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全天候防冻呼吸阀:作家萧军评价毛泽东为人:诚朴 人性纯厚 客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30:37

本文摘自《人民政协报》 2011年5月19日 第6版 作者:毛应民 原题为:毛泽东和延安文艺界人士的交往  

原编者按: 5月23日 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许多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为抗日救国,也陆续来到延安。他们赞美延安“没有暴力的统治,没有政治的腐化,没有中世纪的黑暗,没有令人难于提防的恐怖,没有监视光明行动的阴影”。中国共产党热烈地欢迎他们的到来,希望他们早日担负起抗战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担子。他们在艰苦的革命道路上得到磨炼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或多或少地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作风,以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来对待新的环境和人民群众,不但唱不出赞歌,甚至是牢骚、哀叹、怨愤、懊悔满腹。毛泽东非常关心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与一些文艺界人士或书信交往,或分别邀请他们到自己的住地,向他们了解文艺界的动态,征求他们对党的文艺工作的意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等等。他带头与文艺界人士交朋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轶闻佳话,至今仍给人以教益和启发。  

关心他们  

毛泽东对延安文艺界人士谦逊有礼,非常尊重。茅盾、萧三、萧军等人来延安,毛泽东不顾公务繁忙,亲自到他们的住处看望。对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没马借马,要书借书,连家属得病也亲自问候;对文艺工作者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他都给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对于文艺工作者思想和创作上产生的缺点,他又开诚布公,循循善诱,真诚地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改正缺点。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他总是认真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当时29岁的作家舒群,提出不能胜任《解放日报》副刊主编,他说:“一个编者也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始能胜任。可是在我们,又多半是作家兼任编者,那就难上加难。”毛泽东对他说:要找这么完全的人,这么有能力的人,你给我介绍一位。难道没有这么一个人,综合性的副刊就不办了吗?全能的人,现在没有,将来也不能有。你编文艺副刊,文艺副刊是个点,也是个面。因为你是搞文学的,所以文学是你的点,文艺是你的面。你也要由点到面嘛。你编的综合性副刊,文艺是你的点,社会科学就是面了。都是先点后面,从点到面嘛!先文学的点和文艺的面;先文艺的点,后社会科学的面而反过来又会促进点,使点深化。只要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提高,由点到面,你就一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经过一番交谈,舒群愉快地接受了工作。  

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文协驻会作家。因为对作家之间和“文协”组织内部诸多问题有意见,一直没有解决,1941年7月,萧军经过慎重考虑,主动要求面见毛泽东。 7月18日 午后,胡乔木派人送信来,通知萧军即刻到杨家岭,毛泽东约见。他们谈到了鲁迅和延安鲁迅研究会工作计划、边区的“三三制”政权建设、民主监督政府等,这种开放的情怀和开明的态度,极大地鼓舞着萧军。  

然后,萧军主动介绍自己再进延安一年多的生活和工作感受,以及在“文协”的情况,得到毛泽东的同情和理解。萧军觉得自己在毛泽东这里终于找到了一个中共党内可以沟通交流的人:“毛的为人使我起了好感,诚朴,人性纯厚,客观。”此次会晤,从午后开始持续到晚饭后,萧军才回到住处。 8月2日 毛泽东又致信萧军说:“两次来信都阅悉,要的书已付上。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身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萧军一口气诵读下来,继而感到难以言状的佩服、温暖和熨帖。之后,他应约来到毛泽东住处,两人又推心置腹交换了许多意见。萧军针对文艺界现状,提出党方面要制定文艺政策,否则争论不休,没有标准,难明是非。毛泽东很赞赏这个意见,并希望他留在延安,为抗战文艺多做工作。毛泽东真挚的感情、坦诚的态度再一次深深打动了萧军的心,最后,萧军取消了离开延安的计划。  

和他们平等地交流  

毛泽东博览群书,尤其喜读历史书籍,爱好诗词,而延安文艺界人士大多数是从国统区来的知识分子,他们舞文弄墨,兴味无穷。共同的兴趣,成为毛泽东和他们相互交往的桥梁。毛泽东与诗人加同学萧三意气相投、交往甚多。1939年萧三到延安后,毛泽东曾与萧三畅谈20年前他们两人一起在渤海大沽口看大海时的情景。  

在谈到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时,毛泽东说:“《聊斋志异》是封建主义的一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但不反对一夫数妻(妾),赞美女人的小脚。主张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能明讲,即借鬼神说教。作者写恋爱又都是很艺术的,鬼狐都会作诗……”又说:“《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鲁迅把它归入‘怪异小说’,是他在没有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说法,是搞错了。”“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他泡一大壶茶,坐在集市上人群中间,请人们给他讲自己知道的流行的鬼、狐故事。然后回去加工。不然,他哪能写出四百几十个鬼与狐狸精来呢?”  

萧三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在国外搞文学是‘卖独行市’(湖南土话,即单干),写过几首诗,人们就称我为诗人,其实很惭愧……我写东西很迟缓,难成,不能‘下笔千言’。”毛泽东插话说:“下笔千言的,有时离题万里。”几天后,当萧三把自己的诗作送给毛泽东看。他略看了几首,比较喜欢旧体诗,说《梅花》那首写得好。放下,说慢慢看,又开起玩笑:“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  

毛泽东通过诗词的形式以文会友,并在诗词中表达自己的文艺思想。丁玲初到延安时毛泽东曾多次与她谈李白,谈李商隐,谈韩愈,谈宋词,谈古典小说。丁玲后来回忆道:“有几次都是一边谈,一边用毛笔随手抄几首他自己作的词,或者他喜欢的词……有几首却给了我,至今还在我这里。他把《娄山关》那首词抄给我时,还问我印象怎么样?我虽觉得写得雄伟有力,却一下说不清,只说:‘苍山似海,残阳如血’是一幅多么好的图画啊!”  

此后,丁玲便以红军女战士的身份随军去前线,接触了许多红军战士,以及彭德怀、左权、贺龙等著名红军将领。在戎马倥偬中写下了《速写彭德怀》、《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南下军中一页日记》、《到前线去》等。丁玲在前线收到了由红一方面军转交的毛泽东《临江仙·赠丁玲》词电文,词云:“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弄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 文 小姐,今日武将军。”从那以后,丁玲即以革命战士的姿态出现在陕甘宁边区的文坛上,思想和创作逐渐起了变化。  

毛泽东以他特有的诙谐幽默缩短了和文艺界人士的距离。1942年,毛泽东为《解放日报》拟定征稿办法。随后,中央办公厅按名单发出毛泽东的宴请通知。柯仲平、舒群和博古结伴而行。毛泽东一见面就说:“诸公驾到,非常感谢。今在枣园摆宴,必有所求。”他宣读一遍《〈解放日报〉第四版征稿办法》及其具体内容。“俗话说,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吃亏只这一回,但不许哪个口上抹石灰。办好党报人人有责,党内同志人人有责,责无旁贷。我想,诸位专家、学者必然乐于为第四版负责,当仁不让,有求必应,全力以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席话,说得大家放声大笑,笑声中大家的拘谨也一扫而去。  

1943年秋,毛泽东邀请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到枣园一见。他们三个结伴而去时,毛泽东握手后说:“请来‘三贤’,有两位‘美髯公’,一位‘佘太君’。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驱,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像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文艺工作者就在毛泽东的幽默风趣中得到了信任和理解。  

倾听他们的意见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萧军考虑到自己秉性耿直、谈锋甚露,为避免在会上因意见不同再次发生同志之间的争执,打算到三边去体验生活,等开完会再回来。毛泽东理解当时萧军的心情,但不赞成此举。他对有思想、敢提意见、态度认真的作家不到会是非常惋惜的。因此,他多次找萧军谈话,劝他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场讨论,想方设法让他畅所欲言、尽抒己见。 1942年4月5日 ,在给萧军的信中说:“我希望你迟一回再出巡,以便商量一个重要问题,未知你意如何?”  

13日,又去信说:“前日我们所谈关于文艺方针诸问题,拟请代搜集各家意见,如有所得,祈随时示知为盼!”萧军完成这些任务后仍想起程。27日,毛泽东再次致信挽留:“萧军同志:准备本星期六开会,请你再等一下出发,开完你可以走了,会前我还想同你谈一下,不知你有暇否?我派马来接你。”自 1941年7月18日 ,至 1942年5月29日 ,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萧军日记记载自己与毛泽东直接交往13次。萧军与毛泽东的交往所产生的最大结果,是促成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经毛泽东多次做工作,萧军留下来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在自由发言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为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作准备,毛泽东或书信、或面谈,广泛地与文艺界人士如周扬、艾青、罗烽、刘白羽、欧阳山、草明等商讨关于文艺理论的多方面的问题,征求他们对文艺的意见。对此,刘白羽在回顾自己所走的创作道路时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毛泽东曾经三次找我谈话……对我阐述了为工农兵服务与深入工农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路线,使我恍如登到高峰之巅,眼望辽阔大地,一切一目了然。”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邀集鲁艺文学系和戏剧系的几位党员教师何其芳、严文井、周立波、曹葆华、姚时晓等到杨家岭交换对文艺工作的意见。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后。在座谈会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针对大家的思想、高屋建瓴地对文艺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作了精辟的论证,给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正确的必走的创作道路。  

鼓励他们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和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之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热烈响应号召,纷纷深入工厂、农村、部队,给文艺创作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使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了文艺作品描写和歌颂的主要对象。1944年,丁玲、欧阳山参加了陕甘宁边区合作会议后,分别写出人物特写《田保霖》和《活在新社会》。这两篇文章发表后,毛泽东当即给丁玲、欧阳山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  

毛泽东希望文艺工作者投身到群众中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投身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对于作家、艺术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任何成绩和进展,他都给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1945年,萧三参加边区参议会及劳模大会后,根据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了一篇关于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的文章,题目叫做《第一步》。  

文章认为动员和组织文艺工作者参加边区的各种大的集会,能够促进作家接近工农兵群众,有利于相互了解,建立起感情和友谊,达到作家与工农兵群众的初步集合。但“这一切,都还是第一步,只是初步地接近了工农兵大众,只是初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情绪、要求,还远说不上已经全面地和深入地知道了他们的一切。”  

因此,走了第一步之后,还有第二步、第三步,这就是“深入到农村、工厂、部队、机关中去,到劳动和模范工作者所住和所工作的地方去,和他们共同生活一个时候,和他们发生更亲密的关系,从各方面去观察他们,然后再写他们。”尽管如此,文章认为“第一步”毕竟是可贵的,他是作家深入生活的开始,应当引起重视。这篇文章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扬,发表两天后,他即致信萧三说:“你的《第一步》,写得很好……文章诚实、恳切,生动有力。”他还特别提到要关照几位党的负责同志,不要忘记让延安文艺工作者多参加一些英模会议和各种群众性集会,为文艺工作者走“第一步”创造条件。  

毛泽东读了萧三的一本诗稿后,写信给他说:“大作看了,感觉在战斗,现在需要战斗的作品,现在的作品,现在的生活也全部是战斗,盼望你更多作些。”毛泽东的这一类鼓励,还体现在他给欧阳山尊、朱丹、成荫的信中。1942年冬,他们从前方回到延安总结工作,演出了《晋察冀的乡情》、《荒村之夜》、《虎列拉》、《求雨》等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剧目。这是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后,延安戏剧舞台上出现的新气象,毛泽东当即写信给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他说:“你们的剧我以为是好的,延安及边区正需要看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