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智慧能源 官网:SWOT分析與策略擬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2:11:02
在文【大環境、小環境與科學算命】與【SWOT、PEST與五力分析】中我們討論到如何進行SWOT分析,並清楚定義那些是內部因素(Internal Factors),那些是外部因素(External Factors)。如同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所言:「任何企業,只要好好認識自己,並且看清楚周遭環境,左手把握自己的條件(SWOT),右手握住大環境變化(PEST),就可以運用科學算命,掌握自己的命運。」理性思維之科學算命,是企業經營方向控管重要分析工具。
在企業與個人進行策略規劃(Strategic Planning)時,SWOT分析扮演一關鍵角色,然而如何將SWOT分析結果與策略進行連結,甚至進行策略議題擬定與行動方案建立,成為SWOT分析能否真正用於策略規劃上重要議題。
依筆者觀察,現有企業總管理部門或各事業單位所進行之SWOT分析,尚有許多觀念與使用上之偏差,值得發時間改善與澄清觀念,此為本系列文章撰寫主因。
SWOT分析之內部與外部分析如圖一所示。那何謂內部分析與外部分析呢?
內部分析又稱為個人或組織個人能量分析(Capability Analysis)。也就是那些能(優勢,Strength),那些不能(劣勢,Weakness),那些好那些不好。能與不能,好與不好要有評比面向,企業經營管理之五個面向:產、銷、人、發、財,或智慧資源規劃之十大環節:研究開發、市場行銷、生產製造、授權移轉、財務會計、租稅環境、投資業務、商業模式、資訊網路,即是初級評比依據。
當然,標竿比較(Benchmark)其他相似企業的最佳實例(Best Practice),讓企業知道好不好準則。好不好要比較後才知道。否則如同落入《郭語錄》所提(第98條):「每一隻公雞,都以為太陽是牠叫出來的」迷思[1]。
外部分析即是外部環境分析。稱為外部環境的主要理由是,通常環境是無法控制只能去適應的,也就是說環境變化無常。外部環境分析又分成小環境與大環境,企業所指小環境分析(即是競爭環境分析)即是波特五力分析(Porter 5 Force Analysis)、價值鏈分析(Value Net Analysis)、供應鏈分析(Supply Chain Analysis),或是前文【供應鏈波特五力模型】結合波特五力分析與供應鏈分析所提出之新競爭分析模型[2]。
企業外部環境分析即是PEST分析、STEEP分析、PESTLE分析或STEEPLE分析。包括P為政治(Political)、E為經濟(Economic)、S為社會(Social)、T為技術(Technological)。STEEP = PEST加上環境(Environment);PESTLE = PEST加上法律(Legal)與道德(Ethical);STEEPLE即是Social、Technology、Economic、 Environment、Political、Legal與Ethical等。需要說明,實用應用上STEEP已經約略足夠,然而考量面向越大,預測準確度可信度越高。
外部分析要分析什麼呢?分析機會(Opportunity)與風險(Risk)[在SWOT分析即威脅,Threat]之發生機率(Probability)與影響力(Impact)。機率即是此機會事件(Opportunity Event)或風險事件(Risk Event)之發生可能性,計量刻度為0(不發生)到1(一定發生)。影響力即是該事件對於企業之衝擊,通常衝擊要轉化成實際財務影響,例如匯兌損失分析,台幣每升值1%,對於企業稅後淨利減少2-3%即是一利,或是台北市發生七級地震對於企業實體資產影響等。
再次說明,機會與風險均須加上機率與影響力判斷。有機會就要適度追求(考量自身發展主軸),而機會也常伴隨風險,有風險就要避險,也就是進行風險管理(包括財務與營運等)。
圖一、SWOT分析之內部與外部分析
SWOT分析步驟結果(Output)為一SWOT分析文件(Document),SWOT分析後之下一個步驟就是「策略擬定」。策略擬定步驟結果為策略建議,也就是提出策略。關於策略,我們已在多篇文章討論,包括【談策略與策略規劃的差異】與【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基本上策略即是達到特定目標之方法(Method)。以道路圖(Roadmap)角度論,就是到達目標彼岸之行走路線(Path)。
因此,策略擬定成果即是提出到達目標彼岸之策略建議。在繼續討論如何從SWOT分析到策略擬定前,我們先來回顧傳統策略擬定之常用模式。傳統上策略討論需針對組織不同層級面向討論,例如以整體企業看待或是特定部門(例如行銷部門為主)。換言之,傳統策略擬定需根據不同功能所擬定(這也是正確的,因為策略就是要達到特定目標之方法)。
最典型之企業競爭策略即是波特所討論之競爭優勢模型,包括差異化 (Differentiation)、成本領導(Cost Leadership)與專注(Focus)三大策略。差異化即是產品與服務差異化,強調在品質提升;成本領導著重在營運流程改善,強調在成本降低;專注強調資源集中,專注於品質差異化或是專注於成本降低。若要競爭致勝,唯有從波特五力分析中,掌握差異化、成本領導與專注方能成真。
在產品行銷上,先前我們亦討論過【BCG矩陣與產品佈局思考】與【GE McKinsey矩陣與其延伸思考】。基本上,BCG矩陣與GE McKinsey矩陣即是從企業在整個產業競爭環節上,擬定產品組合行銷策略思考與方向布局。此外,施振榮於1992年所提出之微笑曲現(Smiling Curve)亦是一重要實證策略觀點,往微笑曲線兩端,包括左端研發與右端品牌行銷方式提升價值不二法門,見【鴻海善用『專利策略』布局微笑曲線左半端!】一文討論。
除了上述策略擬定討論外,文獻[3]一文也討論企業管理常見企業整體成長策略,包括密集式成長(Intensive Growth)、整合式成長(Integrative growth)及多角化(diversification)成長等策略。若進一步區分其成長模式又可進一步區分如表一,包括市場滲透(Market Penetration)、市場開發(Market Development)、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向前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水平整合(horizontal Integration)、相關多角化(Related Diversification)、同源多角化(Concentric Diversification)、非相關多角化(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等。
表一、企業成長策略與模式
策略
密集式成長
整合式成長
多角化
模式
市場滲透 市場開發 產品開發
向前整合 向後整合 水平整合
相關多角化 同源多角化 非相關多角化
Source: 萬能科技大學(2008)。第三章策略行銷: 行銷在策略規劃的角色。
從上面不同類型策略議題討論,可以看出策略與企業所面臨問題息息相關。先有問題,擬定目標,方有策略。換言之,成長問題有成長策略,環境威脅問題有處理威脅策略、技術取得問題有技術成長策略,行銷問題有行銷策略,專利問題與專利策略等。
基於此,SWOT分析後的第一種策略擬定思維,如圖一所示(可稱為單獨策略),包括機會追尋策略、威脅避險策略、優勢強化策略與劣勢防守策略等。至於其操作方法即是將原SWOT分析矩陣展開,依權重(Weight)設定篩選關鍵因素,例如前三項之機會(O)、威脅(T)、優勢(S)與劣勢(W)等。之後,再重新排序上述12種策略議題,依新篩選主軸(Filter)重新擬定或抽象化五項主要策略議題,以形成SWOT分析之策略擬定思維。
圖一、SWOT分析之策略擬定-單獨策略
除了上文【SWOT分析與策略擬定(中)】所討論之單獨策略外,第二種常用的策略思維就是交互影響矩陣策略,如圖一所示。文獻中[2],將此交互影響矩陣策略分為SO策略(Max-Max策略)、ST策略(Max-Min策略)、WO策略(Min-Max策略)與WT策略(Min-Min策略)。
交互影響矩陣是矩陣思考法的重要應用之一。矩陣思考法即是透過矩陣展開,所進行之矩陣轉換方法,見【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五)】與【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十二〉】。矩陣思考法之矩陣兩軸可以為BCG矩陣之相對市場佔有率(Relative Market Share)與市場成長率(Market Growth Rate)、GE-McKinsey矩陣之競爭優勢(Competitive Strength)與市場吸引力(Market Attractiveness)、品質屋之品質(Quality)與機能(Function),也可以是專利技術功效矩陣之技術(Technology)與功效(Function)。
矩陣影響矩陣即是矩陣單元與矩陣單元之交互影響關係。以【品質機能展開(QFD)與品質屋(HOQ)】之品質屋為例,即是品質屋之屋頂,也可稱為技術需求關聯矩陣。
在交互影響矩陣四個策略中,文獻[2]進行進一步狀態說明與策略擬定,包括
SO策略(Max-Max策略):乘勝追擊策略
狀態說明:外部有機會,公司有優勢。 (任何公司都希望自己處於這種狀態.)
策略擬定:充分發揮公司內部優勢,抓住機遇。 WO策略(Min-Max策略):策略聯盟策略
狀態說明:存在一些外部機會,但公司內部有些劣勢妨礙著它利用這些外部機會。
策略擬定: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公司內部劣勢。 ST策略(Max-Min策略):守株待兔策略
狀態說明:外部有威脅,公司有優勢。
策略擬定:利用公司的優勢,以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的影響,最終將威脅轉化為機遇。 WT策略(Min-Min策略):置之死地而後生策略
狀態說明:外部有威脅,公司有劣勢。
策略擬定:減少內部劣勢同時回避外部環境威脅,即不正面迎接威脅,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
為進一步深化其內涵,我們將上述SO策略、ST策略、WO策略與WT策略分別命名為乘勝追擊策略、策略聯盟策略、守株待兔策略與置之死地而後生策略。需要說明,在外在大環境不佳時,等待環境或是改變戰場方式最佳因應方式。
如果將交互影響矩陣策略,四個策略與單獨處理四個策略整合起來,即可得完整之SWOT分析後之策略擬定,如圖二架構。
需要說明,交互影響矩陣策略篩選過程,可參考【SWOT分析與策略擬定(中)】所討論的單獨策略,包括將SWOT交互影響矩陣展開,依權重(Weight)設定篩選關鍵因素,例如前三項之SO策略、ST策略、WO策略與WT策略議題。之後,再重新排序上述12種策略議題,依新篩選主軸重新擬定或抽象化五項主要策略議題,以形成SWOT分析之策略擬定思維。
最後,不論是單獨策略或是交互影響矩陣策略,策略議題擬定後便需建立策略建議,之後再根據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展開策略,見【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討論。
圖一、SWOT分析之策略擬定-交互影響矩陣策略
圖二、SWOT分析之策略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