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暗黑西游记: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要点及治疗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8:52
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要点及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08-03-23 发表者:刘爱民 (访问人次:8197)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医抗组胺、激素等药物多可暂时控制症状,但停药则易于复发,常可多年甚至数十年不愈。笔者自20048月以来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本病,目前已有近30例患者完全停药而不再发作,取得了较好疗效,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在中医辨证的要点、技巧、用药等方面略有心得,特捉笔成文,以抛砖引玉。河南省中医院皮肤性病科刘爱民

1 中医中药  辨证论治凸显优势

截止目前,西医认为慢性荨麻疹与食物、药物、感染、吸入物、物理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及精神因素等有关,由于西医比较注重外在因素和既成病变(致敏原的检测、脱敏治疗、组胺拮抗治疗等),目前的临床治疗结局是效果短暂,患者皮损和瘙痒不能得到长期缓解,停药则风团复出,其原因可能是不能解除患者持续存在的免疫致敏状态。客观而言,本病系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内因比外因更为重要。对此,《内经》早有明确论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而对于调整机体内部许多方面(主要是免疫等)的失调或紊乱,由于西药的作用单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综合调节的作用,因而疗效欠佳。而中医在这方面则优势十分明显,通过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乱则和之,利用天然中草药多靶点、多层面的作用,达到调整阴阳、气血,祛除致病因素(六淫)的目的,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则外因不能通过内因起作用,疾病也就长期缓解或痊愈。

2 缠绵难愈  “湿”“虚”是关键

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而辨证准确则是取效的关键。临床发现,本病中医证候十分复杂,往往虚实错杂,寒热夹杂,需要认真观察体会,从形体、面色、精神、饮食、睡眠、月经、二便、舌脉等各个方面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辨为某“证”,然后立法遣方。慢性荨麻疹之所以反复发作,风邪之所以缠绵难去,关键在于有“湿”、“虚”的存在。湿性粘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辨证也极见功力。笔者体会,本病主要有以下几个常见证型:

2.1 风湿热蕴肤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大小不等,剧痒难耐,西药服则风团不出,停则很快复出,迁延日久。辨证要点是风团色红而痒,舌苔黄腻,或舌质红,苔腻,脉滑。治法为疏风除湿,清热止痒。药用浮萍、防风、蝉蜕、黄芩、茵陈、栀子、川朴、益母草、白藓皮、地肤子、通草等。兼卫气虚者,可加生黄芪。

2.2 血虚风恋证:好发于中年以上妇女。临床表现为风团,瘙痒,面色黄白不华,月经量少,心悸乏力,头晕健忘,少寐多梦。辨证要点是面色白或黄白不华,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养血祛风。方选当归饮子加减。

2.3 肺卫不固,风邪留恋证:风团时隐时现,瘙痒,形体瘦弱或虚胖,易感冒。辨证要点是易感冒,感冒则不发热,或低热,常流清涕,平素乏力,动则心悸气短,面色不华,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或弱。治宜益气固表,疏风止痒。玉屏风散加浮萍、当归、白藓皮、地肤子、生姜、大枣、炙甘草等。

2.4 卫阳虚弱,风邪留恋证:风团常于夜晚出现,瘙痒,辨证要点是畏寒肢冷,易感冒,形体弱,面色不华,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弱,或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等。治法为温阳固表,疏风活血。药用制附子、桂枝、生黄芪、防风、白藓皮、地肤子、生姜、大枣、炙甘草等。

2.5 卫阳不足兼气血两虚证:病程已久,风团多于晚间出现,畏寒怕冷,手足不温,或冬天易生冻疮,面色晦而无华。辨证要点是畏寒、手足不温,易感冒,面色不华,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或弱。治宜温阳益气,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子加制附子、桂枝、生黄芪、防风等。

2.6 肺卫不固兼风湿热蕴肤证:风团反复发作,辨证要点是在风湿热蕴肤证的基础上还具有形体瘦弱或虚胖,乏力、易感冒、脉弱或虚等。治宜益气固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加浮萍、川朴、益母草、黄芩、栀子、白藓皮、地肤子、通草等。

2.7 卫阳虚弱兼湿热内蕴:风团反复日久,辨证要点是既有阳气虚亏证,又有湿热证,常见感冒多,形体虚弱,舌质稍红或淡,苔黄腻,脉弱或滑。治应温阳固表与除湿清热并投。药用制附子、桂枝、防风、黄芪、黄芩、栀子、川朴、益母草、白藓皮、地肤子等。

由以上证型可见,“湿”与“虚”实际上是导致“风”邪长期留恋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湿”与“虚”的存在,“风”要么无所依附,要么被正气及时驱除。这里“虚”有三层含义:卫气虚、血虚、卫阳虚,当然还可能有气阴两虚,也可以认为具有“虚”的程度和层次不同,如卫阳虚重于卫气虚。这些“虚”的存在,是机体正气不足的表现,也是风邪留恋的根源。除此之外,临床还时常见到桂枝汤证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这些患者往往除了风团反复发作较长时间以外,舌脉大多正常,也无其它明显异常,我常选用桂枝汤加味治疗,取得良好疗效。还需指出的是,在进行中医辨证时,慢性荨麻疹某个证型的症状或体征并非都要具备,但见几个主要症状或体征即可,不必悉具,完全具备者临床并不多见。

3 虚实夹杂  以虚为主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辨证犹如看“万花筒”,既要具有较扎实的中医基本功,还必须认真详细,努力从纷繁而杂乱无章的症状中找出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个别医生辨证不精,一见风团,即祛风清热,好像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办法。如果病机如此单纯,则慢性荨麻疹岂不等同于急性荨麻疹?笔者临床发现,本病单纯风热、风寒者比较少见,或仅仅见于某一段时间,绝大多数为虚实夹杂,或风热、风寒与湿抟结,最多见者是表虚兼有内热。表虚则又以阳虚多于气虚,一部分为气阴两虚,内热则多属内有湿热或有瘀热、郁热,治疗的关键是内外并调,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扶正祛邪,以平为期。

4 证候演变  先实后虚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慢性荨麻疹患者痊愈过程具有一定的的规律,即其证候在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呈现阶段性演变。通常首次就诊时以以下二种证候多见:其一,肺卫不固兼有湿热证、血虚证等,舌质红或稍红,舌苔黄腻;治疗一段后,随着病情的减轻,舌质转为淡红或淡白,根据证候的转变适时调整治法和方药后病情会进一步减轻,否则停滞不前,最终以温阳益气补血法收功者不在少数。笔者体会,慢性荨麻疹病因病机的根本多属阳虚、血虚,而其病起则仅表现出气虚或兼有湿热,通过补气而“气”恢复以及湿热清除后,阳虚本质才逐渐显现。值得一提的是,临床治疗不能越过气虚、湿热而直接温阳,而只能循序渐进,一步步使疾病缓解直至完全治愈。其二,风湿热蕴肤证,这种证候约有二种转归:一是通过治疗,风湿热祛除,疾病痊愈;一是通过治疗,风湿热少去,但又出现卫气虚(肺卫不固)证,而必须在疏风除湿清热的同时加用益气固表药,以竟全功。其证候变化之多端,实难一一详述。但“虚实夹杂”逐渐转为纯虚,或“先实后虚”,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或规律,值得进一步探讨。

5 取信于患者  疗效之保证

前来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绝大多数都已接受了西医西药治疗,对治疗信心不足,或认为不可能治愈,而只是来试一试。基于患者这种心态,良好的医德,扎实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客观的解释是取得患者信任的重要因素。只有取得了患者信任,治疗才能坚持下去,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笔者常采用中西药配合的方法治疗,不仅起效快,而且疗效好,能较好的稳住病人。具体做法是中西药同时应用,风团被控制后逐渐减少西药用量至停,中药持续服用,直至疾病痊愈。疗程约为2个月至1年。如果不能取得患者信任,往往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对本病患者切忌毫无依据的吹嘘,否则结果适得其反。在治疗过程中,适时调整方药,在已经取得疗效的基础上鼓励患者,都是最终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6 巩固疗效  愈病之关键

临床体会,当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后,患者风团完全消退且已连续数天未再出现时,说明疾病取得了实质性的疗效,距完全治愈只有一步之遥。此时应注意巩固已有的疗效,勉励或告知患者要再坚持治疗1个多月,以免停药过早而致疾病反复。笔者就有这方面的教训,有一患者通过二个多月的治疗,风团已多日未出,非常高兴,自认为已经痊愈,自行停药并未在再复诊,还主动介绍其他患者前来治疗。可是好景不长,二月后病情反复,风团又起,无奈再次接受治疗,而且疗效较第一次慢。因此,基本治愈后必须巩固治疗一段,以免复发而致治疗难度增加和疗程延长。

7 病案举例

乔某,男,79岁。2006年4月19日初诊。患者全身风团、瘙痒,反复发作1年,曾屡服西药抗组胺药可临时控制,但停药即发,迁延至今。现每日均有风团出现,寝食不安,舌偏淡,苔薄白,脉滑。根据舌象、病程、睡眠等,中医辨证为“血虚风恋”,采用荆防四物汤加味以养血祛风:荆芥10g,防风12g,当归15g,白芍18g,熟地20g,川芎10g,白藓皮30g,炙甘草9g,生姜3片,大枣5个。水煎服。服药半月后风团发作次数减少,偶需服抗组胺药1片。根据病情(舌淡胖,有齿印,脉滑),于治疗1个月后改方为温阳益气,养血祛风法:制附子6g(先煎),桂枝9g,生黄芪15g,防风12g,荆芥9g,白芍18g,当归15g,熟地20g,川芎9g,陈皮9g,白藓皮3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服此方22付后西药完全停服,风团未再出现,仅偶有痒感。原方续服至06年6月28日时,风团仍未出现,也无痒感,遂将生黄芪增为30g,制附子增为15g(先煎),去荆芥,又服半月,风团已一月余未发,后改为浓缩“桂附地黄丸”合“归脾丸”续服一月,以巩固疗效。随访至2007年3月,风团9个月来一直未再出现。

林某,女,45岁。2005511初诊。患者全身出风团,瘙痒10余年。自1989年全身出风团,剧痒,服多种抗组胺和激素等西药不能完全控制,痛苦异常,迁延至今未愈,现仍每日出大小不等的风团,夜晚尤甚,时头晕,少寐,多梦,经前头痛,纳可。查其形略丰,全身可见小风团及抓痕,舌淡胖,苔淡黄薄,脉左弱,右稍弦。根据风团、舌象、脉象等,中医辨证为:气血亏虚,风邪留恋,兼肝气不调。治宜益气固表,养血祛风,佐以调肝。方药:生黄芪15g,防风12g,炒白术10g,夜交藤20g,熟地20g,白芍20g,川芎10g,白蒺藜15g,柴胡9g,栀子10g,白藓皮30g,地肤子20g,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同时服西替利嗪、地恒赛等半月,风团仍不能完全控制。又在服中药原方的同时,地恒赛、雷公藤多甙、雷尼替丁、维生素C同服,半月后风团完全被控制,中药原方去栀子,续服至05729,风团消退未出,将雷公藤多甙片、地恒赛等药先后逐渐停服。风团由偶有渐转为完全不出,至0599,风团已近2个月未出,又于原方去白蒺藜、柴胡,加桂枝9g,续服10付后停药。20072月随访,风团至今已19个月未出。

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疗效好,无副作用等特点。而且还可全身调节,同时治愈或减轻患者其他疾病或不适(异病同治),一石多鸟。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所在。

 

 

注:本文发表于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