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体裤女夏:“一大”为何诞生在这一平方公里 30-庆祝建党90周年-解放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11:37

“一大”为何诞生在这一平方公里

——追寻“红色起点”的历史必然

2011年5月27日   30:30-庆祝建党90周年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尤莼洁

  本报记者 尤莼洁

讲述真理的力量

    90年前,历史为什么选择上海,作为“红色狂飙的起点”,发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90年来,上海与党领导下的奋斗历程与发展道路,发生着哪些重大联系,诉说着哪些时代真理?

    90年后,今天的人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来路与那一个年代?那时的年轻人究竟是怎样的感受?他们究竟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党领导的这条道路又究竟是如何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不懈追随的?

    今起,本报开辟“解放讲述·真理的力量”专栏系列报道,围绕牢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紧扣上海作为革命圣地、红色起点、经济长子、改革开放窗口的特质,依托近年来的红色遗址新发现、史学研究新进展,采访见证人物,还原真实感受,忆述苦难辉煌。报道共分3组: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独立篇”,重访与上海有关的重要红色遗址,面向历史看信仰抉择;2、新中国成立之后的 “开放篇”,寻访与上海有关的红色外交重要人物,面向世界看信仰坚持;3、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篇”,追访与上海有关的红色往事重要瞬间,面向未来看信仰传承。

    是纯属偶然,还是偶然之中有必然,而且是深刻的历史必然?

    ——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历史为何选择了这里,作为“红色狂飙的起点”,在1921年发生“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如果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0年《共产党宣言》翻译,这蕴含着1921年诞生中国共产党在时间上的某种历史必然;那么,在上海“一大”会址周边,大约一平方公里范围,新近发掘整理的统计是:这里汇集了100多处近代史迹。其中,有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江南制造局,有代表当时先进思想文化的各类刊物和学习组织,还有一大批先行人物在此附近的历史舞台上风云际会……

    九十年后我们追寻,就从江南制造局始。

一家造船厂

这一平方公里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

    以兴业路76号为原点,往南约一公里:如今的世博园区,过去叫高昌庙,是中国近代史的另一个起点。

    1867年,中国第一个大型民族工业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从虹口迁址高昌庙,在农田里建起了机器厂、洋枪楼、铸铜铁厂、轮船厂……隆隆的机器声中,古老中国开启了工业化的大幕。

    寄托了洋务派 “采西学制洋器”以图富强期望的 “江南”,前后投入了1000万两白银,最终没能挽救帝国的衰落。 1894年,甲午战败,清政府向日本赔白银2亿两,割台湾澎湖两岛,辱国丧权,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1905年, “江南”所属的造船厂独立,称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后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中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在 “江南”开始了自发的斗争:1890年8月,江南制造局2000多工人宣布罢工,反对工作时间无故延长一小时; 1916年11月,江南造船所1000多工人为反对厂警搜查、殴打工人,举行罢工; 1919年5月,为反对实行包工制度,江南造船所200多个机器技术工人进行罢工……

    当历史行进到1920年,江南造船所与一公里之外的望志路106号 (即兴业路76号),发生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1920年6月,望志路往西数百米,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 (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5人开会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个组织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直接促成了 “一大”的召开。

    两个月后,江南造船所的工人李中,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发起了中国第一个由工人组成的工会组织机器工会,并与陈独秀起草了 《上海机器工会简章》。1920年11月21日,机器工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到会讲话。

    李中(原名李声遚),湖南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旧识。在1920年写给新民学会会员的一封信中,毛泽东提到:“李声遚以一师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帮助陈仲甫(陈独秀)先生等组织机器工会”。可知,李中是为与工人相结合,才进入产业工人的大本营江南造船所。

    1921年7月,李中从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名工人党员。

    这与“一大”的诞生同一个月,同一个平方公里。

两条“渔阳里”

这一平方公里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萌芽

    1920年11月7日,十月革命3周年的纪念日。在诞生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老渔阳里2号,小小亭子间里,《共产党》创刊。此刊秘密发行,却以“共产党月刊社”名义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广告,在中国第一次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

    此时,霞飞路上新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一幢二层石库门小楼中,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等日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正在一间大房间上课。小楼外墙上,挂着“外国语学社”牌子。这个简陋的补习班只存在了10个月,却是中共最早的干部学校。

    新老渔阳里仅一箭之隔,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的酝酿时期,这两条同名的弄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两条“渔阳里”距离望志路106号步行也不过10来分钟,同属法租界。

    老渔阳里在环龙路(今南昌路)上,为旧式石库门里弄,有8幢砖木结构两层楼房。2号是陈独秀同乡、民初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房。1920年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后,4月住入柏宅。1920年5月,陈独秀在此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此成立,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组织。8月,陈独秀写信征求李大钊关于党的名称的意见,李大钊主张定名为“共产党”。

    新渔阳里同样是石库门里弄,6号原为戴季陶寓所。戴搬出后,旅俄华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成了这幢房子新的承租人。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沪后,和杨明斋在此筹设了“中俄通讯社”,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十月革命。后来,这里又成了党后备队伍的“摇篮”,除了外国语学社,共青团前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也诞生于此。

三个编辑部

这一平方公里与先进思想文化的滥觞

    1920年7月4日,编辑部在霞飞路上(今淮海中路523号)的《天问》周刊,刊登了声援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的文章《湖南人民的自决》——“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文章署名为:“泽东”。

    当时毛泽东正在上海。当年5月,毛泽东以“驱张”代表团成员的身份,从北京来沪,直到7月离沪返湘。在沪期间,毛泽东多次去拜访陈独秀,与其商讨“改造湖南联盟”计划,陈独秀则把建党计划和盘托出。毛泽东后来告诉斯诺:“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社会主义者、三民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其实在宣传新思想方面常有交叠重合。在海纳百川的上海,集合了众多思想活跃的进步刊物。

    被瞿秋白称为“共产党细胞之一”的《星期评论》,1920年把总发行及编辑所,安在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163弄),离望志路106号步行不过5分钟。1920年上海染织厂工人罢工,该社用汽车沿马路散发传单7000多份。它约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成之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成裕里 (复兴中路221弄)12号建立 “又新印刷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

    当时最具声名的,恐怕还是编辑部在老渔阳里2号的《新青年》。《青年杂志》1915年在上海创刊 (后改为 《新青年》),1917年随赴北大任教的陈独秀迁京,成为“五四”运动号角。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自拟的《北京市民宣言》被捕,遭受牢狱之灾。出狱后,陈独秀南下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沪。从1920年4月到1922年10月,《新青年》在老渔阳里2号共出9卷54号,事实上担任了上海共产主义机关刊物的角色。在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等人还创办了《劳动界》、《共产党》等刊物,为党的成立作舆论准备。

一群人的寓所

这一平方公里与当时历史舞台的风云际会

    1921年7月下旬,位于上海法租界蒲柏路389号(今太仓路127号)的博文女校,忽然新来了几个临时寓客。厨役听熟人介绍说,他们是“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的,可那些人的面孔,又不尽年轻。

    这些人就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其中10人。博文女校离望志路106号仅200多米,步行5分钟内可到。在长达9天(23日至31日)的会议期间,除去在望志路106号举行正式会议及最后一天在嘉兴南湖举行闭幕会,代表们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博文女校度过。

    当中共“一大”代表在博文女校秉烛夜谈时,不远处的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正潜心著书。

    1918年至1924年,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寓居于此。这里是孙中山一生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地方。在这里,孙中山写下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会见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和林伯渠,会晤了列宁的特使越飞,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思想,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

    在今天看来,这是十分奇妙的历史瞬间:国民党的领袖、共产党的创始人,其住所近在咫尺。其实,国民党人与共产党人,当时是反对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盟友,又因相似的处境,不约而同选择住在政治相对宽松、环境优雅清静、租金适中的法租界。除了博文女校与孙中山寓所外,“一大”会址望志路106号,是中共创始人李汉俊之兄、同盟会成员李书城的住所,李汉俊则住在隔壁的108号。国民党元老戴季陶、邵力子,则在附近的霞飞路新渔阳里、白尔路三益里等一带住过。

    当时,望志路106号附近一平方公里之内风云际会:民国初年,韩国独立运动先驱申奎植入住环龙路老渔阳里,1919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最初在霞飞路321号挂牌办公室,后机关设在马浪路(今马当路)普庆里4号;1920年3月,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抵沪,寓居霞飞路716号,联络社会运动的风云人物,与陈独秀会谈组建中国共产党……

    那是一个激荡跌宕的年代,也是中国内外矛盾冲突无比尖锐、斗争局面极其复杂、各派力量策略转换空前迅速的年代。正是在这样的时空之中,1921年在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走上舞台。

    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火种从这里,点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