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隔膜泵:前克格勃特工披露林彪死亡惊人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48:03
前克格勃特工披露林彪死亡惊人内幕
译者按:彼得·汉纳姆
  
  关于林彪事件的文章,我们以前比较注意的是其发表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上的文章,而忽略了他发表的文章。而后者对林彪事件的揭示更详细、更全面。前者只是这篇文章的缩写。现在,陈航先生将汉纳姆的文章翻译成中文,笔者做了必要的校对。现贴出来供大家研究。丁凯文解开林彪死亡之谜(Solved: The Mystery of Lin Biaos Death)
  二十多年前中国宣布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在逃往苏联途中机毁人亡。为此它引出了众多的疑问。本文首次提供了一些确切的答案。
  彼得·汉纳姆(Peter Hannam)
  
  1971年9月13日凌晨,蒙古东部的天空十分平静,半个月亮把白光洒在起伏的大草原上,一缕缕的云在黑夜的天空中飘过。如往常一样,杜卡嘉汶.丹吉德玛(Dugarjavyn Dunjidmaa)守卫着一处炸药库,她凝视着一公里外产荧石矿的小城市贝尔赫(Bekh)的方向。突然,发动机的嗡嗡声使她昂首向天空中望去。在城的另一边,同样的声音也引起了女哨兵纳瓦卢桑吉·索若尔(Navaanluvsangivn.Soror)的注意。她回忆说:"我听到有像汽车发动机般的很大的噪音,奇怪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提起枪跑了出去。"
  很快飞机就进入了人们视野。回忆起二十二年前的事,丹吉德玛说:"我看到它坠落时尾部着火。"她现在仍住在贝尔赫她的毛毡帐篷里。索若尔也说她看到飞机上有三处着火,她冲回办公室,打电话报告了上级。丹吉德玛还说:"从我的位置可以追踪到那架飞机,直到它坠毁。"
  这两个女人当时并不知道,她们正好见证了一段历史。那架失事的飞机来自中国,由于迄今为止还不清楚的原因,它坠毁于蒙古境内一百多公里处,机上人员全部罹难。自此以后,全世界的外交官与中国问题专家们一直在探讨机上的乘客到底是何方神圣。
  数月后,中国政府宣布了一个令人奇怪的解释。北京方面说:死者中有林彪元帅,他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选定的接班人,且被公认为是中国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同机的还有叶群,她是林彪的妻子、政治局委员;还有他们的儿子林立果。这三人据说是带着他们的所有机密叛逃苏联──中国当时最大的敌人与蒙古的保护国。
  但这一解释是真实的吗?去年5月,我乘军用吉普车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出发,去探寻究竟。六个多月之后,我对林彪事件的调查范围远远超出了飞机的失事地点。调查结束于台湾。但这之前我还曲道去了莫斯科、纽约、洛杉矶,然后回国。我尽力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林和他的妻子是否真是这次飞机失事中的罹难者。更吸引人的是,我发现收集到的证据说明冷漠而且谜一般的人物--林彪是个复杂的人物,远不只是简单的毛泽东的激进的代表。他看上去有些像特洛伊木马,假如他继承了毛泽东得地位,他将准备转而效忠共产党最凶恶的敌人──台湾的国民党。如果这样,无疑会改变中国的历史。
  要考察林同国民党人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追溯到1925年。那年他进入了广州附近着名的黄埔军校。这里的许多毕业生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主导了中国的军事阶层。其中许多人追随了黄埔校长--蒋介石,后来的国民党领袖及中华民国总统。另一些人则听命于军校的政治部主任、后来的中共总理周恩来。即使许多人自始至终都处于对立的阵营中,作为这一精英团体的黄埔毕业生们总有一种特殊的校友关系。台湾一位学者说;"那个时代,黄埔学生以救国为己任,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们是很忠诚的。"
  虽然林彪一直跟随着共产党,但他仍对蒋校长保有一种作为学生的尊敬。大陆一位历史学家回忆说:二战结束时,林彪陪同周恩来前往陪都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他们二人被请进一个房间,蒋介石坐在那里等他们。出于对前校长的尊重,那时已是一赫赫战将的林彪在会见中一直站着。
  林彪与毛泽东矛盾的种子在较早的时候就种下了。林的第一次名声雀起是带领他的队伍于1937年在平型关成功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虽然他的胜利只在很小的程度上阻止了日军的前进,但却鼓舞了全国人民抵抗日寇的士气。毛泽东事后称赞了林彪的这次行动。但苏联一位很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德鲁森(L.P.Delusin)博士却认为,
  林彪这次行动事先没有得到毛的同意。当林彪1938年去莫斯科治疗战伤与肺结核时,毛把这次远行实际变成了一次政治流放。据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共产国际代表,林彪到达苏联时贫病交加,且没有官方证明。德鲁森说:"当他会见共产国际官员时,他甚至没有靴子,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靴子借给他。这看上去像是毛泽东在故意贬低林彪。"
  在莫斯科时,林彪为苏联领导人写了一份报告,说明中共在抗日战争中的态度。"他对毛泽东的政策颇有微辞。"
  德鲁森说,他看过这份报告。这有助于解释1940年以林彪之名出版的一篇自相矛盾的文章,它发表在共产国际宣传刊物《共产国际》上。美国的林彪问题专家托马斯·罗宾逊(Tomas W. Robinson)判断说,这篇文章的风格与内容脱胎于另一作者,而只是借用了林的名字。有趣的是,这一文章称赞蒋介石建立了抗日的全国统一阵线(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奇怪的是该文全未提及毛泽东。事实上,1936年的西安事变两位将领因蒋不愿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而绑架了蒋介石之后,蒋才极其勉强地与毛泽东联合。林彪日渐增长的对毛的觉醒导致了他的第一次与国民党人的秘密接触。在1945年末,林彪秘密要求与国民党情报机关接头。国民党人安排他们的情报局副局长郑介民与林会见。根据郑关于他们重庆会谈的报告,林彪表示愿意留在共产党内,并为国民党"在将来起一些作用"。
  这一资料来自台北淡江大学政治与军事事务专家李子弋(Li Zi-yi)教授。他说郑林会见数年以后,蒋介石的最亲近的顾问之一陶希圣(陶死于1989年)告诉了他这件事。李说:"我相信陶,因为他看到了第一手资料,而且既然林彪已死,也没有必要编造此事。"
  根据李的说法,林彪又一次批评了毛的领导风格,把他描述为几乎是个偏执狂。毛的"左手不相信右手"。林告诉郑:"当毛派某人去前线,他一定要派另一个人在后面监视他。"蒋对林提供的消息未采取任何行动。不久以后,内战开始,林被派往东北。他可能认为他的前校长不信任他──这一观点是高魁元(Kao Kwei-yuan),林的黄埔上下铺室友,后来的国民党国防部长告诉李的。李也从其他黄埔校友处得到这一消息。李子弋接着说:"因此,林要到他可以有所表示时──比如权力,他才会回来的。"
  如果林对共产党领袖的指挥产生疑虑,他不会允许他们在战场上干涉他的军事行动。罗宾逊指出林是如何指挥他的军队在东北数个重大战役中打垮了国民党军队,从而得到了几近"战无不胜"的名声。但是1949年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林的事业道路却因政治状况与身体多病而受阻。他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近十年。但当1959年国防部长彭德怀因反对为工业化而搞的大跃进运动遭毛泽东清洗之后,林接替了彭的工作。
  作为国防部长,林对在军队中树立对毛主义的偶像崇拜做了很大贡献。1961年,他教导人民解放军学习毛泽东思想。著名的毛主席语录"红宝书"事实上就是林的发明,并且还有林写的前言。因为这些行动与以后的讲话,林在国内外赢得了激进左派分子的名声。1966年毛放手发动文化大革命之后,林的地位由于他的权力对手被一个一个地排除而日益强固。到1969年时,这位元帅不仅是党的唯一副主席,而且是宪法规定的毛的接班人。他的支持者掌握几乎全部军方要职,占据政治局席位的一半。他所需要的只是等毛死后统治中国。
  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者一般认为,林更愿意与莫斯科保有亲密的联系,而非是与华盛顿,如果中国不得不选择其一的话。然而,林的迅速崛起带给台湾国民党政府最高层的不是焦虑,而是兴奋。理由是:在文革爆发后不久,林在给国民党领导人的一封密信中表示出对蒋介石的拥护。
  在这一交往中的关键人物是张式琦(Chang Shih-chi),台湾1978年至1983年的情报局主任。张现年七十四岁了,已退休,住在洛杉矶。他在1966年掌管国民党军统(或称"J2")。他说,在1966年11月,一位来自大陆的信使萧正义(Xiao Zhengyi)亲手把一封信交给一个住在香港的国民党前后勤司令周由(Chou You)。萧告诉周这封信是林彪和陶铸写的,陶当时是政治局中的第四号人物,但面临被打倒的危险。周的儿子,一个国民党官员,将此信交给了张式琦。张很满意此信的衷心,便将它交给了蒋介石的儿子──当时的国防部长蒋经国,蒋经国把信交给了他的父亲蒋介石。
  信里写了些什么呢?信只有简单的两页,开始是呼吁寻求帮助,然后是微妙地表达政治的忠诚。信中说:"请给我们一些指示。"林彪与陶铸声称他们的地位" 危险而不确定"。他们把毛泽东描述为一个"疑心重而嫉妒心强的主人",其行为"狡诈"且"难以预料"。结尾处,作者向蒋介石转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如果我们有机会使我们获得自由,或者我们不必为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而负责,我们愿(向蒋)从心底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以张的理解,这层意思很简单,
  "他们感到自己在中共政府中的地位并不十分有希望。于是他们试图建立某种联系。他们企图站到台湾一边。"信的详细内容于1988年在台湾发表,但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试图说服国民党领导者关于此次秘密联络真实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林、陶、萧、周与张本人都是黄埔毕业生。有趣的是,信中,林、陶、周在信中都用了军校中的绰号。J2前头目张式琦说,经过周密讨论,最高统帅决定写封回信。张告诉周要写什么,回信转交给萧,而萧于1967年1月回大陆。萧从上海又送了第二封信,这次不是由人传递。信使说,上次通过人传递国民党回信太危险了,但林已知信的内容了,萧并且说:"林的想法还和以前一样。"
  张说他把国民党回复的核心内容总结成三点:"第一,我们向他表示他是受欢迎的。"这个前特务头子回忆说,"第二,我们愿意帮助他保住他的特殊地位。且(最后),我们想逐渐发展这一关系。我们想尽最快的速度给林回信,因那时陶铸已经被打倒了。"事实上,陶1967年1月倒台,据报两年后在医院死于未经治疗的癌症。
  就张式琦所知,从大陆来的消息停止了。但国民党仍然相信他们在北京政府最高层里有一个盟友。
  "在1966年到1971年间我们确信林已决定反对毛,"张说。"那封信后,所有涉及到林彪的活动都被密切的关注。所有他的(激进)讲话,所有他干的事情都为了一个目的──赢得毛的信任。"
  萧正义从上海寄信之后就消失了,周由也于1968年死于香港。另一位确认此信息交往这件事的人是高龙(Kao Long)上校,他是前J2在英国属地的主要负责人,现居住在台北。高说他帮助证实了原信并传送了回信。"我们把此事看得十分重要。"高龙说。这一秘密过程非常复杂,因为"每一部分都紧紧相连。因为保安措施严密,此事不可能轻易传出去。"高说对于台北回复内容,他只知有限的一部分。但他认为信中一定告诉林彪,国民党会原谅他卷入共产党的活动。高回忆那封信时说:"最重要的事是反对毛,并非反共。"
  但是在1966年,林似乎与毛正在度着蜜月般的时期。为什么他还要冒种种危险写一封可能被暴露的信?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因为权倾一时的陶铸被打倒,陶是中国南方党的负责人,也是林的盟友。这表明了在动荡的文化大革命中,没有谁的地位是稳固的。早在1966年初毛写信给他的妻子江青,表达了他对林一篇关于政变的讲话的不满,毛怀疑林的忠诚。虽然那封信直到很久以后才发表,中国官方已经承认此信曾由周恩来转交给陶铸去复印。如果是这样,陶一定会提醒林。
  红卫兵制造的无情破坏以及遍及全国的混乱也许已震惊了林。作为一个强烈的爱国者,他带着使中国统一与强大的梦想参加革命,毛的倒行逆施使他感到愤怒。林此时也许已决定取毛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了。
  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未能利用林──蒋总统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the World Journal)出现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四十年之久的熊丸(Hsiung Wan)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死的消息时。"
  在台湾,我找到熊要求他确认其真实性。他立刻回答说: "我否认。我从未说过此话。我不认为总统会为任何共产党人流泪。"但熊告诉我《世界日报》记者张嘉驰(Chang Jia-chi)采访过他,此人是他儿子的朋友。我给他们打电话,打到美国亚拉巴马州伯明翰张的家中,张对此进行了激烈辩护,说她绝非编造:"这仍然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她还说自己曾给熊寄去了文章复印件,并收到了熊的致谢信,熊承认他确实收到了文章,但说他"并未非常仔细地阅读"。
  未提及我在美国方面的调查,我问李子弋有关蒋流泪这件事,他立刻回答说:"他绝对流泪了"。"陶希圣告诉我(蒋)哭了,因为他深感遗憾。那就是在1971 年。这给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民党的老将无疑会对他们身经百战的勇士为一个人而哭泣感到不满,更不要说是为一个共产党的元帅了。但是蒋可能是意识到他返回大陆的最后一点希望随着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北京官方解释林彪在试图叛逃苏联途中死亡从来就是站不住脚的。他们的怀疑因有关的事实而得到加强:直到最近,蒙古一直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且从未提及林是否在这架坠毁于其领土内的飞机上。中国人自己只是提供零星的尸体照片以此证明林在死者之中。
  多年以来,对此事件的悬疑导致了各种各样关于制造阴谋的传闻。在飞机坠毁后的几个月内,美国与欧洲情报机关陆续收到报告,言及机上人员中无人超过五十岁 ──这远低于林当时六十四岁的年龄。这一判断似乎被我所接触到的不少蒙古人所证实。调查人员还在九个死者中唯一一个女性的手提包里发现了一包避孕药。林的妻子叶群那时已五十岁,应该已经过了生育孩子的年龄。更奇怪的是,表明莫斯科官方对世界看法的《大苏维埃百科全书》(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的1973年版对林彪只列了出生日期,并且注明了他于1973年被中国共产党驱逐。然而,试图填补这一事实空缺的最吸引人的尝试是在1983年。《阴谋与毛的继承人的谋杀》(The Conspiracy and Murder of Mao's Heir)一书作者是姚明乐(Yao Ming-le),这是作者的假名,且出版者也只说他是个"中国公民"。书中说毛通过林的盟友发现林的企图,于是他设了一个圈套,在1971年9月12日他的北京郊外别墅邀请林彪及夫人赴宴。有周恩来陪同的盛宴上,有用四百八十二年前的明朝酒泡过的美味的东北虎虎腱。但当这对夫妇驱车离开时,毛的警卫部队用导弹炸毁了汽车,当时就杀死了林彪和叶群。是他们的儿子乘机逃离并摔死在蒙古。事实上,林立果的空军身份证是大火中仅剩下的证明文件,他在死者之中从未遭到怀疑。
  我的调查解决了核心的秘密:林彪和叶群事实上死于飞机之上。三叉戟飞机上的确凿证据是很难获得的。蒙古曾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调查这次飞机失事,但是该国的保密法规定此报告到2008年才可公布。但是读过或帮助整理过那份文件的人说它只会使研究者们失望,文件中未提及林彪。尽管收集到的蒙古目击者们的陈述是很肤浅的。蒙古调查组和来自乌兰巴托中国大使馆的四名代表,在将尸体分别放入棺材埋进坟墓之前,只是做了外部检查。但是我从两个渠道得知一个苏联专家组曾经飞来蒙古掘出过尸体。我明白确切的答案一定藏在莫斯科。
  去年8月,我到了俄罗斯首都。凭着一个名字、一张照片,我寻找到在1971年底被派往蒙古的主要的苏联病理学家托米林(Vitali Vasilievich Tomilin)教授,他是现在已经不存在的前莫斯科第三医学研究所的头头,现在在一家地方太平间作顾问。他短小壮实,长着白发和一双明亮的蓝眼睛。他对我的到来感到奇怪,但还是同意会见。是的,他曾经受雇于克格勃去过蒙古,他负责飞机上尸体的验尸工作。结果是什么呢?这还需要有克格勃的同意。他曾签了一份恪守秘密的证书,并保证正式公布这一结果之前不会泄露秘密。
  当时,我已经得到了必要的许可。托米林突然变得谨慎起来了。很快我就明白了真正的障碍是:扎格沃斯丁(Zagvozdin)将军,一个退休了的克格勃调查者,也是去蒙古调查组的成员之一。但最后,扎格沃斯丁终于开恩。这个克格勃侦探说他和托米林的发现只有四个人知道,另两个人是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与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调查结果从未对外公布。
  扎格沃斯丁说,为确认他们的资料完全正确,调查组曾两次挖出尸体。在抵达蒙古之时,他们对三叉戟飞机上的成员是何人并无成见。理由是:苏联分析家们说在那个飞机失事期间有三十八个主要中国官员消失。调查者们的第一次调查推迟到10月中旬,因为他们搜集了四大皮箱的有关失踪领导人的资料。
  "死人不会说话,"扎格沃斯丁说:"死者的头盖骨上并没有写着死者的名字与身份,你必须有他们活着时的照片,然后把微笑的人与腐烂的尸体做比较。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一重大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我很幸运,因为我认出了他们:林彪和他的妻子,"托米林说:
  "我变得非常熟悉他们,两人嘴里有不少金牙。我们量了尸体的长度,与他们活着的身高和年龄正好吻合。"
  俄国人是如何确认出他们所挖出的尸体的呢?托米林从办公室保险柜里拿出一叠纸,每张纸上都有莫斯科最高机密实验室中工作的各方位的照片。他骄傲地说:
  "我只从耳垂的形状就可以判断出(林彪的身份),或只比较牙齿记录,或只用其生前照片比照其头盖骨。但是这三点检验的结论是一致的,再加上其身高、年龄与战时的伤痕。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好的结果了。"俄国人把两个看上去年龄最大的尸体的头颅带回莫斯科检验。托米林说头盖骨可能还存在克格勃的地下室里。
  当然,使辨认工作能进展得较为顺利一点,是因为林彪曾有三年时间(1938~1941年)在苏联治疗战伤。林的全面的医疗记录使他们两人很快就确认了他们确实是面对着林彪的遗骨。托米林递给我一张他拍的林彪的头盖骨顶部的原始照片以及这位元帅在世时的稀有的免冠照片。林彪头上的伤处与所发现的头盖骨凹陷几乎完全重合。
  在叶群这一方面,因为她在苏联待的时间较短,俄国人只有很少的医疗记录。即使如此,尸体的耳垂形状与苏联牙科记录也与调查者的求证相符合。"我们很幸运,收集到了所有的牙齿,"扎格沃斯说,"我们在棺材里寻找并且全部找到了它们。"
  为了完成他们的调查,俄国人在11月初又去了一次蒙古。这次主要目的是检查林彪肺里是否有肺结核的标记。苏联人找到了此病的证据:肺上一块硬化成石头一样的东西──与苏联医疗记录里的一张X光片完全相符。此时,林彪的棺材里仅装着第一次开棺时余留的尸骨。但是托米林还是找到了肺结核的证据。他说" 我们找到了它,就在右肺的同一处。"对尸体没有什么好再探索的了。苏联人走后,蒙古当局决定将遗体归还中国。但是中国人要两具无头、而且已经被肢解的尸体有什么用呢?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蒙古病理学家桑加德日(chinkhorloogiyn Sanjaadorj)告诉我腐烂的遗体被卡车运到托尔戈特(Tolgoit),一个离乌兰巴托不远的地方秘密火化了。骨灰被放入小袋中交给中国大使馆,现在应该是在中国了。
  回到莫斯科后,托米林和扎格沃斯丁很努力地研究他们所找到的骨头。当一年后他们结束这项调查时,他们以自己发现而捍卫他们的名誉。扎格沃斯丁说:"通常,调查人员不在自己的报告上签名,但是我太激动了,以致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托米林也一起签了名。"
  正如许多人所猜测的,林彪会不会是先被刺杀,而后他的尸体被放到飞机上当成叛徒再来个自杀飞行而烧毁?扎格沃斯丁和托米林否定了林彪和叶群死于飞机坠毁前的可能性。托米林说他检查了尸体有无子弹或刺伤以表明死者事先遇害。"在一开始就排除了(死者事先遇害),尸体上所有伤痕都是来自飞机坠毁。"
  蒙古弹道学专家莫尤(Turiyn Moyu)与病理学家祖奈(Gendensambuugiyn Zuunai)也没有在尸体上发现任何子弹的痕迹。但是祖奈在确认尸体身分上进展不顺。他目前是国会的议员,他可能是罹难者尸体太显年轻以致不可能是林彪的传闻的主要来源。"那九人的尸体已经辨认不出了," 祖奈回忆说,"不可能说出哪一个人究竟是谁。"然而,他说:"大致的判断,我们无法证实任何一个人的年龄超过五十岁。"
  祖奈的错误可能由于他缺乏经验。他一年前刚刚毕业,并未检查过多少飞机失事罹难者的遗体。而且,他只对尸体做了外部检查。中国大使许文益在飞机坠毁两天后造访了失事地点。他在1988年写的回忆录里说,牙齿记录表明尸体是林彪和叶群。事实上,蒙古人说,直到五周后苏联克格勃调查组抵达前,没有人做过任何牙齿记录的对比。
  另一个重要的难解之谜是──飞机为什么会坠毁──这并不容易解决。据许(文益)说,中国专家认为缺少燃油是"飞机突然降落的主要原因"。扎格沃斯丁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苏联专家确认飞机可能已经飞到了据乌兰巴托西北五百多公里西伯利亚的城市伊尔库茨克。
  中国分析家们用飞机的高度与飞行时间计算出三叉戟坠落时飞机上只有2.5吨燃油──足够再飞行二十分钟。飞机在最后的U形转弯向回飞之前,他们把飞行路线描述为飞机一直向北飞,从中国到贝尔赫(Bekh)。正如高度计算一样,这只是一种猜测。这种推断显然是错误的。
  9月13日凌晨1点多,蒙古东部肯特省(Khentiy)保安司令奥特贡加(Osoriyn Otgonjargal)离开达代尔(Dadal)假日营地舞厅。这个小城处于小山地带,在苏蒙边境南五十公里,据说是这一国家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当奥特贡加和他兄弟去卫生间时,他们突然听见头上有像摩托车的声音。"我对我兄弟说:'多奇怪,飞机的声音这么大。'"虽然云层使他们看不清飞机,这位保安司令确认飞机是向北飞。第二天早晨,他的假期突然中止,他被派往西南200公里外飞机坠毁地点。
  扎格沃斯丁证实了飞机转向南飞之前,飞到了距苏蒙边境几公里处。"它为何转弯,对任何人都是个谜,"他说。援引苏联航空观察员的报告,这位前克格勃将军说没有证据表明那架三叉戟曾试图与苏联、蒙古机场联系。"我们只在飞机坠毁后才听说那架飞机,那时已经没有危险了。"即使这样,他指出这架三叉戟有可能飞向空军战略基地赤塔──而不是伊尔库茨克,就像一般估计的那样,甚至中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一架大型的,且相对较慢的飞机怎么可能避开雷达的侦测而如此接近苏联具有最敏感设备的军事基地呢?
  莫罗扎姆茨(Demshigiyn Molomjamts)已经任蒙古政治局成员三十年之久,反驳了扎格沃斯丁的说法。在那时,乌兰巴托的第二号人物是国家代理元首,而总统泽登巴尔在莫斯科与黑海过他的每年两个月的假期。莫罗扎姆茨在蒙古首都告诉我:"我们最先发现飞机时并非是其正穿越我们的国境,而是它已经飞越了我国领土,它向苏联人表示:'让我们进入。'但是苏联人拒绝了。我们得知如果此飞机继续飞行,它将被击落。这就是飞机当时为什么会掉头转弯。" 莫罗扎姆茨说,飞机坠毁几个月后,在一次与一位资深苏联军官的偶然的聊天中得知了这个资讯。
  飞机有可能是被导弹击中吗?这可以解释丹吉德玛和索若尔看到三叉戟坠落时机上的火焰。三国的官员皆否认了这种可能。另一解释是发动机可能出了故障。那架三叉戟上三台发动机都在飞机尾部。
  飞行员是否曾试图使飞机着陆?扎格沃斯丁与许文益都说可能并非如此。许写道:"减速板与其他减速装置在飞机减速降落时并未使用。"许写到:扎格沃斯丁说苏联飞行专家估计三叉戟撞地的时候,接近其巡航速度每小时五百五十公里。最终真相可能要到相关档案材料解密,特别是赤塔空防部队的档案公布后,才有可能揭开。如果飞行员当时减低飞机速度,安全着陆的可能性相对来说会大一些,因为该处大部分是宽阔平坦的盆地。
  为什么林彪会登上这架在劫难逃的飞机呢?今天的中国仍坚持其政治性的指控,即林彪被指犯有多项罪行,最严重的是林曾三次试图杀害毛泽东──这是在林彪死后才公布的。林彪元帅是如何渡过他关键的最后一天仍然是个谜。张宁与另一个见证人提供了重要的证言。
  众所周知,1970年中期后,毛泽东与林彪之间关系不断恶化,毛怀疑他的第二号人物在他自己的职位上图谋不轨。然而当毛剪除林彪的权力基础时,这位生病的元帅一点反应都没有。在北戴河,"林彪不读书不看报,"张宁回忆说,"他经常枯坐在那里,或者查查医书和字典,为他自己开药方。"因为怕痢疾,他只吃素食,如煮熟的卷心菜和用热水泡过的馒头。
  9月13日前一天下午,一丝欢乐打破了抑郁的气氛,当时林的全家聚在一起知悉林彪的女儿林豆豆和张清霖定婚的消息。林立果为此出人意料地在晚上9点从北京飞回北戴河,他送给姐姐一些花作为礼物。但是,快乐很快就消散了,林立果也从首都带回了坏消息:叶群在政治局中的地位下降,预示着林彪将会是下一个。
  这天正是周日晚上,为消除紧张感,随从人员与一些林家成员聚在一起看电影。林彪宁愿在他自己的屋里休息。看电影的人并不轻松。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放映间。叶群看来像是紧张情绪的催化剂。她告诉家庭成员准备第二天早上7点南飞广州。晚10点左右,她和丈夫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谈话,内容被林豆豆布置的警卫员听到了。叶群告诉林彪必须离开北戴河,要不就去广州,要不就去香港。林彪几乎流泪地对她说:"即使我不得不死,我也不会跑。这样,我至少还是个爱国者。"
  林豆豆得知这些谈话的内容后,冲到驻在别墅外的8341警卫部队。这一部队是专门负责高层领导的安全。她告诉警卫们说她的母亲可能要绑架她的父亲。据张宁说,林豆豆试图打电话给北京的周恩来,但只找到8341部队的副头头,她要求对她父亲加以保护。
  大约晚11点,周恩来给叶群打电话,讲了长达半小时。他们谈话的具体内容还不清楚,虽然北京说周恩来已经知道叶群叛逃的计划,并且试图阻止林彪的座机起飞,当时那架飞机就停留在附近的山海关机场待命。事实上,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内,林彪别墅外的8341部队几乎没采取什么行动来阻止林的离开──随后有的只是林的妻子与儿子的匆忙部署。
  打完电话后,叶群要求全家收拾东西立刻离开。根据张宁和其他消息来源说,林彪对此没有任何表示。他早已按时吃了安眠药入睡。叶群和林立果直冲进他的房间把他叫醒,他们对林彪说:"快点,有人要来抓你!"他当时昏睡无力,需要有人帮助穿好衣服。叶群去到张宁处。张宁回忆说:"叶群进来时外衣是披着的,她的帽子也没戴正。"林立果此时要求停止放电影,说:"所有人必须离开。"这时已过午夜。
  当林立果得知机场已经关闭时,他马上怀疑到他的姐姐,神情大怒。他拿着枪,脸上的表情"凶残"。然而,叶群想要带上林豆豆和她的未婚夫一起走。"如果[林彪]问起来,我们没法向首长交代。"
  在张宁收拾完之前,林豆豆走进她的房间让她吃了安眠药。"你先睡觉吧,我会来告诉你何时出发。"林豆豆等张宁吃完药后才离开。当张宁开始入睡时,林立果拿着枪走进屋里,张宁回忆说,"我看到月光下他的影子,他看了一会儿,然后突然转身,跑了出去。"此后,张宁再未参与任何行动,只是后来从别的工作人员那里知道了详情。
  外面,一场追逐正在进行。从别墅出来只有一条狭窄的下坡路,林豆豆又一次试图让部队堵住路阻止林彪被带去机场。她的未婚夫也参与了行动,但是他被告知部队正在等北京的命令。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组成一层薄薄的人墙。一位工作人员事后告诉张宁,他看到林彪被胡乱地架出他的房间。"林彪看上去昏睡未醒,神志不清,由叶群和林立果扶着。"张宁说,"他当时并非神志清醒。"
  林彪被架上他的防弹红旗轿车。当车子驶向山海关机场时,负责阻挡的队伍散开了。一人向车轮开枪没有打中。当车子抵达机场时,第二拨战士受命围住三叉戟飞机,当他们看到林彪从车中出来时同样也让开了路。
  叶群的司机穆忠文(Mo Zhongwen)对张宁描述了追赶现场的情景,"没有时间安放汽车登机舷梯,所以机上人员抛下软(绳)梯,他们从飞机前面登机。林彪还是身软无力,大杨(他的私人司机)用肩膀扛起他,叶群把他拉上去。"穆还看到了很重要的情况:"加油车还在跑道前,但是飞机已经加满了油。"
  他说,"似乎不像[周恩来传达的]文件上说的。飞机已经被妥善地加好了油。"穆的说法如果是真的,就会支持克格勃的判断:缺少燃料并非是飞机最终坠毁的主要原因。这位司机从未怀疑过林彪和他的妻子、儿子都在飞机上。他说"我看到他们全登机了"。
  飞机起飞后,先向东南飞──那是台湾的方向。一些工作人员看到了飞机的飞行路线,这些警卫人员被留在林彪的别墅里。但是二十分钟内,它飞回了。"
  飞机在山海关机场上空绕了几个圈子,但是未着陆。"张宁回忆说这是一些工作人员告诉她的,"无人知道周恩来已经下命令关闭中国所有的机场,没有飞机可以起飞或降落。飞机起飞后,山海关机场所有灯光全部关闭,机场上黑洞洞一片。"最后,三叉戟飞机在天上画了一个巨大的问号离去,"然后,它飞向北方,再也没有回来。" 张宁说。
  林彪的不光彩的离去不太像是要叛逃苏联的样子。事实上,这些保卫元帅的警卫部队受到的约束的和无效反应似乎指向了另一种可能性。是不是北京高层的某个人看着林彪出走丝毫都不感到遗憾吗?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一
  
    夕阳如血,大如轮。
  
    狼烟未熄,枪声零落,红旗已经飘上围场上空。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攻打隆化。
  
    踩着黄沙、衰草和齿状的钢铁碎片,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程子华同热河省军区司令员段苏权,漫步走来。长征时,这两位将领一个手负伤,一个脚负伤,被人玩笑为“手足之情。”
  
    “仗越打越大,地方部队要不断转入野战军。”程子华瓮声瓮气说:“热河另组织一个野战司令部,黄永胜当司令,你去当政委。”
  
    段苏权脚步聚停,迅速瞄了一眼程子华。
  
    “不行,我不行。”段苏权摇头。
  
    “你怎么不行?”
  
    段苏权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一尊日本山炮,炮口对着如血如轮的夕阳,象要将它轰落,却又一声不响。
  
    “孤山未能全歼敌人,隆化伤亡大,没有攻进隆化城。看来黄永胜也不是永胜。”程子华笑笑,“他喜欢甩手当家,你喜欢事事亲躬,我看你们正好配对。”
  
    “……我不会打牌,”段苏权吭哧,“也不会玩……”
  
    “要打仗,不是要玩牌。”
  
    “我了解永胜……缺一样不好搭档。”段苏权从鼻子里喃喃:“再说……”
  
    “说呀,你就是不痛快。”
  
    “他是击鼓冲锋,鸣金玩妓。”
  
    “噢?”程子华叫了一嗓。
  
    段苏权憨然一笑,不再言声。
  
    “噢,”程子华忽有所悟,“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你不怕打仗,就怕不打仗?”
  
    “不打仗,他要是玩女人我管得了?”
  
    “嗯,嗯,”程子华不住地捏下巴,“林总不吃不喝不吸烟也不玩,我不信他就能容得……”话没讲完,程子华转了口:“那就再说吧。”
  
    铁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林彪率领的“四野”执行得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尤以第七项注意“不调戏妇女”执行得严厉,不慎出格就要拿命抵。立过大功的一位战斗英雄不慎出格,谁说情也不行,枪毙。一名基层干部与女房东通奸,虽是双方情愿,又有全村百姓求情,还是拖走毙掉。三名战士想强奸一个女人,尽管那女人是留用的日本人,尽管未遂,尽管三名战士都不满十八岁,仍然不能幸免,统统拉出去枪毙。
  
    “要决战东北呢,我救不了他们。”林彪脸色苍白,沙哑着嗓子对几名高级将领说:“不开活口,再遇这种事,少数意志薄弱者有贼心也没贼胆儿;开了活口,我们就会失去群众失去战斗力。我们就会失去胜利失去东北。”
  
    程子华在院子里散步,他散步有时要摇晃肩膀,摇晃双臂,摇晃整个身体,这是运动。
  
    他脑子也在运动,嘴里偶尔念念有词。
  
    下午要见林彪,跟林彪说事不能有废话,所以要准备。
  
    他已经见过三次林彪了,就为了坚持一个意见,给八纵换将,推荐段苏权替代黄永胜任司令员。
  
    第一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整天打牌跳舞,不干工作。”
  
    林彪说:“辽西三战三捷,八纵从地方部队上来不久,黄永胜当司令,半个月歼敌1万6千多人,打得不错。”
  
    第二次见林彪,他说:“黄永胜太霸道,什么都得他说了算。可部队里许多具体工作他又不管,他又要说了算,不许别人管……”
  
    林彪说:“不要搞山头,要团结,要能容人。无‘度’不丈夫;不是毒,是度量。”
  
    第三次见林彪,他不得不说出不愿说的话:“黄永胜在生活作风上实在糟糕,用林总的话讲,他是有‘贼心’也有‘贼胆儿’,影响很不好……”他举了例子。林彪平平静静地听完,平平静静地说:“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个故事。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刘邦又问:‘那么你能将多少兵?’韩信说:‘多多益善。’刘邦没有发火,反而笑了,说‘你既然这么大本事,怎么被我捉来阶下,供我驱使了?’韩信不慌不忙说:‘陛下不善将兵,却比韩信善于将将呢,所以我被捉到了阶下……’”
  
    程子华半响无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林彪用这句话送走了程子华。
  
    林彪面无表情地在屋里踱步,一边听程子华谈意见。
  
    知情人都奇怪,林彪见了他喜爱的将领和老部下,总是没什么说;对他不喜欢的将领,反而再忙也要耐着性子听完意见。
  
    上午,秘书见林彪精神很好,进来报告:“黄永胜来了,要跟林总汇报。”林彪目光不离军用地图,摆摆手:“告诉他,我要睡觉。”
  
    下午,秘书见林彪精神不好,满面疲惫,小声报告:“程子华又来了,跟他说你休息了?”林彪目光离开军用地图,两手搓搓脸说:“叫他来,我精神还好。”
  
    据“四野”一些老人讲,部队日常管理教育都是罗荣桓负责,林彪不大管,林彪只是一门心思琢磨打仗。他很少与干部谈话,只有冀察热辽的干部例外。
  
    因为他对冀察热辽分局及军区有意见,对其领导人也有意见,他们对东北的许多看法不一致。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意见不一致才要多听。”
  
    “永胜同志确有不少长处。”程子华尽量客观地说看法:“善于捕捉战机,强毅果敢过人,会打巧仗也能咬牙打硬仗,六次负伤,足够顽强。”
  
    他停顿片刻,望林彪。
  
    林彪静气过人,听见和没听见一个样,脚步一直是匀速运动。
  
    “但他有个要命的短处:贪享乐好斗狠。他喜欢以己之长凌人,不喜欢别人触其短处。发展下去,对党、对军队、对他个人,我怕都会不利。”
  
    林彪继续踱他的步。
  
    “苏权同志的特点是忠诚老实,原则性强,组织纪律性强,从不胡来。”
  
    林彪还是踱他的步。
  
    程子华看不出态度,只好讲下去:“他和永胜恰恰相反,凡事谦以待人,谨言慎行。但也能打仗,长征时就是师政委;红军时期、抗战时期都打过漂亮仗。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地方工作都搞过,比较全面。”
  
    “讲这么多就不叫特点。”林彪立住脚,终于说话了:“讲特点只能讲一个。”
  
    “这个……”程子华沉吟再三,“忍辱负重。”
  
    “根据呢?”林彪重新踱步。
  
    “任弼时同志讲的。”
  
    林彪不语,还是匀速踱步。
  
    “长征时,他任独立师政委,负重伤被留下,沦为乞丐。靠讨饭活下来,又找回部队。受审查没怨言,职务安排低了没怨言……”
  
    “他自己对来八纵是什么态度?”林彪在桌子对面坐下,这是接近表态了。
  
    “他……”程子华略显尴尬,只能实话实说:“不大愿意。”
  
    林彪认真看一眼程子华,极轻微地点点头:“好吧,我和荣桓同志谈一下。”
  
    高级军事会议要开始了,黄永胜仍然留在林彪房间,胸脯扇个不停。
  
    “程子华、李运昌他们搞鬼,安插人!”黄永胜见没了别人,咬着牙根发泄,“段苏权是冀察热辽的人!”
  
    林彪平平淡淡地说:“苏权同志来谈过了,他不想去八纵。”
  
    “他是装样子!”
  
    “他说他对冀热察比较熟悉,那里条件也艰苦,他的长处是能吃苦,想留在那里干。”
  
    黄永胜怔怔地睁大眼睛,半天没有眨。
  
    林彪起身朝外走:“就这么定了,给你另安排。”
  
    “段苏权替我当司令,”黄永胜跟在林彪身后走,余愤难消:“我打的仗他替得了吗?”
  
    林彪在门口回头:“他打的仗你替得了吗?”
  
    黄永胜又是一怔。从井冈山打到东北,林彪从来没说过什么仗他打不了;他也从来不曾在战场上给林彪丢脸。
  
    “你能忍辱负重吗?”林彪再问一句,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二
  
    候鸟使劲扇动羽翅,扑打硝烟弥漫的空气,撵过一片片庄严缓慢飘移的乌云,匆匆慌慌向南飞去。
  
    一阵凄凉的鹤唳从九天落下。段苏权陡地收缰,战马嘶叫着缓下步子。
  
    他的心有些难受。抬眼间,目光里流出惆怅。
  
    9月12日,国共双方在黑土地上的大决战正式揭幕。根据林彪的命令,他率八纵3万6千指战员,从八面城出发,昼伏夜行,渡辽河,穿草原,过沙漠,9天行程1000里,进抵北宁线中段。气还没喘一口,命令又到,连夜强行军120里,渡大凌河,突然包围葛文碑、大薛屯之敌,截断了锦州和义县两敌间的联系。
  
    林彪曾讲过:“打锦州必先得义县。”
  
    包围刚形成,林彪电令已到:八纵3个师,九纵两个师,三纵1个师,总计6个师的兵力,由八纵统一指挥,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
  
    接命令后,段苏权采取了战役截断与战术包围相结合的部署:以九纵两个师阻援,并防敌南逃锦州;以三纵1个师做总预备队,以八纵3个师分别攻歼大薛屯和葛文碑之敌。
  
    这场战斗,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这样记述:
  
    “绝难预料到在24日阴雨之夜,解放军八、九两个纵队以强大兵力从西北和东南两方奔袭而来,对锦北的纵深阵地,乘隙擒毁,当头一棒,给(锦州)守军以莫大的打击。
  
    “25日当夜,在锦州通义县公路两旁葛文碑一带警戒阵地上的部队,也同时遭到自东北方向来的强大解放军的夜袭,发生混战,不能退脱。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时过40年国民党将领还记得八纵。因为锦州之战是由八纵攻打葛文碑而“大战序幕,遂从此开端”。
  
    可惜,林彪“疏忽”了八纵。这一仗,他始终是只说九纵,不提八纵。
  
    段苏权心里不舒服。若换了黄永胜会骂娘,他不会骂。此后几十年他什么也没讲。
  
    攻占葛文碑、大薛屯后,段苏权奉林彪命令,又率八纵攻歼大、小紫荆山,北大营,八家子,被服厂,东大梁等高地和据点之敌,战十余场,受两次通报批评。这两次通报批评影响之大,直到40年后,作家张正隆写辽沈战役,老人们的回忆都忘不了。
  
    打锦州前出了三个问题。一个战略上的,两个战术上的。
  
    后两个问题都出在八纵。
  
    一个是没有及时封锁西面机场,让沈阳之敌投下两个团的援兵,任务也让九纵抢去了。
  
    电报是参谋长黄鹄显发的。两个机场,一个能用,一个不能用,封锁哪个,对于这位当年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长,是不必再发个电报请示一下的……
  
    9月30日,毛泽东致电“林罗刘”,表扬九纵控制了机场,“毁机五架”。同时批评八纵贻误战机,指出:“大军作战,军令应加强。”
  
    毛泽东都有话了,八纵压力很大。
  
    八纵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毛泽东批评电报转发到团,让各团党委立即讨论表态,坚决打好下一仗。
  
    这边正攒着劲儿准备雪耻,那边又把小紫荆山丢了。
  
    10月9日夜,二十三师六十八团副团长韩枫,率三营打下小紫荆山后,麻痹大意,下山吃饭去了。担任警戒防御的八连,连长也下山去了。下半夜,敌人突然一个反击,把阵地又夺了回去。
  
    南京《中央日报》迅速作出反应:《锦州国军反击克紫荆山》。
  
    ……
  
    八纵这下子更吃不住劲了。
  
    政委邱会作火速赶到六十八团。当年八纵的老人说,邱会作有水平,有派头……讲明天拂晓后两小时,必须把小紫荆山再夺回来。然后当场宣布,将六十八团团长和副团长撤职,八连连长枪毙。说这次先杀“两条腿的”,下次再出事就杀“四条腿的”(指骑马的)……
  
    邱会作就在六十八团等着,夺回小紫荆山才走……
  
    两个通报,毛泽东也讲了话,又枪毙一个连长,全军无不震悚警惕。大决战中,有这么一笔,其作用不亚于几次最精彩的战场总动员。
  
    优秀的统帅都明白应该有这么一笔。
  
    不过,段苏权除了压力和沉痛感,又隐隐游动着一丝委屈。
  
    大战之中,许多部队或大或小都发生过一些具体失误,林彪抓住八纵暂时失守小紫荆山,警醒全军,段苏权直到40年后仍是心服口服无异议。可是攻占机场呢?
  
    锦州有两个机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西。“东野”的电令是:攻占机场,阻敌援锦。
  
    电令没有讲哪个机场,但敌人空降援兵的是西面机场,稍有头脑的指挥员也会判定应是攻占西面的机场才能“阻敌援锦”。
  
    但是,八纵在东面,九纵在西面,若是攻占西面的机场,八纵就必须在敌人阵地前做180度转向运动,并且要奔袭几十里,越过九纵驻地去作战,这又不符合起码的用兵之道。
  
    为此,段苏权才生出疑惑,由参谋长回电请示:锦州有东、西两个机场,打哪个?
  
    “东野”回电:攻占西面的机场。
  
    段苏权接电,立刻派1个师,准备穿越九纵防区去打西面的机场。部队尚未行动,又接电令:改派九纵攻占西面的机场。
  
    那么,是林彪电令不清还是派兵有误,如果不能责备林彪,那就只能说段苏权无能了。
  
    现在,锦州外围已经扫清,总攻阶段马上要开始。段苏权心事重重地去见林彪。
  
    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
  
    林彪脸色苍白。他用脑过度,又很少见阳光。他已经连续几天不出门,不离军用地图,没完没了地看,没完没了地想。
  
    在他脑子里转动的有军事,有政治,有地理也有历史,更有敌我双方的各个将领……
  
    然而,无论怎样转动总是摆不脱那团阴影──四平攻坚战。
  
    1947年5月13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全国战场上率先转入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反攻。打山城镇、草市,克东丰、辽源,占梅河口、大石桥,又连下通化、安东、本溪诸城。可是,四平攻坚,部队受挫。
  
    从6月14日总攻开始,四平城便失去了昼夜之分──白日浓烟滚滚,天冥如翳;黑夜火光冲天,闪耀如昼。连续13天枪炮轰鸣,天地摆簸,直打得血肉横飞,尸盈全城!国民党兵用钢铁和血肉一步一步地抗击,民主联军用钢铁和血肉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攻夺。其酷烈程度,堪称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最。
  
    千万战士打聋了耳朵,打红了眼。22日,我一纵伤亡惨重失去攻击力撤出战斗,六纵又全部投入攻击。最后将守军压至城东北隅,苦战久攻不得下。29日,国民党援兵逼迫而来,30日拂晓,民主联军不得不撤出战斗,撤出这座血城……
  
    1年又3个月过去了,阴影始终不曾消逝。若将锦州打成四平,那后果便不堪设想。
  
    于是,林彪又想起段苏权,并且用力磨了磨牙。锦州机场没有及时攻占,使沈阳之敌空运来两个团的援兵。根据四平攻坚的经验,敌人是逐屋逐墙争夺。两个团能守多少房屋?驱逐争夺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难怪林彪要齿寒又齿痒。
  
    但是,林彪不会大吼大骂,更不会气急败坏。他只是盯着地图没完没了地想,直要想出一个透亮。
  
    他想起刘伯承讲过的话:打仗有个吃肉和啃骨头的关系。啃骨头,仗打得硬;牺牲大,俘虏少。吃肉,仗打得痛快;牺牲少,俘虏缴获多。
  
    他想到国民党将领董其武讲过的话:“共产党打胜仗是因为有人愿意啃骨头。国民党打仗不行,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都想吃肉,没人啃骨头。”
  
    有人说,若没有李先念啃骨头,以成千上万的牺牲去牵制敌人,就不会有粟裕的七战七捷。他们是团结战斗的整体。
  
    共产党团结一心,但也不是个个都喜欢啃骨头。比如黄永胜和段苏权,黄永胜吃肉大概比段苏权胃口好。但啃骨头,黄永胜决没有段苏权那份忍耐性和好牙口。
  
    看孩儿先看娘。段苏权是聂荣臻的老部下。对于聂荣臻,毛泽东曾评论说:“老实,能忍耐。”
  
    段苏权也老实,段苏权也能忍耐。
  
    大战之中,各部队都会出现疏漏和问题。有的部队大意,被敌人一个反击,打退几里地,还被抓去八九百名俘虏。同段苏权的八纵暂时丢失小紫荆山相比,那问题显然更严重。但林彪一声没吱。
  
    通报批评并不是最终目的,枪毙个别指战员也不是目的。既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那就要有灵活性,要有选择。
  
    吃柿子要选软的,通报批评要选硬的。不是硬的听不得批评,而是听了批评精神仍然硬而不倒。
  
    段苏权能忍辱负重,忍辱负重就是一种硬。选择段苏权任八纵司令,林彪就想到了这一条,正好“派上用场”。
  
    如此想下去,林彪脸色开始缓和,心情也有转变:这个段苏权还有可爱之处。
  
    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有用场。攻锦之战,毕竟还需要一个啃骨头的。
  
    林彪望着地图吁了口气,嘴里念念有词:“空降两个团,多两根骨头叫他啃……”
  
    刚被“示众”过的段苏权,心情郁郁地在林彪面前坐下来。
  
    “吃豆。”林彪将布口袋里的炒黄豆倒一些在桌子上。
  
    “吃茶。”林彪亲自将茶水杯推到段苏权面前,并且极稀罕地幽默一句:“你们茶陵人,不喝茶,吃茶。”
  
    真怪,段苏权本来郁郁的心情,忽然热起来。那是一种带了酸滞的热。
  
    “把你示众了,知道为什么?”林彪淡淡地问。
  
    “小紫荆山没打好,应该受到批评警告。”
  
    “将兵,将将,都有斩首示众。我不是警告你,是警告他们──示众,那11个纵队。”
  
    段苏权望定林彪,眼神表明他还在慢慢吃透精神。
  
    “两个通报,你们还有两面锦旗。小紫荆山出现疏漏,大紫荆山出了英雄。七十团一营三连,顶住了大炮飞机,顶住敌人4次强攻,毙敌过百,获‘顽强守备’锦旗。七十团七连,连长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突入北大营,前仆后继,直插敌核心阵地,歼敌过百,又获‘顽强歼敌’锦旗一面。对吧?”
  
    段苏权嘴角抽动一下,眼圈忽然湿润了。林总了解八纵,即便1个连队打的仗他都清楚。这比任何安慰话都更能让人得到安慰。
  
    “二十四师攻占东大梁,伤亡1000多?”
  
    “1100多人。”
  
    “人民忘不了他们,八纵打得英勇。战后要在东大梁修一座烈士纪念碑。”
  
    “林总……”段苏权激动地立起来。
  
    林彪用手势叫段苏权坐下,仍是那平静的声音:“大决战,战战都要协同作战。一仗下来,总有人争谁打的。争什么?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你不争,这好。”
  
    段苏权不但心里热,脸上也微微烧起来。想起攻歼大薛屯、葛文碑之敌,自己还曾生过委屈感。唉,惭愧啊!
  
    “弼时同志和子华同志都曾对我讲过,你的特点是忍辱负重。现在,我也这么看。”
  
    林彪没说一句安慰话,段苏权却不但受到了最大的安慰,而且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还有什么安慰话能比了解和信任更有力量呢?
  
    “锦州之役,马上要开始总攻阶段。南北对攻,我们集中了5个纵队零1个师。只有你们八纵,既没有并进的部队也没有对进的部队,独立由城东向西攻击。这样安排的意图你明白吗?”
  
    “感谢林总的信任!”段苏权一跃而起,挺身立正。
  
    “记住,你们纵队的任务是牵制敌人。”林彪永远是一副冷峻的面孔,特别是谈到战争,不会给任何笑脸。“你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你们完成的任务就越好。”
  
    “是!我明白。”
  
    “炮纵全部集中于南北两面,攻坚没有炮不行。我已命令一纵炮团配属你们八纵作战。”
  
    “坚决完成任务!”
  
    段苏权回到纵队司令部时,已是精神振奋,信心百倍,斗志激昂。
  
    他提出的口号是:宁啃硬骨头,把助攻任务当主攻任务来完成。
  
    这一仗,段苏权实现了林彪的作战意图。八纵以攻锦州的六分之一兵力进攻和牵制了守敌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及主要炮火。
  
    原国民党第六兵团中将司令官卢浚泉写的回忆文章称:“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其主力指向东面……”
  
    东面是八纵进攻方向,敌人40年后仍然以为是“主力”。
  
    原国民党九十三军中将军长盛家兴的回忆文章说:“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发动总攻……这时,四面枪炮声激烈,解放军进攻的信号弹,满天飞舞,多指向车站,知已难以行动,困待天明,遂为解放军第八纵队所俘。”
  
    然而,实际战斗经过却不象国民党将领所写那么简单。
  
    炮弹爆炸的烟柱冲天而起,锦州城东尘烟弥空,火海一片。13点15分,炮声刚落,令人热血沸腾的冲锋号便吹响了。
  
    八纵的指战员跃出战壕,在山呼海啸的喊杀声中,一波接一波,大潮一般涌向城区。
  
    可是,突破口两侧暗堡的火力及工事内复活的火力忽然吼响了,将踊跃奔腾的八纵战士一排又一排地打倒,割韭菜一般;同时,敌纵深处的炮火也猛烈开火了,炮弹密如冰雹地砸在八纵战士的冲锋道路上。那200多米长的冲锋地带立刻变成血与火的世界──到处是爆炸的火光,到处是飞舞燃烧的钢铁,到处是烈士沸腾的鲜血……
  
    纵队指挥所内,紧张、热烈、嘈杂,甚至是……混乱。
  
    报告战况和下达命令的喊声在指挥所里不停地震响、回荡。
  
    “报告,一纵炮兵团还未按时赶到!”
  
    “把我们自己的大小炮全集中起来轰击突破口!”段苏权瞪起眼睛下令。
  
    “报告,敌人炮火都朝我们集中过来,一营冲锋受挫!”
  
    “好啊,好啊!”段苏权大声说:“告诉指战员,我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的任务就越好!马上组织力量作第二次冲击!……”
  
    “段司令,林总签发的战况通报。”
  
    段苏权从参谋手中接过通报,目光飞快地掠过字里行间。
  
    突然,他心里咯噔一下,目光怔怔地定住不动:现各纵队都已突入城内,正在向纵深攻击前进,只有八纵进展迟缓,至今尚未突破……
  
    指挥所里响起愤愤的议论声:
  
    “他们5个纵队零1个师,又是并进又是对进,我们独挡一面,能一样吗?”
  
    “把炮纵配给咱们试试,还不知谁先突破呢!”
  
    “不是说让咱们吸引的敌人越多,挨的炮弹越多,完成任务就越好吗?怎么又批评咱们进展迟缓了……”
  
    “你们胡议论什么?”段苏权忽然警醒过来,他明白部下这种情绪将带来什么后果。更重要的是他想起了林彪同他的谈话。他坚信林彪了解八纵,了解他段苏权,也坚信林彪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将兵,将将,都须有“斩首示众”。这又是“示众”,不仅是督励八纵,更是为了督励全体攻城部队。他少有地瞪起眼,慷慨激昂地说:“通报错了吗?牵制更多敌人就可以成为进展迟缓的理由?那是借口!”
  
    这时,报告又接连而来:由于一纵炮兵团未赶到,缺乏炮兵火力的有效支援,担负突击任务的二十二师六十六团一营,多次冲击,伤亡严重,未能奏效。
  
    纵队领导紧急研究后,段苏权严厉下令:“集中纵队火炮,将炮兵阵地前推,抵近射击;部队组织爆破组,在炮火掩护下实施连续爆破,要不惜一切代价突进去!”
  
    不久,火线上又响起连天的爆炸声和山呼海啸的喊杀声,突击部队如狂风一般卷向突破口……
  
    19点15分,部队突破成功。
  
    23点,八纵7个团全部突入城内,与敌展开逐街逐堡争夺战,并攻占了“东北剿总锦州前进指挥所”。
  
    15日17时,战斗结束。八纵共歼敌万余名,其中俘敌7000千多。
  
    段苏权和大多数指挥员一样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中,都一样发出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林彪的两道浓眉完全舒展开了。他的目光从锦州移向辽西时,不但坚定自信,而且洋溢出轻松和喜悦。
  
    “他们垮了。”林彪声音不高,是说给对面的罗荣桓听,“如果晚些攻占机场,叫沈阳再空降三四个师到锦州,我们也打了。”
  
    “他们是垮了。”罗荣桓点点头,“去年他们在四平,每堵墙每间屋都要死守。现在不行了。”
  
    林彪的食指在地图上按一下,仿佛辽西那十万大军无须用拳头,只须用指头就可以象摁蚂蚁一样将其摁死。他发觉开始把敌人估计高了,为了锦州机场空降来两个团的援军,他就紧张过好一阵子,通报了八纵。现在他心里有了谱,“再空降三四师,我们也打了”。比较攻坚战来说,运动战才是他的强项。从井冈山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平型关大捷到四保临江、三下江南……他是运动战的专家。
  
    “辽西是一场运动战。”林彪平平静静地说:“廖耀湘完了。”
  
    他朝地图望最后一眼,直起身体下达了一连串的命令。他给八纵的命令是:以急行军插到大虎山以南,堵截廖兵团,而后向北突击围歼……
  
    八纵经两天急行军,挺进辽西,参加了辽沈战役的第二阶段──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会战。
  
    辽西会战,八纵起了堪称“勺子”的特殊作用。在大虎山以南的作战中,八纵经过12小时激战,粉碎蒋介石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建立南撤营口屏障的企图;在六间房,八纵迎头兜住廖兵团,反复拚杀,竟日激战,截断了敌人南撤营口的退路。这场战斗,八纵光是抬伤员就用了两个营的兵力,可想战斗之惨烈。
  
    八纵象勺子一样兜住廖耀湘兵团,才使全歼敌人的作战计划得以实现。
  
    可是,林彪无论是给中央的电报还是给部队的战报,都说廖兵团是被我辽南独立二师在台安附近阻击拦截住了。以后一直以讹传讹:1962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如是说;1987年6月在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的展览方案如是说;直到1991年的影视作品及资料片《大决战》等仍然如是说。
  
    究竟是谁堵住了廖耀湘兵团南逃营口的去路?恐怕知情者的当事人都对“军史”和历史巨片表现了不够尊重。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说:
  
    “当时我向部队指出,行动要迅速,要以最快的行军速度到达指定地点,遇小股敌人不恋战,要首先截断敌人,不让逃出。对已突围出去的敌人可以不管,留给后续部队……
  
    “10月25日上午7时,八纵二十三师到达六间房地区,当即令六十七团占领六间房,六十八团占领后六间房,六十九团占领东西赵家窝堡……
  
    “8点多钟,晨雾弥漫,我前哨班发现敌多路蜂拥而来。我六十七团在敌进到我阵地前几十米时,突然开火,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审问战俘和查阅其所带文件、地图得知,当面之敌系郑庭芨指挥的第四十九军一0五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在他后面的是新三军,第七十一军……
  
    廖耀湘本人所写回忆文章说:
  
    “首先,向营口撤退之路在大虎山以南被截断了(八纵二十二师位于大虎山以南),10月25日,第四十九军从半拉门地区出发……在通过大虎山以南地区被解放军包围……退营口之路被关闭了。”
  
    廖耀湘所言大虎山以南地区是哪里?第四十九军军长郑庭芨在回忆文章中说:
  
    “25日拂晓,我在半拉门仍然命令第四十九军依计划向营口前进,不料部队刚刚前进不到10华里地区,第一0五师的一个步兵团在六间房以南被解放军包围,失去联络。”
  
    1984年11月10日,郑庭芨给段苏权的信中说:“第八纵队在六间房战斗的胜利,使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向营口撤退计划完全失败……”
  
    那么,被军史和历史巨片所肯定几十年的“史实”,即堵住廖耀湘兵团的辽南独立二师这个时候在哪儿呢?该师师长左叶1988年7月所写回忆文章中这样讲:“10月25日中午,‘总部’代表苏静同志对我说:‘我们不能再等了。敌人昨天占了营口,今天廖耀湘肯定南逃。你师于三点半出发,目标是大虎山以东地区。’“苏静同志布置任务之后,一直等到独立二师从盘山出发,确信情况不会再有变化才登车返回‘野司’。”
  
    就是说,10月25日上午8点,八纵在六间房堵住廖兵团时,辽南独立二师不在交战的六间房,也不在林彪及军史所言台安,而是在遥远的盘山。
  
    25日中午,八纵已打退敌人7次冲击,辽南独立二师才决定向大虎山以东地区行动。
  
    25日下午3时,八纵二十三师六十七团付出重大代价,六十八团、六十九团相继投入战斗,伤员多得“用了两个营的兵力来抬”。而这时的辽南独立二师正集合队伍,又过半小时才“从盘山出发”。
  
    退一步讲,就算辽南独立二师从盘山赶到台安,台安还在六间房以南20多里,怎么能是廖耀湘兵团“被独立二师和随后赶来的八纵阻截”住呢?
  
    辽沈战役的亲历者,无论敌方我方,都证实八纵不是“随后”赶来,而是首先赶到,并阻截了廖耀湘兵团。
  
    某些“史书”和“影视片”,或不提八纵,或将八纵说成“随后”赶来投入战斗,这种误会,林彪是始作俑者。
  
    因为八纵的司令员“是冀察热辽”的人。
  
    当年段苏权却没想到这种误会的“历史意义”。他拿着“辽南独立第二师在台安截住廖兵团”的战报,只是觉得有点对不起六间房战斗中死伤的数千名指战员。
  
    可是,他马上又想到林彪讲的话,自己安慰自己:什么你打的我打的,都是人民解放军打的么……
  
    不过,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感慨:在林总指挥下作战真痛快!
  
    胜利不一定都痛快。
  
    26日凌晨,林彪下令“四野”全线出击,将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围歼于辽西的几十个“窝棚”内。敌人垮了,兵败如山倒,你只管追,只管杀,只管抓。但也不是没有危险和牺牲。
  
    这种危险,八纵的两位老人回忆略有不同。一本书中,八纵政委邱会作是这样回忆:
  
    “在辽河西岸一个村子,我们纵队部让敌人冲散了。枪象炒豆样响,身边就跟着整个警卫班。我和参谋长黄鹄显被冲在一块儿。他枪打得好,抓过警卫员的卡宾枪,打倒几个冲上来的敌人。我乘机跳出窗户去找部队,正碰上七纵一股部队,是听到枪声跑来的。我说:‘我是八纵政委,你们现在听我指挥,任务是保护我们──马上去找司令员他们,必须给我找到!’”
  
    八纵司令员段苏权是这样回忆:
  
    “围歼廖耀湘兵团是在运动中进行的,不象有些书和影片描绘的那样‘分割包围’,始终是在运动中追逐、逃跑;包围、突围;反复纠缠扭打,直至把敌人吃光。
  
    “敌人始终不曾建起什么阵地,一股股地四处逃散。敌人乱了,我们也‘乱’,敌人象潮水一样溃散,我们象潮水一样扑打;哪里枪声紧密就朝哪里冲,这边打得没了声息,马上又朝另一个枪响的地方扑去。辽西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没了前线后线之分。我们的司令部就在这弹雨炮火之中,在潮水一样涌来涌去的敌我双方的士兵群中。
  
    “我们八纵司令部的具体位置是在前尖岗子村。激烈而又混乱的战斗中,敌人的五大主力之一,新编二十二师的六十五团冲进了前尖岗子村。我身边没有部队,只有一个警卫连。枪打响后,邱会作跑了,跑了五里地,跑到后尖岗子去了。我在仓促中,组织司令部全体人员,参谋、译电员、甚至伙夫都拿起了武器,利用村子的土墙进行抵抗。
  
    “困兽犹斗,何况又是急于奔命的‘王牌’,仗打得十分惨烈。这张‘王牌’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和大虎山以南的战斗中,已经被我们八纵消灭过半,气势上早被我们压倒。所以,尽管他们人多,尽管我们都是机关人员,仍然打垮了他们。纵队参谋长黄鹄显这样的高级干部,也抓着卡宾枪象士兵一样战斗,亲手击毙了几名冲进来的的敌人。
  
    “事后,罗荣桓曾对我讲:苏权同志,你在前尖岗子还当了一下‘连长’,打得很勇敢么……”
  三
  
    茫茫雪原跳动着望不到头的狗皮帽子,刺刀闪烁出望不到头的寒光。
  
    百万大军的脚步踏得山摇地动,在他们的前方是山海关、北平,是黄河、长江……
  
    黄永胜红光满面,兴冲冲跨入挡有棉布帘的屋门。
  
    “林总,我来了!”他立正敬礼,神采飞扬。
  
    “嗯。”林彪还是那副平淡的面孔,那个平淡的声音,伸出一只手,与黄永胜一握便抽回来,示意他坐下。
  
    黄永胜仰面望林彪,两眼不眨:就是这副平淡的面孔,这个平淡的声音,覆手之间便歼灭了国民党47万精兵,从根本上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东北成为共产党军队的战略大后方。现在他统帅了12个步兵纵队,17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和30万地方部队,是真正的百万大军。现在他就要率领这百万大军转战关内各战场,这支力量简直是没有谁能够阻挡。
  
    “林总,”黄永胜见林彪深思着迟迟不开口,激情难捺地说:“这次入关,单是咱们‘四野’一家也能跟蒋介石一争天下,彻底打垮他!”
  
    林彪既不夸他豪迈,也不骂他狂妄,就象没听见一样,平平淡淡宣布他思考后的决定:“你回八纵,还任司令员。”
  
    黄永胜又是一阵激动,马上又转为疑惑,小心翼翼探询:“那段苏权呢?”
  
    “入关后,大仗不会少,但一次会比一次好打。兵败如山倒,蒋介石元气丧尽,我们放开脚追就行。”林彪仍然沿着自己的思路讲,不理睬黄永胜的疑问,“平津会有一仗,估计动嘴要比动手多,然后就可以过江了。”
  
    黄永胜两眼闪闪发亮,仿佛林彪在他面前施过魔法一般,突然展现出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可是,他还是忘不掉心中的疑惑:“我回八纵,段苏权去哪儿?”
  
    林彪皱了皱眉,勉强接过黄永胜的话题:“他是冀热察的人,程子华推荐的,进关不合适,还是留在东北好。”
  
    “段苏权要是闹意见呢?他跟任弼时、罗荣桓也很熟……”
  
    “他不象你,”林彪直到这时才看一眼黄永胜,“他不是一触即跳,他是忍辱负重。”
  
    黄永胜有些红了。
  
    但是他也笑了。
  
    程子华汇报完工作,绕山绕水地问林彪:“苏权同志还好吧?”
  
    话问得不明确,林彪回答得也模糊:“弱一些。”
  
    程子华微微蹙一下眉毛,说:“苏权来时,八纵3万6千人,武器很差,现在发展到6万人,武器精良……”
  
    林彪淡淡地说:“四野12个纵队,都发展到五六万人,武器精良,关内没有哪支部队能比。”他瞟一眼程子华,“我们来东北晚,没有接收到日本人的武器。开始武器都很差。现在精良是从国民党那里缴来的。”
  
    程子华听出弦外音,忍住了,继续说:“八纵牺牲5千,歼敌6万,立大功以上功臣3451人,命名12个英雄单位,6个英雄个人。我看苏权同志不弱。”
  
    林彪难得一笑:“那要看和谁比。四野牺牲6万,歼敌47万。英雄功臣不计其数。牵头羊来也变成虎。”
  
    程子华明白无法挽回,便问:“黄永胜回八纵,段苏权怎么办?”
  
    “他自己早说过,不愿来八纵,愿意留冀热察工作。”
  
    “怎么安排?”
  
    “留东北军区作战处当处长。”
  
    “怎么?降一大截子!”
  
    “打一个锦州就三次通报,如果打北平南京会怎么样?”林彪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交程子华:“你自己看,毛主席都讲了话。”
  
    程子华看着材料,心里明白有冤枉却硬是说不出一句话。
  
    林彪送客,口气变柔和:“要是另有合适干部,你再给我推荐么。”
  
    “没有,没有,暂时没有。”程子华忙不迭说了三个没有,告辞林彪。
  
    3个月后,罗荣桓同段苏权谈话:“你的问题是作风不泼辣,不善于坚持己见。但你为人忠厚,工作积极,作战勇敢。八纵受通报批评不能由你个人负责,纵队其他领导对你在军事上帮助不大。现在战争主要是讲组织,做做参谋工作对你是有好处的。但在分配工作上是不妥当的。”这次谈话之后,段苏权由作战处处长恢复原级别,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有人将此事报告林彪,林彪说:“我同意的。”
  
    据说,林彪对他的一员爱将讲:“苏权是个老实人,我不是要处分他,我是处分冀察热辽。”
  
    1955年,段苏权被授予少将军衔。授衔那天,站在他周围的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团长;在他的前排,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行列中,有几位是他当年指挥下的师长;再前排,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行列中,站着当年与他同样担任纵队司令的的一大批神采飞扬的将军。
  
    肖文玖将军小声说:“老段,你该站前边去,向前走两排。”段苏权淡淡一笑:“组织上叫我站这里我就站这里。”
  
    漆远渥将军说:“老段,这一个花你还扛它作什么?”段苏权仍是淡淡一笑:“组织上给的我怎么不扛?”
  
    皮定钧将军说:“老段,才让你任个战略教研室副主任,你还干个啥?”段苏权还是淡淡一笑:“这是组织上决定的,我服从。”
  
    “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揪军内一小撮”。
  
    抗战时,曾与黄永胜搭档的王平上将被关押。有人说:“段苏权也不能放,他在东北夺过黄总长的权。”
  
    黄永胜摇头:“那是程子华,不是段苏权。不要动他了,那是个老实人。”
  
    “九大”结束后,有人说到段苏权,想“动动他”。
  
    邱会作说:“九大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咱们八纵就出了10个。”
  
    丁盛说:“苏权同志也是咱们八纵老人了,他没当中央委员。”
  
    吴法宪说:“他才授个少将,是低了,可是他从来没跟老帅们讲,这样的人不要再搞他了。”
  
    段苏权自己也对聂荣臻谈到这件事:“聂帅,我们1个八纵,出了10名中央委员。”
  
    “有这种事?”聂荣臻始而惊讶,继而皱眉,最后深思着说:“1个纵队,撤1名司令员,出10个中央委员,这样搞就是山头主义,很危险……不行,我得讲话,我向中央反映……”
  
    “九.一三”事件后,程子华对段苏权讲:
  
    “在东北我说什么了?”他无限感慨地叹一声:“唉,早听我一句也许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林彪将将,术有余,少……”
  
    少了点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
  
    黑色奔驰车在北京二环路上一个劲超越。
  
    秘书李杰回过头:“段政委看了《大决战》有意见……”
  
    “拍得挺好么,建国以来少有。”权延赤仰坐在宽敞的后座椅上揉太阳穴。
  
    “主要是为八纵不平。”
  
    “大决战,不能只看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等会你听段政委给你讲。老头子看完电影就让我给总政杨白冰主任打电话,还写信,要求组织‘四野’和冀察热辽的老人讨论……”
  
    天色暗了,工作人员开灯,端上切好的西瓜。
  
    权延赤合上笔记本,挠挠刚剃过的青幽幽的光头皮:“段叔叔还有什么补充吗?”
  
    “这些资料、电报,你都可以看。中央命令林彪派部队占营口,高岗和伍修权也建议,林不听。伍修权写的回忆录有这一段。程子华、李运昌都谈过写过许多东西,你缺什么可以再联系。”
  
    “别的没什么,我只是担心部分内容牵扯到军史……我只能说明这是一家之言。”
  
    “是历史,一家之言也是历史;不是历史,众家之言也不是历史。”
  
    “就这样吧,我‘消化’两天再写。”
  
    段苏权两手抖抖地将一牙西瓜递给权延赤,看着他吃,自己并不吃,底气不足地小声说:“我老了,身体不行了……过去没讲过,现在想说。八纵在东北牺牲5千多,不讲讲,不好见他们……”
  
  ────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