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巫灵皮肤圣金巫灵: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6:50

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干旱将加剧

2011/05/26 07:15:00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本文导读: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证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洞庭湖畔的岳阳渔港码头附近大面积裸露的湖床(资料图片)。


  

  一名渔民正走在干涸的河床上,往年这个位置是洪湖最深的地点之一。


  四大淡水湖均严重“脱水”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有关方面回应:


  本报讯 站在岳阳洞庭湖大桥下,一眼望去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而昔日碧波荡漾的岳阳渔港码头也成了“烂泥塘”。洞庭湖区边一滴水也没有的水塘随处可见。


  洪泽湖水位现新低


  这就是今年以来的持续干旱给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带来的影响。洞庭湖水位5月11日曾降至21.74米,创历史同期最低。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近50年来同期最少年份。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水位和面积严重偏低,给湖区生态和百姓生活带来严峻考验。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同样不断“瘦身”,容积一度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


  同样,位于江苏与浙江交界处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西区和太湖南部地区河道水位也较常年大幅度降低,部分大中型水库已接近死水位,流域部分区域出现较为严重旱情。截至25日8时,位于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的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平均水位为12.14米,在老子山等四个站点水位比24日下降0.02米~0.03米,再创新低,已接近死水位。


  沉水植物或被灭顶


  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研究员认为,鄱阳湖严重缺水,湖区水生植物生存空间大面积缩减,沉水植物将遭遇灭顶之灾,如白鹤越冬喜食的重要食料马莱眼子菜和苦草,没有水就不能萌发生长。


  同时,因为干旱,占鄱阳湖鱼产量50%左右的鲤鱼、鲫鱼的繁殖受到较大影响。鄱阳湖特产银鱼的产卵场同样遭遇干旱,银鱼进入不了湖汊繁殖。江西省渔政部门表示,今年鄱阳湖渔民将面临渔业捕捞急剧减少,生活困难的境地。(新华)


  南京最大湖泊几乎干到了湖底


  本报江苏讯 (特派记者梁国瑞)南京遭遇自1951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南京地区最大湖泊——石臼湖,近日已经干到了湖底。高淳县22万亩蟹塘因为缺水而受到严重威胁。


  最中心的地方还有点水


  距南京市区仅30多公里的石臼湖,往常水面面积达到207亩,横跨溧水县、高淳县以及安徽马鞍山市和当涂县,号称南京地区最大湖泊。最近半个月,此前一直碧波荡漾的石臼湖,一干到底,仅剩下湖中心的一条窄窄河道。


  “整个石臼湖有200多亩地,中心湖区就有20多亩,只有最中心的地方还有点水。”在高淳团结圩上,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就算是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碰到过石臼湖干成这样的。


  一名姓魏的渔民说:“我在石臼湖上打渔有10多年了,今年没办法了,只能摸点螺丝。”他身边的湖水浑浊,水面上漂浮着大片死鱼,发出阵阵恶臭。“几天前连这一小圈水都没有,鱼全部干死了。”


  高淳菜场一天一个价


  高淳境内的固城湖,是高淳的饮用水源,也是附近十多万亩蟹塘的灌溉水源。居民诸德忠介绍,固城湖水位,已比前几天水位最低1米多,高出了6~7厘米,“政府从安徽水阳江调过来的,高淳人生活用水都靠这里的。”


  干旱持续,高淳人们的生活生产受到了极大影响。在距离固城湖仅有500米远的菜馆里,老板彭永志介绍,“店都快开不下去了,菜场里一天一个价啊。鱼每天至少会涨2毛,多的涨6毛左右。”


  鱼贩子说固城湖断水,根本捞不到鱼,收不上来。除了鱼价上涨,豇豆、蒜苗等蔬菜也都出现每斤1~2毛的上涨。


  22万亩蟹塘亟需补水


  高淳固北镇双宝村的蟹农魏横宇承包了30多亩蟹塘,眼看着塘里的水一天天往下降,心里着急。“这塘里的水,比正常的少了一半,现在只有不到10厘米深。”他拎起一把铁锹插到塘里,20厘米长的铁锹露出水面一大半。“如果接下来还没有水补充的话,过不了半个月,这些螃蟹都要死光了。”


  据初步统计,高淳县境内共有蟹塘22.5万亩,如果正常生产养殖,亩均收益预计有3000元。


  专家称干旱给湖泊清淤敲响警钟


  本报江苏讯 (记者梁国瑞)昨天,高级农技师、江苏省绿保生态生防研究所所长王长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此次特大干旱,“给湖泊清淤敲响警钟。”


  “淤泥过深加剧干旱”


  王长军对长江中下游特别是江淮地区的气候、旱涝发生都有深入研究,并经常为此展开田间调查。


  “现在很多大的湖泊已经几十年没有清过湖底淤泥了,深的地方往往超过2米。”王长军说,湖底淤泥大量堆积,会减少湖泊蓄水量。“石臼湖、固城湖等,都是很多年没有清淤,过深的淤泥会加剧旱情,所以干得这么严重。”


  “太湖从2008年开始就启动清淤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王长军说,清淤以前,太湖湖底的淤泥平均达到1.17米深;清淤以后,只有20~30厘米深的淤泥。


  “太湖和洪泽湖、石臼湖一样,都是在江苏境内,距离也不远,降水同样减少了这么多,为什么太湖没有干?就是因为刚清过淤。”王长军说,现在太湖的水深平均还有2米左右。


  此外,金坛市的长荡湖也是如此。“长荡湖2007年清过淤,现在也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干旱。”而在清淤前,长荡湖也多次在春旱时出现过干涸的情况。


  “农业生产也会影响干旱”


  除了湖泊清淤,王长军根据大量调研提出,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也会影响旱情的出现。


  “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栽种了大量的杨树品种,这不是个好现象。”王长军说,杨树在春天会吸收大量地下水,特别是在春天发芽时,吸收的水量会增加很多,而且蒸发量也特别大。


  王长军称,大量栽种单一树种,对于气候、环境来说并非好事。“大量吸收地下水,又大量蒸发掉,结果降水一减少,地面上的水就补充不回来,能不干旱吗?”


  “江淮地区的干旱,是有规律,有周期的。”王长军介绍说,1945年~1947年间,江淮地区曾出现过特大旱情,最严重的要数1946年。“从大旱情出现的时间分析,差不多每2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


  三峡蓄水诱发长江大旱?有关方面直面公众质疑: 没证据显示三峡 工程引发旱情


  据新华社电 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纷纷因缺水告急。谁是这次大旱的“罪魁祸首”?大旱当前,舆论聚焦到了长江上游的“解渴之水”三峡水库。


  旱情是周期性现象


  针对“三峡诱发干旱论”,气象、地质和水利等领域的一些知名专家和学者表示,目前尚未有证据支撑这种说法。长期监测三峡对气候影响状况的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介绍,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证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本次旱情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现象,主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从监测的数据看,大坝建设前建设后对区域气温、湿度的影响也非常微弱。”刘敏说。


  据介绍,《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对三峡水库形成后的气候问题作了科学分析,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温度、湿度、风和雾的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为中下游补水效果明显


  三峡工程主要设计者、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守仁对“三峡诱发干旱论”作出回应。他说:“不能一遇到极端气候就怪罪三峡工程。恰恰相反,若没有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的干旱程度将会加剧。”


  据郑守仁介绍,按照设计,三峡水库在每年长江汛末开始蓄水,并在接下来的枯水期释放存水为长江中下游补水。“今年1月至今,三峡水库释放的来水比长江天然的径流量高,尤其是在下游发生严重旱情时,水库按照8000至1万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下泄,至少比天然来水量高出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