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大豆新品种抚豆19号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6:00:15
   大豆新品种抚豆19号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
 农业书屋 收录于2011-05-21           摘要介绍了大豆新品种抚豆19号的选育经过及其特征特性,并提出了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播种、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抚豆19号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抚豆19号;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088-01
  抚豆19号是抚顺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于2000年经有性杂交,采用南北选育、系谱法多代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2年(F4代)进行品系决选,之后进行小区鉴定、品种比较试验以及辽宁省大豆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2009年2月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辽审豆[2009]000号。现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育经过
  
  抚豆19号以抚210-4为母本,以抚82-47作父本,于2000年进行杂交组配,获得杂交种子15粒。2000年冬至2001年春,在海南培育F1,收获22株单株。2001年种植22个株系,选拔16株单株去海南加代F2。2001年冬至2002年春,在海南种植16个株系,每个株系选拔4株F3,计64个单株。2002年,种植200个株系,其中11株表现突出,单株产量高(F4)。2003~2004年,进行小区产量鉴定试验;2005~2006年,进行品种产量比较试验;2007~2008年,进行辽宁省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2008年,进行辽宁省大豆生产试验。
  
  2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抚豆19号为亚有限结荚习性,平均株高92.8cm,主茎节数17.4个,分枝1.0个,单株荚数54.4个,单荚粒数2.7粒,白花、披针叶形,株型直立收敛。成熟时,植株落叶一致,荚呈褐色,灰毛,荚呈弯镰状。籽粒圆形,有光泽,种皮与脐色均为黄色,不裂荚,籽粒商品性状优良,完全粒率90.9%,虫食率3.7%,百粒重18.5g。茎杆坚硬,有弹性,抗倒伏。抚豆19号属中早熟大豆品种,出苗到成熟生育期为123d左右,比对照开育11号早熟6d。一般5月初播种,5月中上旬出苗,出苗到开花一般40d,7月初开花,9月中旬成熟。
  2.2抗病性
  抚豆19号经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MVΙ号株系表现为中抗(MR),对大豆食心虫病有较好的抗性。
  2.3产量表现
  抚豆19号产量高,稳产性好。2007~2008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共计11个点次,2年平均产量3 117.86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1.36%。2008年生产试验6个点次,平均产量2 933.85kg/hm2,比对照品种开育11号,增产10.27%。
  2.4品质检测
  抚豆19号经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化验检测,2007年籽粒粗蛋白含量42.94%(干基),粗脂肪含量19.54%(干基)。2008年籽粒粗蛋白含量41.57%(干基),粗脂肪含量20.59%(干基)。该品种经2年连续化验检测,平均籽粒粗蛋白含量42.26%,粗脂肪含量20.07%。
  2.5适应区域
  抚豆19号适宜在年活动积温在2 650℃以上,无霜期在126d左右的地区种植,如辽宁东部、北部及吉林中、早熟地区栽培。
  
  3栽培技术
  
  3.1播种
  选择不重茬、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种植,以保墒为主,墒足播种[1,2]。在播种前,精选种子,纯度、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在85%以上,水分含量不高于12%~14%。用35%克多福或50%福美双0.3%~0.5%对种子进行包衣。施腐熟有机肥15t/hm2,视地力情况增施一定量的磷酸二铵和硫酸钾[3,4]。当地温稳定在12℃以上时开始播种,一般抚顺地区在5月8日播种,播种量为45kg/hm2左右,播种采用开沟等距点播,每穴2~3粒,覆土深度3~5cm,保苗在19.5万株/hm2以上。播种后,在5~7d内,用封闭除草剂乙草胺+豆磺隆对水,浓度视土地干湿程度而定,喷匀土壤表面,防止苗前出草[5]。
  3.2田间管理
  出苗后,在4~5片叶时间苗、定苗,一般每穴留2株,并结合田间除草。在开花前中耕1次,耕深18~25cm。生育期间,要及时防治大豆蚜虫和大豆卷叶螟,可用40%乐果乳剂加中性洗衣粉对水300倍液防治[6]。特别在鼓粒期,用敌敌畏原汁泡玉米芯块混拌1~2d,撒入本田内,以防治大豆食心虫,最佳防治期为8月5~15日[7],以确保大豆商品质量。
  3.3适时收获
  当全株有95%的荚变为褐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开始收获[8]。
  
  4参考文献
  
  [1] 张丽,宋书宏,吕桂兰,等.大豆新品种辽豆15号的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J].大豆通报,2003(6):13.
  [2] 程春明,王瑞珍,吴问胜,等.新时期江西大豆生产与发展的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42-44.
  [3] 谷洪军,孙伟国,王忠玉,等.汉枫缓释肥料与大豆专用肥的对比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3):34.
  [4] 王树起,韩晓增,乔云发,等.施氮对大豆根瘤生长和结瘤固氮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9,24(2):176-179.
  [5] 王芳,李传仁.大豆单株荚数与主要农艺性状关系的分析[J].种业导刊,2008(11):24-25.
  [6] 韩非,尹淑莲.大豆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145.
  [7] 邓洪书.高油大豆的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1):52.
  [8] 张明荣,吴海英,邓丽,等.南豆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4(2):14.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学术论文网;本站论文合作网站:http://www.downpaper.com/)
本文来源于CSSCI学术论文网:http://www.csscipaper.com/ 全文阅读链接:
http://www.csscipaper.com/chinaeconomics/modern-agricultural-technology/17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