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陀朵的遗志 掉落:年龄系列别称集释(四)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06:56
分段别称

    谈到人的年龄,有时需要明确指出几岁,有时则只需要说出一个年龄段,如童年、青年、老年等等。于是,各个年龄段也有自己的别称,现择要简介如下:

    人出生后即婴儿时期,古时称为“襁褓”,襁褓也作“襁保”、“襁葆”、“强葆”或“襁抱”。襁是背小孩的宽带子,褓是婴儿用的被子,用来包裹婴儿。襁褓泛指背负婴儿的东西,进而指在襁褓中的婴儿,又引申为婴儿时期。如司马相如《封禅文》:“是以业隆于襁褓。”这是说周成王在婴儿时期王业即很兴隆。

    这个时期还可以称为“年在孩乳”,孩乳即婴儿哺乳期。如《后汉书?延传》:“延女弟,年在孩乳,其母不能活之,弃于沟中。”(女弟指妹妹,从女弟即堂妹)

    婴儿渐长,进入童年。童年也称为幼年。幼年的别称很多,现分作三类来谈。

    一类直述童年,如:“童齿”、“童牙”、“童稚”、“童孺”、“幼齿”、“幼龄”、“小年”等。

    这些别称都一目了然,略举几例。清人钱谦益《赵端肃公文》:“昔我童牙,嬉戏逐”。唐代人储光曦《贻王侍御出台丹阳》诗:“纷吾家延州,结友在童稚。”宋代杂剧《张协状元》第四十八出:“记得小年骑竹马。”

    第二类以儿童发式的特点来代指童年。如“垂髫”、“髫年”、“髫龄”、“髫初”、“髫齿”、“髫发”、“髫辫”、“髫幼”、“髫稚”、“髫髻”、“髫羁”、“髫鬌”、“童羁”、“童髦”、“髫丱”、“童丱”、“丱时”、“丱角”、“丱岁”、“丱齿”、“丱羁”、“羁丱”、“羁角”、“总角”、“总发”等等。

    髫(tiao音条),指古代儿童下垂的头发。古时儿童常把头发扎起来下垂着,谓之垂髫;有时把头发向上束拢成两个髫,像角形,谓之“总角”或“总发”即指此。丱(guan音冠)是个象形字,指古时儿童束发成两角形的样子。羁指古代女孩的发髫。《礼记?内则》说:“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duo音朵),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郑玄注解说:“鬌,所遗发也。”孔颖达又解释说:“三月剪发所留不剪者谓之鬌。”黄生所作《义府?男角女羁》说:“男则横分两如角,故曰角,女则一前一复,如马首,故曰羁。”这是细分起来,男女发型不同,但笼统说起来,都指同发,没有什么区别了。后来就用“髫、丱、角、羁、鬌”等词语互相搭配,或与有关的词语搭配,组成上述别称,用来表示童年。《后汉书?伏湛传》:“髫发励志,白首不衰。”《后汉书?周燮传》:“始在髫鬌,而知廉让;十岁就学,能通诗(论)。”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王安石《王平墓志》:“自丱角未尝从人受学,操笔为戏,文皆成理”。清代人焦循《忆书》:“因戏成塔,发自髫年;仁心救蚁,始于丱岁。”姚鼐《寄仲应宿》诗:“依依乡闾爱,握手自丱羁。”《新唐书?王素节传》:“方羁丱,即诵书日千言。”《旧唐书?崔佑传》:“臣在童丱,即闻其说,信知古人以韦弦做威,其益多。”三国时魏人刘劭《人物志?七繆》:“夫幼智之人,材智精达;然其在童,皆有端绪。”

    第三类以儿童换牙的特点,代指童年。如“童龀”、“髫龀”、“龀髫”、“龀年”、“龀岁”、“龆龀”、“ 龆年”、“ 龆日”、“ 龆岁”、“ 龆丱”、“ 龆龄”等等。
龀(chen音趁),与同义,也是换牙的意思。上述童年的别称,就是由龆、龀与其他相关的字组成的。如《后汉书?皇后纪下?安思阎皇后》:“显景诸子年皆童龀,并为黄门侍郎。”清代人胡仲《<小螺庵病榻忆语>跋》:“龆岁善风格,戚党咸奇之。”《后汉书?董卓传》在记载其专行时说:“其子孙虽在髫,男皆封侯,女为军君。”真可谓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东观汉记?伏湛传》:“龀龆励志,自首不衰。”

    童年过后,进入少年。对少年的划分,古今不同,现在指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龄,古时则包括青少年在内,范围要广得多。

    古时常用“弱齿”指少年。如曾国藩《江宁府学记》:“先生之制礼也,人人纳于轨范之中,自其弱齿,已立制防。”

    青春岁月,年华似锦,故称青少年时期为“妙龄”、“童冠”、“绮岁”、“ 绮年”、“纨绮岁”、“ 纨绮年”、“幼壮”等等。如《水浒传》第二十回:“这阎婆惜水也似后生,况兼十八九岁,正在妙龄之际。”陶潜《时运》诗:“童冠齐业,闲咏以归。”《隋书?卢思道传?劳生论》:“纨绮之年,服膺教义,规行矩步,从善而登。”南朝宋鲍照《拟古》诗之四:“幼壮重寸阴,衰暮反轻年。”轻年即年轻。

    过去还用”芳年”、”华年”、”始年”、”玉貌”、”桃李年”指青春年华、青年时期。如瞿秋白《赤都心史》:“壁间却有一托氏夫人芳年时的肖像。”鲁迅《送增田涉君归国》诗:“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新唐书?沈既济传》:“况中宗以始年即位。”唐人武元衡《代佳人赠张郎中》诗:“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玉貌”本指人美如玉,但也指青年时期。如唐代人卢纶《送黎尉阳》诗:“玉貌承严训,金声称上才。”

    人多三十,年轻力壮,古时称三十为壮,所以三四十岁称为“壮年”,同时还称为“年壮”、“壮岁”、“壮龄”、“壮齿”、“齿壮”。如唐人钱起所作《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中说:“年壮才乃美,时来道易行。”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雪莱)客意大利之南方,终以壮龄而夭死,谓一生悲剧之实现,盖非夸也。”“茂”有美好、优秀的含义,所以也称壮年为“茂年”、“茂齿”、或“茂龄”。如明代无名氏所作《赠书记》:“茕茕无倚,落魄一生,虚年光误茂龄。”
三十岁之后,见识增长,所以还称为“有识”。如张华《答何劭》诗之二:“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吕延济注解说:“有识,自三十成立之后。”

    四五十岁时,称为“中年”或“中岁”。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说:“中年人,正是大显身手的时候。”王维所作《终南别业》诗说:“中岁频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之后,进入晚节,晚节又称“晚年”、“晚岁”、“晚叶”、“晚途”、“晚涂”、“晚末”、“晚路”等。节、叶都作时期讲,所以与晚年同义。晚路,即晚途,指人生的后一段路程。如宋代人葛胜仲所作《西江月》词说:“晚路交游绿酒,平生志趣青霞。”绿酒指美酒,交游绿酒,即与酒交友,青霞指隐居或修道。

    晚年还称为“暮年”、“暮岁”、“暮齿”、“暮龄”、“暮节”、“暮景”,也称“迟暮”。如《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都是晚的意思,这是屈原以此比喻楚王之无道,不能举贤任能,致使任人至晚年而对国无建树。
晚年还有一些说法,如“垂老”、“垂晚”、“垂暮”、“垂年”、“投老”。垂是将近的意思,即将近老年。另有“余生”、“余年”、“残年”、“残岁”、“残生”等说法,余、残都是残余的意思,与晚年相同。

    人到老年,身体衰败,所以还称为“衰年”、“衰暮”、“凋年”。凋也含有衰败的意思。还有一个不大常见的别称。“愒(kai音忾)阴”,也是晚年的意思。如南朝陈人周弘让《答王褒书》:“吾已愒阴,弟非茂齿。”

    一般说老年指六、七十岁的人,对于七十岁以上的人更爱用“高寿”、“高年”、“高暮”、“高迈”、“耄老”、“年耄”等说法。如鲁迅《呐喊?风波》:“九斤老太虽然高寿,耳朵却不很聋。”汉代人宽《盐铁论》:“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衣麻枲而已。”“枲”(xi音喜),即麻。

    《文选?颜延年<拜绫庙>诗》曰:“发轨丧夷易,归轸慎崎倾。”此句里有两个寿称:“发轨”本意指开车,代称弱冠;“归”即车回归,代称暮年,这两句诗是以行车比喻自己的仕途。夷易指平坦,崎倾指倾危。意思是从20岁自己就仕途坎坷,到老都提心吊胆。

    现在常见使用的老年的代称是“榆”和“夕阳”。榆指日落时的阳光照在榆树上。比喻人的晚年。刘禹锡所作《酬乐天咏老见示》诗说:“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由榆又生出“榆景”、“垂榆”两个晚年的代称,意义完全相同。

    夕阳本指傍晚的太阳,但常用来比喻晚年。与夕阳同义的还有“西夕”、“西景”、“落晖”、“夕照”等。叶剑英元帅的《八十述怀》诗说:“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里夕照语意双关,佳妙绝伦。中央广播电台“夕阳红”专栏一九九五年对联竞赛获一等奖的一副对联云:“古稀今不稀,恋春光多活几岁;人老心未老,趁夕阳再赶一程。”此联不仅工整,而且道出了当今老年人的心声,获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