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500可以报考军校吗:科学松鼠会 ?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40:35
记忆传承,信息永生(六) 猛犸 发表于 2011-04-13 05:43

“怎么说呢,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有声电影的声音。”

——汤玛斯·爱迪生,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凝固的声音


书写在纸上的文字,只对认识这种文字的人来说才有意义。只要有一套已成共识的符号系统,就可以传递任意的想法。这些符号是什么并不重要——福尔摩斯侦破的《跳舞的小人》一案,就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文字并不是最方便的方式,的确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速记法。

一百七十年前,巴黎的一位印刷商和书商就这么想。他还是一名兼职发明家,名字叫爱德华-莱昂·斯科特·德马丁维尔。大概是出于职业敏感,他对快速记录很有兴趣:在三十岁之前,他一直专注于如何能够让速记技术变得更有效率,写了一些这方面的论文,还出了一本书,谈到速记法的历史。

但是很快,斯科特不再满足于速记。这也许是因为他意识到,如果能够直接将声音转化成文字,会更高效。这是个了不起的突破——之前人们没有想过还有这种可能。这就像是打字和语音识别的区别一样。

于是,他花了八年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的第一步。1857年1月,斯科特向法兰西学院提交了一份设计图,两个月后获得了一项专利。世界上最早的留声机,就在这项专利中。

这台留声机所用的存储介质很特别,是用煤烟熏黑了的纸。声音从大喇叭状的接收器传进来,空气的震动推动一支短而轻的针尖,在运动的纸上刮下煤烟,留下浅色的波纹状线条。声音的震动终于转成了图像,就像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声波图,只是表现方式不大一样。唯一的问题,是这种记录下来的声音不能被还原。它只是能记录,能储存,仅此而已。

不过这对于斯科特来说也已经够了,毕竟他发明这种设备,是为了研究声音的特征。1860年4月9日,他录制了一首已经有悠久历史的法国儿歌《在月光下》。2008年,人们终于借助计算机技术将这首歌还原了出来,可以在www.firstsounds.org收听或下载。请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为这段还原自一百五十年之前的录音噪声很大,几乎听不出曲调;但是它是迄今为止,跨越时间最长的人声。

斯科特将声音记录视作转为文字的中介,并不认为单纯地保存声音有太大的价值。甚至直到晚年时他也依然认为,另一名发明家所发明的留声机误解了记录声音的根本目的。而被他指责的那名发明家完全不以为意——他叫汤玛斯·爱迪生,听力不大好。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听到斯科特的言论。

从铝箔到虫胶

今年2月11日,Google的logo又变了。这次是一幅gif动画,上面有一盏白炽灯慢慢闪烁。这是为了纪念汤玛斯·爱迪生而设计的;那天,是他诞辰164周年。

做为通用电气公司的创始人和作品最多的发明家之一,爱迪生是一个传奇人物。1876年,他在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建立起了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第二年的12月,便在改进电话送话器的过程中,顺手发明了留声机。这款留声机的思路和斯科特的留声机有些相似,而区别在于爱迪生使用的存储介质是柔软的铝箔——针尖在铝箔上刻下凹痕,这些凹痕能够在重放时,重新把针尖的颤动还原成声音。

不知出于何种考虑,爱迪生流传下来的第一段录音也是儿歌。现在没有人会听到这段仅有八秒长的爱迪生版《玛丽有只小羊羔》,因为铝箔的柔软性质决定了它只能用很少几次。爱迪生当时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毕竟能够把声音录下而且播放,就已经是项惊人的成就。

八年以后,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堂弟奇切斯特·贝尔推出了更耐用的蜡辊式留声机,爱迪生也很快开始生产同样的设备。又过了两年,出生在德国的美国人埃米尔·柏林纳获得了碟式留声机的专利。用一片碟片录制声音显然更有优势:它意味着可以容易地复制。1892年,柏林纳以镀金的铜模做为母盘,以硬蜡为原料,成功实现了声音的大规模复制。唱片工业就此诞生。

即使是爱迪生本人,可能也没有预料到留声机会有这样的发展。他改进的微声器被用在各式各样的留声机上,唱片的材质也从硬蜡变成了虫胶——紫胶虫的分泌物。1925年,贝尔实验室开发的电气化录音方式终于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商业化,大众录音时代到来了。

1929年11月,在经济大萧条中,爱迪生退出了留声机界。他所坚持的蜡辊式留声机无法与新式唱片竞争,虽然当时的一张标准唱片最多只能存储10分钟声音,但是它体积更小,更容易制造,声音效果也更好。

两年后的10月18日,爱迪生以84岁高龄走完了一生。他亲眼看到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已经变成了电唱机,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许他不会预料到,在一片繁荣的唱片工业的阴影中,一种新的存储技术正在慢慢成形,并且将会彻底埋葬电唱机和唱片。而为唱片的坟墓掘起第一锹土的,正是他创立的通用电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