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局1931刘涛cut:慈禧太后与太平沟(胭脂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9:04:48
太平沟简介 点击次数: 59 加入时间(2011-01-21)

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地方叫太平沟。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黄金水道上的重镇。在清代,这里是闻名遐迩的慈禧太后胭脂地,俗称“胭脂沟”。清代的官办金厂——观都金厂督办衙门就设在这里。观都金厂是以太平沟为中心,北到现在嘉荫县的观音山,南止萝北西部的都鲁河,东临黑龙江,西达小兴安岭西麓共有上万平方公里的河川沟谷,共计有数百个砂金淘挖点的广阔区域。这里出产的砂金成色好,砂金原金成色可达85%以上,产量高,年产可达万两或超万两,都被晋献给朝廷府库,因此深得朝廷器重和太后恩宠。

在清中后期和民国中期,这里曾经形成了两次著名的“观都金潮”。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亲理淘金事务。派他的亲信李金镛到太平沟设立观都金厂衙门府,先后有督办袁大化,李梦庚等坐阵太平沟统管金场,指挥生产黄金和向朝廷缴纳。当时的太平沟与沿黑龙江再往北的黑河、漠河、奇乾河为清廷直接督办的四大金厂,而观都金厂又是其中经营最好和最为著名的。采金工人最多时达五、六万人。年产黄金3万余两。

在清末和民国的两次“观都金潮”时期,太平沟曾繁荣兴旺,出现了“十里长街,百户商号,千家灯火,万两黄金”的辉煌景象。

所说的“十里长街”就是我们脚下的的这条街,它北起村北的小北沟沟口,南到村南的三道沟沟口,沿黑龙江西岸约十里,从太平沟中心穿过的一条长街。这条街道宽阔平坦,位于江与山之间的结合地,在青山与碧水的辉映下,各式木结构建筑更是幽雅别致。十里长街的中心部位是行政首脑区,路东临江处是观都码头,路西是观都衙门府。其它从北到南路的两侧尽是各种商号、买卖、作坊等应有尽有。

镇中心横跨于街道有一高10多米,宽12米的“功德”牌坊,上有名人绘画题字,有一幅画是“太白醉酒”,有高力士给李白脱靴场景,惟妙惟肖。牌坊有红漆彩绘,龙凤图案,飞檐琉璃瓦,檐的四角有奇兽数只。整个牌坊有四根立柱支撑,分三个通道,中间宽7米,可通行车马,两侧门各宽2.5米,整个建筑对称、和谐、美观、典雅。两侧的通道中间挂一口一米多高的铸铁大钟,据说是朝廷御赐,遇有重要集会或发生兵、匪、火、盗事件,击钟为号令,钟声一响,山水轰鸣,十里长街无人不晓。夜晚大街上有专职巡街更夫,按时辰击钟报时。那时的十里长街,白天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店铺的叫卖声,江中轮船的汽笛声,响彻在群山和绿水环绕的小镇上空,不绝于耳,很是热闹。到了夜晚,十里长街灯笼火把,歌舞升平,酒楼里猜挙行令,烟馆里吞云吐雾,妓院里戏笑调情,加上报时的阵阵钟声,太平沟俨然是一座不夜城。

到了民国时期,太平沟依然是“商号林立,买卖兴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家家门前点路灯,车来人往到天明”的一派繁荣景象。

老牌楼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我们在林场看的那个,是大略仿当年的式样建造的。

太平沟这个古老的地方,历经百年春秋寒暑,几度兴衰起落,她见证了一部近代中国历史的风雨沧桑,她蕴藏着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观音托梦

清中期以后,统治阶级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更加腐败。“豪富之家,市可膏腴,动连阡陌”,而宫廷内的奢侈更是达到了极至。到西太后慈禧主政后期,国库开支入不敷出。为增加后宫收入,慈禧多次督促李鸿章办理黑龙江沿岸金矿,三令五申派员携囚来到太平沟挖掘黄金,以作胭粉之资。主事官员换了几个,就是淘不出金子,始终未能摆脱亏损局面,这可愁坏了慈禧老太后,每每金矿的奏折报来,她都唉声叹气,茶饭不思。

一天,李连英求见。

“宣!”慈禧有气无力地传召。这几天她正为金矿的事犯愁呢,正好让小李子陪着说说话,或许心情会好些。

“老佛爷吉祥!”李连英叩拜问安。

“平身”

“奴才有一喜事,或许能让老佛爷欢心!”李连英观察着老太后的脸色,知道她心情不好。

“什么喜事?如合了我的心,定重重有赏!”慈禧正需要件喜事冲一冲这几日的愁闷。

“奴才昨夜梦见了观音娘娘。”

“快讲讲,观音娘娘对你说了什么?”

“她告诉奴才:‘黑龙江边观音山上的观音庙内近日香火不继,偶有香客尽皆诉苦。当官的说沙不出金要受朝廷责罚,百姓说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挨鞭子,无心干活,只想逃命。’奴才知道各金厂亏空甚巨,便求观音娘娘点化。‘三七分金,金厂必兴!’观音娘娘说完就隐去仙踪,奴才醒来就报知老佛爷。”

“你以为如何?”慈禧不得其解,疑惑地问到。

“朝廷不必再出资,让百姓自愿结伙,所得金砂三七分成。百姓有利可图,自当卖力。”

“那就百姓分三成,七成交内务府”。慈禧认为此法可行。“传旨给李鸿章,让他派得力人选去太平沟试办!”

“喳!”

三七分金法在太平沟试行,颇见成效,采金业得到迅猛发展,沟内人声鼎沸,太平沟十里长街,商贾遍布,成为著名的北方“金都”。

 

“太平沟”的由来

萝北的太平沟,在1856年(清咸丰6年)前叫三姓北沟。属三姓副都统府管辖,自1856年3000多名太平军将士被流放到这里来采金后,由太平军将士定名为“太平沟”。并将这个名字刻在了山崖上,从而使这个“太平沟”的名字才叫起来 ,而且越叫越响,成了一个光辉的名字,战斗的名字,而代代相传,名垂青史了。

要说这段历史还得从太平军北伐失败前后说起。

一、被流放的太平军

1852年(天历2年、咸丰2年)太平天国大将林凤翔,奉天王洪秀全之命,率两万人马从扬州起兵北伐,他过山东,战安徽,清河南,进直隶,一路败胜保破纳相,所向披靡,不到两年时间,大军发展到十几万。而进直隶后又扩编为三十六个军,接着是拔卫辉,下河间,克天津,进而又兵分两路由丰台、通州直抵北京。致使京城大震,富户逃走一空;咸丰大震,欲逃热河-----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由于北伐军主帅的刚愎自用和失误军机等诸多原因,于1855年春,被清军打败,几乎全军覆灭。固守天津的太平军大将温大贺,为了保全城内的6000多名太平军将士和城中数万群众的生命财产,而自刎城头。加之在天津城外被俘的两千多名太平军将士,共8000多人被流放到东北的宁古塔,由于一路上的走死逃亡,到时已不足4000人了。

那时吉林将军景淳,宁古塔副都统富尼杨阿正与沙俄谈判疆界事宜,无心也无法安置这些太平军,故而又把这些太平军辗转流放到三姓城周边的王庄、官庄、军屯里,充为劳役壮丁。

1856年春,吉林将军景淳,得报在三姓北沟发现了金苗富矿,便奏报朝廷,为充盈国库,弥足军响,请求开发金矿。御批后,便委三姓副都统图钦选任能员为督办,集中被流放的太平军为劳役金工,限期开往北沟。三姓副都统图钦委任了四品后补道员明若愚为督办,很快集中起了在各官庄、军屯做劳役的3000多名太平军,押往北沟。1856年3月26日(农历二月初九)3000多被流放的太平军将士,在清军押解下,出了三姓城,过了松花江,一路北上,历经冻饿之苦,迭遭残害,杀戮之难,走了半个多月,才到达了北沟的东南屏障——衮突岭山下。

二、衮突岭与北沟之说

在衮突岭山下有一个兆庆山庄,山庄里有一位隐居的鄂伦春老人孟威。当他知道并了解了这支被流放的太平军的宗旨和现状后,便主动地找了这支太平军的领袖人物温国良介绍了衮突岭的来历和北沟的情况。

老人说,衮突岭是因辽、金时代在这儿发生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是当时的完颜部不堪辽的统治和压迫,也由于辽发觉了完颜部的不驯,不服和反抗,便于天庆四年(公元1114年)发动了一场征服完颜部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一开始辽军就占领了此山,继之又发现北沟一带蕴藏着大量的黄金,于是就向西北一带扩展。

这时完颜部的阿骨打,已自任为节度使,公开地表示出不服和脱离辽管辖自成一体的架势。因此就派大将衮突尔率部攻打辽军,夺回此山,衮突尔率部与辽军激战了一天一夜打败了辽军,夺回此山后,因负伤严重,不久就死在了山下。后来(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打败了辽国,建立了金朝,坐上了皇帝宝座后,为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就命名此山为:将军山,衮突岭。

孟威老人接着说,你们太平天国的宗旨与金国大相径庭,可你们的天王却有阿骨打的那种不畏强暴开创未来的精神和劲头。你们虽然是被流放到这里来的,我想你们的志向、雄心和英勇一定会比衮突尔强,比阿骨打大。一定能以此为基地打出一片太平天地来,达到与天国南北呼应推翻清廷的目的。

温国良大受感动和启发,在向老人表示感谢的同时再请老人介绍北沟的情况。

老人说,翻过衮突岭就是北沟,北沟从地理上说,它位于小兴安岭地段黑山山脉之东翼的群山峻岭之中。它三面环山,东拥大江。由于它位于三姓之北,又属三姓管辖,所以就叫“三姓北沟”。又因为这沟里藏金丰厚,加之前几年我们鄂伦春族汉子莫目根在沟里捡到一块几十两重的狗头金而名声大噪。因此引来了不少山民、流民和沙俄匪徒盗挖与强抢,就是现在也有数十股或上百夥的山民、流民和俄匪在那里开采。

最后老人说,你们的到来,可能会把他们吓跑,也可能会发生对抗和战斗。希望你们对俄匪坚决打击,予以歼灭,对山民和流民一定要发扬你们“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宗旨精神,争取他们、团结他们,以便为你们今后再举义旗,武装起义,推翻清廷积蓄力量。随后老人又介绍了在北沟的一个兄弟孟博,原是在江东被三姓府任命喀喇达(相当于乡长的官),并写了一封信叫温国良与他联系。

温国良感谢了老人,抱着开辟出一片新的太平天地的信心和决心进入了北沟。

三、太平军刻太平沟

鄂伦春老人说得没错,太平军和押解他们的清军分两路-----一路沿着黑龙江边,一路爬上翻下衮突岭进入北沟后,北沟里的俄匪、山民、流民都早已闻风而逃了。国良与喀喇达孟博联系上后,孟博老人说,那些沙俄盗匪先是对明督办的几百清兵并没放在眼里,准备与之一战,把清军赶回去,后来得知有3000多的太平军,个个都是能征惯战之士,而且爱国心又极强,一旦交战,定败无疑。甚至全军覆灭,乃至死无全尸。因而在你们来的前一天就怆惶而逃了。

在谈到当地的山民和外地来的流民时孟博说,因这里是大清的龙脉,在这里挖金的统称为“金匪”,捉住了是杀头的,因此也闻讯而逃了。

尽管如此,进入北沟后的清军,见无人阻挡,就对所看见的人追赶,能抓住的人就杀,因而与当地和周边的山民、流民结下了不解之怨仇。

而太平军却本着“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宗旨和“天下多男子,尽是兄弟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妹妹群”的观念,联络、救助山民、流民,尤其是他们一进北沟,就搭救了被清军打伤并追杀的达斡尔英雄武勒迪坎、鄂温克的猎手卓凯,并拜会结识了孟博,很快就与当地和周边群众结为朋友,成了兄弟。督办明若愚见进入北沟一帆风顺,一路顺畅,大有“吉星高照”,“开业大吉”之感。因而在高兴之余举办了:“北沟金矿开业大典”和开基仪式,还讲了一通什么多采金子报效皇上建功立业,共同发展的话。大典仪式结束后还举办了小型的酒宴。显得是那么地高兴,那么地自信。

而在督办、清兵举行庆典和酒宴的同时,太平军的各路指挥和队长,齐聚到温国良的住处,商讨下一步的方略和行动。同时自然也说到“北沟”这个地名。

“北沟,北沟,就是背沟!”

“背沟就是背时!”

“这个地名太难听,太不吉利啦!”

“不能叫这个名字!”

“对对对,不能叫这个名字!改了它!”

大家齐声地说着喊着,并把目光投向了温国良。叫温国良起一个吉利而又好听的名字。

温国良笑着说:“名字是现成的。咱太平天国的宗旨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就叫“太平沟”好啦!”

“好好好!太平沟!太平沟好!”

大家都表示了赞成。不久就在太平军中叫开了。而后来由于广泛与当地和周边的各族人民群众的接触与交往,“太平沟”这个名字也就越传越远,越叫越响了。

清兵得知这事后,作为一种动向和危险的讯号向督办汇报了。明督办大为恼火,以“阴谋策划暴乱”罪,派兵把温国良抓了起来,要“杀一儆百”。然而,温国良对此早有准备,在他被抓之前,就部署调动好了人马,如明若愚抓了他后,一旦恼羞成怒,真开杀界,就来个全体示威,逼其放人。倘若他不顾一切当真杀人,就全体起义,将其全部消灭。

明若愚抓了温国良来先问道:“北沟这个地名,多年来就是这样叫的,而且已标在地图上写到方志里的,你把它改叫太平沟,这不仅仅是改地名的事,而是表明了你们还不忘你们的那个天国,还在梦想回到你们的那个天国,或者就要在这里造反!造反是死罪!你懂吗?说!说!”

“说,我当然要说。”温国良冷笑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名是人叫起来的,如果一条路没人走,它就不成路,一个名字没人叫那还叫什么名字?你叫这地方北沟,并标在地图上,写在方志里,还怕什么?我们叫它太平沟,一是我们的信仰,二是我们的寄托。如果这个名字顺,现在和后来的人们就会叫起来,传下去。不顺就叫不起来也传不去。不就是一个名字吗,你怕什么?连一个名字你都怕,是想借题发挥而要“杀一儆百”,说明你心虚,无能-----”。

“够啦!”明若愚暴怒了,一边骂着该死的长毛贼,一边喊人把温国良拉出去绑到树上杀头示众。不过他喊:“来人!”的话音未落,外面就响起:“放人!放人!不放人就冲进去把明若愚那昏官杀了!把你们这帮清妖全都杀了!------”的喊声。接着他的侍卫进来报告说,太平军流徒不仅包围了督办住处,而且把清兵的营垒完全包围了------。

明若愚怕了,怕得浑身颤抖,一时竟说不出话来了。

所有官吏,清兵都怕了,就像白天见到亡灵,兔子听见虎啸一样,慌作了一团,乱成了一锅粥。

明君愚无奈,只好把温国良放了回去。温国良回到兄弟们中间后,从政治、军事、地理环境等诸方面说明了起义还不是时候,安抚下了大家的情绪。但他自己的情绪却一时无法平静下来。于是便带上几个兄弟找了一处山崖,用力狠狠地在上面划了“太平沟”一行大字,接着在旁边又划了“天历六年”落款。然后就叫兄弟们刀刻斧凿把笔划刻深,刻粗,把字形增高,加大了。

从那以后,太平沟的名字不仅越叫越响,越传越远,而且成了一个有着厚重历史情感的金光灿烂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