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建设整治简报:顾正龙:生活贫困导致很多阿拉伯妇女卖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59:26

顾正龙:生活贫困导致很多阿拉伯妇女卖淫

2011年05月24日 16:32
来源:凤凰网专稿

核心提示: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名失业大学生在绝望中引火焚身,不治而亡。他以反叛教义的极端方式自戕抗争,随即有如蝴蝶效应般,在突尼斯、埃及、北非、西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诱发了翻天覆地的社会与政治海啸。从地图上看,由北非横跨西亚、中东,一直延伸到波斯湾的阿拉伯世界,像一块土地干裂之后的拼图,被长短不一的线条裁剪成大小不等的22块,这块居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复兴的新月地带,除了盛产石油,还总是与战乱和动荡的新闻相连。当突尼斯小贩瓦吉吉身上的大火,由突尼斯燃向整个阿拉伯世界,牵动中西各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阿拉伯动乱没有赢家,愿真主保佑阿拉伯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是唯一的前途。

凤凰卫视2011年5月22日《世纪大讲堂》节目,以下为文字实录:

突尼斯失业大学生自焚 引发中东政治海啸

王鲁湘: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2010年12月,突尼斯一名失业大学生在绝望中引火焚身,不治而亡。他以反叛教义的极端方式自戕抗争,随即有如蝴蝶效应般,在突尼斯、埃及、北非、西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诱发了翻天覆地的社会与政治海啸。那么如何认识阿拉伯世界今天的大变化?怎样透析历史现实与文化原因?上一周的《世纪大讲堂》节目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剖析了阿拉伯世界动乱的真相,本周节目,我们将深入解读《阿拉伯世界动荡的真相与启示》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今天的主讲嘉宾,坐在我右边的就是供职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中东政治民族宗教问题的田文林先生。欢迎您。

田文林:大家好。

王鲁湘:在我的左手边还坐了三位特约嘉宾,女士优先,首先向大家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姚慧娜女士,欢迎您。

姚慧娜:大家好。

王鲁湘:这位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和阿拉伯人打交道,还曾经在伊拉克常驻七年,在新华社的开罗大马士革分社工作十余年,他就是被称为"中东通"的新华社高级记者顾正龙先生,欢迎您。那位是北京大学阿拉伯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丰民先生,欢迎您。

林丰民:主持人好。                           

王鲁湘:首先我们看一下大屏幕,我们回顾一下这段时间,阿拉伯世界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请看大屏幕。

解说: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名失业大学生引火焚身,不治而亡。随即引发阿拉伯世界的社会与政治海啸: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弃国出逃;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辞职;也门总统萨利赫在示威者和兵变部队夹击下几近下台;巴林、沙特、约旦、阿曼陆续出现抗议风潮;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面对拼死抗争,不得不相继取消了延续48年之久的《紧急状态法》。同时,这场政治海啸进而催生了利比亚空前内乱和西方主导的又一场地区局部战争!阿拉伯世界再次陷入大动荡。

王鲁湘:我们现在经常说到的一个我们中国人理解起来很困难的一个背景就是,所谓的阿拉伯世界,我们经常有时说,中东这个概念或者有时候用这个西亚,什么北非这种概念,我们有时候用伊斯兰世界这个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到底他们有多少是重叠的,还是有一定的区分的?

林丰民:其实阿拉伯应该是一个,更多的是一个民族概念,从历史上,从阿拉伯的贾希利叶时代,我们也俗称叫蒙昧时代开始,它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民族,现在分成了这么多国家,是近现代的西方殖民,特别是欧洲的民族国家,就是Nation这个概念,随着西方殖民以后,引入了这样的概念,所以各个地方的地方统治者纷纷拥兵自立,特别是阿拉伯在传统里头,它还有这种部族的意识,部族的意识里头就是各自占山为王,当然它不是占山了,是在一个一个游牧部落里头,我这个部落我就是头,所以现在很多人就讲阿拉伯人不团结,要是寻根的话,可能要从部落意识里头去找。

伊斯兰又是另外一个概念,伊斯兰它是穆罕默德在公元622年,创建了伊斯兰教,那么创建伊斯兰教以后呢,就阿拉伯半岛整体包括后来征服了北非、甚至征服了西班牙大部地区,那么这个地跨欧亚非的后来的这个阿拉伯帝国,它基本上都是以伊斯兰教作为主体的,但是实际上它还存在有基督教,甚至有少数的犹太教徒也是有的,所以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后来随着伊斯兰的征服,它又跨出了阿拉伯半岛,他们的势力达到了巴基斯坦,我们现在知道巴基斯坦好多都是穆斯林,甚至到印度然后到非洲,所以非洲为什么有那么多穆斯林,像尼日利亚它是非洲最大的穆斯林国家,它有百分之六十几的人口是穆斯林,所以一个国家,它的主要的居民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这样的国家,我们也把它称作伊斯兰国家,但它不一定是阿拉伯国家。民族主义这个概念在中东就比较复杂,民族主义就是阿拉伯作为一个民族,但是随着近现代这个阿拉伯各个(国家),像埃及、突尼斯、伊拉克这些新的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我们叫国族,就是以西方的Nation的概念,所以就是说在中东的这个民族概念的这种歧异上,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阿拉伯世界在观念上有时候很难以统一。

王鲁湘:很难统一。接着这个话题,就是您在那边工作生活和当地人接触,为什么它当时轰轰烈烈甚至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把封建的王朝推翻了,到最后头建立这个新政权,在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以人民的名义,然后是与中下阶层打成一片,但到最后为什么无一例外都会发生这种转变,变成一个新的王朝,这个是一种政治统治的必须呢,还是其他的原因?

顾正龙:我们要注意到,就是说中东的前几次的所谓的政权更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同的地方,比方说50年代的埃及的纳赛尔,伊拉克的卡塞姆,包括卡扎菲,其实叙利亚的阿萨德都是军人出身。以前都是军人,有的通过军事政变,推翻了所谓的封建王朝,所以都有军人的背景,那么像最近在,就是说在中东,在西亚北非发生的所谓的政治动荡。这都不是通过军事政变来变化的,而是通过内部的压力,应该说这次中东的变化,不是因为什么宗教的原因,也不是外来的军事干涉或者大国西方的压力,而在国内的问题,国内出问题了,应该说我也感到很吃惊

王鲁湘:也就是说这一次的,中东的社会海啸,您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它的,而且研究它的,也完全在你的意料之外?

顾正龙:完全意料之外,确实是没估计到,所以可以说西方、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可以说也是个措手不及。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我看都是在走一步看一步,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办?

王鲁湘:对,中国有一句老话叫,风起于青萍之末,这么大的一个政治浪潮啊,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追溯它的原因,还是先请大家看下大屏幕,一个背景短片。

解说:据统计,自1980年到2004年间,阿拉伯世界实际人均GDP增长6.4%,平均每年不足0.5%。2004年中东国家的实际工资和生产率水平与1970年时相同。目前阿拉伯世界1/3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同时,阿拉伯国家人口出生率是世界最高,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而本国工业不发达,致使年轻人失业及"青年膨胀"等问题突出。埃及占总人口70%的年轻人面临高失业问题,阿尔及利亚3/4的人在30岁以下,全国失业率却高达25%。

《世纪大讲堂》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星期六 16:15—17:15

重播:星期日 08:25—09:20 23:30—00:30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王鲁湘:人口出生率高,工业发展严重不足,年轻人失业问题突出,那么究竟造成这些问题的背后原因该如何分析呢,我们还是先请田先生给我们进行一下阐述。

田文林:导致这次中东动荡的一个经济原因,是发展模式的弊端,使得阿拉伯国家陷入了一个全球化陷阱,就说他们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它引发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国家财富的缓慢地向外流失,第二个负面效果,就是说它不能吸纳足够的就业人口。

刚才说了阿拉伯世界的人口出生率是非常高,一家七、八个孩子非常正常,这确实是个社会问题,除了这个出生率本身高的原因之外,就说它现有的产业,它不足以吸纳这些人口,那么它吸收不了这些人口的话,就使得阿拉伯世界的人口的失业率,青年人口失业率非常严重,很多国家都是20%,30%,高的能达到50%,年轻人无所事事,你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你就买不起房,它房子还非常贵,然后呢,没有房,那你怎么结婚?所以可以看到,我看到一个数据呢,说在埃及60%的适龄男青年,40%的女青年也是因为经济上比较拮据,也同样到这个年龄上不能结婚,所以说青年本来应该是,我们说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生力军,但是如果是一个失业的青年,他找不着工作,没有价值感,对生活看不到希望,那么这样他就会由一个建设力量变成一个破坏性的力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中东动荡当中,无论是在突尼斯也好,埃及也好、也门也好,其他国家也好,在抗议前列的很多都是青年人。那怎么办呢,(阿拉伯)国家就想方设法地"包起来",实行补贴政策,大饼面包,我们这些基本生活品,我们卖得很便宜,你挣钱挣的不多,也能买得起,这样的话,社会可以维持一个稳定,但是正像过去巴菲特所说的,只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国情 阿拉伯阵营内部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

金融危机来了以后,一个是说西方人手里也没钱了,所以他们到这些国家旅游的人就少了,旅游少了,你这个收入就少了,但同时呢,我们说美国又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大量印制美元,又使得这个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些阿拉伯国家所进口的,像粮食了,尤其这些基本生活品的价格都在不断地上涨,所以这就使得阿拉伯统治者现行的这种统治模式呢,越来越难以维系,它要继续实行这个补贴政策,它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它经济上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如果说让这个物价上涨,我们政府减少补贴,但是很多人如果说这个物价呢再一涨,他们就买不起了,就活不下去了,我看到报道,就是有一个埃及人,他就是因为拿着每天给他发的那个补贴,买的食品呢,一天都不够吃的,所以后来自杀了,所以说这就是他们生活的这样一个现象。对当权者来说,无论是维持现行政策,还是不维持现行政策都非常难,所以正是这种难,就这种两难,让我们看出阿拉伯世界它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困境。

王鲁湘: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程中间,有一个不可跨越的一个阶段就是工业化过程,是吧。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也好,中东地区也好,包括所谓过去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个大地区,包括现在北非这些地区也好,它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没有把工业化这个过程很好的推过去,以及造成国内那么多的没有办法充分就业的人口,造成整个社会的实际上是一个定时炸弹,到底怎么回事呢?   

姚惠娜:一个要从历史上来看,另一个要从国际环境上来看,我们知道中东国家大部分都是原来的西方国家,主要是英国、法国的殖民地,中东原来主要是奥斯曼帝国的版图,能够形成现在这个国家格局,主要是英、法的分割,人为分割。中东国家纷纷走上解放,也就是二战以后,这样在长期的殖民统治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服务于殖民体系的,服务于宗主国经济的这种经济体系。在这个现代化过程中,更何况他们这些国家现在仍然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甚至处于现代化之前的过程中,在经过殖民体系建立起来这样一种服务于宗主国的经济体系以后,即使它现代化发展得比较好的话,它也不容易把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扭转过来,可以说就是历史的潮流吧,在这个过程中它丧失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可能跟这个国家的经济决策有一定的关系,中东有一些国家,主要是这些共和制国家,它也推行过一段时间的国家的谋求经济独立的这些政策,比如说进行进口替代、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但是很快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也进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中了,可以说是身不由己,也对它本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王鲁湘:我们现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伟大历史性进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我们就在全球化过程中间我们得到了人口红利,是吧,使我们过去的人口压力在这三十年中间,由于发展工业、制造业,变成了某种优势。但为什么阿拉伯国家也是在产生那么多的人口的时候,却完全没有想过这个人口的双重性呢?

林丰民:穆斯林的观念里头,它是两世的观念,就是说人现在是活在现世,然后死了以后,要么进天堂,要么进地狱,那是下一世,当然做好人的、做好事的就进天堂了,天堂那才是永恒的,人生是短暂的,所以阿拉伯人呢如果相对中国人来讲,真的没有中国人勤奋,而有的人就是我听他们阿拉伯人自己讲过,特别是埃及的那个情况。就是说他从中国的公司或者外资公司拿到了这一周的工资以后,他可能就回去消费去了,一直等到消费没了,才又出来找工作。

还有一个什么原因?就是跟文化有关系,非常非常重要。为什么西方人不喜欢到阿拉伯那个地方去开工厂?每天做五次礼拜,这真是要占用很大的时间,虽然有一些,因为我听见他们阿拉伯人自己,就是基督徒和穆斯林这些人辩论,穆斯林说这一会儿工夫影响不了,基督徒说肯定影响,有没有影响?真的有影响。因为它是一批人,不是说就一个人,一批人有时候时间上有一个顺延,有的人可能早一点,有的人慢一点,然后呢就是说它礼拜不是说,你站在那儿礼拜就完了,它礼拜还有要求,你最起码要做小净,小净就要洗脸,耳朵洗一洗,还有手要洗到肘部,然后还要洗脚,那么这个前后是需要一点时间的,晨晡晌昏宵五次,早和晚刨开了,中间可能还占三次,这个三次一次要半个小时,一天一个半小时,而且就是说我们在工作与非工作,跨两个期间的时候,它有一个转换,是吧,要进入工作状态你还是需要有一点时间的,这前后一加,这个时间就了不起了。

王鲁湘:下班了。

林丰民:所以这个效率就相对来说可能。

王鲁湘:这可能是一个很具体的原因,顾先生好像有故事要补充一下。

顾正龙:我不觉得比方说五次礼拜会让西方人好像觉得,我宁可找中国人不找阿拉伯人。我觉得不可能成为一个原因。我们知道穆斯林国家、伊斯兰国家多了,土耳其也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都是,我们中国新疆、宁夏也有,我想主要还是国家的本身的政治制度造成的,和它的教育、科学的不发展。阿拉伯世界在我们概念里头比较保守,特别是伊斯兰教妇女要戴面纱,要穿黑的袍子,好像都这样的。在我们好像对伊斯兰世界或者对阿拉伯世界,感觉上就是比较保守的那么一个传统,其实你真正到阿拉伯世界去,不一定是这样,由于经济的原因,在阿拉伯卖淫的很多,如果说埃及是一个比较世俗化的一个国家,或者比较西方色彩的,我在叙利亚也碰到,黎巴嫩更不用说了,红灯区公开的、合法的,所以这什么原因?说明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很穷,一些老百姓确实靠这个来过日子,一些年轻的妇女,或者像在伊拉克,因为两伊战争也好,海湾战争也好,男的死的很多,女的嫁不出去,寡妇很多,她就靠这个为生。从这一个侧面也反映出阿拉伯国家的经济问题,因为阿拉伯国家我们知道,在中东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个地区,争夺最激烈的一个地区,它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发源地,世界上的大部分石油都产自于这个地方,又是欧亚非这么一个交叉的地方,文明也是东西方文明交叉的地方,全世界的争夺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地方情况比较复杂,造成它今天这样的局面。

姚惠娜:阿拉伯国家工业体系没有普遍建立,经济不发达,我觉得这个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各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就像刚才说的伊拉克的经济也很不好,民众生活很苦,这个我觉得主要是战争造成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以及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制裁,造成了伊拉克普遍的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而且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再一个就是在一些共和制国家,缺乏石油的这些国家,可能由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失误,全球化的陷阱造成了它经济发展(不足)。对一些产油国来说的话,它根本不需要发展工业,卖石油就可以了,所以可能就是石油阻止了它工业体系的建立。

王鲁湘:所以我们经常有时候用阿拉伯世界这个统称概念的时候,常常把自己陷到一个很困难的一个语境中间,因为统一的概念下面是太不统一了,太不一样了。

实用主义的美国外交转向的埃及 猎鹿博弈中的两败俱伤能否在动荡之后痊愈

王鲁湘:政治与经济双重原因导致阿拉伯世界的大动荡,那么又是什么恶化了阿拉伯国家的内外的生存环境呢?我们大家还是先来看一个小片

解说:作为政治地理概念的中东,开启于两件大事: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与发现石油。1859年,苏伊士运河开凿始建,中东成为连接东西方最便捷的通道;同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发现油井,开启了世界石油大规模的商业开发。而随后在中东地区发现的储量惊人的石油开始成为这一地区最有战略价值的资源,西欧列国为了利益在这片土地上大打出手,而作为土地主人的阿拉伯人却逐渐沦为看客。如今,阿拉伯世界很多国家都将与西方的关系列为外交重点,而在这场阿拉伯乱局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亲美的国家,动荡越严重;反美国家则状况相对稳定。

王鲁湘:有请田先生给我们进行阐述。

田文林:外交呢和内政看上去是互不相干,但事实上呢,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内政的方针,就会有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很多阿拉伯国家随着统治时间的延长,就是它的所谓的政权的阶级属性发生了转变,就开始转向了服务于少数人,乃至是少数权贵,那么这种思维呢体现到国际政治中,它就是说要依托某一个或者某一些比较牛的国家,我们说西方国家。

那问题在于呢,像埃及这样的国家,埃及是阿拉伯世界可以说人口最多的,可以说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国家,埃及在纳赛尔那个时期,它当时在外交上,一个是在地区内是团结阿拉伯兄弟,推进阿拉伯统一,反对以色列。然后在国际上呢,当时它是相对是亲苏联、反西方的这么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我们从客观上看,就是说在那个时期的埃及,我们说它的国际影响力,无论是在地区也好,在国际上也好,应该也是它的一个鼎盛时期,萨达特上台以后,埃及的外交重心就逐渐地转移,一个是在国际上,它疏远苏联,最后是亲近美国,最后和美国结成了一个战略盟友关系,到现在来说,埃及仍然是美国在中东,可以说除了以色列之外呢,受到军事援助最多的国家,在地区范围内,它就放弃了过去的那个亲阿拉伯、反以色列的传统政策,先是1973年和以色列打了一仗,然后就是推进埃及和以色列的媾和,最终在1979年双方签署了和平协议。到后来的穆巴拉克政府,基本上是沿袭了萨达特政策的路线。这个政策效果怎么样,也可以说是有利有弊,好处呢,第一呢就和以色列不打仗了,实现了和平,同时呢不用打仗了,所以它军费开支也减少了,还有呢因为和以色列不对立了,所以和美国关系也好,所以这样的话美国的援助,每年13亿美元,这个援助也有,埃及还可以充当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沟通的一个桥梁,所以说觉得还不错。但是仔细看呢,其实这个政策呢,就是它带来的负面作用,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呢,它是在逐步地显现出来,第一点影响就是埃及的政策就使得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威胁是在不断加大,我们知道以色列当初在中东建国,实际本来当时英国就有分而治之的含义,就是为了在阿拉伯世界内部安插一个钉子,让这个地方不得消停。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阿拉伯人,都希望把以色列问题呢,最后我们说把它赶出中东,极端一点呢,赶向大海,有这么一个想法。但这个想法始终也没有实现,没有实现刚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才说是埃及的政策的转变。

我们做一个比喻的话,实际我们说在政治学中经常用一个博弈,所谓叫猎鹿博弈。就是几个猎人去围一头鹿,大家如果同心协力的话,能够猎到这个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但这个时候呢过来一只兔子,其中有一个猎人一转身就可以把这个兔子抓住,但是那只鹿就跑了。其实呢就是说我们如果把以色列比喻成阿拉伯人所要围猎的那只鹿的话,那么现在埃及扮演的角色呢,就是那个转身去抓兔子的人。

王鲁湘:那个猎人。

田文林:对,所以说他抓住兔子了,从而获得了刚才前面说的那些和平红利,但是那些国家可以说是一无所获。那么可以看到就是这个鹿放走以后,就是以色列从此可以说逃出我们说这个死结,然后没有了埃及的制约,可以说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世界是谁都不怕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现在除了埃及之外的其他阿拉伯国家所面临的来自以色列的安全威胁明显加大。而在这个过程中像埃及,所做的工作呢,像是关闭通向加沙的拉法口岸,让已经处于绝境中的哈马斯更加绝望。另外一个呢,这么多年来呢,埃及一直以低于成本价,就生产价的价格向以色列在出售天然气,所以说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很多阿拉伯人心里想想,那边都是阿拉伯兄弟,毕竟是血浓于水。就是这种政权它在民众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穆巴拉克下台以后,埃及最早讨论的事情,一个是说要恢复和加沙的拉法口岸,第二呢是要提高以色列的天然气价格,还有一个是议论和伊朗要建立外交关系,所有这些举动呢其实都是对过去那个外交政策的一种否定,

另外一点它造成的问题,实际就使得阿拉伯世界更加分裂,更容易成为西方大国军事打击的对象,阿拉伯世界这么大一个领域,这么多人口,按照它的潜力来说应该可以成为世界上非常有影响的一极,但是呢我们说就从它建国的时候,就被英法,所谓的殖民统治者就分成了很多碎块,所以就22个国家。那么这些碎块基本上就使得阿拉伯世界真正复兴,它的难度就非常大了,几乎就不可能了,但是呢它有一个补救办法,就是阿拉伯尽可能团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同的国家之间有很多次进行统一的这种尝试和方案,尽管这些尝试和方案没有一个成功的,但是大家的共识是有的,就是我们内部不能乱,这样只有我们内部团结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就是过去说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一个重要的口号,就是统一、自由、社会主义,它把统一也放在第一位的。

但是现在刚才说了,就是我们说埃及后来外交政策转向了,是阿拉伯世界内部的第一次重大的分裂,从此以后阿拉伯世界内部的分裂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直接后果就是让西方从中受益了。在(2011年)3月份的时候,英法找了一个借口,现在在利比亚进行空袭,我们要是加上这场战争,我们说从冷战结束到现在呢,总共有五场地区战争,其中有四场是在伊斯兰世界,其中有三场是针对阿拉伯国家,所以说阿拉伯国家为什么频频成为西方军事打击的对象?有人会说因为这个地方有石油,那么我问你同样是有石油,俄罗斯也有石油,为什么他们不去打击俄罗斯?因为他们不敢。所以说这个分裂就使得阿拉伯(国家),我们说在国际上它整体是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这么一个状态。《纽约时报》曾经有一个学者曾经说了一段话,如果说阿拉伯领导层曾经支持过一系列哪怕失败的事业,像泛阿拉伯团结、藐视西方国家、抵抗以色列,那么如今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斗争的目标,即使是以往日的挫折,也比如今的怅然若失更令民众感到自豪。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中东动荡当中,越是和西方关系好的,它动荡发生的越早,而且也是越来越严重,而西方在这次采取的做法又完全是实用主义的,他们就是不想和失败者站在一起,就是不管你过去跟我关系好不好,关系再好,一看你现在已经失势了,立马就抛弃你,所以这里边我们说像本·阿里,包括穆巴拉克,都是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所以说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们过去的那些外交投入,最后都是失败的。

王鲁湘:不管这个动荡它延续多久,烈度有多强,就像地震一样,它会过去,那么过去以后这些现在发生了政治海啸的这样一些阿拉伯国家,所谓中东国家,何去何从?美国和欧洲这些强国到底会对这些国家新的政治集团,或者是新的政治领袖会有一种什么样的一种期待?

田文林:应该说这次动荡首先也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它的战略支柱开始动摇,它的既定的政策证明已经难以维系,所以说呢我们说中东处在一个大调整的时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它其实也是在被迫地、逐步地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前一段时间(奥巴马)希拉里曾经在一个,就是美国与伊斯兰协会的一个会议上,很高级的会议上做了一个讲话,就是专门谈到了未来如何和伊斯兰世界发展关系,其中有那么几个要点。一个是要鼓励中东进行政治变革,第二呢他强调呢,我们过去主要是跟当政者打交道,现在除了要和当政者打交道,我们要学会和民间,所谓的公民社会,要跟他们要打交道,就是说你当政者倒台,但是说民众和美国关系还是要好的,所以这也是一个很新的变化。

还有一点呢,就是你刚才谈到,美国对这次动荡它明显是一个实用主义态度,那么这个政策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因为我们刚才说了,中东的动荡仍然在进行,所以这个政策是一个策略性的转变呢,还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呢?我觉得这还需要时间来考验。

西方世界对阿拉伯世界也有盲点 担心反美派系当权

王鲁湘:就不管怎么样转变,政治的动荡、政治的改革,它都是一个手段,最终是要改善那个国家、那个地区人民的生活,那么这些政治动荡过去以后,这些问题有希望解决吗?顾先生。

顾正龙:这问题是会要变的,肯定要变,但是变的当中美国人也很矛盾,西方也很矛盾,阿拉伯国家也很矛盾,比方说目前比较敏感的叙利亚的巴塞尔,叙利亚作为在中东也是一个非常激进的国家,应该西方对它很不满意的,但是真的要把它干掉,沙特也不一定愿意,因为起码现在以叙利亚的情况,对中东整个格局来说,它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它要变将来谁上台?也许还不如那个巴沙尔。另外包括卡扎菲,现在西方也没有明确将来究竟由谁来取代卡扎菲,所以将来也许更激进的人物,现在反对派没有比较有影响的人物,都没有,西方现在也是一个盲点,所以将来怎么样真是不好说,而且很难预料,而且我的估计中东将来会怎么样,恐怕也不是短时期所能看到的,将有一个很长的一个过渡时期,   

王鲁湘:那姚女士呢?你对西方国家,对阿拉伯的政策好像这方面有自己的研究,您觉得在今天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阿拉伯世界的未来上头,西方国家它现在在赌什么?

姚惠娜:西方国家我们一般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实际上我觉得还可以分成几股势力吧。第一个就是美国,就是西方世界的主导,第二个就是比较大的势力,可以说是欧盟,但是美国和欧盟的政策有一些区别,即使欧盟内部,政策意见也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说欧盟的两大发动机,法国和德国,在很多问题上就不一致,特别是在对阿拉伯世界政策上,因为不同的地缘政治、利益范围,所以他们的政策就会有一些区别。比如说这次对于利比亚的轰炸,法国倒是非常积极主动,但是默克尔主导的德国政府就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对于这些海湾的君主制国家,因为我们知道海湾是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地区,美国、欧盟他们这些国家也想让它实行一些改革,进行一些民主化,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普遍的担心,因为民众都是比较反美的,他们害怕这种民主化会导致这些反美势力的上台,所以他们的主张是要保持海湾国家这些君主制的稳定,保持这些王室的统治,在满足了这个前提之下,才能允许它政治体制进行一些微调,所以说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看待西方国家的政策,我觉得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看它的国家利益,

王鲁湘:那么我想问一下林先生,你觉得民主,我们知道民主是有自己的一定的文化传统,阿拉伯人也好,包括西方国家的人,包括美国人也好,他们真的相信在现在发生动荡的这些阿拉伯国家、中东国家里头,动荡过去以后,会建立起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吗?

林丰民:伊斯兰学者是认为阿拉伯人其实是比西方人更早还有民主传统,因为在穆罕默德之后的四大哈里发时代,他们就已经有了叫政治协商的制度,叫Shura,相当于我们的协商,它是由这些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块构成的,然后大事方针上要由这些长老们开会一起来商量决定的,所以他们觉得这个民主传统,要讲传统,阿拉伯的传统更悠久。

当然到了近现代以来呢,民主主要概念还是更多地来自于欧美、西方世界,那么民主这个东西它也是需要有成本的。威权政治它有时候能够集中一切的优势资源,来解决办好一件事情,所以在阿拉伯世界,就是说这个民主,到现在为止,在年轻人里头,大家还是已经比较接受民主的事情,尤其是他们的教育体制上基本上是跟着英美走的,理工科的那些课本,很多课本甚至都用英文的教材,所以在这里头一个是民主的趋势,另外一个就是回归传统的趋势。尤其是穷苦的老百姓,原教旨主义在他们中间有很大的市场。上一届埃及议会选举的时候,当时美国也是压着穆巴拉克要让他讲民主,结果当时穆巴拉克迫于压力,放开了一点口子,结果哗一下,穆斯林兄弟会的占了百分之二十几的席位,一下子让美国人也慌了手脚,因为如果穆斯林兄弟会上台,宗教势力上台,对西方世界一点好果子都没有,因为原教旨主义思想的这些人是强烈反西方的立场,甭管你有什么利益,首先他在立场上他是反西方的,美国要想从中牟利,恐怕没那么容易。

所以当时穆巴拉克那么放了一下,美国马上就觉得阿拉伯社会的事情好像还得谨慎地对待,所以美国当时实际上有点默许穆巴拉克培养他自己的儿子去接班,那么阿拉伯世界未来的发展,我觉得恐怕是要两条腿走路,就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马哈福兹在他的作品里头所表现的,一方面还要讲科学,另外一方面,宗教作为一个传统,它还是有一些善的价值在里头,有一些美的东西在里头,我们以前老跟着西方走,好像一听到原教旨主义,一听到穆斯林就觉得恐怖主义分子,其实事情不是它的真相,它只是里头一小部分很极端的那种现象。在埃及我觉得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我曾经夜里在兜里揣着一万多埃镑,不感到害怕,不怕有人劫了,这个就是说在道德上他们有一个自我的约束,当然自我的约束还来自于那种看不见的,隐形的那种东西,就是他们还希望就是说有来世,所以还要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些善事,以求得在那个永恒的来世过上美好的日子。

王鲁湘:但是在阿拉伯世界,普通的民众对这种所谓的阿拉伯地区和美国的关系,阿拉伯地区和欧洲这些国家的关系,他很切身吗?比如说仇美就是很切身的吗?

顾正龙:大多数阿拉伯人你问他中东为什么那么乱,80%都会告诉你,两个原因,一个有石油,还有以色列,这两个是中东发生一切冲突、矛盾,一系列的根源在这上头,反美情绪还是很高的,当然了对欧洲也是不满意的,但是更多的是对美国不满,因为这几场战争吧,像目前的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这两场战争还没有结束,利比亚的战争,下面还会有什么战争,还不知道,这跟这是很有关系的。

王鲁湘:我们现在进入观众提问阶段。

观众:主持人好,各位嘉宾老师好,我想请问,就是我们都知道阿拉伯联盟它有22个成员国,那么他们的内部是如何管理与协调的?另外这22个成员国,他们之间有没有可以值得我们总结的这种他们的交往模式?

顾正龙:通常阿拉伯国家定期地会举行阿拉伯首脑会,那么在举行阿拉伯首脑会前呢,会搞个阿拉伯外长会或者阿拉伯理事会会,每当阿拉伯世界发生一些重大的事情的时候,阿拉伯国家会聚起来一块儿开会,卡扎菲每次开阿盟首脑会议的时候,他经常会唱一个"主角",所谓"主角"就是来搅乱,来捣乱这个角色。你们如果前几年看电视的话,经常能看到卡扎菲指着鼻子骂沙特国王,这个国王就很生气来反击他,所以在阿盟首脑会议上经常出现这类问题。所以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很多,二十几个国家,意见不一致,经常很难达成一个比较有效的一个首脑决议,或者达成一个共识很困难,这就是阿盟的现状就是这样。

观众:在我们现在看阿拉伯世界,它究竟是不是一个传统意义的民族,然后它具有什么样的突出的性格特点?

林丰民:我们在文化上有一种理论叫地理决定论,就是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这个民族会有什么样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民族性格,所以这个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是跟它的贝都因人的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首先一点呢就是说阿拉伯人特别慷慨、侠义,因为沙漠的生存环境是比较艰难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别人来帮助你,给你提供吃的、喝的,所以在这方面阿拉伯人是做的非常好,就是说只要是有人碰到了吃的、住的地方,那么他一定会把你当做尊贵的客人来对待,而且把家里最好吃的拿出来给你,也有一些就是说在我们看来不太好的性格,比如说不守时,这个好像也是非洲人的通病,还有是环地中海地区人的通病。所以这跟沙漠里头那个环境可能也是有关系的,

王鲁湘结语:从地图上看,由北非横跨西亚、中东,一直延伸到波斯湾的阿拉伯世界,像一块土地干裂之后的拼图,被长短不一的线条裁剪成大小不等的22块,这块居于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复兴的新月地带,除了盛产石油,还总是与战乱和动荡的新闻相连。当突尼斯小贩瓦吉吉身上的大火,由突尼斯燃向整个阿拉伯世界,牵动中西各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阿拉伯动乱没有赢家,愿真主保佑阿拉伯世界,和平与发展才是唯一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