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家边疆行简介:长城不能缺少马市楼(中华文化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50
李生明 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5月26日   第 08 版)

马市楼一角

摩天岭
长城本是用来防御的军事设施,马市楼却见证了从民族冲突到民族融合的过程。随着民族的团结友好,民族战争的前哨转变为边境口岸,茶马互市。马市楼由军事要塞递变为友好通商的闹市。在居庸关以西至嘉峪关之间的长城沿线上,宁鲁马市楼是硕果仅存的一座,长城不能缺少马市楼。
从山西左云县城出来不多时,就拐进一条乱石滚滚、几乎无路可走的大沙沟,一路颠簸几十里,便望见高山巅上有一座居高临下的雄伟建筑,这便是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宁鲁马市楼。
马市楼雄踞于随着山势逶迤起伏的长城线上,而这段长城又卧于海拔2000余米的“摩天岭”上,马市楼更显得如金鸡独立,卓尔不群了。
宁鲁马市楼最初叫“镇宁箭楼”或“镇宁敌楼”,是明朝防御鞑靼、瓦剌而设置的长城边关哨口。
地处桥头堡和拉锯战位置的大同和左云,历来是民族战争的前哨阵地,从秦汉到明清的2000余年间,这里共发生60多次攻防战争,这是古代史上山西乃至全国发生战争密度最大之地。
明代设九边重镇,大同是重中之重,以大同为中心的北部长城一线成为主战场,共发生40多次战事。战争的责任当应由双方来负。中原统治者常常把茶马互市作为一种制服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动辄停止或中断互市,从而导致新的战争。蒙古部曾多次请求明王朝停止战争,开辟马市,然而,骄横跋扈的明嘉靖皇帝却扣留并杀害了蒙古部派来的使者。于是,激怒了鞑靼、瓦剌频频来袭。随之,多次征战,直至1571年才在距此处几十里的得胜堡,实现了明王朝与土默特部俺答首领“隆庆议和”。明王朝自此对蒙古部采取安抚政策,延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将长城边关箭楼、关城等军事设施改为边境口岸,设立马市,宁鲁马市便是其中之一。
民族冲突和民族战争也许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到了清代,长城边关战争趋少,为了缓和与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长城上带“虏”字地名一律改为谐音“鲁”,“箭楼”也被和平性质的“马市楼”长久取代,当地老百姓甚至直接叫做平淡无奇的“宁鲁砖楼”。因为各取所需的互市,必须淡化和消除敌意,才有利于交易。其实,生存的需要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未间断,即使在战争期间,民间边贸活动也没有完全断绝。草原上的马匹及皮货和中原王朝的茶叶、布匹、面粉、针线、铁锅、铁犁,在这里相互以物易物,增进了各民族间的友谊,促进了中华大家庭内多民族之间共生与融合的历史进程,成为历史的主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融合文化。
马市楼是空心且内有阶梯的砖石结构建筑,据说这种空心敌楼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后来推广到全国各个边关的。一进楼门,便可沿着洞梯石阶攀上楼顶。马市楼风光尽在楼顶眺望之中。站在平台上向东北瞭望,便是万里长城的来向,长城外侧山腰上还隐约可见一高一低两条当年开辟的茶马古道;望向西北,便是万里长城通向西北的去向。楼下的这条大沙沟直通内蒙古凉城县,沙沟狭窄处,便是长城内侧士兵日夜把守的宁鲁口。向正北望去,远处是五路山的崇山峻岭,近处是深涧,楼北侧有一个以长城作南墙的马市城,这是当年茶马互市的场所。眼底下,便是宁鲁关城。
在马市楼附近,流传着这样一个凄美故事。据说,晋中商人乔氏兄弟走西口,路遇强盗,到包头后因语言不通,商品滞销,生意冷清,无奈返乡。他俩避开关税较重的杀虎口,而直奔山高路险的宁鲁口。大年三十因风雪所阻,滞留宁鲁口。交完关税,兄弟俩身无分文,只好脱衣换米,借锅熬粥。谁知正待端碗时,推门进来一位蓬头垢面的老人,口中念念有词道“稀粥香,正赶上,我先喝饱你再尝。”随之一阵猛喝,喝饱后才抬头看着乔氏兄弟说道:“别灰心,要心诚,有光明。”接着便靠在寒窑一角呼呼入睡。翌日清晨,老人不见了,地上却留下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元。乔氏兄弟拿钱返乡,重新经营,他们的买卖一度做到中俄边界的恰克图。
传说寄托着美好希冀。如今,边关硝烟散尽,茶马互市已成历史,战争文化成了大同一项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在“中国左云边塞文化高层论坛”上,来自北京、内蒙古和山西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和17个国家的50多名摄影记者,兴致勃勃地登上马市楼指出,在居庸关以西至嘉峪关之间的长城沿线上,这是硕果仅存的一座马市楼,只可惜“养在深闺人未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