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乱父亲三个女儿全文:荒谬的中医理论是中医衰落的必然结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4:28
◇◇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  荒谬的中医理论是中医衰落的必然结果  作者:国人  面对中医日趋颓废的趋势,各地的一些中医院尽管牌子挂的是中医,但一些医疗设施和一些诊断治疗手段也基本全靠西医,否则很难维持下去,就是在大部分农村中医治病也基本上日渐消亡,一些中医学子就业难也成为不争的事实。面对如此困境,一些中医从业者或者力挺中医者有的已经认识到这一现实,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建议。其实中医理是非常荒谬的,提出中医现代化本身就是痴人的呓语。  中医理论缺少逻辑关系,中医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经验医学,连经验主义都不是。  阴阳五行可以说是中医的理论的灵魂。阴阳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古代人对整个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在当时来说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这种哲学范畴一旦与人体和疾病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结合,就背离了其哲学原则。  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与变化,具有一定的唯物论的因素,在哲学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自然科学来说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这种理论阻止人们深入的探讨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都有其内在的特殊矛盾,应当从其各自的矛盾运动来加以解释。古人很多用阴阳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荀子在《天论》中对陨石雨的解释:“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但实际上什么也没有说清楚。在一些古代典籍记载在,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凡是讲不清所以然的各种复杂问题,统统都用“阴阳”二者的作用来解释。如在解释电的起因问题时,就说阴阳相激而为电;在解释地震的起因问题时,“也说是阳伏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引起的。如关于磁铁石吸铁的现象,宋代人陈显微说: “磁石吸铁,……皆阴阳相感、隔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哉?”。如关于火药成分硝石、硫黄、木炭的性能,古代也把他们分到阴阳两类物质中去。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说:“凡火药以硝石硫黄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一阴一阳,两物相遇于无隙或容器之中。其出也……魂散惊而魄齏粉”,这样解释当然比鬼神迷信的解释先进,但对探究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是毫无意义的。  在战国时期五行说颇为流行,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但这种学说后来被唯心主义思想家神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把其运用于医学用以指导诊断医疗,来说明脏胕的属性及相互关系。  用相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说明脏胕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肝能制约脾,称为木克土,脾能生养肺称为土生金,在指导医疗上,如肝犯脾,采用抑肝扶脾的法治,称抑木扶土,贤虚及肝,采用补贤养肝的法治,称为滋水涵木等,中医理论机械的把自然界和人体的复杂现象结合,毫无根据的划分拼凑成“五”数,用“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公式来生搬硬套构建起一个人体各种联系的模型,如为了凑成“五”数,春复秋冬四季改为五季,牵强附会的多出一个“长夏”。这是完全脱离实践的唯心主义。今天仍把这种阴阳五行理论奉为圭臬的也只有风水、算命、和中医。  中医理论的特点。  一是概念模糊增强了中医的诡辨性。由于用涵盖性较强过于抽象模糊理论来解释人体及现象,表述必然不可能象西医那样所指具体和概念清晰,他也只能用一些模糊的概念进行表述。如果太具体了,那很容易被证伪或者被实验否定。经络,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精、神、气这些模糊的概念貌似深奥,其实具有较强的诡辨性,很难被证伪,你要给他一个确切的定义他说你不了解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你说他不存在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发现,在自然科学领域里有很多假设还没有被人类发现,你拿不有力证据你就不能说他不存在。在中医这样的模糊概念比皆是,如胃脾吸收“水谷精微”, “水谷精微”的成份是什么,胃脾怎样吸收,“虚”,“上火”是什么,用科学精确具体的表述中医很难做到。  虽然经络直到现代还拿不出其存在的确凿证据。但经络学说确实已经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如果把臆测做为成果来应用于实践,用于指导诊断治疗,本身就是荒谬的。  如果经络是一个现代解剖学还没有发现的人体组织系统,是一个科学假设,那它是怎样总结出一套指导中医临床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理论,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的属性和规律,那首先要确定这个事物是存在的,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而能研究出一套理论来而且用于指导实践那纯粹是先入为主的唯心论。  如果经络就是血管或者神经,那就要与现代医学接轨,改一个名词我想是不会影响中医存亡的。  中医的博大精深就是在于概念的模糊,正是由于理论底气不足才使中医不敢把概念表述的非常具体,造成了中医较强的诡辨性。某一位中医博士在与方舟子先生辩论针灸是否有效时说他所在的医院“每天有600多针灸病人,(如果没效)那他们是疯子,是傻子”。叫人无言。  二是保守顽固,不容别人置喙、就是业内人士对中医也不能提出质疑。清代名医王清任,在行医中十分重视对人体内脏的了解,说“著书不明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袒行。”然而封建社会不允许从事人体解剖学,王清任只好到刑场、荒冡看察尸体,再与动物内脏相比较,他坚持四十二年之久,终于发现古书所绘脏腑图形与实际多有不符,遂将观察所得绘成《亲见改正用地腑图》,连同其他医学论述一同收载于《医林改错》中。他在书中自序说:“今余刻此图,并非独出已见,评论古人之短,非欲后人知我,亦不避后人罪我,惟医林中人,见此图胸中雪亮,眼底光亮,临症有所遵循,不致南辕北辙,言出含混,病或少失,是我之愿望。”他的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对中医提出质疑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然而他的《医林改错》遭到了中医界的一片攻击、讽刺挖苦之声。就是现在,谁要是对中医不稍微提出一点不同的观点,必然遭到唾骂。  三是具有较强的欺骗性。中医以整体观为基本出发点,在辨证到了同一疾病要根据不同年龄、地域甚至不同季节都要不同对待;安全而且没有富作用;中医是建设性治疗,如肿瘤,中医讲的是“见瘤不治瘤”。说治疗时不是直接治疗肿瘤,去杀死癌细胞,而是辨证诊治,强调治本;中医擅长于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及疑难病;一些非药物疗法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如气功、推拿、导引、砭石、针灸等足以解决诸多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急性病。这些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对一般老百性来说具有很强的诱惑性和吸引力。  但中医仅是嘴皮子上的功夫,对这些貌似很有道理的“辨证诊治”中医始终不肯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和探索,强调人体的复杂性却没有诊断指标的标准化和观察的客观化,强调效果却不敢用科学的手段试验统计,只有拿个案来说事。整体治疗、辨证诊治,这种模糊理论尽管带有太多的主观成分和玄虚彩色,缺乏实际意义,但很容蛊惑人心。  四是理论与实践脱节。  科学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而中医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服从理论。迄今为止,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工作大都侧重于把它当成一个不可否定的理论体系和即成的逻辑结构来研究和应用,而很少有人去研究中医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去探查和思考它是否符合科学的自然观,验证统计它在实践中的真实效果,有没有能够被证伪的成分。就是这样一个毫无逻辑关系漏洞百出的理论中医一直把他当做成果指导医学研究和实践,有这样的理论指导中医不衰败那才是奇迹。  在同一个时期,在社会科学领域里可以有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在某一个自然科学领域内,不可能存在众多的理论体系,如果存在的话那只能是落后与先进之分,我们不能说有中国生物学和西方生物学,中国力学和西方力学。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理论都是在不断的扬弃中逐步发展完善。不管多么经典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终将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中医流传至今的经典《黄帝内经》直到现在仍是从事中医工作者所必读的指导性著作,这在世界科学史是绝无仅有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在世界科学史上的地位人所共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及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现在,可以说除了少数几个研究自然科学史的专家之外,涉及该领域的学子大概很少有人再去直接拜读这些科学巨匠的原著了。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中医专家、教授还是言必称《内经》,一直抱首这些毫无科学价值的破烂货不放,甚至有人还提出把中医中药列入小学教育课程,这不能不算中国教育的悲哀。  中医理论和宗教一样都是唯心的产物。但宗教理论主要对应人的精神活动,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也可以需要,也可以不需要,但中医就不一样,有人类就有生老病死,有生老病死就需要医治,人们需要它,那它的危害就会比宗教有过之而无不极。  另外,关于方舟子先生提出废医验药,其实中医的医和药是唇和齿的关系,废了“医”“ 药”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至于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对动植物化学成份的研究,提取有用成份造福人类(或者从某一种“中药”中提取了对人类某一种疾病治疗效果非常有效的化学成份),那是现代科学的功劳,怎么也记不到中医的头上,与中医中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中医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今年中药退出欧盟市场,已经敲响了中医消亡的丧钟。(XYS20110527)◇◇新语丝(www.xys.org)(xys5.dxiong.com)(www.xinyusi.info)(xys2.drop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