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消防支队支队长:“铁凝自问”戳到了中国作家的痛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0 07:43:01

3月30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重庆接受记者采访时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写作者,我的写作配得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吗?我的写作配得上吗?”

这段问话不仅饱含深情,而且透射出深沉的反思和严重的焦虑。铁凝说,两个月以前,她会见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时,马丁告诉她,他非常羡慕当下的中国作家们,因为这个时代“太伟大、太丰富”了。马丁的羡慕震动了铁凝,催生了铁凝的扪心自问。

其实,谦虚的铁凝不只是在问自己,她问的更是中国所有的作家。遗憾的是,许多作家根本不会像铁凝这样扪心自问,因为他们眼里的文学,正在离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渐行渐远。

文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上至九五之尊、下至平民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社会各阶层表达自己诉求的重要载体。从夏商周开始,文学就与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并且美化人性、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五四运动后,新文学成为一股扭转乾坤、势不可挡的革命力量,宛若阵阵疾风鼓起科学与民主的大旗。“文革”虽然终结了中国文学的向上之路,但十年浩劫之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的频频发力,又使得中国文学走上复兴之路。

然而,我们现在不得不感叹,如今中国文学的影响力已远不如1980年代,许多文学作品难以配上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文学,正在日渐沦为一些游戏文学者的小圈子,正在失去其唤醒功能和镜鉴价值。

有的作家陷在功利圈里不能自拔,把报告文学变成为企业家和权力部门树碑立传的谋生饭碗,用虚伪、夸张甚至令人作呕的描写,换取维系声色犬马生活的一贯贯铜钱;有的作家不问世事,醉心于自我感受与个人梦呓,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有的作家对基层生活和民间采风浅尝辄止,寄望于依靠哗众取宠和市场炒作求得昙花一现之效应。

难道,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不需要文学吗?难道,已经温饱无忧的老百姓就只会逛商场、唱卡拉OK吗?难道,文学真的被电视、酒吧、好莱坞大片冲击得气息奄奄了吗?

绝对不是。难道,受老百姓热捧的《蜗居》不是文学吗?难道,倍受青年喜爱的80后作家韩寒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是文学吗?难道,持续火热的网络文学不是文学吗?文学当然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分,但我们不能一味地把不合传统或者不合一些作家审美眼光的作品划归另类,中国作家应该以更宽广的胸怀接纳他们,并从中找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当然,中国还有不少像铁凝一样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无疑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并且会流传下去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符号。但不容置疑的是,中国文学在这个最需要文学的时代,却呈现衰颓之势。很难想像,如果文学不再为大众服务,那么文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又何从谈起?只有扎根于现实之中,从人民大众中汲取营养,文学才会繁荣,作家才会赢得尊重,这应该是文学界的一个公理。

“铁凝自问”戳到了中国作家的痛处,而这正是中国作家自醒、自强的契机。中国作家应该以实际行动证明,在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只要改变或完善自我,就一定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