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车大亨2 门票:哲学与工作方法讲座(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07:48
第三个问题,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

        第三个问题,辩证思维与和谐社会。这是一种如何以联系和本质的眼光来看问题,以防止孤立的、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也是我们把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进程的一种方法。

        我们领导干部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片面和全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看事物的问题。我们是鼓励的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还是把这个事物放在各种事物的联系过程当中,看待这个事物呢?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内部,是具有各种联系的,各种事物之间它也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既有它内在的原因,还有外在的各种事物外在关系影响的原因,所以我们要不能孤立的看待这个事物,就事论事,而不去追问这个事物为什么成为这个事物,而是要求我们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认识事物内部的那种联系。事物内部的联系,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认识它最本质的联系,这个最本质的联系,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这么一个联系,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就是这个事物内在的矛盾的规定性,这个事物内部的既对一,又统一的矛盾关系,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就是这个人他自身内部的那些既对立又统一的那种矛盾,我们要这个人,这个人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首先要认识这个人他自身内部的那种内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想这是我们联系的看问题,就是要认识这个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是矛盾关系。

        要联系的看问题,要求我们树立一种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它的内涵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在看到这个事物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他们之间的统一。在看到事物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差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我们看到文革十年,我们再扩大一点,1957年到1977年这20年,我们是比较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的,两极对立,你死我活,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对着干,我们往往夸大了,只看到了事物内部的,事物之间的那一种对立,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统一,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统一。今天我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那就把事物之间矛盾的统一性给突出出来了,事物的对立性,两面,它们之间的统一,它们的协调,它们的和合,它们的和谐,把这个问题给突出出来了。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千万不要忽视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是有矛盾的,是有对立的,在看到对立的同时不要忘记统一,在看到统一的同时不要忘记对立,这就是辩证思维。

        那么我们用联系的观点,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一个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事物内部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重揭示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即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你比如说,我们今天要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觉得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都可以从自己的学科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我们哲学就应该从既对立又统一的角度分析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下面我这个案例要专门来分析,我先把它提出来。

        第二种方法,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制约。

        第三种方法,要遵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历史进程来揭示这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照这么一种辩证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就是如何来看待和谐社会的问题。刚才我讲了,经济学家他善于从分配不公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而社会学家比较注重从社会结构,社会流动,社会秩序方面来分析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都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哲学它要求要用联系的眼光,那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眼光分析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的问题。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

        当前中国的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和现象。这些不和谐因素的现象,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分化而造成的,当今我们中国社会的分化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种表现,就是利益主体多样化了,在1978年以前,我们的利益主体基本上就是一个,是国家,我们个人,我们很多组织不是利益的主体,所以那个时候强调,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强调大河没水小河干,但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利益主体多样化了,国家是利益主体,很多部门是利益主体,个人也是利益主体,利益主体多样化,那就意味着每一个利益主体,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整体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整体利益分化了。

        第二种表现,就是特殊利益膨胀化。现在我们许多人都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是从共同利益出发来看待问题,共同利益分化了。

        第三个,人们往往以战争的思维来看待问题,穷人站在穷人立场上看问题,富人从富人立场上看问题,你站在这个思维看问题,社会不再是铁板一块,一个社会作为完整的东西不复存在。

        那么,社会分化的第四个表现,就是部门利益膨胀化。现在我们很多部门都想把自己部门的利益蛋糕做大,利益做大,资源做大,所以部门利益的膨胀化也意味着社会的分化,不再从全局利益看待问题了。

        最后一个,劳动和所得分离化。按道理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统一的,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有的人劳而不获,有的人不劳而获,劳动和所得在一些人那里分离了。

        这五种分化造成了我们今天社会不和谐,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个社会分化呢?它深层的一个原因,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社会分化的原因,是阶层利益发生了冲突,才有这么一种分化。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利益主体之间,它发生冲突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分配秩序混乱了,我们讲按劳分配为主体,要贡献要素分配,这是我们今天一种分配方式,但实际上在有些地方,要么按权利大小分配,要么有关系远近分配,要么有情感远近的分配,要么按金钱多少来分配,按权利,按关系,按情感,按金钱多少来分配,正当手段来分发截取国家财富,我觉得分配秩序的混乱,就造成了我们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既不追问为什么分配秩序混乱呢?它的背后是由于公平正义理念的缺失。公平正义,我的理解主要是三大公平。一个是机会公平,解决各尽其能的问题,一个是分配公平,解决各得其所的问题,一个是结果公平,解决和谐相处的问题,但今天看来,我们某些地方这三大公平都有所缺失,机会公平,我们有些讲我们是输在起点不公平上,现在有些问题就是体会不公平而造成的,分配呢,分配的不公平就大量存在了,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肯定也会带来结果的不公平,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三大公平理念在某些地方有所缺失,它原因在哪里呢?直接的原因是权利的市场化。本来我们的权利是公平权利,应该利用公平资源进行公平管理不公利益,但是有些权利的主体,把权利私有化了,把权利市场化了,从而市场化以后,他就破坏了市场的平等竞争的机制。这叫权利市场化破坏了平等竞争的机制。权利私有化了,那就意味着公共权利不能得到公正的运用,而这就造成了我们公正理念的缺失,就会造成机会不公平,分配不公平,结果不公平。

        我们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出现了权利市场化、权利的私有化?它的根本的原因就是刚才我讲的,那一种权利至上的,自上而下,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里面,肯定会产生滥用权利的市场化。

        我们再一步追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结构是权利至上,自上而下?因为这个社会结构里边,对权利的制约和权利的制衡,出现了缺陷。难道你这个权利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一方面是运作权利,另外一个方面是制约权利,现在我们强调权利运作的至高无上性,而对权利的制衡这个矛盾另外一方不到位,你看,一个是权利的运作,一个是权利的制衡,这是一对矛盾,但这个矛盾应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但是现在这一对矛盾就出问题了,强调权利运作的至高无上性,而权利的制衡远远不到位,是有这么个社会结构,这个社会结构才会产生权利的市场化。我们这里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我们这个社会和谐不和谐,我觉得能把问题说得更深一点。

        还有一个案例是什么呢?我能不能用便利思维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及其落后的根本原因。中国的问题说起实话有很多,1978年以来到今天,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就,面临这些成就,对改革开放应该满怀信心,但是我们要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少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我们再往前追溯一下,在近代,我们中国发展步伐开始放慢了,成为落后,捱打的国家,而西方发展步伐大大加快成为强盛的国家,那么,我们应该有辩证思维,来分析这个问题,就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我的理解,就在于中国近代落后了,只强调一方,而忽视矛盾另外一方,比如说,义和利这是一对矛盾,我们中国古代和近代只强调义而不强调利,按说对正当利益的追求是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当人为自己正当利益而工作的时候,那个积极性新对比较高,当人不为自己正当利益而工作时候,那个积极性会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处理义和利的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全面的把握它,但是我们只强调义,君子取义而小人取利,所以人活动的原动力缺失了。再比如说,权利和能力,按照辩证思维,权利和能力它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我们古代社会,近代,我们只强调权利的至高无上性,而把能力的价值排斥在一边,权利对人是一种控制,能力对人是一种解放,所以我们控制人强调比较多,而解放人谈得不够。

        再比如说,情和礼,它也是一对矛盾,人情关系容易破坏制度原则规范,所以需要用利来对人情关系加以限制,它们也是相互制约的,但我们中国的古代和近代,强调人情关系的至高无上性,为了人情关系破坏我们的制度、原则和规范。

        再比如说,做人和做事,这两个也是矛盾的双方,我们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做人,把做事这个问题就放在一边。

        再比如说,一元和多元,也是一对矛盾,过去我们强调一元化,一元主导,而排斥多元化,正因为矛盾一方我们总是只抓住一方不考虑另外一方,强调义,强调权,强调情,强调靠,强调一元,而这些都是对人的一些东西,不是对人解放和开发的东西,这种解放人而不开发人,这种控制人而不重解放人开发人,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面讲了一个观点,他说他瞪大眼睛,把封建专制这本书读来读去,最后读出两个字,那就是吃人,我理解的吃人就是封建专制社会,古代社会比较注重对人的控制和约束,而不大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过程思维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片面、全面的问题,孤立和联系的问题,还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认识这个事物,还要认识这个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有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一个事物无非它是在发展,发展要经过一个过程,一个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个是产生的,发展的,灭亡的,都是这么一个过程,这说明这个事物的发展过程里面有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在动力,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推动,一个是外因,外部力量来推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所以这里边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是静止的来看问题的,还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的呢?一个是主观和客观,一个是片面和全面,一个是孤立和联系,第四个,是静止和发展看问题,是静止看问题,还是发展看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强调静止的相对性,更强调发展的绝对性,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过程思维。

        所谓的过程思维,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与时俱进,这都比较好理解。如何来运用过程思维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呢?马克思主义哲学给我们提供三条。

        第一,要把握事物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过程,以转化的眼光来看问题。当你处在不利的情景时,要利用你的智慧和不利的情景提供你的资源,来转危为安。你看看,当年我们红军大概有几万人,国民党有几十万人,湘江战役,我们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几万人,国民党几十万人,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处在严重的不利的情景当中,毛泽东的智慧就在这儿,利用这个情景提供我们红军的最大的资源是什么?就是钢铁般的意志,就是求生的意志,这是人在不利情景当中提供最大的一个思想资源,毛泽东和当时的领导人利用这个最大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四渡赤水,转危为安,这就是个转化的眼光看问题。所以一个人当处在逆境的时候,处在不利情景的时候,不要仅仅不从不利看不利,应该认识到我目前处的不利,它也会给我提供很多,使我将来成为有利的思想资源和其他资源,利用这个资源来转化。

        第二种方法,要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这个今天看起来很好,但今后能不能好呢?也很难说。这个情况看起来不怎么样,今后五年十年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千万不要对这个人看死了,他今天就这个样了,对这个人一定要用发展眼光来看问题。

        第三个,要分析事物存在的历史条件,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比如说,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注意用历史眼光来看问题。

        运用过程思维,我们来讲一个案例,那就是如何来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

        我觉得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该用过程的思维,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有一个基本的把握,而这个把握应该从这几个层面来入手。

        在经济层面,这个社会转型的过程,它就表现为由过去比较注重土地,后来转向注重资本,今天就会逐渐转向注重能力,注重人。你看我们经济领域当中,资源、农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土地,工业社会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主要是资金,设备,技术和自然资源,所以这个资本在工业社会,它那个作用是比较大的。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生产要素和财富,人的知识,人的智力,人的技能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整体发展的过程就出来了,土地经济,资本经济,人力资本经济,人本经济,我们搞经济工作的领导干部,对经济发展的形态大概有这么一个眼光。

        在政治层面呢?我们也是用过程思维,这种过程思维就表现在过去我们比较注重对权利的运作,那么今天这个社会转型在政治层面,要求注重公民的权力,用权力力量的力,走向权利,利益的利,因为权利是上层的,而公民的权利是我们面对下层的,这就是民主社会把公民权利给突出出来了。

        在政治层面还有一个转型是在过程当中发生的,由注重权利因素走向非权利因素,越是传统社会,越注重权利因素,对那些非权利因素,我们注重不够,那么现代社会它逐渐走向非权利的因素,哪些是非权利因素?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这些非权利因素越来越突出,那么我们领导集团的影响力,领导的权威,在今天众多来自于是你的能力贡献的大小,而不是权利的大小。你看看,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吧。

        在社会层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什么叫国家社会?国家之外无市场,国家之外无社会,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国家包揽一切,这叫国家主导的社会。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有三位,市场经济是一位,政府是一位,另外公民社会,就是民间组织是另外一位,在我们中国的今天,民间组织不断的壮大,在成熟,我们的社会正在由国家社会走向公民社会,这也是一个过程思维出现了变化。

        还有文化的层面,在价值观上,过去权利本位,走向金钱本位,今天又突出一个能力本位。你看看,用过程思维来看待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就可以分析,经济层面的、政治层面的、社会层面的和文化层面的。这是第四个问题。

        第五个问题,实践思维与理念的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主要是揭示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式和人民如何行动的方法。我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我们人,我们领导干部既是认识事物的主体,又是改造这个事物的主体,所以我们哲学,你看看这里边有一个言和行的问题,有一个说和做的问题,一般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只说不做,比如说今天我们中央提出很多很多好的理念,应该说这些理念都需要贯彻落实,都需要辅助于实践行动,但在有些人那里,口动没有变成心动,心动有没有变成心动,在这里面就是认识和实践又出问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树立实践思维,这个实践的思维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行胜于言。列宁讲过,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纲领是很重要的,但纲领确定了实现纲领的行动更重要,这是实践思维的第一个内容。

        第二个内容,把口动变成心动,把心动变成行动。把现在很多好的理念,我不仅要讲,不仅要说,不仅要学习,而且要从内心理解和把握,还要付诸于行动,贯彻落实,这是第二个内容。

        第三个内容,要在实践当中,从利益,从技术,从制度,从政策,从社会结构五个方面入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理念很好,要落实到行动,那就要解决问题,要有问题意识。如何来解决问题呢?你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和利益挂起钩来,符合到利益了,他才能付诸行动去解决问题,思想一旦离开利益是要出丑的,所以利益问题你要关注。

        第二个,要提出一些技术,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我们讲反腐败,事关党的前途命运,这个我们讲了,口动了,怎么变成行动呢?我们能不能提出一些反腐败的技术措施,这也很重要。

        第三个,从制度上变成制度安排,把我们的理念变成制度安排。

        第四个,把我们理念变成现实的政策,我想通过这些把它变成实践的行动,这是实践思维它的第三个内容。

        运用实践思维,需要来分析一个案例,就是现在我们有很多好的理念怎么实现,我觉得是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问题。你看我们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执政能力,执政为民,这些理念都非常好,如何把这个理念,把它变成实践行动,贯彻落实呢?就需要我们强调实践思维。我们不能成为口头上的最大的激进派,而应该成为实践上最大的保守派,有些人喊起来激动得不得了,但是就是不落实成行动。我们不要喊那些震撼世界的词句,我们要付诸一步一步的实际行动。

        我在搞调研的时候就发现,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得了消化不良症,口号疲劳症,很多好的思想观点,进都进不去,进去了以后马上就忘了,就没有把这些理念怎么付诸行动这个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好。

        最后一个问题,人本思维与领导带领。我们领导干部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人是认识改造事物的主题,人又是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目的,人既是主题,要依靠人,人又是目的,还要为了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又把这个人的问题给突出出来了。我们认识事物不仅有一个主观客观的问题,有一个片面和全面的问题,有一个孤立和联系的问题,有一个静止和发展的问题,有一个认识和行动的问题,还有一个对人,是不是有意义的问题。我们人以外的事物,人以外的实践,对人要么是正面的,肯定的,有积极意义的,对人的发展是积极的,要么对人的发展是否定的,对人是不积极的,所以最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要人来出场的,是要讲人的观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内容丰富,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哲学,为我们提供人的理论,人本思维,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把人当做主体。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人是什么样的,他从事的活动的效果就会是什么样的。所以,人是主体就要依靠人。我们讲科学发展观,要解决依靠人的问题,这是第一个命题。

        第二个,把人当做目的。我们的一切活动说到底是为了人,我们既要通过人,依靠人,还要为了人,把人当做目的,这是第二个理论。

        第三个,把人当做尺度。就是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科学的来把握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还要从人的尺度来把握这个规律对人的意义。这就是把人当做主体,把人当做目的,把人当做尺度。

        那么根据人本思维,我们领导干部如何来判断人呢?这里面也给我们提供很多领导方法和领导的思路。

        第一,我们领导干部能不能根据人具有共同人性,来平等看人的呢?我们中国人看人,往往根据人们之间的身份差异,地位差异,等级差异看待人的,前面我说了。所以有时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我们就容易把他看得轻一点,生活在社会的上层,就容易看得重一点,这会付出很多代价。我们领导干部看人的时候,我们既要从他的身份地位来看待他,还要超出他的身份地位看待他,我们都是人,在我这个单位,我们都是这个单位的人,都是这个单位的人,具有共同人性,就意味着人人平等,在机会上,在权利上,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第二,根据人的历史发展,我们要掌握轴心定律。一般来讲,在封建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权利,那么在工业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人们最看重的是资本和金钱,在今天,我们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知识经济向我们日益逼近的社会,在我们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社会,人们会越来越看重能力,这是我们今天人的追求的三个基本的价值取向,要么是权利本位,要么是金钱本位,要么是能力本位,这历史当中逐渐把一个核心的东西给突出出来了。我们领导干部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掌握这个定律。

        还有,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我们领导干部能不能掌握二八定律,人的能力,先天后天都是有差异的,能力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个性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面对这个差异,我们既要平等的看人,还要按照差异来看人,如果只讲平等不讲差异,很容易得平均主义。反过来,如果只讲差异而不讲平等,人们之间就会拉开巨大的差距。所以根据人的个性的差异,我们要掌握二八定律,那就是我们这个单位80%左右的活,主要是由25%左右的人干了的,那么我们应该用政策来善待我们身边25%左右的经营人才,是他们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根据人本定律,我们还要掌握人和牛的辩证法。当我们的组织把我们的成员仅仅当牛来使的时候,只让他拉车,不让他吃草,他就开始发牢骚了,他说我是人,我不是牛,跟你发牢骚,磨洋工,不好好干,结果怎么样呢?蛋糕做不大,效率出不来,换一种思路,当我们的组织把我们的成员当人看,尊重他,关心他,人心都是肉长的,我的组织对我这么关怀,我要好好的回报。怎么回报呢?埋头拉车,黄牛精神。当你把他仅仅当牛使的时候,他偏要做人,当你把他当人看的时候,他甘愿做牛,这就是人和牛的辩证法。我们尊重人,黄牛精神就出来了。

        最后一条,根据人的双重本性,掌握鲶鱼定律。人是具有双重本性的,他既看重自我,他也要关心他人,他既是个自然人,他又是个社会人,他既要强调个性,他还要强调自己的社会性,他既要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追求精神,他既是一个主动的存在物,又是被动的存在物。人有些时候是主动的,人还有被动的一面,人是主动和被动统一的存在物,人的主动性我这里不讲了,人有被动的一面,人这个被动的一面,它是人双重本性的一性,根据这一条,我们应该掌握鲶鱼定律。

        什么是鲶鱼定律呢?挪威有一个海,这个海不少的渔夫到海里捕沙丁鱼,有的渔夫捕的沙丁鱼运到岸上都死了,沙丁鱼卖不出好价格来,另外一个渔夫捕的沙丁鱼到岸上都活下来了,卖的价格比较高。这个秘密在哪里呢?后来发现,这个渔夫他把那些鲶鱼放在他的鱼仓里面,那些沙丁鱼看到鲶鱼这个陌生的家伙感到很害怕,瞪大眼睛,绷紧神经,在鱼仓里面游来游去,生怕那个鲶鱼抓到他,由于他绷紧神经,瞪大眼睛,游来游去,结果到岸上反而活下来了,那儿渔夫捕的沙丁鱼,由于没有压力,没有鲶鱼的威胁,它闭着眼睛睡大觉,结果到岸上都死了,鲶鱼的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人没有一点压力,人就有惰性,他的主动性,他的潜能就发挥不出来,人要有惰性,你在这个社会有可能被淘汰。根据这一点,我们领导干部要掌握鲶鱼定律,适当的人给他一点压力,给他一点鞭子抽。前面放个锣鼓,后面给一个鞭子抽着,我们要掌握人本思维,要研究人,要理解人,要掌握人,要根据这一条,来提高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来掌握我们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

        好了,今天我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变为我们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归纳起来是六种思维方式,求实思维,系统思维,还有一个过程思维,还有辩证思维,还有实践思维,还有人本思维。再把这六种哲学的思维方式,结合领导干部的工作,转化为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我就分析了一些案例,结合领导干部工作实际,也讲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方法。我觉得,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哲学,掌握这六种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大致来说,也基本上可以了,因为邓小平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个精髓,那个管用的,我归纳一下,基本上在六个方面。这就是我今天讲的基本内容,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