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中国制造业做强还得靠外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31:38
 
       经过多年对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要素价格的压低,中国制造业在2010年达到第一个高峰。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会不会达到第二个高峰,实现既大又强呢?笔者的观点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还得靠外需,且关键是要在未来30年从金融角度继续保持低汇率策略。

  以西德和日本的战后复苏为例。西德和日本都是战败国,但由于有良好的教育体制和知识产权体制、市场激励机制,加上很好地利用了二战后一段时间的低利率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变大再变强。变大就是推动低价出口,变强就是建立一系列庞大的高科技核心产业。既有国内市场,也有国际市场,德国和日本因此牢固树立了自身长期内生的核心竞争力。如今,无论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这个核心制造业都是德国和日本经济的支柱。

  反观当时的中东和拉美,它们就没有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尽管转变得比中东和拉美要好,但依然没有西德和日本强,甚至没有以色列强,于是它们今天的经济就只能处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中游。

  低汇率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尽管目前国际国内都有声音要求人民币升值,尽管人民币汇率可能不得不有所提高,但笔者始终认为,人民币兑美元维持在6,最多在5的时代,可能会比较好地满足既适应世界经济均衡发展的要求,也适应自身由大变强的发展趋势。

  否则,对于中国中小企业完成高科技化就没有一个好的国际汇率环境。因为中国中小企业要单依靠国内市场完成由大变强的转型,难度很大:一是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比国外落后;二是少数刚成长起来的富人、富企宁愿消费国外品牌,也不愿意消费国内品牌的习惯与顽固心理;三是在目前中国社会建设还不配套的情况下,资本外流可能是必然的。综合起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比较容易帮助实现中国中小企业的高科技化。

  中国目前制造业的大,主要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靠国际市场成就的。与之相反,从1840年-1979年,中国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完成一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所花的代价更大、所用的时间更长。这说明利用外部市场把内生力量发挥出来,对于中国差异化的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和效果要大于完全依靠内需市场。在这个背景下,再谈人民币汇率升值贬值就具有更大的视野中国必须围绕制造业转型,推动第二步现代化,那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

  笔者认为,汇率调整,着重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改革,在市场化的前提下,依照市场行情来调整;同时市场是多维度的,不是单有美元,既要考虑主要货币,也要考虑权重货币,需要中和平衡。

  简单地说,所谓的实际汇率(考虑通胀因素)比名义汇率重要,有效汇率(以进出口比重为权重加权计算的对一个货币篮子的汇率)比对单一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美元)重要。本质上,不管基于哪种汇率的考量方式并不矛盾,如果是在市场机制上形成的汇率制度,那么我们显然只能选择最优化模式,也就是利益最大化模式。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没什么复杂的。郭生祥

  人民币汇率政策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民币货币政策下的经济政策复杂。经济政策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庞大的经济体本身就具有一定复杂性,而且经济政策的反作用过于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判断自身汇率政策跟经济政策的目标,如果确立为制造业需要由大变强,那么汇率政策显然要有压力,逼迫制造业由大转强,但也必须给予制造业一定空间,继续维持低汇率策略。这就是中国经济当前的任务,也是世界对中国经济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