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书盟签书还是签人:活在美国之一――收入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43:11

活在美国之一――收入篇

 

说明:很久不曾认真打理这块自留地了。未来一段时间终于能够稍稍喘口气,故计划再写一个系列,姑且叫做“活在美国”,算是给久未更新的“话说美国”专栏增加一点新内容。本系列每一篇应该可以单独成章,但中心话题都是为各位看官提供一个了解美国的视角,权当管窥。

 

言归正传。

 

既然拙系列名为“活在美国”,而为了能够“活下去”,自然第一要素是“钱”,因为一句老生常谈就是“金钱不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所以,本系列姑且就从“钱”-“家庭收入”开始。

 

说到美国的家庭收入,大致有四种概念:总收入(Gross Income),调整后总收入(Adjusted Gross Income,美国朝野均将此简称为AGI),应税收入(Taxable Income)及可支配收入(Take-Home Money)。最后这个说法-“可支配收入”,并非学术用语,但却是民间最关心的。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对美国的了解远远不如今天。当年我曾自愿接待过一些来自国内的访问团,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有工作吗?有新车吗?有房子吗?有绿卡吗?当年大家都是穷学生,显然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自然不可能买新车买房子,也无法办绿卡,所以回答自然全是“没有”,国内同胞们每到此时,便会特理解特同情地来一句:你们在美国也不容易。

 

过去十年来,无论是我本人还是我的一些朋友,回国时往往会被问到在美国挣多少钱。十年前,同胞们爱问的是,“你们年薪是否有十万?”那时“十万美元”至少还能算一个数目;如今同胞们爱问的是,“才十万?”或“还不到十万?”(参见“归国观感09版之二”【注一】)。显然,区区十万美元在不少同胞眼里已经算不得是一个数目了。

 

当年刚来美时,我自己也对美国人能赚多少钱深感兴趣,特别是对所谓穷人、富人、及中产阶级的划分有兴趣,并暗自盘算着如果毕业,自个儿能赚多少钱,呵呵,特没出息是不?

 

后来,我有机会和一位大学教授谈及此事。该教授自称是社会主义者,居然还知道东土当年在救星治下有曾按收入划分“阶级”,于是教授照猫画虎,按工资收入给美国家庭划成分。据该教授说,美国有2%的“富农”,其家庭年入在二十万美元之上。当时,我还是一个穷学生,“年入在二十万美元”在我看来,那可是个天文数字。教授的说法是否正确,还需要找很多资料来核实,此处不谈;但这2%和二十万美元这两个数字,却被我记到现在。

 

那么,如果按收入来给美国家庭划阶级成份,究竟该是个啥样呢?各位不妨先来看看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根据AGI(调整后总收入)做出的“阶级”划分(下表中间三列数据的单位是千美元)【注一】:

 

                  该档次占全美总

成分    七0年 九0年 0八年 家庭数之百分比

=========================

地 主: >115 151 180    5%

富 农: > 73  88 100   15%

上中农: > 51  58  63   20%

下中农: > 35  38  39   20%

贫 农: > 18  20  21   20%

雇 农: < 18  20  21   20%

 

首先,从上表可知,美国的贫富悬殊真不算大。其次,我们还知道,在1990年,年入两万以下属于赤贫――兄弟我当年来美,全奖一年扣除学费后尚有生活津贴七千美元,绝对赤贫;后来转学念博士,一年生活津贴一万六,仍然是赤贫!现在的博士生如果拿全奖,可以拿到两万五以上。也就是说,当年的全奖博士生属于赤贫,如今的全奖博士生已经介于贫农与下中农之间。不知道这算不算米国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了?呵呵。

 

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有一种关于大陆留学生的流行说法:留学生有三气――说话洋气,穿着土气,花钱小气。人家是赤贫,花钱小气穿着土气当然情有可原。即使是现在的留学生,如果只靠学校的生活津贴,肯定仍然如此――如果花钱大方,那多半是有家庭支持。在此,我要说一句,大学高年级学生如果不会自己挣钱,那是要一件很丢人的事,如果念研究生还要父母养着,呵呵,那绝对是最高隐私,千万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干脆找一块豆腐干撞死得了。

 

很多已婚大陆留学生两口子都念博士且拿全奖,按家庭收入算,就是下中农了。虽然还远远谈不上富裕,但春假期间去佛罗里达海边度假一周已经不成问题了,当然还是穷玩――我当年成为下中农后就这样做过,住的是最便宜的汽车旅馆,每晚25美元。前几年带女儿旧地重游时,还专门找到当年那家旅馆让女儿参观,不过,前两天跟女儿讨论暑期外出度假顺带提及此事时,这屁丁已经完全忘记了。

 

理工科单身硕士毕业找到一份对口工作,在波士顿大概可以拿到六万以上的年薪,那就是中农了――地地道道的中产阶级。此时,对东土同胞来说,在波士顿买房子或许有问题,因为东土同胞通常对房子的要求较高;但弄一辆丰田佳美本田雅歌什么的(很多中国人的最爱),不过两万上下,那是没问题了。

 

如果两口子都是硕士毕业并找到对口工作,在波士顿只能买比较一般的房子,但弄个两三千平方米的院子却轻而易举。如果在德州比如达拉斯休斯顿,那绝对可以买豪宅了。要知道,年入千万的姚明,其位于休斯顿的豪宅不过五十多万――那草坪修理的,用文科女同学的话说,跟童话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表中零八年的数据表明年入十万以上就是富农了。在此,我要特别再强调两点:1)上表中的数字是“调整后收入”――AGI,而我在这里提到的薪水或津贴都是总收入,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我会在后续文字中详细解释二者的差别,所以本文所作的比较只是一个粗略比较;2)表中AGI数据来自美国国税局对个人所得税税表的统计而来,由于绝大部分已婚美国人都是夫妻合填一张税表,所以这个数据基本可以视作“调整后家庭总收入”――Adjusted Household Gross Income。假设,夫妻两人都是硕士毕业,且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AGI可轻松超过十万美元,也即轻松进入美国前百分之二十之列。

 

记得当年刚来美国时,曾和一位老华侨聊天。这位老华侨大约是在五十年代后期拿到的化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杜邦公司做事,到九十年代初,已是杜邦公司的部门主管,下辖数百人。这位老华侨对我说:在美国,只要你勤奋,守法,你就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我曾在“初到美国”系列中提及此事【注三】。

 

我想,这就是美国对新移民的魅力所在。假设是在中国大陆,一对硕士夫妇毕业三年后会是怎样一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