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20运输机最新消息:失传了1500年寿州窑手艺找回来了(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0:48
 

展示寿州窑黄釉碗

  通体玄黄的一叶寿州窑茶盏,碧绿清茶入碗瞬间骤然幻化出淡淡的紫色。这一奇象让唐代茶圣陆羽不由惊呼:“寿州瓷黄,茶色紫! ”陆羽的惊叹穿越千年时空声犹在耳,可这座扎根在我省淮南的寿州窑却突然间销声匿迹,烧制手艺也随之失传。经历千年后,淮南上窑一位土生土长的陶器教授经过大量实验终于将这门手艺重新找回,釉面光滑、浑然一体的寿州黄釉瓷在新时代焕发迷人光彩。

  今年5月初,第六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上,一件高仿古陶器让各路评委专家为之赞叹。一件巴掌大小陶碗,比现在的白瓷碗略扁,上面布满密密麻麻裂纹,通体覆盖一层温润的黄釉。这件看似普通的陶器被专家们盛赞:“极具盛唐时期疏放潇洒的风采。 ”“一眼莫辨真伪,极具收藏价值的高级复古工艺美术品。 ”在此次工艺品博览会上,这件黄釉碗斩获金奖。烧制这件寿州窑艺术品的师傅便是淮南人崔怀伦。

  1956年出生的崔怀伦,凭着一手独特的寿州窑烧制技术,近年来屡屡斩获全国大奖。他烧制的寿州窑系列艺术品成为国内许多博物馆的“座上贵宾”。昨天下午,这位寿州窑技艺传承人手捧着黄釉碗告诉记者:“寿州窑手艺已经失传了1500年。 ”

  在唐代,淮南称“寿州”,扎根在淮南管嘴孜等地的窑口统称寿州窑。 1981年9月,寿州窑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窑口、老物件都在,可手艺不见了。 ”崔怀伦教授感到非常惋惜,这座位列七大名窑第五位、存世近500年的寿州窑的“魂”没了。

  土生土长在淮南上窑镇的崔怀伦从小就对寿州窑充满兴趣。家里一些老人都能说上古窑口的老故事,更让崔怀伦神往。 18岁那年,崔怀伦辞去美术老师职业,下海经商。“宜兴、景德镇、郑州,全国几大名窑都跑遍了,就是想学手艺。”崔教授说,当时还拜了很多老师傅。经过20多年的打拼,崔怀伦在陶瓷业攒下家业,在当年寿州窑遗址边成立寿州窑研究所。

  制胎、上釉、烧制……虽然经过上千次实验,崔教授当时仍没找到寿州窑烧制技术。2006年,一次偶然的发现,让他突破烧制技术瓶颈。 “淮河边一种被河水冲刷的小石子,当地人称‘无名籽’”。这种如黄豆大小的石子加到釉彩里,终于烧制出通体泛黄的成品。随后,崔怀伦又经过数次加工试验,终于确定烧制寿州窑黄釉的具体数据。 “这门手艺可算是找回来了。 ”

  找回失传1500年的寿州窑烧制技术后,崔怀伦又开始研究寿州窑的历史。对于手艺失传,业界也有很多争论。 “有说战乱、有说陶土资源匮乏,”崔教授说,“也有说因为淮河洪水,但都没个准确说法。 ”但可以确信的是,寿州窑当时规模非常庞大。据崔教授介绍,淮南很多地名都有“窑”字,这和当时窑区发展规模密不可分。“现在的淮南市田家庵区,以前名叫下窑,这和上窑相对应。 ”崔教授推论,当时窑区范围最少从上窑一直绵延到几十公里外的下窑。“另外淮南其他地域也发现寿州窑遗址,大半个淮南都在窑区范围内。 ”

  据相关专家考证,唐代鼎盛时期,淮南寿州窑最少有近300个窑口,而且存世近500年。这对中国陶瓷历史能够产生非常重大影响,“而且作为民窑,寿州窑产出的多是生活用具,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远远超过景德镇。 ”

  现在,崔先生已经是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和安徽工程大学的特聘教授。他在两所学校均设立了相应的小工作室,专门供学生锻炼烧制瓷器的技术。崔怀伦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有头脑,他们不仅钻研制作工艺、对艺术品产业化也很感兴趣。”说到这里,崔教授还提到,自己第一天进校园的时候,开着一辆宝马750。“就是为了显摆,让同学们知道,艺术也可以转化为商业价值,在取得商业价值后,还可以反哺给艺术。”崔教授说,一门老手艺要传承,首先要手艺,还要资金。“仅仅是找回寿州窑老手艺,自己就砸进去近千万元。 ”

  与此同时,安徽陶土资源研究、寿州窑烧制技术、寿州窑艺术品产业化等课题也引发省内、乃至省外一些高校的关注,不少大学教授、学者频频与崔先生接触,相互切磋学术。崔教授对未来踌躇满志:“寿州窑的技术不仅要传承下去,如何将其产业化也至关重要。咱们安徽人杰地灵,寿州窑这个资源还有很多潜力可挖,希望它能够兴盛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