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看见鱼缸好不好:明心宝鉴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15:10

第一章:继善篇(1)



  明代嘉靖皇帝癸丑年(1553年)仲秋上旬吉日

  守庵曹玄作序

  继善篇第一 凡四十七条

  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重刊明心宝鉴》1553年版本[以下简称"重刊本"]中此处另有"《尚书》云:'作善自福生,作恶自灾生。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一语。)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顽受祸殃。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汉昭烈将终(《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1621年版本,范立本从道谨集,以下简称"新刻本"]中,"终"作"崩"。),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庄子曰:"一日不念善,诸恶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宋代真德秀[1178-1235],浦城人。世称西山先生。)曰:"择善固执,惟日孜孜。"

  耳听善言,不堕三恶。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晋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太公(周代吕尚的称号。即姜太公。)曰:"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颜子曰:"善以自益,恶以自损。故君子务其益以防损,非以求名且以远辱。"

  太公曰:"见善如渴,闻恶如聋。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马援(马援[前14-49],东汉初人。曾立志:"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病死军中。)曰:"终身为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颜子曰:"君子见毫厘之善不可倾(重刊本中,"倾"作"掩"。)之,行有纤毫之恶不可为之。"

  《易》曰:"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不善,则千里违之。"

  但存心里正,不用问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问。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曾被封为温国公。)《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景行录》云:"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仇冤莫结,路逢险处难回避。

  庄子云:"于我善者,我亦善之。于我恶者,我亦善之。我既于人无恶,人能于我无恶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故舌柔能存,齿刚则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寿,凶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寿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过颡(颡[sǎnɡ]:额,脑门子。),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

  《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于理。为政不同,同归于治。恶必须远,善必须近。"

  《景行录》云:"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行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时时发善心。

  力到处,行方便。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东岳圣帝(东岳大帝,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垂训:"天地无私,神明暗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倚尽,有福不可享尽,贫困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损人安己,切宜戒之!" 

第二章:继善篇(2)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重刊本作"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康节邵先生(即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谥康节。著有《伊川击壤集》等。)戒子孙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淫乐祸,嫉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下部分见于《新刻校正删补明心宝鉴》版本,下面各章节后附内容同此。)

  先儒曰:"一日或闻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行合道义,不卜自吉。行悖道义,纵卜亦凶。人当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为善,虽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为恶,虽位极人臣,有人议其逆。

   (以下内容见于韩文版新译《明心宝鉴》,金星元译著,明文堂,1993年版。)

  《周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坚冰至。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来者渐矣。

  译文:

  第一章 继善篇 共四十七条

  孔子说:"行善的人,上天降福给他;行不善的人,上天降祸给他。"

  《尚书》上说:"为善,上天将送给各种祥瑞;为不善,上天将送给各种灾殃。"

  徐神翁说:"积善就会遇上善,积恶就会遇上恶。仔细思量,天地的安排一点不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还无报应,那是因为时辰未到。平生行善上天会增加其善行,如果是愚顽不化则终会遭受祸殃。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即使远走高飞也难以逃避躲藏。行止虚实自己都知道,而祸福的因由又该去问谁?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只是看早到还是迟到。闲时检点平生所做的事,静下来时思量每天的作为。总是一心去走正道,天地自然不会亏待。"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吉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祸患无穷。"

  汉昭烈皇帝刘备将要寿终之际,敕诫刘后主说:"不要以为恶事很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善事太小就不去做。"

  庄子说:"一天不念及行善,各种恶念都会自己冒出来。"

  西山真德秀先生说:"选择善并认真坚持,每日都努力不止。"

  耳听劝善之言,就不会堕入各种邪恶之中。人若有好的愿景,上天定会依从。

  《晋国语》说:"行善如同登山,作恶如同山崩。"

  姜太公说:"善事要贪做,恶事不要乐为。"

  颜回说:"行善可以增进自己的品行,作恶会损害自己的品行。因此致力于增进品行来防止其受损,不是想求取名声,而是可以远离耻辱。"

  姜太公说:"见到善行要如饥似渴,听说恶事要双耳如聋。行善最快乐,道理也最大。"

  马援说:"终身行善善事犹为不足,一天作恶罪恶就已有余。"

  颜回说:"君子看见丝毫的善事都不能忽略不顾,行为上有些微的邪恶都不能去做。"

  《易经》上说:"如果说出的话用意是好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响应;如果出言不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反对。" 

第三章:继善篇(3)



  只要心存正道,就不用去询问前程。只要能顺从为人的本分,前程就不用去问。如果想要有前程,就不要去做没前程的事。

  司马光先生《家训》:"积聚金钱留与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住;积累图书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去读;不如在冥冥之中积存德行,这才真正是为子孙作长久打算。"

  心好命又好的,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就会很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能保温饱。命好心不好,恐怕前程会难保。心命都不好,窘困受苦一直到老。

  《景行录》说:"将忠孝之道留给子孙的会昌盛,将智谋权术留给子孙的会灭亡。以谦逊接人待物的会强大,坚守善行保护自己的会更好。"

  恩义要广施遍布,人生何处不相逢呢?不要去结冤家仇人,狭路相逢时将难以回避。

  庄子说:"对我好的,我也善待之。对我恶的,我也善待之。我既然对别人无恶意,别人对我一定也无恶意吧!"

  老子说:"善人,是不善者的老师。不善者,可以做善人的借鉴。"

  老子说:"柔胜刚,弱胜强。所以舌头柔软却得以保存,牙齿刚硬却容易折断。"

  姜太公说:"仁慈之人长寿,凶暴之人夭亡。"

  姜太公说:"怯懦小心之人必会长寿繁荣,勇猛好胜者必会夭亡。"

  老子说:"君子行善如水,围拥起来可以在山上流,激荡它可以越过头顶,能方能圆,委曲求全,随形状而变化。因此君子能够柔而不弱,强而不刚,就像水的性情。天下的柔弱事物莫过于水,因此柔弱胜过刚强。"

  《尚书》说:"行善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同样都会符合义理。执政方式各不相同,但同样都会带来太平。恶的言行必须远离,善的言行必须亲近。"

  《景行录》说:"替子孙作富贵的打算,失败者十有八九。替人行方便为善的,其后代都会受到惠泽福荫。"

  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天天行方便,时时发善心。

  力所能及,都去行方便。

  千经万典,都以孝义为先。天上人间,都将方便列为第一位。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没有门道,都是人自招的。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人心出于善意,善举虽未实施,而吉神已跟随而来。或者人心出于恶意,恶事虽未到来,而凶神已追随而至。有人曾经做过恶事,后又自行悔改,久久之后必获吉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东岳圣帝遗训:"天地没有私心,神明于冥冥之中明察秋毫。既不因为供奉的祭品而降福,也不因为人的失礼而降祸。但凡人有势力都不可倚仗尽,有福也不可享尽,贫困者不可欺负到底。这三者全都是天地循环轮回,周而复始。所以行善一天,福虽未到,祸自然就远离了。作恶一天,祸虽未到,福自然就远离了。行善之人,如春天园子里的草,没看到它生长却每天都有所长高。作恶之人,如磨刀石,没看到它耗损却每天都有所磨损。损害他人来使自己安宁,一定要戒绝啊!"

  一丝一毫的善事,也能带给他人方便。丝毫之恶,都要劝人别去做。衣食随缘就好,自自然然就会快乐。算甚么命?问甚么卦?欺负人就是祸,饶恕人就是福。天网宽疏无漏,(天眼昭明,)报应极为快速。认真聆听我的话,鬼神都会钦伏。

  邵康节先生告诫子孙说:"上等品位的人,不用教他就会行善;中等品位的人,教诲他而后就会行善;下等品位的人,教育他也不能行善。不用教就能行善的,不是圣人又是什么?教育后就能行善,不是贤者又是什么?教育他也不能行善,不是愚人又是什么?这就可知,善,就是吉的意思;不善,指的就是凶。吉呢,就是双眼不看非礼的美色,双耳不听非礼的音乐,嘴里不说非礼的话,双脚不踏上非礼的地方。人非善者不结交,财物非义者不取。亲近贤者如同靠近芝草兰花,躲避恶行如同畏惧蛇蝎。有人说,这还不能称为吉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凶,就是语言诡谲,举止阴险,喜好名利,文过饰非,贪奢淫逸,幸灾乐祸,嫉妒善良如同仇人,触犯法律如寻常饮食。小则亡身灭性,大则让祖宗蒙羞断绝了后代子嗣。有人说,这还不能称为凶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左传》上有这样一句:'吉人行善,惟恐时间不够用。凶人为恶,也惟恐时间不够用。'你等想做吉人呢?还是做凶人呢?" 

第四章:天理篇



  《楚书》说:"楚国没有可作为宝物的,只有善可以被当作宝物。"

  孔子说:"看到善就像追逐惟恐追不上,看到不善就像将手伸进沸水中。"

  孔子说:"看见贤者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之人就在心里自我反省。"

  前辈儒士说:"一天听到一句劝善之言,做一件善事,这一天才不算虚度。"

  行为合乎道义,不用占卜自然就吉利。行为违背道义,即使去占卜也会凶险。人应当自己把握占卜的结果,而不应去祈求神灵。

  我如果行善,即使只是区区一介寒士,也会有人佩服我的德行。我若作恶多端,即使位极人臣,也会有人非议我的忤逆不忠。

  《周易》说:"不积善无法成就好名声,不积恶不致于毁灭自身。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无益,因此而不去做,认为小的恶行无害而不去除,因此恶行累积而不能掩饰,罪恶巨大而不能解脱。"

  履薄霜之后才有坚冰。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们的根由都是渐渐造成的。

  天理篇 第二 凡十九条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撰,共十四卷。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言论,共622条。)云:"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诸葛武侯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愿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节邵先生曰:"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玄帝(道教称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简称玄帝。)垂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瞒,天不可瞒。

  世人要瞒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檐头,须有听得时。你道不听得,古今放过谁?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心恶,天不错。

  皇天不负道心人,皇天不负孝心人,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善心人。

  《益智书》云:"恶错若满,天必戮之。"

  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深耕浅种,尚有天灾;利己损人,岂无果报?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先儒曰:"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

  若无后来报应,造物何以谢颜回?除却永劫灾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译文:

  第二章 天理篇 共十九条

  孟子说:"顺应天理的人生存,违背天理的人灭亡。"

  《近思录》说:"遵循天理,则不追逐利益却没有不得利的。遵从人的欲望,则追求利益不得而祸患已跟随而至。"

  诸葛亮说:"谋划事情在于人,成就大事在于上天。"

  人的愿望总想怎样怎样,天理却不会这样这样。

  邵康节先生说:"上天的听闻寂静无声,苍苍茫茫之中何处可寻?既不在高处也不在远处,都只在人的内心里。"

  人心里生发出一个念头,天地全都会知道。善恶如无报应,宇宙必有私心。

  玄帝遗训:"人间窃窃私语,上天听见如同雷鸣。暗室内做了亏心事,神的眼睛像闪电一样看得一清二楚。"

  《忠孝略》说:"欺骗人必会欺骗自己的内心,欺骗自己的内心必会欺骗自己的上天。内心是可以欺骗的吗?"

  人可以欺骗,上天却无法欺骗。人可以隐瞒,上天却无法隐瞒。

  世人想要隐瞒人,分明是把自己的内心欺骗了。欺骗内心就是欺骗上天,不要认为上天不知情。上天就在屋檐前,总会有听到的时候。你说上天听不到,古往今来又把谁放过了呢? 

第五章:顺命篇



  朗朗青天不可欺,未曾冒出念头我已预先知。劝你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把谁放过了呢?

  为人善良别人会欺负他,上天却不会;为人凶恶别人会害怕他,上天却不怕。

  人的内心邪恶,上天不会放过。

  上天不辜负潜心修道之人,上天不辜负心怀孝道之人,上天不辜负好心人,上天不辜负心地善良的人。

  《益智书》说:"恶行如果满盈,上天必会惩处他。"

  庄子说:"如果人做了不好之事却获取显赫名声,别人不处罚他,上天必会诛杀他。"

  种了瓜就会收获瓜,种了豆就会收获豆。天网恢宏广大,却粗疏而无漏洞。

  深耕田浅下种,还怕有天灾呢。为了自己利益而去损害他人,难道就没有因果报应吗?

  孔子曰:"得罪了上天,就没地方再祷告祈求宽恕了。"

  前辈儒士说:"不是天灾的飞来横祸,世人常常感慨没有因由。其实所有的部署安排,上天必定自有说法。"

  如果没有后来的报应,造物主拿什么来答谢颜回呢?如果没有了永劫不复的灾祸,上帝为何偏心却偏爱曹操呢?

  顺命篇 第三 凡十六条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一饮一啄,事皆前定。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景行录》云:"凡不可着力处,便是命也。"

  会(会,似通"慧"。)不如命,智不如福。

  《景行录》云:"祸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

  《素书》云:"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重刊本中此处还有一句:福至不可苟求,祸至不可苟免。

  《曲礼》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子曰:"知命之人,见利不动,临死不怨。"

  得一日过一日,得一时过一时。

  紧行慢行,前程只有许多路。

  时来风送滕王阁(王勃在参加滕王阁雅聚时作《滕王阁序》。此处比喻时来运转,春风得意。),运去雷轰荐福碑(荐福碑:欧阳洵所书荐福寺碑。宋时流行欧阳体,荐福寺碑墨本相当值钱。有人要去拓碑出售,纸墨已备,不料一夜之间雷击碎其碑。用以比喻命途多舛,所至失意。)。

  《列子》曰:"痴聋瘖痖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载(载,通"裁"。)定,算来由命不由人。"

  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无莫强求。

  先儒曰:"世味非不浓艳,可以淡然处之。若富贵贫穷由我力取,则造物无权矣。"

  译文:

  第三章 顺命篇 共十六条

  子夏说:"死生都是命中注定,富贵都由上天掌握。"

  孟子说:"走路有的是驱使他走的,停下来有的是受到阻止的,连走还是停都不是人所能左右的。"

  连吃喝饮食这样的事情,都是前生注定的。

  各种事情都是造物主早已确定的,人生如浮云,徒然地自顾忙碌。

  各种事情都不由人来讨价还价,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命运安排的。

  《景行录》说:"凡是不可下气力的地方,就是由命运决定的。"

  慧识不如命运,智力不如福气。

  《景行录》说:"祸不能侥幸免除,福不能再度祈求。"

  《素书》说:"遭遇嫌弃不可以侥幸逃脱,见到利益不可以苟且获取。"

  《曲礼》说:"面对财物不可苟且获取,面对危难不可侥幸逃脱。"

  孔子说:"了解命运之人,见到利益也不为所动,面对死亡也没有怨言。"

  人活一天就过好一天,活一时就过好一时。

  紧走慢走,前面都有许多路程。

  时运来时春风送上滕王阁,运气去时打雷都会把荐福碑轰倒。

  《列子》说:"痴呆、耳聋、哑巴之人家里却十分富有,有智慧脑子聪明之人却会受穷。年、月、日、时应该都是上天裁定的,算来算去都是由命运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命中注定有的终归会有,命中注定没有的切莫强求。

  前辈儒士说:"世人口味都非要浓烈艳丽的不可,对此我们可以淡漠待之。如果富贵和贫穷是由我努力得来的,那么造物主就没有权力了。" 

第六章:孝行篇(1)



  孝行篇 第四 凡十九条

  《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故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曲礼》曰:"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伊川先生(即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人。)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太公曰:"孝于亲,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头水,点点滴滴不差移。

  罗先生(即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为程颐、程颢再传弟子。)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养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

  《八反歌》(录《桂宫誌》)

  幼儿或詈我,我心觉欢喜。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欢喜,一不甘,待儿待父心何悬?劝君今日逢亲怒也,应将亲作儿看。

  儿曹出千言,君听常不厌。父母一开口,便道多闲管。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劝君敬奉老人言,莫教乳口争长短。

  幼儿屎粪秽,君心无厌忌。老亲涕唾零,反有憎嫌意。六尺躯,来何处?父精母血成汝体。劝君敬待老来人,壮时为尔筋骨敝。

  看君晨入市,买饼又买糕。少闻供父母,多说供儿曹。亲未啖,儿先饱,子心不比亲心好。劝君多出买饼钱,供养白头光阴少。

  市间卖药肆,惟有肥儿丸,未有壮亲者。何故两般看?儿亦病,亲亦病,医儿不比医亲症。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亟保双亲命。

  富贵养亲易,亲常有未安。贫贱养儿难,儿不受饥寒。一条心,两条路,为儿终不如为父。劝君养亲如养儿,凡事莫推家不富。

  养亲只二人,常与兄弟争。养儿虽十人,君皆独自任。儿饱暖,亲常问,父母饥寒不在心。劝君养亲须竭力,当初衣食被君侵。

  亲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儿有一分孝,君就扬其名。待亲暗,待儿明,谁识高堂养子心?劝君漫信儿曹孝,儿曹亲子在君身。

  孙顺家贫,与其妻佣作人家以养母。有儿每夺母食。顺谓妻曰:"儿夺母食,儿可得,母难再求。"乃负儿往归醉山北郊,欲埋。掘地,忽有甚奇石钟,惊怪。试撞之,舂容可爱。妻曰:"得此奇物,殆儿之福,埋之不可。"顺以为然。将儿与钟还家,悬于梁撞之。王闻钟声清远异常而核闻其实,曰:"昔郭巨埋子,天赐金釜。今孙顺埋儿,地出石钟。前后符同。"赐家一区,岁给米五十石。

  向德值年荒疠疫,父母饥病滨死。向德日夜不解衣,尽诚安慰。无以为养,则刲髀肉食之。母发痈,吮之即愈。王嘉之,赐赉甚厚。命旌其门,立石纪事。

  都氏家贫至孝,卖炭买肉,无阙母馔。一日,于市晚而忙归,鸢忽攫肉。都悲号至家,鸢既投肉于庭。一日,母病,索非时之红柿。都彷徨柿林,不觉日昏。有虎屡遮前路,以示乘意。都乘至百余里山村,访人家投宿。俄而主人馈祭饭,而有红柿。都喜。问柿之来历,且述己意。答曰:"亡父嗜柿,故每秋择柿二百个,藏诸窟中,而至此五月,则完者不过七八。今得五十个完者,故心异之。是天感君孝。"遗以二十颗。都谢,出门外,虎尚俟伏。乘至家,晓鸡喔喔。后母以天命终,都流血泪。 

第七章:孝行篇(2)



  译文:

  第四章 孝行篇 共十九条

  《诗经》说:"父亲生育我,母亲抚养我。可怜我的父母呀,生养我好辛劳啊!想要报答父母的大恩,像天一样高远无边。"

  孔子说:"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起点。安身立命,奉行道德,扬名于后代,来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终点。"

  孝子侍奉双亲,居家时则向父母献上恭敬,赡养时则要表示欢喜,生病时要表达忧虑,去世了则要表示哀悼,祭祀时要表示庄严肃敬。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亲人却爱他人,这就叫违背道德;不孝敬自己的亲人却去孝敬他人,这就叫违背礼义。

  君子侍奉亲人很孝敬,因此可以将之移植到对君主的忠诚上;对待兄长很敬重顺从,因此可以将这种顺从转移到对待长辈上;住家时家政很有条理,因此可以将之转移到当官管理政务之上。

  《曲礼》说:"做儿子的,出门必定告知父母,回家一定要去拜见父母。外出游历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学习的东西一定要有固定的专业。平常说话不自己妄称年老,岁数比自己大一倍的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大十岁的就要像兄长一样侍奉,大五岁的则与之并肩随从。"

  父母健在,不去远游。如果不得不出去游历,也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父母的岁数不能不了解。一则因父母高寿而高兴,一则因父母年岁大了而担心。

  父亲还健在时可以考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可以孝察他的行为。三年都没有改变父亲为人处世的方法的,就可称为孝顺了。

  程颐先生说:"人没有了父母,生日时应当倍感悲痛,怎么忍心置办酒席演奏乐器以为乐事,大家一起庆祝庆祝就可以了。"

  姜太公说:"对双亲孝敬的,儿子也孝敬他。自身已然不孝顺了,儿子怎么会孝顺呢?"

  孝顺的还生孝顺的子女,不孝的还生不孝的儿女。不信只要看看屋檐前的雨水,一点一滴都落在原处丝毫也不会偏差。

  罗先生说:"天下没有不对的父母。"

  自己养育子女才知道父母的大恩大德,立身处世才知道做人的辛苦。

  孟子说:"不孝有三类,没有后代子嗣是最大的不孝。"

  养儿为了预防老时有所扶养,积存粮食为了预防饥荒。

  曾子说:"父母疼爱你,要满心欢喜永志不忘。父母厌恶你,要心存畏惧而不埋怨。父母有过错,要劝告他们而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孔子说:"五大种类刑罚有三千多条款,但罪过莫大于不孝。"

  曾子说:"孝敬慈亲,各种举动都没有比孝顺更需要先注意的。孝敬达到了天,就会风调雨顺;孝敬达到了地,万物就会繁荣昌盛;孝敬达到人身上,各种福气都会聚集而至。"

  《八反歌》(录自《桂宫誌》)

  幼儿有时骂骂我,我内心还感觉很高兴。父母冲我发发火,我心里反而不乐意。一个是高兴,一个是不乐意,对待孩子和对待父母的心情为何会如此悬殊?劝你从今往后,每遇双亲动怒,也应将父母当作孩子看待。

  儿辈千言万语,你听着都不厌烦。父母一开口,你便说他们多管闲事。不是管闲事,是双亲真心牵挂你。白发之人大多谙熟世事,人情练达。劝你要遵从老人之言,不要让乳口小儿在那里争长论短。

  幼儿屎便脏,你心里却无厌烦顾忌。年老双亲涕泪痰唾零落,你倒有憎嫌之意。请问你的六尺身躯,是从何处来的?是父母的精血造就了你的身体。劝你尊敬善待老年人,他们在年轻体壮时已为你熬垮了筋骨。

  看到你早晨到市场上去,买饼又买糕。很少听说是要买来孝敬父母的,大多都说是要买给孩子的。双亲还未品尝,儿女已先吃饱,子女之心不比双亲之心好。劝你多出买饼买糕的钱,好好供养白发双亲,他们在世的日子已经不多。

  市场上卖药的店铺,只有肥壮幼儿的药丸,没有壮健双亲大人的。为什么会两般看待呢?儿女也生病,双亲也生病,医治儿女不能与医治双亲的病症相比。就算是割你大腿上的肉来孝敬,那也还是父母给你的呢。劝你赶紧好好爱惜、保全双亲的性命。 

第八章:孝行篇(3)



  富贵之家奉养双亲应该很容易,双亲还经常会有不得安乐的。贫贱之家养育孩子很难,儿女却从未有忍饥受冻的。一条心,两条路,做儿女的终究赶不上做父母的。劝你奉养双亲应如养儿一般,凡事都不要推言家里不富有。

  要赡养的双亲只有两个人,还经常与兄弟纷争,相互推诿。养儿即使有十个,你却都能独自担当。儿女的饱暖,双亲还经常过问,父母的冷暖温饱你却从不放在心上。劝你赡养双亲应当尽心尽力,因为他们从前的衣食都被你侵占过。

  双亲有十分的仁慈,你却不感念他们的恩情。儿女只要有一分的孝心,你便四处张扬他的孝名。对待双亲如此暗昧,对待儿女却如此明察,谁能识得双亲大人的养子之心?劝你不要轻易相信儿辈的孝敬,那是因为儿辈的亲生子还缠在你身边呢。

  孙顺家穷,与妻子在别人家里当佣人来奉养母亲。儿子常常抢去老母的食物。孙顺对妻子说:"儿子抢母亲的食物。儿子可以再生,母亲却无法再找。"于是背起儿子前往归醉山北面,要活埋他。正挖着地,忽然挖出一个十分奇异的石钟,惊怪至极。试着撞了一下,钟声悦耳动听。妻子说:"挖到这么奇异的东西,大概是儿子的福气吧。不可以活埋他。"孙顺认为妻子说得对。便将儿子和石钟都带回了家。将钟悬于屋梁上撞击。国王听到了钟声,感觉清远异常,于是派人考察、核实了情况,感叹道:"从前郭巨埋子,上天赐他金釜。如今孙顺埋儿,地里挖出石钟。这一前一后的符兆如此雷同。"于是赐给一处房产,每年供给五十石米。

  向德遇到荒年瘟疫,父母饥病交困,濒临死亡。向德昼夜不脱衣不睡觉,尽心尽意地安慰。没东西供养父母,就割下大腿上的肉给他们吃。母亲痈疽发作,他用嘴去吮,当即就痊愈了。国王嘉奖他的孝行,赐赠的财物甚是丰厚,并下令在他家门上挂匾额表彰,门前立碑刻石记录这些事情。

  有一位姓都的家里穷,靠卖炭来买肉,从不让母亲的饮食短缺。一天,他赶市晚了,忙着回家,老鹰忽然攫走了他买的肉。姓都的一路悲哭走回家,不料老鹰已将那块肉扔到他家院子里。一天,母亲病了,要吃不合时令的红柿。姓都的在柿林里逡巡彷徨,不知不觉日已黄昏。有一只老虎屡屡挡住他前面的路,好像在表示让他骑的意思。姓都的骑虎到了百余里外的山村,寻访人家投宿。不一会儿,主人献上祭祀用过的食物,其中竟有红柿。姓都的大喜过望,询问红柿的来历,并且讲了自己的用意。主人回答:"我已故父亲嗜爱柿子,因此我每年秋天都挑选二百个柿子收藏于洞中,到了现在五月份,完好的一般不会超过七八个。今年竟有五十个完好的,因此我心里感到很诧异。这正是上天被你的孝心所感动吧。"于是送给他二十颗。姓都的谢过了,走出门外,那只老虎还等在那里。于是骑上虎回到家,报晓的公鸡正在"喔喔"啼呢。后来他的母亲享尽寿命而终,姓都的痛哭直至泣血。

  正己篇 第五 凡百十七条

  《性理书》云:"见人之善而寻己之善,见人之恶而寻己之恶,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录》云:"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景行录》云:"大丈夫当容人,无为人所容。"

  人资禀要刚,刚则有立。

  《素书》兵书名。旧题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云:"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顺。"

  苏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责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长而责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贵己而贱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轻敌。"

  鲁共公曰:"以德胜人则强,以财胜人则凶,以力胜人则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第九章:正己篇(1)



  太公曰:"见人善事,即须记之。见人恶事,即须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谓蔽贤;扬人之恶,欺谓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恶,若己受之。"

  马援曰:"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康节邵先生曰:"闻人之谤未尝怒,闻人之誉未尝喜,闻人言人之恶未尝和,闻人言人之善则就而和之,又从而喜之。故其诗曰:'乐见善人,乐闻善事,乐行善意。闻人之恶,如负芒刺。闻人之善,如佩兰蕙。'"

  《诗》云:"心无妄思,足无妄走。人无妄交,物无妄受。"

  《近思录》云:"迁善当如风之速,改过当如雷之烈。"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直言诀》曰:"闻过不改,是谓过矣。愚者若驽马也。驽马自受鞭策,愚人终受毁捶,而不渐其驾也。"

  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景行录》云:"寡言择交,可以无悔吝,可以免忧辱。"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体,百艺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为无价之宝,慎是护身之符。"

  《景行录》云:"寡言则省谤,寡欲则保身。"

  《景行录》云:"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无欲易,无名难。"

  务名者,杀其身。多财者,杀其后。

  老子曰:"欲多伤神,财多累身。"

  胡文定公(即胡安国(1074-1138),南宋经学家。卒谥文定。撰《春秋传》30卷。)曰:"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贵相。"

  李端伯师说:"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时节,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吕氏童蒙训》(亦名《童蒙训》,宋吕本中[1084-1145]著,三卷,采辑宋儒有关修身、治学、从政之言论,作为家塾训蒙课本。)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盖自攻其恶,日夜自己点检,丝毫不尽则怃于心矣,岂有工夫点检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孙真人《养生铭》:"怒甚偏伤气,思多大损神。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萦。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录》云:"节食养胃,清心养神。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脉诀》曰:"智者能调五脏和。"

  吃食少添盐醋,不是去处休去。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己莫作。

  若欲不知,除非莫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无为。欲人不言,莫若不为。"

  《景行录》云:"食淡精神爽,心清梦寐安。"

  老子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苏黄门(应为苏辙[1039-1112],宋代散文家。宋哲宗时曾任门下侍郎。此官职秦汉时称黄门侍郎。)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强暴;深居简出,可以却猛兽;定心寡欲,可以服鬼神。"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

  《性理书》云:"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景行录》云:"凡修身为学,不在文字言语中,只平日待人接物便是。取非其有谓之盗,欲非其有谓之贼。"

  太公曰:"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慎。"

  《景行录》云:"定心应物,虽不读书,可以为有德君子。"

  《礼记》曰:"君子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匿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正义。"

第十章:正己篇(2)



  古人克己以避名,今人饰己以要誉。

  君子则无古今无治无乱,出则忠,入则孝,用则智,舍则愚。

  老子曰:"万般求生,不如修身。千般求生,不如禁口。"

  太公曰:"身须择行,口须择言。"

  《直言诀》曰:"治家治身者,犹如搆屋者先固基址。立身者先要其德行,成家者先要其产业。治家者须葺其房屋,舍修可以庇人物,立身可以奉神明。全家可以安长幼,治国可以保君子。若基址不实,屋必崩裂。心行若虐,身体危辱,家必丧亡。百姓离乱,国必倾坠,君臣何保?家若丧亡,长幼何托?身若危辱,神明何安?摧崩房屋,人物何庇?成败如斯,孰可察也?"

  《警身录》云:"圣世获生乎,始觉寸阴胜尺璧,岂不去邪从正,惜身重命?如人未历于事,当明根叶之异,祸福之殊。根叶者,贤良笃行信为本,正直刚毅枝叶也。父母己身性为本,妻子财物枝叶也。一家之内粮为本,不急之物枝叶也。免辱免刑仁为本,倚财靠势枝叶也。疾病欲痊药为本,信卜巫医枝叶也。万事无过实为本,巧言装饰枝叶也。恩亲贤良敬为本,私好之人枝叶也。衣食饱暖业为本,浮荡之财枝叶也。为官治讼法为本,恣意拟断枝叶也。是故有根无叶可以待时,有叶无根甘雨所不能滋也。若务本业勤谨俭用,随时知足,孝养父母,诚于静闲,守分安身,远恶近善,知过必改,善调五脏,以避寒暑,不必问命,此真福也。"

  《景行录》云:"祸莫大于从己之欲,恶莫甚于言人之非。"

  子曰:"君子欲讷(讷[nè]:言语迟钝。这里指说话小心谨慎。)于言,而敏于行。"

  苏武曰:"一言之益,重于千金。一行之亏,毒如蛇蝎。"

  《近思录》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夷坚志》(宋洪迈著。书中所述多为神怪故事。)云:"避色如避仇,避风如避箭。莫吃空心茶,少食中夜饭。"

  利不苟贪终祸少,事能常忍得身安。频浴身安频欲病,学道无忧学道难(重刊本作"学盗忧"。)。

  太公曰:"贪心害己,利口伤身。"

  《景行录》云:"声色者,败德之具。思虑者,残生之本。"

  荀子曰:"无用之辨,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磋而不舍也。"

  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

  太甲商王,成汤孙。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景行录》云:"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气象。"

  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节孝徐先生训学者曰:"诸君欲为君子,而使劳己之力,费己之财,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不劳己之力,不费己之财,诸君何不为君子?乡人贱之,父母恶之,如此而不为君子,犹可也。父母欲之,乡人荣之,诸君何不为君子?"

  《论语》曰:"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景行录》云:"为人要忠厚,若刻悛太甚,不肖之子,应之矣。"

  德胜财为君子,财胜德为小人。

  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作福不如避罪,避祸不如省非。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子贡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人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务者不长。"

  刘会曰:"积谷帛者,不忧饥寒;积道德者,不畏凶邪。"

  太公曰:"欲德量他人,先须自量。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含血喷人,先污自口。"

  老子曰:"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澄心清净,可以安神。谗口多言,自亡其身。"

第十一章:正己篇(3)



  太公曰:"贫而杂懒,富而杂力。"

  孔子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曰:"寝不尸,居不容。"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折阅:减低售价,这里指亏损。阅:卖。)不市,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体。"

  孟子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而失大也。"

  凡戏无益,惟勤有功。

  太公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景行录》云:"自满者败,自矜者愚,自贼者忍。"

  太公曰:"家中有恶外已知之,身有德行人自称传。"

  人非贤莫交,物非义莫取,忿非善莫举,事非是莫说。谨则无忧,忍则无辱,静则常安,俭则常足。

  《曲礼》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素书》云:"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分财。"

  《景行录》云:"心可逸,形不可不劳;道可乐,身不可不忧。形不劳,则怠惰易蔽;身不忧,则荒淫不定。故逸生于劳而常休,乐生于忧而无厌。逸乐者,忧劳其可忘乎?"

  心无谄曲,与霹雳同居。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庶几君子。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门内有小人,门外小人至。

  太公曰:"一行有失,百行俱倾。"

  《素书》云:"短莫短于苟得,孤莫孤于自恃。"

  老子曰:"鉴明者,尘埃不能污;神清者,嗜欲岂能胶?"

  《书》云:"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一星之火,能烧万顷之薪;半句非言,误损平生之德。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荀子曰:"聪明圣智,不以穷人;济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贤士传》曰:"色不染无所秽,财不贪无所害,酒不贪无所触。不轻他自厚,不屈他自安,心平则无怨恶。"

  老子曰:"圣人积德不积财,执道全身,执利招害。"

  蔡伯皆(即蔡伯喈,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曰:"喜怒在心,言出于口,不可不慎也。"

  卫伯曰:"宽惠博爱,敬身之基;勤学者,立身之本。"

  子曰:"身居富贵而能下人者,故何人而不与富贵?身居人上而能爱敬者,何人而敢不爱敬?身居权职所以严肃者,何人而敢不畏惧也?发言而古,动止合规,何人敢违命者也?"

  《颜氏家训》(北齐文学家颜之推[531-590]所著,共有七卷二十类,是隋之前教子学的集大成著作。)曰:"借人典籍,不可损坏而不还,皆须爱护,凡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紫虚元君戒谕心文:"福生于清俭,德生于卑退。道生于安乐,命生于和畅。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过生于轻慢,罪生于不仁。戒眼莫视他非,戒口莫谈他短,戒心莫恣贪嗔,戒身莫随恶伴。无益之言莫妄说,不干己事莫妄为。默默默,无限神仙从此得;饶饶饶,千灾万祸一齐消。忍忍忍,债主冤家从此尽;休休休,盖世功名不自由。尊君王,孝父母,敬尊长,奉有德,别贤愚,恕无识。物顺来而勿拒,物既放而勿追。身未遇而勿望,事已过而勿思。聪明多暗昧,算计失便宜。损人终自失,倚势祸相随。戒之在心,守之在志。为不节而亡家,因不廉而失位。劝君自警,于平生可惧可惊而可畏。上临之以天神,下察之以地祇。明有王法相继,暗有鬼神相随。惟正可守,心不可欺。戒之!戒之!"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先儒曰:"未能植己,何以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