讳言三峡存在的问题,但他们认为,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大旱VS三峡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50年来罕见干旱,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进入5月份以后,降水虽较前期略有增加,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仍偏少二至四成。

近年来,中国南方频现异常气候,四川和重庆等地出现酷热、大旱以及暴雨等异常天气,三峡时常成为矛头所指。

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些表态引发了外界的关注。

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下称《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指出,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适时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对于确保三峡工程长期安全运行和持续发挥综合效益、提升其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更好更多地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意义重大。

去年底,中国工程院向社会公布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结果。根据该评估,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库区地质灾害是可以控制的;三峡蓄水后,长江中下游河势总体未发生巨大变化。

这只是近年来围绕三峡正反两种意见激荡的一个缩影,也并没有让外界完全信服。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王光谦昨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长江中下游大旱并不能归罪于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肯定是气候原因,干旱和三峡没关系。现在有这么一种说法,水库对局部气候有影响,但往往也只对局部气候,而不是大面积气候。现在这种干旱是大面积干旱。而三峡是一个河道性水库,对局部气候的影响很小。”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谈广鸣告诉本报记者。

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则认为,干旱与大的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导致雨水分布不均匀。像去年的云南、贵州大旱,今年湖北大旱等,而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个旱情。

水位下降近1米抗旱

然而,学界并没有回避三峡的问题。

王光谦表示,有直接科学证据能够证明三峡大坝的不利影响还体现在地质灾害方面。三峡地区本来就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大坝建立之后由于蓄水压力增大更容易造成滑坡。虽然工程的方法可以对滑坡进行固定,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重要的方式还是避开这些区域。

《规划》提出,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三峡库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这其中包括部分城镇的生活污染、垃圾处理残留物的二次污染、养殖业污染等。工业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专家指出,水库截流后,流动的水趋于静止,长江干流和支流的自我净化能力降低,已经多次出现水华(俗称蓝藻)。

此外,淤泥问题也是外界关注的聚焦,重庆相关人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淤积泥沙厚度最厚的河段在三峡大坝前,其泥沙淤积厚度已经达到50米左右。”

谈广鸣透露,关于三峡蓄水对下游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家有个相关的大型研究项目正在做,即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对下游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怎么通过综合调度去消除减少这种影响。“国务院会议上提的事情现在也都在做。”

谈广鸣指出,三峡蓄水对下游环境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影响。水电作为重要的能源,是其他诸如风电等所替代不了的,“现在国家一直闹电荒,不得不开发水电。”

如何在蓄水发电和枯水期放水防旱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谈广鸣说,目前相关方面已经建立一些相关机制,2009年原来准备蓄到175米,后来因为来水实在很少,下游缺水也严重,水利部门就通知三峡不再往上蓄了,蓄到172米就可以了,让大坝少发点电,减少对下游不利影响。“只是这种机制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

他指出,水利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削丰补枯,“现在提前一两个月多放点水下来缓解下游的旱情,这就是水利工程对枯季补水的作用。如果没有三峡工程,你想补水也补不了。”

为了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抗旱用水及航运安全,国家防总决定再次加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自5月20日至24日,三峡水库按1万立方米/秒左右控制下泄,5月25日至6月10日,其下泄流量将加大至1.1万至1.2万立方米/秒。

因加大下泄力度,20日至22日,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意味着水库在释放长江上游天然来水的同时,两天内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据财政部介绍,财政部已汇总中央各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将按程序于2011年6月报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审议批准后,财政部负责公开中央本级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中央各部门负责公开本部门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支出。同时,按照全国人大要求,一并公开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在今年中央部门公布部门预算时,环保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已经率先公布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

地方政府对于“三公经费”支出公开也积极投入准备。据公开资料,北京将于7月公开北京市级“三公经费”情况,其中包含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消费”情况。

此外,江苏、陕西、辽宁等省份也都计划公开“三公经费”。

“目前财政预算公开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算公开在深度、广度和及时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从目前来看,我国应完善信息披露的法制建设,同时,预算分类中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仍需要改革。”

相关新闻:

·看,20年前老重庆·谁让“五道杠孩子”官模官样·三峡地下电站电力外送“通道”贯通·“大三峡·大移民”画展昨开展三峡争议不断 外界担忧一旦溃坝后果惨重汤本:美国民众一直在思考崇拜文化的利弊

三峡设计者:若无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2011年05月25日 14:30
来源:新华网

字号:T|T
40410人参与814条评论打印转发

5月22日拍摄的水位下降后的三峡大坝夜景。按国家防总要求,三峡水库加大下泄力度。5月20至22日,三峡水库水位下降近1米,为中下游抗旱增加补水6亿多立方米。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2011年5月21日,武汉,死鱼躺在已经干涸开裂的鱼塘地面。近期湖北多个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各地纷纷展开抗旱救灾行动。郭新 摄

新华网武汉5月25日电(记者刘紫凌 沈翀 冯国栋)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

在互联网上,有网民提出“三峡诱发干旱论”,称三峡工程是造成今年长江中下游罕见大旱的罪魁祸首。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三峡诱发长江干旱”论。

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刘敏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今年冷空气南下频繁,也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一直都难以形成持续性的降水。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偏少。

24日,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做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每秒8000至1万立方米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以上。”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的三峡水情记录显示,自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水位已从最高时的175米消落至24日的152.7米。“在此水位区间,三峡水库原有存水约173亿立方米,现已释放至中下游。”梯调中心副总工程师赵云发介绍说。

据了解,三峡水库5月20日应国家防总要求加大下泄流量后,日均补水约3亿多立方米支持中下游抗旱。目前长江中下游各水文站点水位明显回升。

为支持抗旱,三峡水库此次补水进程将一直持续到6月10日长江汛期到来之前。

荆州市监利县汴河镇是位于长江中游边上的一个小镇,修有水渠从长江引水灌溉农田。三峡增大下泄流量后,全镇抗旱局面得到有效改观。

“水位上升后,抽水机取水变得容易多了。现在长江水位距水渠取水口仅有1米的高度了。如果水位再升高一点,就完全可以不用抽水机灌溉了。”副镇长潘克俭对三峡工程的抗旱功能给予厚望。

潘克俭认为三峡工程利大于弊。“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当时三峡工程还没修好。荆州汛情告急。三峡修建以后,尤其是去年大洪水,荆州地区防洪形势就变好了。”

面对社会公众的质疑,负责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24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自三峡工程蓄水以来,三峡方面一直在采取措施,尽量降低三峡工程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曹广晶说,我们完全可以在有三峡工程这个新的条件下,进行生态设计,构造新的生态系统。

相关报道:

·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 局部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中央气象台:长江中下游罕见旱情系大气环流异常所致

早前报道:

·国务院要求妥善处理三峡蓄水带来的不利影响

延伸阅读:

·三峡工程论证20年闪回 9位专家拒绝签字·水利专家:攻击三峡的人总寻找借口却拿不出证据

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质变差 化肥农药等为主要污染源

2011年05月23日 02:36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李松

字号:T|T
74人参与4条评论打印转发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库区次级河流水质却逐渐变差,量大面广且难以治理的农村面源污染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农村面源污染成为库区生态重建新课题。据重庆市环保部门测算,目前库区次级河流主要污染物有近60%来自于化肥、农药、人畜粪便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已经迫在眉睫。

化肥、农药为主要污染源

“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水位抬高,水流减缓,自净能力降低,库区回水区和次级河流水质变差,出现了富营养化的问题。总磷、总氮超标且有加重的趋势。涪陵境内的长江支流珍溪河、渠溪河目前都只能维持三类水质标准。”重庆涪陵区环保局副局长金吉中告诉记者。

据重庆环境科学研究院对重庆库区移民安置区50条主要河流122个监测断面监测,有13.9%的监测断面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主要超标项目是粪大肠杆菌群,其次是总磷、总氮和化学需氧量超标。

重庆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农业生产使用的化肥、农药是破坏库区次级河流水质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次级河流中有机物、总磷、总氮等污染物有52%—59%来自农村面源污染。

睦和村是重庆涪陵区唯一的无粮村。该村1687亩土地全部被用来种植枇杷、荔枝、龙眼等果树。村支部书记刘家奇说“村里一亩果树每年施用的化肥加起来在140公斤左右,全村化肥施用量就有240吨,这其中20%左右会因水土流失而被冲走,村里果园全部是沿龙王沟(长江的一条支流)分布,每年流到河里的化肥量确实可观。”

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也十分惊人:化肥施于土壤中,只有小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大部分则在雨水的作用下或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池塘,直接造成水域富营养化。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万州区瀼渡镇高村村支书刘禄发告诉记者,水稻要维持1200斤的亩产,每年一般要投入100斤碳胺、100多斤磷肥、20多斤尿素,一年的化肥施用量就在100公斤左右。“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是想最大限度地提高亩产,并没把环保的问题考虑进去,更不会去想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河流破坏水质。目前流经高村村的瀼渡河水质是劣五类,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化肥农药和河中网箱养鱼的污染。”刘禄发说。

河流污染源多样化

除了农药和化肥会造成严重污染外,农村人畜粪便、生活垃圾也是造成库区次级河流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个养殖场就是一个污染源。”记者在库区农村采访时对这句话感受深刻。瀼渡镇高村村农民牟其祥5年前在村里搞了一个150平方米的养猪场,每年出栏生猪300头左右。因为没有专门的清洁设施,猪场粪便没法处理,只能让其到处乱流。

“牟其祥猪场的猪粪到处乱流,使周围稻田严重富营养化,肥力过剩,只长苗不结穗。去年一年就使猪场周边4户人家的3亩水田全部绝收。”重庆农业专家李树祥说,一般而言,一亩土地只能承载一两头猪的粪便,养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近10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一旦养分超标就容易造成面源污染“这些营养过于充足的土地一旦遇到水土流失,养分就会随之流入河中,导致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问题,造成二次污染。”

同时,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也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万州区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表明,万州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只有10%左右,只有城郊的部分农户垃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处理,多数农户的生活污水和垃圾还是任意排放或随意抛弃在河沟或房前屋后,未作任何处理,遇降雨随雨水直接冲入江河最后进入三峡水库。

借鉴生态家园工程综合应对面源污染

全国各地都存在着农村面源污染的问题,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受到的影响为何特别明显?重庆环保专家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库区蓄水之后,河流流速明显减缓,长江干流因为水体容积较大,自净能力较强,污染还不甚明显,库区次级河流因为流量较小、自净能力差,且回水区集中,导致水质逐渐变差,污染不断加重。

记者了解到,目前要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难度很大,因为这种污染不同于工业、城市点源污染,它具有污染面广、隐蔽性强、控制难度大、表现不突出的特点,在治理方式上,应该发挥广大农民防治污染的主力军作用,增强农民的农业环保意识。

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减少次级河流污染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沼气,通过沼液、沼肥替代部分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使人畜粪便得以集中处理。目前这一思路在“三峡移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重庆在2008年7月开始利用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口援助资金,帮助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 第 一 道 分 水 岭 内 的2 2个 区 县84122户农村搬迁移民建设生态沼气池,建设户用沼气池和改厕、改厨、改圈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生态工程。

据移民部门的测算,该工程建设的一口8立方米沼气池年均产气358立方米,运行成本160元,可解决一户农户80%的生活用能,可产沼液20吨、沼渣4.5吨,使用经过发酵、达到粪便无害化国家标准的沼肥,可以减少20%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

同时根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还可节约薪柴1.5吨,相当于3亩薪柴林的年生长量“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完成后可保护林地资源25万亩,有效减轻或控制移民安置区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及封山育林的步伐,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确保三峡水库资源环境安全和水质安全。

但是,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的沼气池建设只是解决了库区部分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农用化肥、农药、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还是无法得到根本治理。基层干部群众呼吁,政府还应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改变农业生产习惯,防止盲目施肥、过度施肥和偏施氮肥的现象,同时推广一些农村清洁示范工程,实施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和清洁水源项目,采取工程性的措施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并防止污染物流入河流。

相关新闻:

2008-01-13记者再报告 走进三峡:发展与环保 库区人的生存考量三峡库区云阳迎来新面貌 同时面临新问题
院士:三峡大坝修建之前 长江中下游旱灾仍频发 工程院院士:修建三峡大坝是决策民主化典范 工程院院士:长江中下游灾害不能都归罪三峡 工程院院士:长江中下游问题不能都归罪三峡 工程院院士:修建三峡大坝是决策民主化典范(人民网 2011-5-26) 院士称修建三峡大坝是决策民主化的一个典范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归罪于三峡-搜狐新闻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归罪于三峡-搜狐新闻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工程院院士卢耀如:长江中下游灾害不能都归罪三峡(东方早报 2011-5-23)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工程院院士:别把长江中下游问题都归罪于三峡-搜狐财经 工程院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烤”验三峡:三峡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到底几何? 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项目”地质与地震评估课题组副组长卢耀如 院士:不能把长江中下游问题都归罪于三峡工程 卢耀如:不能把长江中下游的问题都归罪于三峡 三峡设计者:若无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三峡设计者:若无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长江中下游遇严重干旱 专家否认三峡诱发大旱 三峡设计者:若无三峡工程 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我国长江中下游旱情基本解除 北方旱情仍持续 工程院院士:建三峡大坝是决策民主化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