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公章必须中文吗:守望中医文化,重建精神家园,张其成 文章 - 中华讲师网特聘讲师 提供张其成联系方式,张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31:24
守望中医文化,重建精神家园(张其成)   发布时间:2009-5-7 15:37:39                       阅读次数:1359 次     评论次数:0 次

     “自然界的地震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地震,是心灵的地震。自然界的地震之后,家园可以重建,但是一个缺失了文化支撑的民族,是一个迷惘的民族,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甚至是一个难以为继的民族,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守望住自己的文化家园”。

  近日,有幸采访了中医文化研究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博士生导 师张其成教授,以上是张教授初见到我时对我说的一番话,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张教授长期以来活跃在国学和中医药文化领域,对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造诣。张教授就笔者的提问,对中医药文化对中医发展的意义以及目前中医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精辟深入的阐述,发人深省。

  问: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扬中医药文化,请您谈谈中医药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传播中医药文化对中医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张教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是阴阳中和的文化,反映的是阴阳哲学,至于后来的五行八卦等等都是阴阳的反映,是一个道理。从阴阳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儒道两家中,还应该加上医家。因为儒家体现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崇阴、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重于“阴”;中医学则位于其中,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收儒道两家之核心精髓。所以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中医文化就是——“和”,这一点是儒道两家的共同点,中医是典型的“和”文化。我们首先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是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我在新浪“网上大讲堂”曾做过一次讲座,提出中医“三个代表”的命题,即: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东方科学的代表,是健康医学的代表。

  问:中医的“三个代表”?听起来有点儿抽象,请您为我们解释一下它的具体内涵?

  张教授:我们知道,中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是多学科交叉汇集提升的综合,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唯一保存至今并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活化石”,对人们的卫生保健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要的是,古代天文、历法中很多失传的东西有赖于《黄帝内经》保存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播中医就是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认为中医足以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关于中医是东方科学的代表,我是这样认为的。东方和西方两大科学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表述形式、思维模式、评价方法和学术标准,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难以相互“沟通”的。如果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体系笼统地都归为一种大而全的“科学”,则是非常狭隘的,这不仅不利于人们对不同科学体系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很容易造成“混乱”,甚至还会不合理、不公正地把处于“强势”的科学体系作为标准去评判其他科学体系。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将东西方不同的科学体系进行区分,分别称为“西方科学”和“东方科学”。而在东方科学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提出“天人相应”,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是符合人体生命实质的。中医将治病与治人融洽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巧妙结合,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具有东方特色科学范式的典型。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人类思维宝库。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是东方科学的代表,取消中医论是西方科学一元论的霸权思想的表现,是对人类科学发展历程的偏见和无知。

  谈到中医是健康医学的代表,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有中医是健康医学?难道当今占主流地位的西医学就不是健康医学吗?我必须说清楚的是这个提法是从医学模式这个角度说的。现代西医主要采用疾病医学模式,采用对抗性治疗方法,其结果,往往是病毒、病菌被杀死了,人的内在环境也破坏了,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自愈能力也减弱了,经过长期的实践,疾病医学的弊端已越来越多地显示出来。而健康医学则是以提高人的自我治愈能力、激发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为目的,重视预防、重视整体治疗和个性化治疗,而这一切是中医学几千年来一直提倡和重视的。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与近年来西方医学中强调为每一个病人找到最适合药物的药物遗传学不谋而合;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也对应着西医近年来高度重视的各种疗法的综合协同。故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我们都会发现中医与健康医学理念的不谋而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故我认为中医是健康医学的代表。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对当代医学发展的启示作用和独特贡献,并使之发扬光大。

  问:作为我个人,是非常热爱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上您又全面解释了中医的自身优势,非常精辟,具有说服力。但为什么依然有少数国人不理解甚至反对中医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说是否中医的发展走入了什么误区呢?

  张教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发展误区。近年来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西方科学文化的强烈的冲击,尤其是何祚庥院士近日还在继续炮轰中医:“中医90%是糟粕,10%是精华!”造成了中医界乃至社会各界对中医学的科学性问题产生了怀疑,年轻中医信心不足,老中医忧心忡忡。我认为当今的首要问题就是要突破固有思维方式的框框,突破西方科学文化的包围圈,走出对生命、对中医的认知误区,从而理清中医发展思路。

  问:请您详细谈谈目前中医药事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或者说阻碍中医发展的误区是什么?

  张教授:其核心在于认知的误区,首先,很多人认为:只有搞清楚物质结构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医药学应加强“实质”的研究。认为中医必须具有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实验检验,也就是具有客观性、定量化、可重复性。由于受到这种思路的影响,多年来中医科研课题主要关注于寻找中医药学的“物质基础”上,如各种“实质”研究——五脏、经络以及证的实质研究,还有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中医药学无论是名词术语还是临床方法,都很难找到“物质基础”。于是陷入了一个悖论:那就是以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实证实验方法既能证实中医概念的科学性,又能证实中医概念的非科学性。从而陷入中医科学研究二律背反的学术怪圈。因为中医从一开始就不是探讨物质结构的科学,它走的是功能、关系的路子。

  中医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层面:“形”“气”“神”。“形”就是形体,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解剖”,这是有物质基础的。“气”的层面就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是一种功能关系。“神”的层面包括“心神”“神明”,是无形的,与人的潜意识有关。这三个层面中,中医最重视“气”与“神”,最轻视“形”。这和西医恰恰相反。在“气”和“神”的层面是难以找到物质结构的,但它恰恰是中医的精华,是中医的特色。所以中医要发展,千万不能丢掉这些精华。目前哲学界出现了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的学派,科学界也出现了非基因决定论:即在特定的生理过程中存在着基因与环境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基因的表达可因环境变化发生构像变化,基因的同样序列可能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不同蛋白质。故我们在认识中医学的时候一定要突破物质决定论、基因决定论,重视关系实在,重视功能作用,走功能关系与物质结构并重的发展之路。

第二个认知误区,是一些人认为只有找到共性的、客观的规律才能揭示生命的秘密,中医临床很多不可重复,主观性、随机性太强。不同的医生能开出不同的处方,具有不可重复性,个性化太强,很难客观化、标准化。因而要用现代科学的要求,寻找其共性规律,要开展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研究。甚至有人认为中医的偏方、药方,治疗的是个案,不具普遍性。科学研究的是普遍规律、一般和共性,所以得出中医不科学的结论。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懂科学哲学的表现。所谓共性与个性是一对矛盾,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受共性的制约,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我把共性与个性比喻成一棵树,共性是整棵树,个性好比树叶、树枝。每片树叶、每根树枝都反映整体的信息。共性是重要的,但个性是基础,同样重要。因为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

  与西医对抗性治疗思维不同,中医主要是调和性治疗思维。西医的治疗目的是杀灭病毒、病菌,中医则是激发、调动人体自我修复、自我治愈、自我调节的能力。杀灭、对抗需要的是“硬实力”,是物质实体,这种力量和物质实体———药物当然是相同的、共性的。而调节、自愈需要的是“软实力”,是功能关系,所以可以用多种方法,比如针灸、砭石、汤药、导引,药物当中,不同的辨证思路,往往开出不同的处方,但却能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取得相同的疗效。这是因为都能达到激发人体自愈能力的目的。从哲学上来讲,中医崇尚个性,但也不放弃对共性的探求。故面对中医,一定要突破西医之对抗性治疗的模式束缚,重视调节自愈治疗,重视个性化治疗,重视不同学说流派,走调节自愈、个性与共性并重的发展之路。

第三是,有些人认为只有提高中医的临床技术,才能促进中医的发展,伦理道德与医疗技术相比是次要的,中医人文色彩太重,应当予以抛弃。我们都知道,中医的临床实践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目前不少医院在重视西医诊疗技术的同时,忽视中医人文精神、忽视伦理道德修养。中医德术并重、德业双修的优秀传统被轻视、被遗失。而中医的临床是无法脱离中国人文传统文化的,从德与术的关系来看,德以术显,术以德彰。德术并重、以德为先,是中医一大特色。综观历代大医,无不具有利民悯世的情怀与美德。以“德”促“术”,通过提高中医药工作者医德水平,使中医药工作者能够自发地产生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对患者之病痛犹如己生,这样无形中能够促使中医药人员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临床水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从而造福人民。大凡医技高超之人,多医德高尚,思想深邃,为人谦和、宁静,与人交往仁慈友爱,言语诚实可靠,待患者如亲朋善友,深受患者敬重、信赖,其人格魅力也令人感动。而那些医德高尚的医家,基本上都是医技高超的人。因为他们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总在想方设法提高医疗技术。中医医德是中医学能够健康发展并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保障,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应该继承下去,加强中医经典学习,加强人文道德教育,自觉修养,走以德为先,德术并重、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发展之路。

  问:对于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请您谈谈看法?

  张教授:近年来,发展中医提出的最响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可是对如何现代化,却是见仁见智,争议颇多。今后中医应该如何发展?我持中医主体发展论,那就是坚守主体,发扬优势,融会新知,开拓创新。实际上,中医应当也只能按照中医本身规律发展。在此前提下,要吸收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就目前情况而言,中医的当务之急不是去设法求证自己是否科学,不是用还原论科学的方法寻找自己的物质基础,而是要集中精力、认认真真地去研究一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全力保持并发扬这个优势。

 

查看评论——隐藏 当前没有任何人发表评论。 发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