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营养食品:三人行之二——悲情辛弃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0:33:49

三人行之二——悲情辛弃疾

(2008-10-11 12:53:42)转载 标签:

旅游

分类: 散文

 

 

若不是郁孤台,我不会重游赣州;若不是辛弃疾,我亦不会流连于风光旖旎的赣江边。

山是有灵魂的,水也是。万物皆有魂。郁孤台的魂魄在于悲情的辛弃疾。

一条长长的石阶,松柏掩映,绿意葱茏。拾阶而上,一尊高大的塑像立于半山腰,辛弃疾忧戚的面容便跃入你的眼帘。他身披战袍,手握刀鞘,裸露的宝刀寒光凛凛,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是一个连做梦都在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战士,一个时刻把祖国放在心尖上,日夜梦求收复大好河山,铁骨铮铮的汉子。此刻他登高远眺,眉头紧锁,飘拂的长须宛若一面飘扬的旗帜,昭示一个不屈的灵魂。

看着塑像底座“辛弃疾”三个字,我沉思着、玩味着。这个名字,冥冥之中,是不是暗示了他多舛的命运——艰辛、被弃、郁郁难平?中原沦陷始终是他的心头的痛,是他的心病啊。他用尽一生的力气,也没有把这个“疾”丢弃。没有人知道他血管里奔涌的热血,他那颗沸腾的爱国之心。这个山东大汉本无意做诗填词,最终却以一个杰出的词人让后世景仰。这是命运跟他开的玩笑。他天生就是手持大刀长矛,驰骋沙场奋勇杀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到死都是“心如铁”的男儿。这样一个热血男儿,当他终于加入正规军,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收复失地,却失去了钢刀利剑,手中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有人说他太爱国、爱百姓、爱朝廷了,时刻摆出一副冲锋陷阵的架势,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在成为南宋子民后的40年里,一心报国的他却有20年被闲置,而在其断断续续被任用的总共20年里,他竟有37次被频繁调动!

老天如此薄待他,只是他的心肠始终不变。他登高远眺,仰天长叹,“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只有以笔为剑,饱蘸心血,一笔一划,抒写一腔郁悒之情。看这一首《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春,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他路过造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于是提笔写下这首词,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去年春天,我也曾站在郁孤台上,登楼远眺,暮色苍茫,江水生烟。在辛词里翻飞啼叫的鹧鸪飞走了,再听不见“行不得也哥哥”的愁苦之声。我依然感到郁闷。郁孤台外的桃花开得那么艳,给人凄美的感觉。三月的风猛烈地吹,将我的长发扯成一团。思绪如风,想象着当年辛弃疾是如何将满腹愁闷化为笔墨,诉诸笔端。他哪里是在写词,分明是用自己整个生命在呐喊,在倾诉,在呼号,在哭泣……被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填充着,我仿佛触摸到诗人遥远的悲情的灵魂。

徜徉在郁孤台上,风和日丽,赣江水沐浴着金秋祥和的光辉。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诗人若地下有灵,是不是可以松开紧锁的眉头,开颜一笑?

青山无语,时光如江水,哗哗哗地流走。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