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雪菜图片:解放战争时的晋察冀军区沿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8:47:30

解放战争时的晋察冀军区沿革

转载 分类: 军事 一、抗战胜利初的晋察冀区
   1945.8.20 *** 中央决定撤消北方局,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分别领导两区的全面工作。其中晋察冀中央局与原晋察冀中央分局相同,其相应的军政机构也不变。其党政军机构如下:
   晋察冀中央局 书记聂容臻副书记程子华、刘澜涛、罗瑞卿 秘书长 姚依林
中央局常委:聂、程、刘、赵赈声、萧克、罗瑞卿
   晋察冀军区    司令员 聂容臻 副司令员 萧克副政委刘澜涛、罗瑞卿
   中央局下辖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四个区党委、四个二级军区和两个野战军其主要党政军领导人如下:
   1、冀晋区(辖31县)
      冀晋区委员会 党委书记 王平 副书记 王昭
             行署  主任杨耕田   秘书长 侯薪
             军区  司令赵尔陆   政委王平    副政委 王昭  参谋长唐子安主任王平(兼)下辖4个军分区
  
  2、冀察区
     冀察区委员会  党委书记刘道声副书记 刘杰
            行署   主任    张芳   秘书长 吕东
             军区  司令员郭天民  政委刘道声 参谋长 易耀采主任刘道声(兼)下辖四个军分区
  
  3、冀中区 (辖51县)
     冀中区委员会党委书记 林铁    副书记金城
            行署   主任     罗玉川  秘书长赵介
            军区    司令员  杨成武  政委   林铁  副政委李志民参谋长 沙克(后黄寿发) 主任 李志民(兼)下辖6个军分区

  4、冀热辽区
    冀热辽区委员会 党委书记李运昌(后张明远代理) 副书记 李楚离(未上任)
           行署    主任   张明远   副主任朱其文
           军区    司令员 李运昌   政委 张明远(代) 副司令 詹才芳 副政委李楚离参谋长 彭寿声 主任 李中权   
  
    此时晋察冀军区共辖4个区行署 1个直辖市 22个专署 计164县 27旗另4个自治区(县)人口近4000万以张家口为中心 包括河北大部 察哈尔热河全部 绥远辽宁山西各一部纵横千里的基本战略区。按其实力在中共当时几大战略区中仅次于华东。
    二、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1)
  抗战胜利后中央军委发出各战略区编组野战部队的决定。晋察冀区立刻编成4个纵队。后编成第一野战军。序列如下:
    第一野战军  聂荣臻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耿腮任参谋长下辖冀察纵队(又称郭天民纵队)、冀中纵队(又称杨〔成武李[志民]纵队)、冀晋纵队(又称陈正湘纵队)。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冀察纵队  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参谋长。纵队辖:
      第6旅  旅长肖应棠  政治委员龙道权
      第7旅  旅长肖文玖
      第9旅  旅长熊奎
      骑兵旅  旅长陈宗坤
    冀中纵队  杨威武任司令员,李志民任副政治委员。纵队辖:
      第11旅旅长杜文达  政治委员廖鼎林
      第12旅旅长贾士珍  政治委员周彪  
      第13旅 旅长兼政治委员王道邦
    冀晋纵队  王平任政治委员,陈正湘任副司令员。纵队辖:
      第3旅  旅长马龙   政治委员 傅崇碧
      第4旅  旅长陈仿仁政治委员黄文明
    *当时冀晋军区还编成了另一个纵队即赵尔陆纵队  司令员赵尔陆副司令韩伟杨梅生该纵队原拟调东北后留晋察冀区编入第二野战军序列。
   
    各纵队成立后赵尔陆纵队拟调东北其他各部组成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由军区司令聂容臻亲自率领远征绥远。主力走后为了抵挡国民党的进攻,各区又组成新的部队。于11.4组成晋察冀第二野战军(9日改称晋察冀热辽第二野战军)同时将原调东北的晋冀鲁豫一纵和赵尔陆纵队划归该部建制。
     
   第二野战军  肖克兼任司令员,罗瑞卿兼任政治委员。下辖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又称杨得志)苏(振华)纵队)、热辽纵队(又称黄永胜纵队)、冀东纵队(又称詹才芳纵队)、冀察纵队(又称刘道生纵队)、冀晋纵队〔又称赵尔陆韩[伟)纵队)、冀中纵队(又称黄寿发纵队)。其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黄永胜纵队(热辽)司令员黄永胜 政委 朱其文 副司令员 文年生 参谋长 朱军 辖:
      22旅  旅长欧致富  政治委员谢捏忠
      27旅  旅长丁盛    政治委员 韦祖珍
      30旅  旅长张德发  政治委员黄志勇
      混成旅
   詹才芳纵队(冀东)司令员詹才芳 辖:
      12旅  旅长刘永源  政治委员林茂源
      13旅  旅长肖全夫  政治委员李振声
      14旅  旅长何能彬  政治委员徐光华
   冀察纵队(为冀察区新组建的部队,冀中纵队与之同)政委刘道声 辖 :
      8旅   旅长詹大南  政治委员刘国梁
      10旅  旅长马辉    政治委员严庆堤
   冀晋纵队 司令员 赵尔陆副司令韩伟 杨梅生(原调东北)辖:
       1旅  旅长李湘    政治委员曾美
       2旅  旅长黄方刚  政治委员贾国翰
       3旅  旅长赵文进  政治委员陈仁棋
   冀中纵队 副司令 黄寿发副政委帅容 主任 潭冠三 辖:
       1旅  旅长周仁杰  政治委员漆远涡
       2旅  旅长肖新槐  政治委员张如三
   晋冀鲁豫1纵       司令员杨得志 政委苏正华 副司令员曾思玉芦绍武任参谋长,崔囚民任政治部主任 辖:
       1旅  旅长杨俊生,政治委员邓存伦
       2旅  旅长尹先炳,政治委员戴润生
       3旅  旅长李东糊,政治委员陈云开
  同时晋察冀军区下辖5个二级军区和23个军分区计12万余人,主要领导人如下:
     冀中军区  杨成武任司令员,孙毅任代司令员,林铁任政治委员,李志民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寿发任副参谋长,王奇才任政治部副主任。军区辖第六军分区(司令员王宪臣,政治委员邓可运)、第七军分区(司令员于枚伸,政治委员张庆春)、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治委员周彪)、第九军分区(司令第八军分区(司令员贾士珍,政治委员周彪)、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魏洪亮,政治委员陈鹏)、第十军分区(司令员刘秉彦兼,政治委员旷伏兆)。
     冀晋军区  赵尔陆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陈正湘任副司令员,唐子安任参谋长。军区辖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曾美,政治委员张连奎)、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李湘,政治委员黄文明)、第四军分区(司令员马龙,政治委员丁莱夫)、第五军分区(司令员陈仿仁,政治委员马天水)。
     冀察军区  郭天民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军区辖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肖应棠,政治委员黄连秋)、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肖文玖,政治委员高鹏先)、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詹大南,政治委员陆平)、第十三军分区(司令员熊奎,政治委员杨世杰)、第十九军分区(司令员陈宗坤)。
     冀东军区 9原冀热辽分出)陈伯钧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詹才芳任副司令员。军区辖第十四军分区(司令员曾雍雅,政治委员李之光)、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任吕辉,政治委员杨文翰)、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李道志,政治委员李亦如)、第十七军分区(司令员李雪瑞,政治委员王世想)、第十八军分区(司令员潘峰,政治委员田心)及第十一旅(旅长曾雍雅兼)。
     热河军区  韩伟任司令员(不久由段苏权继任),黄火青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司令员,舒行任参谋长,苏启胜任政治部主任,杨建新任政治部副主任。军区辖热西军分区(司令员钟辉,政治委员谢明)、热中军分区(司令员赵福兴,政治委员黄文)热东军分区(司令员刘兴隆,政治委员段德章)、热北军分区(司令员愈仁杰,政治委员王逸伦)。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2)
   
    国共和谈后,晋察冀区开始着手部队整编。别的区都在须与委蛇,但晋察冀区却真正不折不扣的完成了中央给的任务。整编前,军区共9个纵队 26个旅 77(81?)个团21.531万人,另有地方武装10.4万人计32万余。整编后正规部队仅4个纵队10个旅(另军区教导旅)复员达10万主力部队元气大伤,地方武装扩大为15—16万。1946年6月28日中央命令晋察冀区组成野战军,9月野战军组成,序列如下:
司令员 萧克 政委 罗瑞卿 参谋长 耿飚 主任 潘自立 副参谋长李波下辖
1纵(原晋冀鲁豫一纵) 司令员 杨得志 政委 苏正华 参谋长 卢少武主任崔田明
       1旅 杨俊生 邓纯伦(先后次序为旅长政委下同)
       2旅 尹先柄 戴润声
       3旅 李东朝 陈云开
2纵 (冀察纵队合编)司令员兼政委 郭天民 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韩伟主任向中华
       4旅 肖应棠
       5旅萧文玖
3纵  (冀中纵队合编)司令员杨成武政委 李志民 主任 潭冠三
       7旅(原12旅) 周彪 漆远渥
       8旅(原13旅) 易耀采 王道邦
4纵(冀晋纵队合编)司令员  陈正湘政委 胡耀邦
       10旅(原3旅)邱蔚 傅崇碧
       11旅(原4旅) 陈仿仁 黄文明
同时晋察冀区下设1个卫戍司令部和6个二级军区 具体如下:
        张家口卫戍司令部:郑维山刘秀峰(次序司令员政委下同)
       冀晋区赵尔陆王平  1、2、3军分区独一旅独二旅(共4个团)
       冀察区 郭天民 刘道声 4、5、6、7军分区独4、5旅(共4个团)
       冀中区 孙毅 林铁    8、9、10、11军分区 独7、8旅(共6个团)
       冀东区 詹才芳 李楚离 12、13、14、15军分区独10、11、12旅(6个团)
      热河区  段苏权黄火青 16、17、18军分区 独13、14旅(6个团)
      热辽区 黄永胜          19、20、21军分区 独16、17旅(6个团)
另:每个分区辖一个警备团,每县设县大队,区设区小队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3)
    张家口丢失后,晋察冀区在来源召开来源扩大会议,会后对野战部队和地方部队作了调整各纵由2旅扩大为3旅。充实了野战军,调整了战斗序列。全军这时达24万,野战部队8.5万,占全区的35%。但是装备较差,以最好的3纵而论,全纵才71门炮408挺轻重机枪。萧克仍任野战军司令,战斗序列如下|
2纵 杨得志 李志民(辖4、5、6旅(原冀中独8旅))
*一纵调回晋冀鲁豫区,杨得志留晋察冀区任职
3纵 杨成武       (辖7、8、9旅(原4纵11旅))
4纵陈正湘胡耀邦(辖10、11(原军区教导旅)、12旅(原冀晋独2旅))
对地方军区的变动:
冀察区和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合并为察哈尔军区郑维山刘杰(辖4、6、22军分区、独立4、11旅(后归3纵))即察南、平西、西北地区
热河区改为冀热察区(平北,察北地区划归该区)段苏权刘道声辖察东、平北、察北、热西军分区、独立5、13旅
热辽区改为冀热辽区黄永胜(18、19、20、21、22分区独立16、17旅)
不久冀热辽和冀热察区就合并为冀热辽察区
其他冀晋、冀中等区不变
*1946.12.3野战军被撤消,机关和军区合并,作战时由军区临时组织前方指挥所。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4)
   
   1947年6月2日工委决定恢复晋察冀野战军指挥机构
   野战军司令员 杨得志 政委罗瑞卿第二政委杨成武、参谋长 耿飚 主任 潘自立
下辖:  2纵 陈正湘 李志民
        3纵郑维山胡耀邦
        4纵曾思玉  王昭
同时成立了由山炮、迫炮、野炮3个团组成的炮兵旅 旅长 高纯信政委李呈瑞

同时地方部队也有很大的发展
其中 冀中军区辖4个军分区并3个独立旅 部队由2。5万发展到4。48万
     冀晋区4个军分区并2个独立旅
      察哈尔区3个军分区一个独立旅
     冀东区5个军分区4个独立旅部队从2。06万发展到5。438万
*冀热辽区和冀热察区(即冀察热辽区5月划给东北区)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5)
  
  攻占石家庄后,晋察冀区和晋冀鲁豫区连成一片。47.12.2蒋介石宣布撤消保定、张桓两个绥曙。另外成立华北剿匪司令部,以傅作义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华北军事。(由于阎西山的特殊地位,太原绥署保留)傅上任后提出机动防御,以主力对主力。为适应战局变化,晋察冀区又成立了3个纵队。
  1纵(以冀晋区独立1、2旅和察哈尔区的独立4旅编成)
      司令员 唐延杰 (兼)政委 王平(兼) 下辖 1、2、3旅
  6纵(以冀中区独立7、8旅和察哈尔区、冀晋区3个独立团、5个独立营编成)
       司令员 文年生 政委 向中华 下辖 16、17、18旅
  7纵(以冀中区独立9旅和个军分区6个独立团编成)
       司令员 孙毅(兼) 政委 林铁(兼) 下辖 19、20、21旅
同时炮兵补充了新缴获的火炮,并将迫击炮团改为自己制造的重迫击炮团。各区也开始编组新的独立团、独立营。
以上三个纵队6纵归晋察冀野战军建制 1纵(也称北岳纵队)、7纵(也称冀中纵队)归地方建制。这时军区机动部队共有4个纵队另两个地方纵队、一个炮兵旅共12.9万。另外有地方武装4.4万连同机关学校全区共计21万余。在组建新的主力部队的同时,晋察冀区对军区部队也作了调整:
  察哈尔军区和冀晋区合并为北岳军区辖1、2、3、4、5、6军分区
    北岳军区司令员 唐延杰政委王平
  冀中军区辖8、9、10、11军分区和石家庄警备司令部  
    冀中区  司令员孙毅  政委林铁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6)
  1948.5.9(20?) *** 中央决定把晋察冀区和晋冀鲁豫区及其党政军机关合并,组成 *** 中央华北局、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华北军区。并把两区部队整编。其党政军机关如下:
华北局 第一书记 刘少奇 第二书记 薄一波 第三书记 聂容臻
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 主席 董必武
华北军区 司令员 聂容臻 政委 薄一波
          徐向前、滕代远、萧克分任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
罗瑞卿人主任 王世英任副参谋长 蔡树藩任副主任 后勤部司令赵尔陆(兼)后勤部政委黄敬
  军区所属部队编为2个兵团9个军,序列如下:
   一兵团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及政委  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陈漫远任参谋长
     8纵王新亭(司、政)下辖 22、23、24旅
     13纵徐子容(政) *司令员未定 下辖 37、38、39旅
     14纵韦杰  甘渭汉下辖 41、42旅
   二兵团 杨得志罗瑞卿(一政)杨成武(二政) 耿飚(参谋长) 潘自立(主任)
     2纵陈正湘李志民 4、5、6旅
     3纵郑维山胡耀邦 7、8、9旅
     4纵曾思玉王昭   10、11、12旅
     6纵文年生向中华 16、17、18旅
另第一和第七纵队仍是军区直辖,军区原炮兵旅改为炮二旅,重新组建炮一旅也直属军区。军区下辖7个二级军区:
      冀中区 孙毅 林铁
      北岳区唐延杰  赵正声王平
      冀鲁豫区 赵键民 潘富生
      太行区  鲁瑞林赖若愚
     冀南区   徐深吉 王从吾
      太岳区  刘忠  王鹤峰
      
(后又成立晋中区)
军区另辖华北军政大学 校长兼政委叶剑英 副校长萧克(兼)副政委兼主任朱良才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7)
  1948.5为配合东野作战,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率兵团主力3、4纵并2纵4旅组成一个集团由蔚县出发挺进热西,冀东。另以1、2(欠4旅)、6、7纵组成一个集团由杨成武率领留在平汉路西牵制傅作义集团。这就成为以后华北2、3兵团的基本组成部分。
  1948年8月军区组建华北军区3兵团序列如下:
   司令员 杨成武 政委李井泉参谋长易耀彩 主任李天焕(兼副政委)
     1纵唐延杰旷伏兆 1、2、3旅
     2纵陈正湘李志民 5、6旅
     6纵文年生向中华 16、17、18旅
同时2兵团的序列改为辖3、4纵队 2纵4旅并华北军区独立1、2旅(不久合编为8纵)
一兵团14纵队也改归军区直辖 。原太岳主力改编为15纵队刘忠袁子钦43、44、45旅。     

  晋察冀区部队的沿革(8)
  
  1949年1.15日中央军委发出全军统一番号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各军区部队相应作了整编,华北军区部队3个兵团依次改称18、19、20兵团。序列如下:
华北军区司令员 聂容臻 政委 薄一波 副司令员 徐向前 主任 罗瑞卿参谋长唐延杰
18兵团 司令员兼政委 徐向前(后周士第)
    60军(原8纵)王新亭(司政)
    61军(原13纵)韦杰徐子荣
    62军(原15纵队)刘忠袁子钦
19兵团 司令员 杨得志 政委 罗瑞卿
    63军(原3纵)郑维山王棕槐
    64军(原4纵)曾思玉王昭
    65军(原8纵,两8纵)邱蔚王道邦
20兵团 杨成武 李井泉
    66军(原一纵)萧新槐王紫峰
    67军(原2纵)韩伟旷伏兆
    68军(原6纵)文年生向中华
另7纵改称69军 周彪(副司) 漆远涡(副政)
  14纵改称70军 甘渭汉(政)

  49.8 冀东、冀南、冀中等区撤消并入河北省政府(太行区河北部分一起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