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超市库存管理: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 社会热点 - 爱的光环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5:46
 第1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求职赢家的秘诀:

  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

    在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职场这个特殊的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涌现了许多核爆式的新闻事件。这些事件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打破了昔日必然会成功的神话,它们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人们在无比震惊、感叹和不解之余,陷入深深的反思之中

  下面将一部分被媒体报道过的人才类新闻汇集于此,通过标题新闻和摘要的形式再次展现出来,借此提醒大家思考:职场为何会出现这么多令人触目惊心的现象?我们怎样去避免出现这些现象?

  1.标题:北大毕业生在家卖糖葫芦

  摘要:曾是理科高考状元的北大学生武小锋2005年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大连老家卖糖葫芦(刊登媒体:《北京晨报》2006年1月4日)

  2.标题:40次面试被拒--上海交大学子为何成了拒无霸

  摘要:一位姓蔡的同学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热门专业--计算机系,且在计算机公司实习过,经验丰富,但在求职时却屡屡失败,原因就是他不会自我推销(刊登媒体:东方网《劳动报》2005年7月11日)

  3.标题:高校毕业生身价大跌--电子专业毕业月薪800元,博士生月薪1400元

  摘要:北京工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何亮(化名)学的是电子信息专业,这是非常热门的专业,当年报考的人趋之若鹜。开学时班主任曾骄傲地说:毕业时月薪低于5000元的单位不要去;读大三时,时过境迁,何亮发现师兄师姐当中有的人月薪800元,他的心突然就凉了。

  而汤正(化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博士毕业生,4月份他曾咨询过就业专家。专家说:一个博士生在北京人才市场上的基本价位应该是5000元左右。到了5月份,汤正四处奔波,最终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个职位,月薪1400元(刊登媒体:《财经时报》2005年5月30日)

  第2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4.标题:硕士研究生遭遇就业尴尬--企业大都需要本科生,想去高校或研究机构,学历又不够

  摘要:记者采访了首都经贸大学的毕业生赵芳,她说:3年前考研主要是为了今后能够找到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但现在看来,就业压力更大(刊登媒体:《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2日)

  5.标题:一个it神童的求职困局

  摘要:一个在高中时就被媒体誉为it神童,大学时就获得了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签名的mcp(微软许可证专家)、mcpda(微软数据库管理员)和mcpse(微软系统工程师)3个资格认证的青年潭熙(化名),曾向社会发出过100多份求职简历,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找到一份如意的工作(刊登媒体:《中国青年报》,2007年2月12日)

  6.标题:求职路上

  摘要:中央财经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熊同学是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在校时还担任了学校《就业指导报》的主编,但到了市场上,他找了好多家单位都未被接收。(播发媒体: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2006年4月2日)

  我没有名校的文凭、不是学的热门专业、没有职称、外语不好、普通话也不流利、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此外,我还有其他的弱点和不足。在常人眼中,我的条件是属于求职难这个范畴的,但就在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我却单枪匹马勇闯职场。经过多番努力,先后被tcl等众多中外知名大企业、大公司争相聘用。起点不高,但就业率高,我成了中国普通学历高就业的典型,我创造了职场上令人耳目一新的卢文辉求职现象。

  这个现象与前面所说的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职场奇异现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此它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说实话,我从未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求职英雄、求职大赢家和求职高手之类的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因为主客观的原因有过多次的求职经历,求职应聘曾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它甚至一度占用了我很多精力。对于求职,我的确有太多的体验和感受。但事实上,我不喜欢被说成是求职英雄,也不敢当。在我眼中,英雄是非常高大、神圣和辉煌的人物,而我只不过是一个和大家一样,在职场不断拼搏的普通人。

  第3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但是,我很喜欢被称为赢家,因为赢家是一个市场化的概念,它表明你经过了市场竞争并获胜了。至于说高手,我肯定算一个,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比较贴近市场和自己的实际,因此常常能达到目标。

  由于媒体的报道,许多人知道我的一些经历。但对于我的成长背景和奋斗历程,我的经验、技巧、心得和感悟是什么,赢家到底是怎样炼成的,大家几乎都不知道,而这恰恰是大家最想探知和了解的。本书正好适时推出。

  这两年,我曾应邀到一些大学作演讲和报告。所到之处,大家争先恐后地向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给予了回答。面对大家期待的眼神,我恨不能对每个学生都亲手帮上一把。如今,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却在就业最紧要的临门一脚失去机会,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通过亲历和其他渠道,了解到大中专毕业生在涉足职场时遇到的种种压力、矛盾和困惑,以及他们自身存在的许多缺陷、不足和问题。比如,很多大学生至今还认为,求职就是交简历、等通知,四处撒网碰运气求职真的这么简单吗?为什么有的人一次发出100封求职信,但却碰不到一次运气?虽然他们天天在求职,但我认为他们仍然还不会求职,因为有的人连最基础的简历和求职信都写不好。说实话,我没想到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的求职技术和理念都那么欠缺

  看到无数人站在职场大门前,我觉得自己的理念、胆识、经验、技巧、谋略和我的独门求职法对大家会有所启迪和帮助。我的经历是一个生动的案例,可以从实践的角度引导大家更好地求职应聘。于是,就有了本书。

  除了讲演、写书之外,我今后还计划在贵阳建立一个求职就业展览馆,我要把自己20多年来的职业历程、经验、精典求职案例、相关文物、文件、照片等一一展出,让大家有更生动、更直观、更真实的感受和感悟。

  第4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我历经多年悟出了一个道理:求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还未被认识的科学,它涉及很多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次求职都需要很好的策划。

  我认为,如果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去对待求职,不断地去动脑筋、想办法,善于创新,多一些谋略,提早做好准备和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毫不畏惧地拼搏,不断提升竞争力,那么大家也一定会成为赢家!因为先天不足的我能成功,大家为什么不能?

  当前,就业形势的确很严峻,但对于广大的求职者和大中专学生来说,我应该是他们自信的源泉,大家应从我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

  每个人的职场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体制的原因、家庭的原因,或者为了能从事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或者因为所在企业出现危机,我有过多次求职经历,也有过起伏和挫折。想当年,我和现在的求职者、毕业生一样,也曾在职场中面临着困惑和烦恼。那时没有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全靠自己摸索总结。虽然我总地说来比较顺利,但也是磨出来的,也走过一些弯路。今天我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就是希望能让广大求职者和大中专学生们少走弯路。

  我的职业有过变动和调整,但不管干什么,在哪里干,我都竭尽心力,对工作不仅认真负责,而且作出了成绩,这也是我成功的地方。因为在职场,一切都要靠积累,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在上家的表现往往决定了下家对你的取舍,从学校到职场,概莫能外。所以每段历程都很重要,而我正好在不同的阶段都把握住了自己,并很好地展现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招聘方争抢着用我。

  除了做事的硬本领外,我做人的软实力也在不断强化。所以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得到了许多贵人的相助和喜欢,使我在职场的生存发展中变得更加自信和顺利。我是如何做到的呢?在本书中有详细的讲述,这些也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总之,我想让本书不仅对怎样找工作,而且对怎样干工作都能带来有益的帮助。我希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大家求职、就业命运的书。

  第5节:中国职场的"怪异"现象

  我常常会思考职场中为何会出现100多名硕士研究生登记失业等这些令人吃惊的现象,通过对比,我发现在市场面前我比他们更有竞争力,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虽然我没有职称,学历也比他们差,但市场为何偏偏青睐我?什么才是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我比他们强在什么地方?大赢家到底赢在哪里?看完此书,读者就会找到答案了。

  总结过去,我之所以能成为职场竞争的胜者,从大环境上讲,完全得益于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型,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扩大和深化的结果。所谓职场赢家,是市场化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里,人们不认识求职,只知道计划和分配。我的经历从一个小小侧面见证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我正是在这场大变革中获得了丰富的职场经验。我要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和时代,为人才的成长创造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从微观方面讲,具体到我个人,我摸索着走出了一条有自我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职场之路。因为有创新、有突破、有坚持,所以我才立于职场不败之地。

  卢文辉

  2008年8月

  第6节:求职面试宝典

  第1章

  求职面试宝典

  01人在职场,不竞则退

  看到众多学弟学妹们在职场跋涉奔波,我仿佛看到了16年前的自己:一样的艰辛,一样的不容易。毕业前夕,人人都在忙于跑招聘会或四处托亲人、找关系等,大家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竞争中。当今社会,不竞则退!在职场尤其如此啊!

  说到竞争,我的经历应该对大家有所启示。我是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回顾我的职业生涯,就是一段充满竞争、奋斗的历程。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我就辞去公职,投身市场,主动选择了竞争。当我只身到广东自谋职业时,人地两生,我没有过硬的文凭做金字招牌,没有举荐信,没有任何熟门熟路的关系,我在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的情况下,不断拼争。在经历了不懈的忍耐、努力和坚持之后,凭借逐渐增强的能力、实力,逐步走上了成功之路。

  这么多年来,我由于以下原因有过多次的求职经历:

  不愿意被别人计划,故在大学时期就积极进行求职实践,为日后进入市场作准备。

  不甘平庸,不愿在当时封闭、僵化的环境下生存,故辞去公务员职务,南下广东求职,自谋生路。

  为了找到一个更理想、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故适时适地地进行了职业调整。

  在面临企业被兼并、人事出现动荡、遇到工作不顺心等职业危机时,被迫为寻找新目标而求职。

  未雨绸缪,以防万一,居安思危,为了拓展就业之路而进行跨行业求职。

  总之,我一直处于动态的竞争环境中。我好比穿上了红舞鞋,在不停地跳,很难歇下来。我明白一个道理,自行车只有在行驶中才会平和稳;如果停下来,不是歪就是倒。因此,就业竞争越激烈,我越想通过竞争去接受市场的考验和打磨。

  从1994年起,我把自己定位为营销人。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销售工作充满了竞争,非常具有挑战性,也最能锻炼人,而我长期所在的行业又是竞争最激烈、最严酷的家电业。处于家电大战的风口浪尖,更是不竞则退啊!没有办法,只有拼!企业拼产品、拼技术、拼价格,个人拼智慧、拼知识、拼综合素质、拼吃苦耐劳、拼团队精神内功外功都在拼!面对时时涌来的压力,除了千方百计动脑筋、想办法、学更多的东西、勤奋敬业之外,没什么能帮我。

  人们常说,人在销售部,年年有进步。这话其实是说,竞争逼迫你不得不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否则就只有被淘汰。

  通过多年来主动地竞争,如今在职场,早已是工作来找我,而不是我去找工作了。我能做到这一点,完全是多年竞争生涯所造就的。

  说到当前的大学生求职难,我觉得是难者难,易者易,关键看你有没有竞争力。竞争力往往只能在竞争中才能真正培养和形成,所以大家要积极参与竞争。

  小提示

  第7节:学会随行就市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竞争,这时换个思路和角度,少一点好高骛远,多一点脚踏实地,求职之路会宽广许多。从学校进入社会,最重要的是要完成从能学会考到能干会做的转变,必须贴近市场的要求去修炼自己的内外功。

  大学生要培养自己的胆量,在激烈的竞争中,环境越艰难越要拼!要有冒险精神,敢于闯荡。只有大胆去尝试、去行动,才会赢得机会。

  职场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刚踏入社会肯定会遇到失败、会有阵痛,这是绕不过去的。面对残酷的市场,必须知难而上。一个人只有学会了竞争、习惯了竞争,最终才会赢得竞争。这虽有套话之嫌,但的确是我多年求职生涯的切身感受。

  学会随行就市

  1992年的6月,当我第一次来到深圳时,顾不上看一眼深圳的名胜景点,稍作停顿,便迫不及待地奔人才市场而去。位于深圳华强路上的人才交流中心,如同春运的火车站一般,人山人海,人满为患。室内空气很差,人又多,热气逼人,人人汗流浃背。在每一个招聘展台前,都围满了许多的求职者。

  面对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招聘启事,我贪婪地一个不漏地看得眼睛发直。来之前,我有一个笼统的想法,要尽量专业对口,要能发挥专长。我认为自己从事新闻、行政、文秘等工作是很对口、很适合的,可走遍大厅不见有媒体招聘,于是我选择了两家招聘总经理助理和秘书的公司,很快填好求职申请表交给第一家。

  正手忙脚乱的招聘小姐一边接过我的简历,一边习惯性地问道:哪个学校毕业的?西南民院。什么西南民院?就是西南民族学院。在哪里?在成都。你学什么专业的?问到这里时,招聘小姐总算开始拿起我的表格看了一眼。你应聘总经理秘书?!在我还没有回答所学专业是什么时,对方大声的反问打断了我。对不起,我们只招女生。不容我再开口,对方已一把将表格塞到我手里转而接待其他人了。

  第8节:学会随行就市

  我一时无措,只好退出来。第一炮没打响,心里多少有些不快。想到对方连我的具体情况还尚未了解,仅凭性别就作取舍,我并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认为错过我是他们的损失和遗憾。此时的我仍是一脸的自信。

  我赶紧又填了一张表,迅速赶往第二家对口的招聘单位那里,只见两三个人正在收拾东西。咦!好像要走人,我赶紧冲上去把求职申请表递过去。对不起,我们的招聘已经结束了,名额全满了。我条件不错的,麻烦您看一下吧!对方的手里拿着东西,他们没有接我的申请表,只是礼貌地说:以后有机会再联系好吗?

  天下真有那么巧的事吗?早不结束晚不结束,刚轮到我就结束。是命运在捉弄我吗?看来应聘时机很重要。我心里很不服气:难道已找到工作的人就一定比没找到工作的人强吗?

  可人家已被圈定了,就算我比别人更适合那个岗位,但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求职应聘其实有一定偶然性,时机是很重要的。工作没找到,体会已有一些。求职第一天我空手空腹回到旅店。

  晚上我开始总结分析:其实我有一份不错的履历呀!为什么第一天不顺利?再看看履历表,我仍然在自信中入睡。

  第二天一早,我又精神抖擞地来到华强路。为了不重蹈覆辙,我特别留意是否有招男秘书、男助理的单位,好不容易发现一家招聘公关人员和文秘并注明男女不限的公司,这对我来说是个机会,一定要好好把握。

  看着一个个对手拿着的红本本,听到他们与招聘官的一问一答,真是来者不善。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不少的名门望族。有几个人还是研究生,当然也有一部分如我者,学历平平。经过观察,我感到招聘单位十分看重英雄之出处。的确,在那个年代,文凭的含金量和分量远比现在要重要得多。回想头一天,那位招聘小姐竟然不知西南民院是什么学校时,我突然多少有点底气不足。

  第9节:学会随行就市

  还好我有一些媒体通讯员证之类的证书,轮到我时,我将打包好的资料交过去,招聘主管默默翻看,我紧张地望着他,他对我说:你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过我觉得你应该去联系新闻单位,学中文的嘛,又当过记者通讯员,去写文章、搞采访更适合语气很温和,但令我很心寒。这不就是回绝了吗?

  我不甘心,继续缠着他。一个劲地说明自己能干好公关及文秘工作,于是他又说,要做总经理的助理或秘书要求还很多。第一,要重点大学毕业;第二,要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第三,要在深圳居住一年以上;第四,以招女性为主原先招聘启事上没有要求的条件这时不断地被说出来。现在回头看,我好像遇到了许多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歧视、经验歧视、性别歧视等。

  对于企业的招聘要求,有些我可以理解,有些我不理解。我不明白学中文专业的却做不成文秘;而业内公认新闻与公关是双胞胎的关系,我在读大学时曾有过多年新闻工作经历,这难道不是经验?还有,我苦读10多年,难道就因为我是男的就与秘书、助理和公关无缘吗?在深圳,想不通的事也得想通。如果你想的与用人单位想的不一样,那你得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去想,主动权在人家手上,这就是市场。

  天天泡在人才市场,一周很快过去了,我仍一无所获。这时我想起一年多前,在大四时曾录取过我的广州广达公司。于是我转头赶往广州,可人家说已没有空缺职位。之后我又前往顺德,去找大学时曾求过职的康宝、鹰牌等企业,结果人家也是暂不需要人。无奈之下,我又重返深圳。

  经过仔细对自己进行了再分析后,我觉得应该主动上门联系一下新闻单位,于是我赶往《深圳特区报》和《深圳青年》杂志社,结果哪有我的机会

  南下之初,我品尝到了艰辛和苦涩我突然觉得自己要改变了。怎么变?那就是放弃固有计划,随行就市!

  小提示

  第10节:对号才能入座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等求职者来说,真正接触市场以后,大家才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优势和条件不一定适合市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也会差距很大。自己看自己和用人单位看自己永远是两种结果。怎么办?这就要学会随行就市,只能让自己去适应市场和适应用人单位。人员招聘是极其个性化的选择,一万家企业可能有一万个标准。你到底适合哪一家?这里的所谓适合,就是指要从用人单位的标准、需求和大学生自己的条件与求职定位上去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能相融就是适合。

  大学生在刚进职场时,有一个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求职还需要时间和耐心。求职,谁没尝过苦涩?人人都是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的,在这个过程中,碰壁反而让你更看清自己。明白此路不通,得改走一条,从而让自己进入调整期,通过与市场的几度磨合,你才会发现适合你的单位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你没有找到它。

  对号才能入座

  一转眼半个多月过去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工作没找到,费用却一天天在增加。六月的广东,酷暑逼人,一天光买矿泉水就要花去10多元,开支不少。身上所剩的钱也不多了,已进入决战时刻。

  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我开始降格以求。不能再死盯着知名企业、大企业的总经理助理、秘书之类的职位了,高不成得先低就。对文员、仓库保管员、甚至营业员这些我原先根本不考虑的职位也关注起来,我必须得尽快先敲定一家单位。如果空手而归,这次南下算白跑了。耗时、耗力、耗钱,一切都白费了,而且即使下次再重新来过,谁能保证就会成功呢?所以目标和自我定位一定得调整!

  也许是上苍有眼,也许是我的执著有效,一天下午,当我在人才市场接受一家公司问询时,对方又提到文凭的重点非重点问题,情急之下我对招聘人员大声说出:我没有北大的文凭,但我可能有北大的水平!

  第11节:对号才能入座

  这句话被邻近另一家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了,他们把我叫了过去,他们的主管问我何以说出这样的话。见有人主动关注自己,我一时激动,就将这期间受到的学历和性别等歧视一吐为快。对方耐心地听着。我隐隐约约感到这家公司不是唯学历至上的公司,同时我也得知他们要招人事部专员。但一想到自己的学历的确没什么分量,专业不专。我突然想凭胆量加深他们对我的印象:

  贵公司可以先试用一个月,干不好,我分文不收,自动走人。不知是不是全靠这句话,该公司同意让我第二天去厂部复试。这时我仔细地看了看他们公司的名称:深圳华雅钟表有限公司。

  复试共三个环节,人事部黄小姐--行政厂长李先生--总经理叶先生。黄小姐这一关比较轻松,因为前一天与他们招聘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相谈甚好,已有铺垫。行政厂长李先生面试时,他对我在检察院的工作经历颇感兴趣,追问不断。我敏锐地挖掘出一些亮点并结合应聘职位抛出一颗炸弹:

  我说在一个公司内部,行政人事部就相当于立法机构,同时又是执法部门。这跟我过去办案执法有许多相通之处呀李厂长对此点头不止。此外,我还说,人事部和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要打交道,而我的沟通能力较强,搞过采访工作,很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就这样,本来没有任何企业工作经验的我,却从过去的经历中淘到了人家最需要的东西。

  李厂长特别问我,为何要放弃检察院的铁饭碗而不远千里来广东打工。我说不是我不愿意在检察院工作,而是我不喜欢那种环境,我看不到未来的前景。假如我是在深圳检察院工作,那我可能会珍惜,会好好干你看,我这话说得多真诚和实在!事实也是这样。总之,言为心声,真诚自然能打动人!

  那你到广东来,觉得个人的前景有多大?李厂长又这样问道。我说:我现在还不知道,因为不知道,说明前景可大可小,这需要看我自己的奋斗和机会,不像在家乡,我现在就知道60岁时是什么样子。李厂长又问我有何职业规划,我说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争取晋升等。他没有过多地为难我,第二关也顺利过了。

  第12节:对号才能入座

  最后轮到叶总面试,叶总名叫叶志明,是华雅的董事总经理,也是二老板。他身材结实强壮,满脸络腮胡,是一个一眼就让人记住相貌特征的人,他也是我南下第一个接触的香港人。

  落座之后,只见叶总找出一大张白纸并拿出一支笔来。我原以为他要当场出考题,其实不是。我见他很费劲地开了口,原来他说普通话费劲,后来我才得知他的英语好过粤语,粤语好过普通话。叶总有许多词汇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时他就只好用笔在纸上写给我看,有时我听不明白,他就一边重复一边做手势。

  面谈中,叶总问我:你是布依族?是的。布依族有什么特点?能歌善舞,会做蜡染等工艺品。他们主要分布在哪里?主要在贵州的西南部。贵州属于四川的什么地方?贵州不属于四川,是两个省。西南民族学院是一所什么学校?它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一样,只是它招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所以叫民族学院

  一切都在聊天中展开,叶总的问题也大致从简历中来,主要是了解我,而不是考我。他问得较多的是我大学的课外经历(注意:不是学习情况)和我在检察院的工作情况。问我如何去采访人,办过什么案子,怎样与犯人打交道等。

  交谈中,叶总还重复了李厂长的问题。问我为何原来干得好好的,却要到广东来。我除了重复以前的回答,这次还补充了一句:深圳的工资水平远比家乡高,来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多挣点钱,让生活过得更好。我觉得这样说,更能给他留下真实可信的印象。

  最终,叶总说我虽然没有人事工作经验,但我的综合基础素质不错,公司愿意为我提供一个机会。他鼓励我边学边干、干好工作。经过40多分钟的口谈笔试,叶总最后说了一句ok,就在我的求职申请表最终审批一栏麻利地签上了他的名字。我终于成功了!

  总结这次南下,我还算幸运,在我最需要工作的时候得偿所愿。不过我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变化之快。一年多前,当我还在大学读书时,没有经验就被广州一家外企录用(后面专门介绍);而一年半后,我在家乡已工作了一年,按理说这时的我更加成熟了,经历也多了,但南下深圳之后,发现找工作困难了很多。这是为什么?后来我明白了,这是竞争空前地加剧了。自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百万人才下珠江,无数精英从全国各地奔涌而来,人人盯着深圳、广州虽然我自己也有进步,但市场变化更大,而且是很深刻的变化所以大学生在求职时,不要只看到自己过去在学校或局部地区的优势,而要放眼全局来估量自己,才不至于因盲目自信而受挫。

  第13节:对号才能入座

  小提示

  分析这次应聘,我认为有四点帮助我获得了成功:一是我及时调整了目标定位。二是我在大学的课外经历中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和在检察院的相关经历。特别是在大学期间的经历对方很关心。所以我觉得大学生在求职时,在校期间的表现很重要,不是考分和成绩,而是实践。三是我的真诚,我先后说了干不好分文不收!南下也想多挣点钱,甚至我还说出已到深圳快20天,前期因眼光过高求职不顺,再找不到工作我就准备回老家下次再来的大实话事实上,华雅这次招人事专员是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但我的成功应聘也说明一些企业的招聘标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除了经验,他们也看重素质、未来的潜力和可培养性、人品等,单凭某一方面的优势或弱势就一定获聘或落选在职场上都是不常见的。这一点在我后来的经历中多次被证明。

  当前,大学生求职普遍面临着经验关的障碍,我认为缺乏直接经验就要强调相关的间接经验,此外就多用素质、潜力、人品等去冲淡经验的不足,这样也会赢得机会。

  市场总有每个人的位置。事实上,在华雅录用我的同时,一家广告公司又希望我去做广告文案策划。同一个人,相隔不到一月,求职命运就由难转易,其关键就在于要对号入座。

  求职大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我为何会成为求职大赢家,这个过程其实一言难尽。如果要用简单的话来概括,那是因为我求职的次数多了,加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求职能力大大增强,求职技巧更加丰富和贴近市场,这样我才逐渐步入顺境。我成功的基础又是什么呢?我是如何在职场起步的呢?

  在已公开的报道中,大家只知道我从1992年南下广东之后才慢慢走上职场成功之路。事实上,在这之前,在高中、大学时期,我早已有了求职的实践和规划。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很超前和罕见的。而正是当时的那些实践锻炼为我后来成为赢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我毕业后敢南下广东,勇闯职场的唯一理由和优势。这一点是值得所有大中专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第14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学生时代的职业意识培养和相关的实践训练是很多大学生就业最缺乏的资本,这也是许多人毕业之后茫然无措,事到临头无所适从、备感求职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高中阶段,为了高考,大家整天忙于战题海、考高分,而忽视了其他同样重要的一些东西。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等在我国的高中教育中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而在大学教育中至今也才刚刚萌芽不久。

  回头看我,我是自发地走在了别人前面。所以我的经历告诉大家,一定要自己想办法先行一步。要在学生时代就培养起初步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这是日后在职场竞争中取胜的一个关键。

  小提示

  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思进取,玩乐至上,白白虚度四年光阴,在临毕业时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些人不仅是不可原谅的,而且还应受到谴责。大学生要想在职场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大学四年就一定要尽量丰富自己的经历,早一点接触社会,要完成相关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原始积累,这样才能在毕业时迈出职场成功的第一步。

  早下手为强!做别人没做的准备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就有了人生的第一次成功求职经历。这在20世纪80年代是非常罕见的。而我的第一次求职经历,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

  我父亲在单位大多从事舞文弄墨的工作。我刚念初中时,父亲是《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信息时报》等媒体的通讯员。结合本职工作,他常给新闻单位写稿投稿。而我也长期为他打工--经常跑腿到邮局去邮寄稿件和取汇款。

  我印象中,父亲每次下班回来手里都不会空着,不是拿着报纸就是书籍,还有他收集的一些资料素材。父亲的稿子常被采用,当从报上看到他的名字和文章时,我从内心很崇拜他,觉得他很了不起。每当稿费被汇来,父亲就叫我去取。那时一篇稿件的稿费也就几元钱。每次取回来,稿费大多就成了我的书本费和跑腿酬劳。为了多得零花钱,我心里老想着父亲多写稿,多挣稿费,这样我跑再多趟也愿意。起初,我是出于这种心理才一直关注父亲写稿的。

  第15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父亲长期挑灯提笔,其实更多地是编写工作上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和有关论文,当在工作中出现了好的典型值得宣传时他才投稿。父亲当时在县经委工作,直到退休长达10多年。经委系统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平时父亲老往下属单位跑,不停地作各种调查,开各种各样的会。当时他还是县委的特约信息员,又是县政协工业志的执笔人以及本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老师。他一人身兼多种职务。

  父亲常说组织上让他做这些事是看得起他,说明他是一个实干的人才,虽然工资不多加一分,但父亲的自满自信常溢于言表。我很羡慕父亲的这种状态,虽然辛苦但被人尊重。朦朦胧胧中我渴望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人,在当时那个年代,文人被刮目相看,作家是最吃香的职业。无数人幻想成为文学青年,整天做着作家梦。而在社会上,人们也都觉得能提笔的就是人才。

  出于好奇,我常常会翻看父亲带回家的书报和资料,甚至包括他的工作记录本。这些材料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东西。什么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原材料成本、产供销一条龙、职代会、企业结构等很新鲜的词汇和术语,我对此兴趣越来越浓,久而久之养成了看父亲资料的习惯。父亲的记录本成了我课堂书本之外最重要的读物之一,通过它我开始认识和了解到社会崭新的一面。

  作为党报的通讯员,每个月父亲都会收到媒体通联部寄来的学习培训资料,包括传达精神、指导如何写稿和投稿、如何认识形势、如何抓住宣传报道的重点等,内容十分具体细致,指导性特别强。这些业务资料不少是好新闻案例评析,很生动。一篇好稿就是一个故事。这些资料也成了我的故事会。

  上了高中后,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我心中慢慢萌动了一种想法,那就是学写新闻稿。父亲了解我的心思后满口支持和鼓励。事先他并没有刻意要让我像他一样,他是在我自己感兴趣、自己愿意并作出决定的情况下才因势利导具体帮助和培训我的。

  第16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新闻有消息、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多种体裁和形式。当时的我从写消息入手。写消息不需要华丽的词汇、优美的语言,不需要复杂的构思和想象,甚至不需要形容词,篇幅要求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很适合我。

  说实话,我的文学素养到现在都不高。我从小就不喜欢看小说、读诗歌。我之所以对写消息类的新闻有信心,是因为父亲说新闻是用脚跑出来的,而不是用脑关起门创作出来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新闻敏感,能从生活中挖掘出新人新事。而书上也说,写新闻牢牢抓住全新性、真实性、时效性三大特性就行了。

  我没有作家、诗人的想象力和创作功底,但我喜欢室外活动、喜欢东奔西跑,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爱接触社会、有好奇心、图新鲜、喜欢观察等,这些性格是采访最需要的基本素质。刚起步时我写的能力不强,那就多在跑的能力上下工夫吧!

  可是从哪里开始跑呢?刚开始在课余时间我骑着自行车在县城到处转悠。几天下来还是不知如何着手。后来父亲告诉我先从最熟悉的学校入手。平时多个心眼观察学校发生的事,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而在学校之外就先从群众来信写起,比如,哪里的道路有坑影响行车,哪里的垃圾堆积如山影响环境,为什么路灯被人为破坏等。

  这些我以前并不看重的事,却成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事,在许多媒体的民生版天天登。写这种稿是有一些批评倾向的,记得我常常在稿件的最后写上一句:请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并及时解决。还别说,县广播电台还真播发了好几篇我写的这类稿件。

  在学校跑新闻,我不仅仅限于本校,还去其他几所外校。从大会上领导的讲话、老师和同学的口中,从每个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各种通知、海报、黑板报中,我搜寻到一条条线索,于是《在全省数学竞赛中获奖》、《学校食堂又改革了》、《校女子篮球队参加县女职工篮球比赛纪实》、《留美学生回母校作报告》、《高考落榜不落志》等稿件相继被采用。当从广播里听到自己采写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涌遍全身。

  第17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在这背后,我当然得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常常把我的长篇消息大笔一挥改得只剩下几十字的豆腐干,我曾暗中埋怨他不尊重我的劳动,但父亲是我的入门师傅,他为我指引了一条路并指导我去实践锻炼。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初步树立了我的职业规划--有朝一日做一名记者。

  当有了一定的用稿量后,我尝试了人生的第一次求职--向盘县广播电视台申请成为通讯员。按规定,当时的通讯员几乎都是各单位推荐,新闻单位考察选择,宣传主管部门审核后才能担任。而我成了一个例外,我有组织无单位。我认为学校不是我的单位,我也没通过学校,就市场化地直接与电台联系。

  好在县电台慧眼识人,不拘一格,他们竟同意了我的申请,正式聘请我担任通讯员,并为我颁发了通讯员证。编了号入了档,我成了通讯员之家的一名成员,此时我就不再是一个老写群众来信的群众了,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

  当了通讯员之后,我的热情更高,干劲更大,除了上课学习,我就一心想着找新闻,而且我人小鬼大,并不满足于学校这个小圈子,除了教育新闻,我还想写企业新闻。父亲所在的单位下属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这可是很大的新闻源呀!

  在我的请求下,父亲利用职权为我谋私--亲自带我或打电话给一些企业为我提供采访的便利和支持。每当我看到社会上一些家长利用自己的职权或工作便利为子女在就业、求学、经商等方面谋取私利时,我从内心敬佩父亲的明智和远见,他为我谋取的是一个锻炼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而不是其他。

  在采写新闻的同时,我也成了一个新闻人物。在1986年的竞稿赛中,我的投稿量和用稿量名列所有几十名通讯员中的第5位(排名表我收藏至今,它时时激励着我)。当时我的通讯员同事中,许多都是各个单位的领导,什么局长、主任、镇长、书记等,我是通讯员队伍中年龄最小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学生通讯员。这本身就成了一条新闻。

  第18节:世上没有人会突然成功

  小提示

  我的第一次求职经历,表明求职意愿常常会受到社会观念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兴趣和爱好的职业理想可以成为自己规划的一个方向。我第一次求职经历的成功,充分说明业绩、工作热情、实际能力才是决定是否被聘用的最终理由。否则,求职信写得再动人,简历写得再规范、华丽,没有成果来证明过去并为未来提供保证,一切都是无用的。

  这段经历是我一次全新的体验,让我早早地接触了社会,也让我很早就摆脱了身上的一些学生气。我一直拿我父亲作参照,他16岁参加革命工作,而我16岁时参加了一些社会工作。在学校时我是一名学生,走出学校时,我刻意不把自己当学生,我努力把自己当作一个真正的记者,我尝试从成人的角度去看社会、想问题。虽然我还很稚气,很不成熟,但与周围那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相比,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增长了许多见识,培养了学习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这段历程为我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我后来的多次求职面试中,我常常会重点谈起这段经历,主考官们也常常露出好奇的目光。他们听完叙述,自然我已赢得了不少分。

  我的这段经历虽然比较个性化,但它提醒现在的高中生、大学生们,要想赢在职场,就必须早作准备,要尽量做别人没做的准备。除了读书,还要做好职业规划,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去培养相关的职业技能。一句话,早下手为强!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校内,锁在书中,网在网上。要走向社会去寻求兼职等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许有人说,我们的高中时代都围绕着高考转,天天题海总动员,还能分心吗?大家不要忘了,我当年也同样围绕着高考转。其实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找到锻炼自己能力的方式。退一步讲,即便你高中错过了,那从大一开始,还有四年时间为进入职场作准备。

  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由于对记者工作的向往,我从初高中产生兴趣到进入大学后,一直在作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准备。一进校,我就积极应征到校内报刊做记者编辑。但由于是在校内,范围小、竞争小,因此我未把这些应征当作真正的求职成功案例。大二、大三时,我感到学校的范围和舞台越来越窄,于是我把目光投向了校外。

  第19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1988年,当时在学校还很少听到求职这个词,大家也根本没这个意识,平时关心和谈论的只是分配,因为从一进校,大家就知道从此一切有国家管。四年以后,不管你在学校是如何度过的,毕业后都有一个铁饭碗。大家还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计划分配时代。

  3月的一天,我去成都工人文化宫游玩,原本想去看一场电影,结果很偶然地在电影海报旁边看到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招聘启事:《海南经济报》成都办事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采访员。我当时完全是被海南两个字所吸引。那时候,海南与深圳一样是全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令人心热眼热的地方,特区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当仔细看完启事后,我心里莫名地涌起一股冲动,我发现自己基本符合招聘要求。我心想,采访员不就是四处活动找素材写稿吗,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应该没问题!况且高中时就当过通讯员,现在又是校刊的记者,也算是有经验的人吧。

  没有多想,我便毫不犹豫地到指定地点报名,接下来经过几次笔试、面试,我竟然被录取了,而且成为入选者中唯一的在校大学生。正因为如此,我破格享受兼职的待遇。其实我当时只是想去尝试一下、体验一下,没想到会被聘用,也许他们来自特区,用人观念不拘一格。这次应聘之所以成功,除了自己有专业基础之外,完全得益于我有一种市场竞争的意识、尝试去竞争的勇气以及自以为是的信心。在当时内地尚未开放的情况下,这很符合沿海地区的用人理念。我的超前、大胆、自信和我的一些潜质最终为我打开了求职之门。

  小提示

  如今,一些大学生不自信、胆子小,不敢竞争,这是求职的大忌,用人单位可不喜欢这样的人。再看我的这次求职案例,作为一家自负盈亏的媒体,它只有靠竞争才能生存,因此需要信心十足、敢闯敢拼、敢于竞争的人。谁的性格、胆量、勇气符合这一条,谁就容易被看好。所以求职时要研究招聘方的特点。有的单位需要胆识过人,有的单位需要根正苗红,有的单位需要奇人异士,有的单位需要能说会道,有的单位需要奇思妙想,不一而足。总之,你要符合对方的口味才行。至于你是否达标,不是你面试时口头上表态就行了,而是靠你的经历和你的行为来佐证。

  第20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1989年5月的一天,我在《中国妇女报》上看到该报面向全国范围选聘自荐通讯员的启事,启事这样写道:第一,选聘条件:①热爱通讯员工作,关心本报,能够热心为本报写稿;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写作能力,在各地报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作品。第二,选聘办法:自荐者先填写自荐通讯员申请登记表,经所在单位加盖公章后连同作品一起寄到本报通联部。

  在启事的最后,报社专门说道:对聘请的通讯员,本报将集中在北京办培训班,请新闻界名家及本报有关编辑记者讲课,具体事宜,届时同被选聘的通讯员联系。

  令我十分心动的是有机会到北京上培训班,能受到名家的培训和指导。从小就向往北京的我压根没想到会不会被录用,就赶紧跑回宿舍准备材料了。忙了两天,一时心急的我忘了找单位加盖公章就把求职资料寄了出去。接下来就是日思夜念,翘首期盼。

  过了半个月还没消息,我估计没戏了。后来才得知应征的人太多,报社要慢慢评审。直到一个多月后才接到一个通知:我被录取了。一想到成了《中国妇女报》这种国字头的中央级大报的通讯员,我心中就涌起一股自豪和激情,心想这下好了,我有更好的身份和条件去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了。而与此同时,我本身又多了一次实战求职成功的经历。

  小提示

  大学生在求职应聘时,要考虑实际能力与职位之间的对口性、适应性,已有的经历、成果、潜力与热情等因素要适合,我正是做到了这一点才赢得了这次机会。

  按报社要求,我的申请表本来要找所在单位盖章才行,但我忘了盖。最终还是获聘了,回想16岁我在家乡成为广播电台通讯员,也未按正常的程序。由此可见,只要你某些方面打动了招聘方,他们常常会给你破格的待遇。

  尽早树立职业化观念

  在我考上大学,刚踏入校园不久,我们中文系的新生就得到一条消息:全国特级战斗英雄安忠文成了我们的同班同学!这可是一条振奋人心的重要消息。从小就崇拜英雄的我恨不得马上见到这位与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齐名的英雄。

  第21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安忠文是来自四川攀枝花的彝族战士,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勇立大功。在一次重要的战斗中,为给部队前进铺平道路,他第一个用血肉身躯滚向雷区战斗胜利了,安忠文为此失去了双眼和一条腿。他的英勇行为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的高度评价。中央军委特别授予他全国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安忠文成了我军有史以来为数不多的特级英雄,同时他也成为当时亿万青年心目中的时代楷模。就是这样一个万人景仰、功成名就的名人在1987年竟然提出希望到大学学习,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他的好学精神再一次打动了社会,后来西南民族学院破格录取了他,于是,他就成了我的同班同学。

  成了同学,交往自然就多了。我常去看他,与他聊天,听他讲故事。安忠文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在身残的情况下,除了上课,课余还坚持创作,写诗、写散文。此外还练习唱歌,自学弹吉他。每当学校举办文艺晚会时,他的诗朗诵和自弹自唱都会赢得最热烈的掌声。而这背后,安忠文下了多少苦功,吃了多少苦头,大家都无法想象。

  安忠文自强不息、乐观上进、顽强刻苦的精神的确感染了很多人,也感染和打动了我。安忠文让我记忆深刻的一点是他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当人们都把他的英勇行为看作是一种奉献精神时,安忠文却说:奉献并不是一种自我牺牲,它更多的是每个人的本职和本分。仔细想一想,当时要是换了别的战士,他也会毅然决然地扑向雷区。因为这是每一个军人的天职,而不是我安忠文才有的奉献。的确,选择了做军人,就选择了可能流血牺牲,这就是一种军人的职业化。

  除了安忠文,让我感动的还有他身边的勤务兵,这名勤务兵当初到部队时一心想做一名威武雄壮的战士,后来却被分来照顾安忠文,每天干着侍候人的工作。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非常大,但他仍然认真地做着每件事,因为作为军人,这也是他的天职。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鲜花、掌声和聚光灯纷纷投向安忠文时,这位小战士默默地、静静地站在一边。作为一名战士,他很平凡,常被人忽视,但他却恪尽职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第22节:大学时期多参加求职实战

  小提示

  对于初进职场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人常被用人单位指责缺乏职业化精神。什么是职业化?其实,职业化就是指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遵循尽责敬业的职业宗旨。职业需要你付出什么,你就应该付出什么,把自己的本职和本分做好。这就是职业化的要求。人在职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并把它做得更好,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态度,也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牢记:人才的价值只能在市场上体现

  1988年10月,我采写的一篇新闻稿被《成都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这篇文章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全文如下:

  (粗黑体主标题)兽医博士终于上班了!

  (副标题)但现行人才使用、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令人深思

  本报讯,我国第一个兽医外科学博士王思明终于结束了他的烟贩子生活,于本月中旬到西南民族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任职。

  毕业于东北农学院的王思明在今年分配时,主动联系到西南民院工作,但因其母校与民院双方就5000元有偿培养费未达成协议,王思明求职无门,只得含泪摆了一个烟摊。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议论。这期间,王思明一直跟西南民院联系、协商。后答应付给东北农学院5000元培养费,其中3000元为王思明私人借款支付。这样,震动社会的兽医博士失业事件总算有了终局。

  王思明终于上班了,但他的就业暴露了我国现行人才使用、人才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将继续引起人们对人才成长环境的深思。(卢文辉)

  文章发表后,先后被不少媒体转载。王博士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然他已加入西南民院,但他仍收到大量的来信,其中不少来自沿海科研机构以及当时风头正劲的正大集团等大企业、大公司的邀请函。在当时最火热的深圳特区,相关的科技公司也出高薪请他担任要职。一时间王博士又成了人才市场上的香饽饽。

  从求职受挫到被人争抢,一前一后一冷一热的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和反思!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媒体报道后命运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第23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当时我国的人才制度尚未形成合理高效的市场化调节机制,人才的开发、使用、评估和保护、管辖还面临许多未解的课题。地方主义、小团体利益、领导意志与人才的市场化流动还矛盾重重。一个博士生尚且如此,研究生、大学生就更不用说了。

  小提示

  王博士的经历对我后来的职场之路影响巨大而深刻。我从中明白了人才的价值要在市场中体现,因此我渴望走一条市场化的道路。在我大学毕业时,虽然社会上已经提出了双向选择的口号,实际上我们还是国家计划分配。但我很不愿意被他人计划,于是我独自摸索着走向市场。

  当今的大学生们都要自谋职业,看上去都好像已经市场化了,但事实上,不少人的思维和理念还停留在计划时代,他们不愿参与竞争,害怕市场的变化,在大学四年得过且过,把希望全放在亲朋好友等社会关系上。这种心态也许可以理解,但它不可能帮大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另外,靠关系而不是靠个人奋斗,二者的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失掉了关系,前者在竞争中就会备感艰难,非常被动。所以打铁还靠自身硬啊!

  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1990年12月,我通过《羊城晚报》得到一条招聘信息:员工有数千人的大型合资企业--广州广达鞋业有限公司面向全国招聘储备管理干部。我对比自己的条件大都相符,于是便积极应聘。我寄去了精心准备的厚厚的一堆资料。因为当时我还有半年多才毕业,我担心人家要即招即用,所以这次应聘我主要是想先建立一下联系,同时表达我想加盟广达公司的诚意,信中我提出如获聘要毕业后才能去报到的申请。

  一个月之后,我突然接到广达公司的面试通知。这时恰逢寒假到了,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前往广州。广达公司对储备人才没有经验上的要求,他们只想招聘一些有文化、综合素质高、年轻、有干劲的青年人加盟,然后用他们已成熟、成型且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略来培训具有广达特色的员工队伍。对待新人,广达有自己的一套。我最后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如愿以偿。

  第24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小提示

  机会要靠自己去寻找和争取。当时我人在成都的学校,但我心在广东,在外企。我是一个有心人,不断地联系,最终有所收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的难点在于许多企业的经验关使众多大学毕业生被拒之门外。但也有不少企业并非只看经验定人选。事实上,在今天我也发现仍有一些企业在招聘储备人才。他们没有把经验当作唯一的指标。有的甚至不强调经验,反而对应届毕业生优先。所以大学生们要积极去寻找这样的单位,靠自己的素质和特长去争取。现在许多学生埋怨一些用人单位重经验,这是市场的客观存在,你不能改变,只能调整自己。但对于不强调经验的求职竞争,你输了,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所以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对只重经验的企业,其实可以学学广达这种大企业的经验,重视培训和试用期的综合考察,不要在招聘面试时提太高的入门条件,这其实是自我设限。

  灵活规划好正宗的求职

  所谓正宗求职,是我区别学生时代的求职来说的,它是指自己走入社会后,能找到真正谋生的单位的求职。事实上,当时我毕业时国家是包分配的。也就是说我对今后的工作根本不用担心,我们没有任何压力,一毕业就有一个铁饭碗。在学校也根本听不到求职这两个字,大家谈论的只是分配。

  就在大家轻轻松松坐等分配日到来之时,我却在暗中辛辛苦苦地进行着招聘信息收集、职位分析、应聘时机判断、求职信写作、寻找最佳联系方法等一系列的求职策划。

  好在当时我能在学校看到广州的《羊城晚报》,正是通过它我了解了广东的各种信息。许多招聘启事就是从该报得来的。那时资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也没有互联网。《羊城晚报》成了我探知沿海和珠三角形势的唯一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南方的用人环境、人才政策和有关南下人才的故事。后来结合自己的情况,在大四时,我开始有选择地出手了。

  第25节:机会只青睐有心人

  记得这段时间我曾向广州的广达鞋业、深圳的迅达自行车、顺德的康宝电器和鹰牌电器等单位求过职。有的不了了之,有一些单位给了我热情的回复,比如康宝和鹰牌等。最终我面谈了两家,成功了一家。

  除了广东方面,我从两手准备的角度也把目光投向贵州家乡。在广东我联系的都是企业,因为到外企做白领当时是最令人羡慕的,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而在贵州,我主要向媒体申请工作,毕竟我一心想当记者。我向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省电台等多个媒体几乎都寄了求职信,但全都石沉大海。

  因为单位与人才不能直接面议和双向选择,而是由政府来调动。对于单位,分来什么人就接收什么人;对于毕业生,分你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试用期,没有合适不合适,一次计划定终身。事前我也知道这些,我只不过是希望奇迹出现,才去多多尝试罢了。

  说来也奇怪,曾一心想当记者的我自从向《深圳特区报》寄过求职信下落不明之后,我的兴趣突然转向了企业。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企业才是我的职业归宿。

  小提示

  大学生求职要主动积极,在毕业前就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要善于找市场,市场是职场生存的最终渠道。另外,在职业定位上可两条腿走路。比如,我当时一方面定位沿海广东,另一方面定位家乡贵州;广东方面定位于企业,贵州方面定位于媒体。这都是我当时有能力从事的职业目标。大学生的求职观念要超前,要尽量与众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哪里有你的市场,你就往哪里去,这里市场规则。

  在求职不畅之后,我迅速转向,开始调整求职规划,把重心转向了企业。虽然我为做记者准备了许多年,已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之前的职业规划定位上也没错。但是,通过对市场的实际感受,我发现了去企业远比去媒体有更广阔的空间和前景,于是我顺应市场,弃窄投宽,表现出了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26节: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1991年7月,我大学毕业。本来在这之前,我已被广州一家大型外企录用。但事到临头,由于家庭的特殊缘故(我多病的母亲被火烧伤),我只好暂时放弃了南下的计划。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我被分配到家乡,成了县人民检察院的一名公务员。

  因为我的专业是中文,原以为让我做笔杆子的工作。可我最终被分到反贪科,后改为反贪局,要参与办案。由于专业与工作不对口,办案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好在院领导鼓励我边学边干,在实践中不断熟悉和进步。科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作为新人,他办案时常常带上我,手把手地给予指导,我第一次审犯人就是跟他一起去的。办案对于我是从未有过的新体验,在我的职业生涯之初,我有了向同事学习并参与跟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经历,至今想起来仍记忆深刻。

  有一次深夜两点钟,反贪科与县公安局、烟草专卖局等单位采取联合行动,共同打击制造倒卖假烟的犯罪活动,我被安排成为这次行动的一员。按事先掌握的线报,我们在深夜突然来到涉案地点。

  面对犯罪嫌疑人存放赃物的仓库大门,我们正准备强行进入,突然旁边蹿出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手执拐杖,歪歪倒倒一屁股坐在大门前,存心阻碍干警的工作。我们叫她走开,她一言不发。说不动她,我们就想拉开她,可刚一碰到她,她就大声喊叫并往地下躺,还假装想用头撞墙。这是一个新情况!很意外。我当时真不知道如何面对和处理。

  还是科长老道,在局面僵持了几分钟后,他假装劝老太太回去休息,并对我们说:可能我们搞错了!这里就一个老太太,会有什么事嘛太晚了,明天还要上班,走,回去!

  之后,我们两部警车真的沿着县城方向驶回,大约在远离目标10公里处,我们停了下来,原来这是科长的欲擒故纵之计。作为这次行动的指挥,他分析道:赃物肯定就在那个房间,老太太挡门已不打自招,涉案分子也一定就躲在现场,他们够狡猾,竟然想出叫老太太来做掩护的诡计,我们一走,他们肯定会连夜转移赃物。我们掌握好时机,杀他一个回马枪。他还吩咐,将车顶的警灯取下来,两部车分隔一定的距离,快到目标时不要开车灯,借助月光探路而行等。经过一番新的部署,半个小时后,我们从天而降再袭窝点,果然不出所料,涉案分子正在搬运转移赃物,全被我们抓了个正着。

  第27节: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小提示

  通过办案,许多类似电影电视上的情节我得以亲身感受,而我也从领导和同事们的身上学到许多经验。这些都是在书本上、课堂上得不到的工作智慧。从中我体会到: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虽然自己拥有一张大学文凭,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东西还得重新学习,大学四年的所学,解决不了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能力,这就是我的一些同事,虽然文凭不高,但多年的实践和磨练使他们成了工作上的好手的原因。所以,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职业之路刚开始,别自视清高,要虚心、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首先做好眼前的事

  在贫困山区的基层办案,我们的条件相当艰苦。记得我刚工作的那一年,院领导在会上多次说,我们全年办案经费不足1万元。而我所在的盘县是贵州一个人口上百万的贫困大县。人多案多但费用不多,我们办案一律靠挤长短途公共汽车或步行,这与电视上动则红灯齐闪、警笛轰鸣、摩托开道、警车疾行的壮观场面简直是两重天。每次行村串寨或从矿区归来,一路风尘,一身疲惫甚至狼狈,根本没有电影电视上那些同行们威风凛凛的高大形象。

  环境和条件虽然苦,但我也乐在其中。刚从学校出来,穿上一身警服时,觉得很有神圣感和使命感,当然更多的是新鲜感。铲除腐败、维护正义的学生气和豪情不时涌现出来。说心里话,做检察官是一个意外,这并不是我当初设计和期待的职业目标。但我被计划的结果是,让我在小县城里拥有了一份很好的职业。

  仔细想想,在盘县家乡工作,我可以照料父母、全家团聚。在检察院上班我可以学到许多法律知识,从长远看,是有许多好处和用处的。所以,我决定既来之,则安之,并做好之。抱着这种心态,我认真地钻研业务知识,除了学习《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本职最常用的法律外,我还学习《经济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工矿产品购销条例》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不曾想到,这些知识对我后来南下珠三角从事的工作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这可以说是我最初职业生涯的额外收获。

  第28节:与时俱进 见机行事

  小提示

  大学生最初的职业理想往往与现实脱节,当心中的目标尚未达成时,一些人开始怨天尤人,不懂得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计划。我的这段经历说明我没有采取混的态度来对待变化,而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来塑造和强化自己的相关素质和能力。认真对待每一次职业经历,这是我在职场生存发展的成功经验之一。

  与时俱进,见机行事

  在检察院工作不久,我就遇到一个难题:职称问题。当时我的职称是书记员。按照相关的规定,要评助检以上的职称一定要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的学历。我学的是中文专业,苦读四年,我的文凭在检察院可以说成了一张废纸。评不了职称,还谈得上什么发展和前途?

  我一时很苦闷,也为这条规定不解。难道有法律专业文凭的人就比其他专业的人办案能力强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可规定就是规定,你可以质疑,但不能不执行。同事劝我,再去读三年书,弄个法律大专文凭不就行了。可他们哪里知道,我当初之所以回家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与家人团聚,能照料父母,否则我毕业时就直接南下了。现在要叫我离开父母再去读三年书,这值得吗?

  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我的父亲参加了贵州省有关部门组织的赴珠三角经济考察活动,去深圳、广州等地转了一圈,回来大谈其所见所闻,说得我心里痒痒的。其实,对于我在检察院遇到的职业苦闷,我的父亲很理解。他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过多地顾虑他们二老,终于我开始不安心了。

  1992年初春,一代伟人邓小平南下视察,发出了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的伟大号召,我的心彻底沸腾了。我毅然决定辞去公职,南下广东去闯荡一番。

  20世纪90年代初的广东,凭借最早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迅速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区域。珠三角的巨变带给人们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东西南北中,发展到广东拨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弦。打工仔、下海人、投资家、创业者纷纷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当时的深圳是重中之重,是南下人最憧憬和向往的热土。

  第29节:与时俱进 见机行事

  1992年6月12日凌晨5点,天色未明,父母送我到县城的长途汽车站,去赶当天唯一一班开往省城贵阳的汽车。母亲担忧的眼神、紧张不安的表情、不断重复的叮嘱铭刻在我的头脑中。

  父母到车站为我送行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不同以往,我是辞去了公职,失去了国家的各种保障而只身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广东去自谋生路。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一切从头开始,前途未卜。

  母亲的担忧是显然的和有道理的。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他叫母亲不要难过,以免影响我的心情。我很感激父亲,当我有了再次南下的愿望,但又放不下年迈的他和多病的母亲时,是他叫我放心并承担起照顾母亲和操持所有家务的重任之后,才有了我的出行。

  从盘县到贵阳,天黑时出发,天黑时到达。汽车要在蜿蜒曲折、群山连绵的盘山公路上耗费10多个小时,整整一个大白天!盘县位于昆明到贵阳的滇黔线的中间点,从盘县到贵阳,途中要经过二战时期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其中最险要的地段就是24道拐。大家也许都看过24道拐这张著名的二战时期的照片。这条路我走过许多回,汽车从山脚开始绕来绕去螺旋状慢慢爬升,常常半个小时过去了,还在一座山上转!走出大山的路真的很艰难呀!

  当汽车来到黄果树大瀑布前,照例要停车小憩。望着奔腾而下的瀑布,我知道这些水最终要流入珠江,珠江的源头刚好就在云贵高原。突然间我联想到自己有如这南下的流水一样,要跨越千山,历尽险阻。但这又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水最终要汇入大海,而我也下定决心要汇入市场。此刻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小提示

  现在的大学生可能不会再向我一样因为传统体制的原因而产生职业困惑了,但他们却面临着各自的职业矛盾。由于就业艰难,有的人竟很向往和怀念过去的分配制度,因为大学生就业就毫不费力。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倒退的观念是不合时宜的。

  第30节:勇于自我挑战和突破

  大学生在面对市场时,不妨想想伟人邓小平的一席话:步子再快一点,胆子再大一点。

  大学生在职场的生存与发展,就如同走出大山一样。在崇山峻岭之中,要到达目的地,必然要经历艰辛曲折。但只要有流水般不屈不挠的精神,只要有家人强大亲情力量的支撑,我们完全可以翻越眼前的各种大山。

  勇于自我挑战和突破

  1992年7月,我南下广东后任职的第一家公司是深圳华雅钟表有限公司,当时我在人事部做助理。

  作为人事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招聘员工成了我们最日常的职责。我刚到华雅上班没几天,就随领导重返人才市场。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身份和心情。当初我是一个求职者,如今我是招聘方,角色已发生了巨变。通过经常性地跑人才市场,我逐渐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许多单位都在招聘销售业务人员,我从周围不断听到双方在大谈市场与销售,而人才市场上的需求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一直是营销人员。

  令我震撼的是,我竟然在一家公司的招贤榜上看到让最能干的人做销售这样的标语。这跟当时内地,包括我的家乡对销售人员的认识可不一样呀!在内地,人们常把销售人员看成卖狗皮膏药的,没什么地位可言。而在广州、深圳,销售人员炙手可热,需求极为旺盛。很快我就明白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销售是市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联结着生产和消费,只有通过销售才能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换。从市场角度看,说销售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点也不过分。

  看到销售人员受宠,我开始认真关注和分析这个情况。回过头来分析自己:性格外向、沟通能力强、善于交往、曾从事过新闻采访工作、懂经济法律法规、年轻、气盛、有干劲等。我觉得自己的素质很适合做销售工作,很快我就决定换一种活法,从此就与营销结了缘。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从事什么职业时,常常局限于所学专业的所谓对口。其实,专业是死的,市场则是常变常新的。把握市场的走势,寻找市场中的热点,再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综合评估之后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审时度势。

  在刚入职场时,每个人都可能不清楚自己到底最适合做什么工作,这需要有不同的尝试和自我挑战后才能最终认清自己的长处。职业的定位往往是需要进行调整的。

  在职场上要随机应变,我的理解就是随市场之机而变。事实证明,营销行业是就业机会最多最广的行当。但不少大学生由于对营销缺乏正确认识,观念上还存在不够体面或怕吃苦、怕竞争等误区,结果面对巨大的需求,很多人有机无缘。事实上,很多人正是因为从事了营销工作,才在职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商界有句名言:当老板之前先当推销员!可见营销职业无论对就业还是创业都有很大帮助。

  第31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第2章

  实战高效的求职

  面试经验与技能

  思路决定销路

  在大四下学期,大家除了写毕业论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工作。此时的我已有了双保险:广州已落实一家单位;国家分配也必然要落实一个单位。所以临毕业之前,我很轻松。

  1991年5月底,当时极少刊登招聘启事的《成都晚报》上突然出现一篇招聘广告。我一看是成都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招聘文秘和公关等人才的消息。在我的印象中,这好像是成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招聘启事。我当时觉得文秘与公关宣传的职位很适合我,加之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参与了应聘。我这次应聘的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我考虑到招聘方是生产洁尔阴等妇女卫生用品的企业,那我就强调自己曾是《中国妇女报》的通讯员,做过一些服务妇女的工作。我企图以妇女这个角度去找出双方的契合点和关联性。

  其次,我应聘的公关宣传和文秘职位与我的专业和过去从事新闻采访的经历也很对口。

  最后,在求职信中我特别说道:贵公司打破传统,从市场上公开招聘人才,反映了你们拥有全新的观念和市场意识,而我自己,国家可以给我分配工作,但我仍想自谋前程。说明我也有超前的市场意识,贵公司也许正需要我这种具有开拓、闯荡精神的人才。

  第32节:面试经验与技能

  我当时的思路仍立足于在双方之间找到共通之处,我想让对方看到我的职业价值观是适合他们公司企业文化的,与他们的经营理念是相融的。我想表明我的求职与企业是貌合神合的。

  在求职资料寄出后一段时间,对方通知我去见面。但此时我们已到了毕业离校前的最后时刻,我就放弃了。几天后,归心似箭的我就离开了成都这次求职应聘是我又一次的实战练兵。在求职过程中,我的以上思路值得总结和参考。我认为自己的思路是对的,沿着这种思路不断总结、思考,一定会找到成功的路子。后来我南下广东,直至最后成为求职大赢家,就是这样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的。

  小提示

  大学生求职要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认为求职思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刚进职场时,由于缺乏求职经验,思路往往不明晰,容易盲目跟风且易变,这是导致求职不畅的一大原因。许多案例说明,思路常常决定了求职的方向、时机、定位、策略、措施等。思路对就容易成功,思路不对肯定不会成功。所以,思路决定销路。

  求职的战略与战术

  在我看来,求职是需要战略和战术的,战略就是思路和策略,战术则多指技巧。战术可以共享,但战略是个性化的东西,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求职战略。战略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独自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包括你的实力、能力、优劣势等。举个例子说,如果你毕业于北大、清华,甚至是从哈佛、剑桥等名校归来,那么你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是可行的。如果你是其他重点大学毕业且各方面条件不错,你尽可以把国内的海尔、联想、tcl、科龙等知名企业作为第一求职目标。

  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名牌企业经常会去知名大学进行校园招聘,这其实是一个良机,由于没有社会上的高手参与竞争,成功的希望很大。所以,立足于校内决战是个不错的战略。
 

本文章更多内容1 - 2 - 下一页>>

 

  
相关文章
治各种痔疮的特效验方【图解】值得珍藏的珍贵老照片山水墨画赏析大全不为大多人知却十分好用的小窍门(整理版)治疗痔疮的偏方 (强烈推荐)政治宣传画里的中国大陆当代史 (组图)_网易茶艺基本知识 C求职的65個技巧性回答 绝对值得收藏中国街头标语60年之变迁(组图)排石秘方 仅仅五元钱,治愈灰指甲陌上花开,爱成晚风吹西楼知识精华大全风湿\类风湿断快速根疗法难忘2008 令人震撼的316幅照片眼花缭乱的30道花样早餐痛风病奇方日本人记录30年代上海(组图)泸沽湖:与摩梭美女一起裸浴空中拍摄“9.11”事件现场清晰大图 难得一见富贵花开【静植物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