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剑视频:抛砖引玉--Nikon 3D闪光的实验和结论 - 无忌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1:19


尼康的”3D多重感应均衡补充闪光系统”(以下简称3D闪光系统)一直是讨论不断的话题, 检索论坛, 找到下面这些讨论的比较深入的帖子,
[1]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3013
[2]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0099
[3]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72172
[4]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6900
[5]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69084
[6]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67764

对于3D闪光动作的过程,在文[1]中天涯寻影说,
1、当快门钮半按时,利用相机的测光系统(F5的立体彩色矩阵测光,F100、F80的10分区3D矩阵测光),进行评价测光,设置快门速度和光圈。
2、当快门钮完全按下时,反光板翻起,进行预闪。
3、五分区TTL多重感应器读取预闪数据,确定主体所在分区位置,结合评价测光、光圈、距离等数据计算闪光量。
4、第一帘打开,进行闪光,第二帘闭合,反光镜近回原位。

这4个步骤我想是没有争议大伙都接受的. 但3D闪光究竟如何运作的还远没有搞清楚, 讨论的焦点是在第三步,闪光亮究竟是如何确定的? 及第四步,主闪时有没有OTF(off the film)测光.

综合起来, 至少下面这些的问题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1. 主体位置是如何确定的? 可能的答案如下:
a) 通过预闪按距离信息算出哪一区的反光接近18%, 由此确定主体的位置(见文[1]). 但主体未必就是18%灰啊, MM的脸就和18%灰相去甚远 且若假设主体是18%灰则可按距离直接设定闪光输出, 预闪都没必要了.
b) 在cutner翻译的文[2]里给出了一个独特的解释: 半按快门时和焦记下焦点处的"光图样", 全按快门时若焦点不合焦则比较现在的"光图样"和原来记下的, 由此找出主体的位置. 再由此按预闪的反光及距离信息计算出主体的反射率, 从而决定闪灯的输出. 这个解释是合理而自我完整的, 但是不是真的就是这样? 尼康竟然可以单靠测光就找出主体的位置? 听着有点玄.

2. 正式闪光时是不是还用OTF作控制? 这在文[4]中有激烈争执. 现在似乎大部分人认为是有OTF的. 既然预闪已经设定了闪光量, OTF还有什么用? 回答是如果闪灯不能正常的输出,比如头上加了个柔光罩,就需要OTF作最后的把关了. 可是真的有OTF吗?

3. 3D是否真的能做到不管背景如何,全白或者全黑,镜子或者旷野,都能保证主体的正确曝光? 主体在中间还是边上, 是大是小, 会影响闪灯输出吗?
很多人说是不会的, 因为这就是N家3D的厉害的地方. 但事实又如何呢? 类似的,如果是单纯的TTL又如何?

4. 还有一些关于预闪的问题, 比如: 预闪和主闪的间隔有多长? 预闪会提前触发无线同步器吗? 预闪是可见光吗?

在文[5]中,pinocao和我设计的一些不同的实验尝试解答一些有关预闪的问题, 实验是成功的虽然还不完整(手里器材不全啊). 受那个实验的鼓舞, 这两天再接再厉做实验尝试解答问题1,2,3.

做这个实验最好的武器应该是N的数码SLR, 噼里啪啦一拍就全出来了. 用反转也行但一则比较结果太麻烦,二则操作时比较盲目. 我没有DSLR, 也不想用反转, 同那一个检测预闪的实验一样我用的是另一架数码机来观察SLR的闪灯输出.

这个测试的结果并没有给出1,2,3的答案, 但提供了一些供大家思考的新线索. 抛砖引玉.





为了帖子的完整, 先把《测试一》搬过来. 原贴在: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69084
稍整理了一下把原来分散的结论放在一起了

------------------------------------------------------------------

尼康3D闪光测试一 预闪

实验构想: 将数码机置于2秒的慢门小光圈, 几乎全黑的环境里, 先按数码机的快门后再按F80的快门, 这样数码机就能记录所有的闪光. 拍摄的对象必须是快速移动的物体, 从而使两次闪光会在数码机里记下两个分开的像. 俺用的是风扇, 在风扇的叶片上贴一醒目的标记以利于观察. 调整风扇的速度使两个像处于适当的距离.

器材: F80, AF28-105D, SB28, SU-4, Olympus 2020数码机

观察:
1. 如果只有一个像, 那么就没有预闪.
2. 当离机灯使用时, 如果前面的像明显的暗, 则预闪没有触发离机灯, 反之则预闪触发了离机灯.

结果:

一. 当相机设于A档时 (P档, S档没测, 应该是一样的结果)
1.1 机顶灯, 不用离机灯. A档, F5.6

可见预闪相对较暗, 且持续时间较短, 因为图象较清晰

1.2 机顶灯, A档, F5.6, SU-4置于A档, SB28置于TTL

结果同(1)几乎一样. 预闪没有触发离机灯

1.3 SB28装在F80上, A档, F5.6

当SB28装在机顶时, 预闪时间变长了

1.4 机顶灯, 不用离机灯. A档, F16, 距离两米

做这个实验是因为前面pinocao的实验里怀疑小光圈用机顶灯时会不预闪. 这个结果表明还是预闪了.

二. 当相机设于M档时
2.1 机顶灯, M档, F5.6. 不用离机灯

没有预闪!

2.2 SB28装在F80上, M档, F5.6

有预闪!

三. 何时预闪会触发离机灯?
3.1 机顶灯, A档, F5.6, SU-4置于A档, SB28置于TTL

预闪没有触发离机灯

3.2 机顶灯, A档, F5.6, SU-4置于A档, SB28置于A档

预闪触发了离机灯!

3.3 机顶灯, A档, F5.6, SU-4置于M档, SB28置于A档

预闪触发了离机灯!

结论:
1. 用SB28时, A,P,S,M档都有预闪
2. 用机顶灯时, M档没有预闪!
3. 当SU-4设为Auto, 上面的SB28设为TTL时, 预闪不会触发离机灯. 其他任何的设置都会触发离机灯.
4. 关于小光圈时不预闪的假设至少对F80不成立.
5. 预闪和正式闪光间的时间间隔相当的长! 粗略估计在10ms级以上. 哪位DX如有能精确调速的转盘, 这时间差应该是能测定的.
6. 闪灯摇头晃脑, 相机点测, 后帘同步时没有预闪都证实了, 图就不上了.

俺手里没有其他的无线触发器, 请有以上类似配置的朋友重复俺的实验, 看一看:
1. 除了F80其他的N机器是否表现一致
2. 其他的无线触发器会是什么结果. (俺估计预闪都会触发它们. 除了SU-4, 因为只有它是支持3D闪光的)





尼康3D闪光测试二 预闪之后

实验构想: 同测试一, 用数码机的慢门记录闪灯的输出. 将数码机置于三角架固定位置, 固定光圈, 固定焦距, 快门速度设为1秒. 先按数码机的快门再按F80的快门. 由于数码机的光圈是不变的, 所以可以通过数码照片上的亮度来判定单反机闪灯的输出量. 拍摄的对象是一块黑绒布上的灰卡. 灰卡上贴了个标记以利于对焦.

器材配置: F80加装SB28, AF80-200/2.8EDN, olympus 2020Z

图一是当SLR的镜头置于不同光圈时,,数码机记录到的闪光量. 显然, 镜头光圈越大则闪灯输出越小. 图一说明了用数码机在边上记录闪光量的差异是可行的.

图一


F80置于A档, F5.6, 矩阵测光, 只使用中央对焦点. 镜头分别置于105mm, 200mm. 在105mm时测试了灰板居中和灰板在角落两种情况, 200mm时只测了灰板居中的情形. 拍摄时F80取景器中的图象大约如下图所示, 注意本测试中的所有片子都是数码机拍的,F80里并没有装胶片. 由于片子不是来源于SLR本身, 它们只能用来比较哪一个曝光多, 哪一个曝光少, 但不能用来说明哪一个曝光是正确的.

图二


分别用来模拟测试小尺寸主体居中, 在角落, 及大尺寸主体居中的情形. 当灰板在角落时是先对灰板上的标记对焦, 半按快门再构图.

实验一
在图一的三种情形下, 分别测试了
1)SB28设为3D闪光. (图三中的第一行)
2)SB28设为3D闪光但拉下了扩散片. (图三中的第二行)
3)SB28设为TTL. (图三中的第三行)
结果如下

图三


由图可知, 在黑背景上
1. 3D时, 当主体处于中间, 不管大小都获得几乎相同的闪光输出. 但当小尺寸主体处于角落时, 闪灯输出加大.
2. 拉下扩散片是模拟灯头安了柔光罩, 结果闪灯输出减少了一挡多.
3. TTL时, 若是大件主体处于中间, 则结果和3D一样, 当主体变小时, 闪灯输出增加, 当主体处于角落时会严重过曝, 对比图一的样本, 估计大约过了三档.

可能的解释或结论
1. 比较3D和TTL可知, 3D确实是起作用的, 虽然在角落时输出有增加, 但增加不多.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在5区测光中, 四周分区的面积较大, 主体不能全部占据时, 导致机器对物体的反光率判断不准. 这只是我的猜测. TTL时由于不能判定主体的位置, 机器只能以中央重点的方式做OTF, 当处于边缘时, 主体的反光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 从而导致了过曝. 当主体在中央时, TTL是可靠的.
2. 拉下扩散片后的结果使我很吃惊! 其实除了拉下扩散片我也试了在灯头套几层白色塑料袋(注意不遮住预闪灯), 结果是一样的. 由于预闪灯没有被遮, F80是无法通过预闪来获知灯头前有遮挡的, 我原来估计的机身可能的对策是: a) 假设3D闪光能测得主体的反光率, 则灯头的遮挡导致预闪时机器"以为"主体的反光率偏低, 从而调高灯的输出来补偿, 这样的补偿是不一定准确的, 因为实际上是灯被阻挡了. b) 假设3D闪光还是OTF的, 如此则不管如何阻挡最终到达主体的闪光量还是一样的. 可是实际的闪光输出减少了!
结论? 不敢下结论, 可能的解释是:
1)3D在这样的情况下找不到主体(这和文[2]的"光图样"说不符), 从而放弃OTF, 单用距离信息决定闪光输出. 或者
2)3D根本就是没有OTF的. 或者
3)我的实验有错. 我用不同距离,光圈,扩散片,塑料袋做了5次以上的实验, 结果一样, 另外要说明的是闪灯都没有出现全功率输出. 恳切希望有哪位朋友能验证这个实验的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是确实可靠的, 则这个结果对于实拍太重要了! 简单地讲,如果灯头罩了罩子, 最好放弃3D用TTL.



实验二
在灰卡旁加了张白纸, F80取景器里看如下,

图四

注意, 此时灰板是在角落.

观察:
1. 当周围物体的反射率变化时, 是否会影响主体的曝光
2. 检验文[2]的"光图样"说, 看看当对灰板半按快门和对白纸半按快门时, 相机能否找出真真的主体.

机身,闪灯,镜头,距离的设置同实验一的3D完全一样,
1) 先对白纸对焦, 半按快门再构图
2) 先对灰板对焦, 半按快门再构图

结果如下,

图五


图中最左边的是来自于实验一的没有加白纸的结果. 中间是先对焦白纸, 右边是先对焦灰卡. 白纸上贴了两个标签是为了有利于文[2]"光图样"说判断主体位置.

由图可知,
1. 先对白纸还是灰卡对结果没有影响. 也就是说, 在这个实验中相机并不能判断主体的位置!
2. 相对于实验一, 灰卡的曝光减了估计有一挡多. 也就是说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影响主体的曝光. 至少对这个实验来说是如此.

可能的解释:
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但经过这个实验, 我很怀疑文[2]"光图样"说的正确性.


注: 文[2]是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30099

[黑旋风 编辑于 2002-04-13 04:03 ]





好文!

建议再做一个有关3D的测试:

继续用黑背景并在边缘贴上白纸,然后在离背景数米前放一个被摄物体,将焦点对在前景并用3D TTL和A模式各拍一些。

如果3D TTL的理论成立的话,应该前景物体曝光正常而A模式会过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