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诀 吴越版: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05:24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中期晚段)   人物龙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属于战国中期晚期帛画。长31厘米,宽22.5厘米。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用墨绘成,兼用白粉,但多脱落,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的主体为一妇女,身着绣有云纹的广袖长袍,腰束宽带,下摆前后分张,像倒悬的牵牛花,双手合掌,作祈祷之状。妇女站在一弯月形物之上,应即表示立于龙船之上。妇女姝上方有一夔一凤。凤鸟昂首展翅,一足前伸,一足后伸,尾瓴上卷到头部上方,现得强健有力。凤鸟前方有一竖垂的龙,一足前伸,另一足已不甚清,尾部卷曲。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文物基本资料   名称:人物龙凤帛画;  用途:墓室画;  质地:丝织;  时代:战国中期晚期;  出土时间:1949年;  出土地点: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  现存:湖南省博物馆;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文物简介         人物龙凤帛画又名晚周帛画、夔凤美女图,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描写一端庄高髻的妇女侧身而立,双手合掌,细腰,袖口宽松,长裙曳地,体态优美。妇女的上方画一只展翅飞舞的凤和一条蜿蜒向上升腾的龙。根据当时楚国的习俗并结合文物考证,此画的妇女形象即是墓主人,作品的主题是表现龙凤引导死者即墓主人灵魂升天。人物合掌祝祷,神态庄重虔诚,处于静态;与动态的龙和凤形成对比,使整个画面构成对比中的和谐。此画在丝织品上以墨线勾勒,用笔流畅。帛画呈长方形,质为深褐色平纹绢, 以写意手法绘人物及龙凤。画幅中是一位侧身直立合手祈祷的贵族妇人,身着宽袖长袍,细腰垂譬,神态虞诚,花袍上饰云状花纹,妇人脚踏一半月状物,似为龙舟,亦可释为弯月,妇人前上端绘有高颈昂首、尾翎卷翘、轻盈飘逸向上飞跃的凤鸟,与凤相对应处绘有伸脚卷尾,躯体弯屈,扶摇升腾的黄龙。 1949年,在湖南长沙东南郊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文物用途   帛画是指绘在细绢上的图画。人物龙凤帛画画面描绘一个高髻细腰、广袖长裙的贵族女子,当为墓主人形象;她侧身站立在一弯月状物上,合掌祈求,头顶凤鸟展翅,前方夔龙升腾。 关于该帛画的用途,多数学者认为是龙凤导引灵魂升天的“魂幡”,出殡时引为前导,葬时放入棺椁。这种“魂幡”,在楚墓中首次发现,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与之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与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与遗体同在的观念不同,楚地流行魂魄二元观念,认为人死之后魂气归天为神,形魄入地为鬼;与周人“敬鬼神而远之”不同,楚人“敬鬼神而娱之”,巫师通过祭祀或歌舞沟通人与鬼神,魂幡就成为巫师导引灵魂升天的法器。这种楚地葬俗,在江南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文物形象的分布和解释   《人物龙凤图》上只有4个形象:①画面右下方绘有一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发髻盘脑后,双手合掌,身着凤纹宽袖细腰长袍。对于她的身份,曾有巫女说、女娲说、山鬼说、巫祝说、宓妃说。蔡季襄最先主张的墓主人说,今天成为定论。联系到《人物御龙图》、马王堆墓、金雀山墓非衣墓主人像,这个妇女像为墓主人的观点,确凿无疑。随葬的假发一束,也似乎与画上的发髻有某种联系。②画面中上部,即墓主人头上前方,有一只硕大的鸟引颈张喙,双足一前一后作腾踏迈进、探爪攫拿状,翅膀伸展,一对尾羽上翘至头部,整个动势向前飞扑。它作为凤的形象几乎没有争议。③画面左方即凤的前面绘一条张举双足、体态扭曲的龙。郭沫若曾误为夔,也是蔡季襄最早认为是龙。今天,龙说成为定论。④画面右角即墓主人脚下有一月牙状物,联系到帛画的招魂性质,应为“招魂之舟”。         龙凤变迁的历史文化背景   龙转败为胜,凤由胜转败,发生在楚汉相交之际。因此,这种变迁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楚人崇凤(当然,崇凤者并不限于楚人),而楚国周边,东方的吴国和越国则崇龙,北方的中原各国也崇龙。吴越曾是楚的劲敌,偏偏都以龙为图腾,这就使楚人对龙更添了几分恶感。可是,华夏却对龙有好感。先前正在华夏化的楚人,从华夏的物质文明中接受了作为纹饰的龙,从华夏的精神文明中接受了作为神物的龙。后来,越灭吴,楚灭越,及至战国中期,吴越故地已成为楚国的郡县,龙对楚人已失去了威胁的作用。恰当其时,龙巡行天地、管领江河的灵性却在楚人的意识中生了根。于是,楚人对龙就又爱又恨了。在刺绣纹样中,龙也是壮美的,然而通常只能担当陪衬甚至反衬的角色。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后,楚人被迫背井离乡,迁往吴越故地——江淮和淮海,当然会更多地接受龙文化的影响。淮海既是楚文化的消失处,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楚汉文化在此交替,凤龙文化在此递变。汉高祖刘邦也出生在这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瞑,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因而,刘邦为龙种。以后,刘邦斩白蛇起义,更托老妇之言称赤帝子杀白帝子,进一步揭开汉文化崇龙的序幕。由此,汉代非衣上多龙而少凤、崇龙或崇凤,不仅成为楚非衣和汉非衣,而且成为楚文化和汉文化的界限之一。         文物艺术手法   这幅画在内容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形象少而精,除了招魂和升天目的所必需的外,没有任何可有可无的形象;其二,招魂和升天的主要媒介物由凤变为龙,包含着楚人由崇凤向崇龙转化的深层文化内涵。  在表现手法上,它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墓主人形象具有全身肖像特征,女子着细腰彩锦绣袍,男子头戴切云高冠,腰佩长剑,均以典型的服饰表明墓主的中等贵族身份和不同性别;其二,所有形象,包括人、龙、凤、鱼、天盖、舟,均以全侧面来表现,说明早期绘画善于抓取形象轮廓最突出、特征最鲜明的一面。另外,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又各有千秋。《人物龙凤图》以勾线和平涂相结合,线条刚健古拙,尤其是在刻画凤凰时,飞扑的利爪劲挺,冲天的尾羽富于弹性。         文物详解   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使用之前,人们往往将字画刻画在或绘在木板、石版、器物或丝织物上。这类作品后来常按其使用的材料分别称为“木板漆画”、“画像石”、“砖画”及“帛画”等等。所谓“帛画”、“缯画”,都是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在我国古老的文献如《礼记》中,就记载有丧仪中使用的画帷、画幌这类帛画。这幅1949年出土于陈家大山楚墓中的《龙凤人物图》,就是这类葬仪中的一件作品,在一些文章中也将其称为“晚周帛画”或“蘷凤美女图”。它是中国现在的最古老而著名的帛画。是用线描设色方法绘制的一幅含义特殊、构图美妙的作品。  画面居中偏右下方位置画了一位冠饰精美的侧身妇人。她阔袖长裙,体态优美,双手合掌前伸,似在祝祷。妇人头上正中画了一只腾越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扬;左上方是一条弯曲扭动的龙,有一足已剥落,看上去仿佛只有一条腿,因而曾补认为是蘷。画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着力表现这三个形象:凤鸟毛羽飞动,双足腾跃,目光有神;龙身黑白相间,纹彩灿然;妇人神态庄重,朱唇淡颜,与动态的龙凤形成了对比。全图将静态人物置中而周围留有大量空间,动态物体却置于边缘而没有多少空间,在空间感觉上造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使三个形象构成一幅的作品。画中勾勒用笔流畅,块面黑色与线描纹饰都经过精心设计处理,线条曲直配合得当,用色也十分讲究,显得协调并富装饰意味。  这幅作品的含义有过多种不同的推测。有人认为是祝福善战胜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幅女巫为墓中死者祝祷并以龙凤引导升天的巫术绘画;还有人认为这是墓主人的肖像画,表示她接受引导升天;另外,也可能是一幅以象征手法祈求上天保佑子孙昌盛的作品。  不管怎样,这幅画中龙凤形象的生动感人可以说是空前的。画中那龙凤形象,除了给我们提供一些理解上的观念依据之外,还会给们一些直观上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