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创青春:从故宫之“撼”看中国之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4:28:00

从故宫之“撼”看中国之痛

(2011-05-20 08:40:54) 标签:

京都

故宫博物院

建福宫

中国文化

央视主持人

文化

分类: 随笔

中国的故宫和长城一样,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现实象征,但近来这所世界闻名的博物院因“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等一系列是非风波而深陷舆论漩涡,被抨击为“不知羞耻,无知之极”,几近斯文扫地,尤为发人深思。

中国大陆故宫“多重门”缘起展品被盗,本已暴露了号称“京城第一保卫处”的严重漏洞和失位,但博物院领导却“丧事喜办”,给擒贼破案的北京公安送锦旗,转移新闻视线。孰料,锦旗上“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格外刺眼,“撼”字为“捍”字之误,且两字涵义正好相反,堂堂故宫闹出了低级笑话。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故宫相关负责人摆出“君临天下俯视众生”的威姿,非常给力地辩称“撼”字没错,“显得厚重”,“跟‘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中‘撼’字使用是一样的。”舆论哗然,语言学家痛斥“厚重论”愚弄公众,媒体则嘲讽“没文化”的故宫“撼倒全中国”。

尽管“嘴硬”的故宫后来不得不道歉了,但这份诿责于保卫部门“擅作主张”而领导“基本不知情”的道歉声明如一地鸡毛,无人相信。媒体“宜将剩勇追穷寇”,“会所门”曝光发酵,央视主持人曝故宫的建福宫已被改成一个顶级富豪独享的私人会所,涉嫌违反文物保护,谋利敛财。故宫博物院从断然否认到被迫承认,始终支支吾吾,遮遮掩掩。

故宫“多重门”风波上演了一幕啼笑皆非的荒诞剧,从丢物到丢脸再到丢格。故宫博物院虽是一个著名的文化机构,但在中国也是一个行政级别很高的事业单位。透过故宫“多重门”,可以发现某些机关机构的一个共有现象:往往一个看起来不大的负面事件,却撕开一个大洞,暴露一大堆腐臭事儿,引出“窝案串案”。某些部门、单位只是在华丽的包装下显得鲜亮无比,而“脓包”一旦挤破尽是毒汁和黑血,呈现大面积、溃败式的道德、责任甚至法律层面的积弊。从“足协腐败案”到“瘦肉精”等事件,概莫例外。

故宫“多重门”、“撼中国”实际上也暴露了官场的一些陋习和“通病”。其一,守土失责,敷衍塞职。正如文物部门警告,目前博物馆安保技术已无懈可击,但最大的漏洞在于人员的意识和责任心,懒惰成性。其二,官气十足,傲慢蛮横。面对恶性事件和公众质疑,不是反躬自省、问责查处、诚恳道歉,而是百般狡辩,推诿作秀,一次又一次遮蔽信息、文过饰非。尤其是一些权威机关、机构“死不认错、死要面子、一贯正确”已成习惯,依仗高位强词夺理、强权欺人,如同故宫的“厚重论”,昏话假话泛滥于海内外……其三,权利多有猫腻,散发铜臭味。商业化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渗透机关和单位的日常活动,一些公共文化资源沦为权贵的独享品。

眼下,故宫“多重门”风波带来了一场信任危机,神马确是浮云。故宫之撼,折射了当今一些权威机构、机关的陈规陋习,浮躁虚浮、蛮横堕落的气息已经渗透到了国家管理层面的各个领域。即使作为中国文化标志性机构的故宫,也难免沾上轻浮傲慢、藐视民意的官僚做派,丧失中国文化中应有的诚实、谦卑、求实的底蕴。故宫之撼,是中国之憾、中国之痛!(本文作者吴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