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1:曾经的五时区标准时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5:13:21

曾经的五时区标准时间

 

1948 年的中国标准时区划分图(来源: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国防部测量局《天文年历(民国三十七年)》制图/徐尧


  到了民国 7 年即1918 年,当时的中央观象台提出划分全国为五个时区:一,中原时区:以东经120经线之时刻为标准,包括了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之东部,可以看出,这个“中原时区”实际就是今天的格林威治时间的东八区,也就是“北京时间”。

  另外四个时区是: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经线之时刻为标准,包括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中部、青海等;

  回藏时区:以东经90度经线之时刻为标准,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及当时的西康西部、新疆及西藏之东部;

  昆仑时区:以东经82度半经线之时刻为标准,包括新疆及西藏西部;

  长白时区:以东经127度半经线之时刻为标准,包括吉林及黑龙江东部。

  陕西天文台的高级工程师郭庆生,曾专文研究过中国的标准时制。他在《中国标准时制考》一文中写道:“今天广播电台的六响报时信号和电视台的时码显示画面,对全国各个角落的普通群众真是再方便、再熟悉不过了,以致人们很难想象20世纪初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时间有多么困难。 作为中央政府专司测时编历机构的中央观象台直到消亡竟没有一台好一点儿的望远镜,没有无线电收讯机,京畿重地的授时依旧沿用在城墙上施放午炮的古老办法”。

  这个五时区的方案,始终也没能真正实施。到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首都,中原标准时的应用也不断扩展。1935年3月,交通部令全国电报局一律改用标准时,并令上海无线电报局及南京有线电报局分任每日广播之事;南京电报局每日 11 点 30 分左右对时一次。海关、电报总局、铁路局以电报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在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车站、码头、大银行、大机关及繁华市区街道,多置有大钟(时称标准钟)为一般市民提供时间服务。

  1939 年 3 月9 日,抗战中的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在重庆召集“标准时间会议”,对以前的五时区方案做了少量修改,并决定于1939年 6 月 1 日起实施,但同时决定 “在抗战期间,全国一律暂用一种时刻,即以陇蜀时区之时刻为标准。”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日本占领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还是在使用“中原时间”。到了抗战胜利恢复使用中原标准时的时候,重庆、成都、昆明等地却仍然使用“陇蜀时”,因此当时人们回忆“沪渝、沪蓉、沪昆等线民航飞机的旅客下机后需拨动手表,进退一小时。”

  到1948年时,国民党政府又决定从3月起实行五时区的标准时间,但一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这方案最终也没推行起来。

  再往下面的事情,我们就比较清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9年一年之内几乎解放了全中国。战争中全军指挥系统使用的时间应该是高度一致的,那只能全部使用中原标准时间。

   不过,研究广播史的专家赵玉明曾对记者说,他看到过延安时期共产党“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稿,当年用的虽然是中原标准时间,但却叫作“上海时间”,或许是有意与国民党政府区别吧。

  1949年10月1日新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成立,改北平为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率先使用“北京时间”报时,此后西安、成都等地也纷纷宣布改用北京时间。到大约1953年,全中国除新疆和西藏外,实际上都已使用东经 120度标准时,即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