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佳 韩庚:不原谅,想要追讨心中的公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0:21


真正的原谅,在彼此的心理互动上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个人情操比他人高尚而不予计较,

而是从「角色替代」的角度,去发现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因此,

原谅或宽恕正是从多元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当个人不执着于他人的某一点时,心自然更宽了。

发生在今年二月间,作家刘侠在睡梦中因外籍女佣处置不当,导致最后的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但是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刑事单位在追查刑责之时,刘侠的母亲和弟弟,在面对失去至亲之恸时,对于曾经照顾刘侠的外籍女佣却是一句:「她也是一位苦命的妇人﹗」由于体谅妇人长期离乡背井而导致精神上的疾病,对刘侠的攻击行为是出于身心失调,所以在民事上不再追究,为社会做了一次极佳的示范。

 看别人原谅,彷佛轻舟过山,但如果故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否能原谅别人的过错,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尤其当伤及个人的生命、财产、形象等。因为不能原谅,所导致内心的烦恼与困扰,是很多人都曾有过的经验:想到对方的错误,以及对方所造成的伤害,愈想愈气愤,心中一股委屈、不平之气冲上心头。甚至因此而使得挚交好友形同陌路,同侪关系交恶,婆媳、手足关系对立等。

 除了不能原谅他人之外,亦不乏因对自己所造成的错误,而不能原谅自己,自我苛责、耿耿于怀,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懊悔情绪中。

不原谅,想要追讨心中的公道

 为何一般人不容易做到「原谅」?曾经针对「原谅」做研究的中正大学心理系教授黄世琤表示,人与人之间,受到伤害的一方常常会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对方要如此对待我们?为什么自己这么倒霉?

 在一连串的「为什么」中,其实在追讨的是自己心中所认定的「公道」。然而,再怎么追、怎么想,总难有合乎自己「主观」认定的解答,此时,受伤害的一方可能持续感到痛苦,也可能痛苦加剧,产生沮丧,甚至引起气愤的情绪。因此,当有人劝勉应以宽容的心看待时,所得到的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原谅对方?」或是「那谁来可怜我?」。

 如果一个永远坚持自己是对,对方是错的人,对事件的解读常会从主观且负面的角度出发,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往往很难原谅他人,而使自己深陷在无尽的受伤与责怪他人的情绪死胡同里。这样的人永远只能对别人说:「我不认为原谅可以改变什么结果」。

悲愤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不肯原谅的心结,反应在身心上,除了情绪之外,更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以及对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潜在压力与紧张。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伊瑞特.华丁顿博士在《原谅的艺术》一书中指出,不能原谅的情绪是具体的生理经验,包括五脏内腑翻腾、荷尔蒙增加、肌肉收缩,脑神经记忆反应与负面敌意连接等。当然,一旦释放这些情绪,身体马上有变化,例如:美国史丹福大学曾经开设过一个学习原谅的课程,近三百名的参加成员,在上完课后发现,他们的精神压力减轻了,莫名的头痛和肠胃不适获得消除。

 以佛法的观点来看,当人无法包容、放下别人的过错,或是活在自己的懊悔中时,在心里不断地滋长出瞋、忿、恨、恼等情绪,使内心陷入愤怒与攻击的状态,无法自拔。因此,一旦陷入种种负面的情绪时,必然会遮蔽理性的观照力,使人无法看清事实真相,恶性循环下,只有徒增偏见。瞋心不但让人失去理性,由于瞋恨心日渐强化、壮大,累积成一股巨大的负面能量,使得心力徒然耗损。

 因此,医学与心理学家皆呼吁人们要正视「不能原谅」所带来的伤害,因为第一个受伤害的人并不是别人,而是不能释怀者本身。就如在《箭喻经》中所阐述的,当别人射我们一箭后,我们自己往往又会在事后,再射自己第二支、第三支箭。对方或许已忘了事件,甚至不知道伤了他人,而自己却紧紧抓着不放,不断的用记忆修理自己,如此一来,痛苦最深的往往是自己,有时甚至因个人的情绪,影响到家人,连带也伤及无辜的家人。

 福严佛学院如戒法师表示:「倘使不断回忆、不断动怒,就是用记忆修理自己,自己本身就扮演施暴者的角色」。他强调,原谅自己、原谅别人,是放弃以生气和愤怒来折磨自己,同时不将往后的岁月葬送给不美好的记忆。

放下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因此,原谅别人,也正是善待自己的一种方式。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假使能「观照」到这种因为怨怒、瞋恨所带来身心不安定和痛苦,就能「感受」这痛苦就如枷锁般的紧紧捆绑心灵不得自在,而发起想要解脱痛苦的心,也才有寻求各种原谅的可能。

 所谓「时间是最好的疗伤剂」。其实,关键在于经过时间的沉淀,当心较趋于平静时,则比较容易看清事情的真相,也则更容易将事和人分开。曾任教于中华佛学研究所的赍因法师表示,一般人受到伤害时,很容易对人产生怨恨,但是如果将观照的对象抽离这个人,而是观照整个事件的因缘变化,会对事情的发生有更清楚明了的看待。例如,我们可以将怨恨的焦点从人转移到这个人的无明烦恼,是因为无明烦恼使他犯错?而什么又是造成这个无明烦恼的因缘呢?

 法师举例说明,很多误入歧途的人往往生长于不健全的家庭,并且在成长过程中结交坏朋友等,建立错误的价值观,由于具有这些不善的因缘,使得他们行为偏差,伤害了他人。因此,被伤害者则可以试着易地而处,假使自己遇到了这些恶因缘,现在会是什么结果呢?而一旦能有这样的观照,就比较容易降低忿恨,易生体谅宽容。

 再者,以因缘观来看,因缘条件是变化的,因此,犯错者的行为有朝一日会有所修正。原谅别人的过错,就是给予他人成长与修正的机缘,一旦机缘成熟,人人都可以向善。因此,了解因缘后还可以进一步生起祝福之心,祝福对方能得遇善因缘,朝善与光明发展。

 就如台北石门乡公所兽医林墩育的儿子,四年前在一场车祸中往生,虽然当时他哀痛逾恒,但是林墩育认为,对方的过失并非是有意的,同时倘使他不能原谅肇事者,肇事者将永难释怀,一辈子笼罩阴影下。由于用宽恕与慈悲的心原谅了对方,这四年来,林墩育没有被「仇人」的具象囚困心房。

培养宽容的心,造就慈悲人格

 暨南大学辅导与谘商研究所所长萧文强调:「原谅」绝不是网开一面或不记前仇而已,真正的原谅,在彼此的心理互动上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个人情操比他人高尚而不予计较,而是个人能从「角色替代」的角度,去发现每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因此,原谅或宽恕正是从多元的角度去看一个人,当个人不执着于他人的某一点时,心自然更宽了。

 原谅的心量不是一蹴可及,而是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在平时要养成一种对事不对人,小事宽容的个性,待人处事中培养同理心、关怀心、了解心、同情心,皆能培养宽容的心量。从生命成长的角度来说,「原谅」是成熟人格必须历经的过程,它通常也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契机,而能够原谅,是来自于一颗柔软、包容的慈悲心。

 当内心腾出了包容他人的空间时,「自我」自然能缩小,心中即没有「原谅」或「不原谅」的人事物。这也正是走在松绑枷锁、迈向解脱的道路上,而这条道路,任何人都可以走,却是一条必须自己走的路。
黄文玲









原谅仇人感激恩人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想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人的更多……”这段话听起来好象是什么理想主义者所说的,其实不然。这段话出现在一份由米尔瓦基警察局发出的通告上。报复怎么会伤害你呢?伤害的地方可多了。根据《生活》杂志的报导,报复甚至会损害你健康。“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愤慨,”《生活》杂志说,“愤怒不止的话,长期性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就会随之而来。”

    卡耐基说,现在你该明白耶稣所谓“爱你的仇人”,不只是一种道德上的教训,而且是在宣扬一种二十世纪的医学。他是在教导我们怎样避免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和许多其他的疾病。

    卡耐基的一个朋友最近发了一次严重的心脏病,医院命令他躺在床上,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能生气。医生们都知道,心脏衰弱的人,一发脾气就可能送掉性命。在华盛顿州的史泼坎城,有一个饭馆老板就是因为生气而死去。卡耐基面前有一封华盛顿州史泼坎城警察局局长杰瑞史瓦脱来的信。信上说:“几年以前,一个六十八岁的威廉?传坎伯,在史泼坎城开了一家小餐馆,因为他的厨子一定要里茶碟喝咖啡,而使他活活气死。当时那位小餐馆的老板非常生气,抓起一把左轮枪去追那个厨子,结果因为心脏病发作而倒地死去——手里还紧紧抓着那把枪。验尸官的报告宣称:他因为愤怒而引起心脏病发作。”

    当耶稣说“爱你的仇人”的时候,他也是在告诉我们:怎么样改进我们的外表。有这样一些女人,她们的脸因为怨恨而有皱纹,因为悔恨而变了形,表情僵硬。不管怎样美容,对她们容貌的改进,也不及让她心里充满了宽容、温柔和爱所能改进的一半。

    怨恨的心理,甚至会毁了我们对食物的享受。圣经上说:

    “怀着爱心吃菜,也会比怀着怨恨吃牛肉好得多。”

    要是我们的仇家知道我们对他的怨恨使我们筋疲力竭,使我们疲倦而紧张不安,使我们的外表受到伤害,使我们得心脏病,甚至可能使我们短命的时候,他们不是会额手称庆吗?

    即使我们不能爱我们的仇人,至少我们要爱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们的快乐、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外表。

    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

    “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当耶稣基督说,我们应该原谅我们的仇人“七十个七次”的时候,他也是在教我们怎样做生意。

    乔治?罗纳在维也纳当了很多年律师,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逃到瑞典,一文不名,很需要找份工作。因为他能说并能写好几国语言,所以希望能够在一家进出口公司里,找到一份秘书的工作。绝大多数的公司都回信告诉他,因为正在打仗,他们不需要用这一类的人,不过他们会把他的名字存在档案里……等等。不过有一个人在给乔治?罗纳的信上说:“你对我生意的了解完全错误。你既错又笨,我根本不需要任何替我写信的秘书。即使我需要,也不会请你,因为你甚至于连瑞典文也写不好,信里全是错字。”

    当乔治?罗纳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简直气得发疯。于是乔治?罗纳也写了一封信,目的要想使那个人大发脾气。但接着他就停下来对自己说:“等一等。我怎么知道这个人说的是不是对的?我修过瑞典文,可是并不是我家乡的语言,也许我确实犯了很多我并不知道的错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想得到一份工作,就必须再努力学习。这个人可能帮了我一个大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用这种难听的话来表达他的意见,并不表示我就不亏欠他,所以应该写封信给他,在信上感谢他一番。”

    于是乔治?罗纳撕掉了他刚刚已经写好的那封骂人的信,另外写了一封信说:“你这样不嫌麻烦地写信给我实在是太好了,尤其是你并不需要一个替你写信的秘书。对于我把贵公司的业务弄错的事我觉得非常抱歉,我之所以写信给你,是因为我向别人打听,而别人把你介绍给我,说你是这一行的领导人物。我并不知道我的信上有很多文法上的错误,我觉得很惭愧,也很难过。我现在打算更努力地去学习瑞典文,以改正我的错误,谢谢你帮助我走上改进之路。”

    不到几天,乔治?罗纳就收到那个人的信,请罗纳去看他。罗纳去了,而且得到一份工作。乔治?罗纳由此发现“温和的回答能消除怒气。”

    我们也许不能象圣人般去爱我们的仇人,可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快乐,我们至少要原谅他们,忘记他们,这样做实在是很聪明的事。

    这也是前纽约州长威廉?盖诺所抱定的政策。他被一份内幕小报攻击得体无完肤之后,又被一个疯子打了一枪几乎送命。当他躺在医院为生命挣扎的时候,他说:“每天晚上我都原谅所有的事情和每一个人。”这样做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呢?是不是太轻松、太好了呢?如果是的话,就让我们来看看那位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也就是“悲观论”的作者叔本华的理论。他认为生命就是一种毫无价值而又痛苦的冒险,当他走过的时候好象全身都散发着痛苦,可是他绝望的深处,叔本华说道:“如果可能的话,不应该对任何人有怒恨的心理

本文来自-心理读吧 http://read.psybook.com 心理读吧是心理学之家(Psybook.com)的子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