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卡机场免税店的商品:武术的文化特性----赵幼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1:02

武术的文化特性----赵幼斌

 

(此文发表于2011年01月《中华武术》。是该杂志邀请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 少林拳名家 秦庆丰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八卦掌名家张全亮所作.)

   

    中国武术历来讲究文武双修,这是由它根源于祖国传统文化的特性决定的。武术又是最早与人类生存同源而又与时同进的产物。比如在易文化中,太极、八卦、五行等等元素,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思想理论结晶。它或以阴阳消长的图形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乃至万物生化的过程;或以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来解读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世现象;或视金、木、水、火、土为构成世间万物的五种基质,进而通过其间相克相生变化的辩证关系,来认识错综复杂、蔚为壮观的客观世界,从而顺应规律,把握规律,达到“天人合一”。可以说它的思想内涵,囊括了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领域,成为国人长久以来的哲学指导。

  老子在中外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这种和合自然的思想,也是太极拳术的理论指导。太极宗师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以,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术,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易经》理论指导下、概莫能外的领域之一。例如 “太极十三式”与八卦五行就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就运用武技的关系,太极拳谱有道:“文者,内理也;武者,外数也。有外数,无内理,必为血气之勇,失于本来面目,欺敌必败尔;有文理,无外数,徒思安静之学,未知用的采战,差微则亡耳。”又如先师杨澄甫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哲理之存焉。” 这表明,武术不仅是“武”术,它同时也具有文化的性质。

  这些观点直接告诉我们,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上来看,中国武术之所以长久流传绵延不绝,正是因为它的根本就以哲学思想为指导,它的产生和发展皆深蕴于特定的哲学思想之中。武术与哲学,一文一武,二者的确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崇武必文辅,这是我的理解之一。

  作为现代的习武人,武学知识应当更广泛。比如武术跨涉传统医学,现代医学(如人体解剖学),体育学,心理学,生命科学,养生学,物理学(动力学、静力学等),美学,甚至环境堪舆学等多个领域。但最主要的,要从武术经典拳论入手研究,其他的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展开学习和了解,才能不断丰富充实自身的武学修养。习武人毕竟是以练武为主,人的能力和精力也有局限,不可能样样都学,样样都专。过去许多老武术家文化程度都不算高,也没有去学这个、学那个,但武功造诣却很高,做出的社会贡献为世人所公认。他们靠的什么?我看有三点值得我们今人借鉴,特别是年轻人。一是有爱国的使命感,承传国粹的责任感;二是刻苦练习,持之专恒;三是虚心向学,永不自满。杨澄甫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之一,这里不再细说。

  另外我认为“尚武崇德”也是“文武双修”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为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它所反映的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内容还包括礼仪道德。如“德为武魂”、“武以德显”、“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以武载道”、“立身中正”等等,就是武者必备的道德素养。这就如同学校里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理一样。“道”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规律;“德”是反映内心的修养境界。当习武者遵循了“道”的规定和“德”的修为时,其言行就会合乎礼法,顺乎道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使之“内得于己,外惠于人”,达到主观上修身养性、客观上有益社会的目的。在古代,“拳”和“勇”多连用而有别。“拳”者拳艺,指攻防格斗技术;“勇”者勇气、勇力,指内在的精神情操和品德修养。“大勇为拳”,品德高尚的人,真理在握,所向披靡。“无德者不如无拳”,有拳无德,就会扰乱社会,祸害百姓。所以拳和勇,艺和德是不能分开的。故习武更需要修习武德修身养性,通过相当时间的身心修炼,最终达到“德艺双馨”,只有这样方可称得为一个合格的习武人。

  总之,“文武双修”意义深刻,对习武者也是个永恒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