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亦儒承认过的女朋友:胡耀邦同志的诗联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34:19
作者:陈模      时间:2007-02-13   来源:2002年第4期《人物》杂志  

  胡耀邦同志小时候上学并不多,然而,由于他酷爱读书,爱读古典诗词,也渐渐地写起诗词来。他说:“我开始读古诗也很吃力,可我不怕它。读《楚辞》,不少陈词典故看不懂,我就借助于《辞源》,看不懂就查它,啃了两个月,就把《楚辞》啃通了。”

  耀邦同志说,他没有受过严格的作诗训练,因而对旧体诗的格式、音律都不太熟,担心写出来的诗词会贻笑大方。然而,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一旦用诗的形式把真实的情感写出来,他的文采往往又使文学界以至诗人称道。

  1988年9月17日,耀邦同志回京路过济南,想去拜访老战友谭启龙,得知谭启龙因病去上海治疗,怅然若失,遂写七律一首相寄:

        年逾古稀能几逢?逆交难忘六十春。

        冤蒙AB双脱险,战处南北俱幸存。

        牛棚寒暑相忆苦,开拓岁月备感亲。

        遥祝康复更添寿,寿到雏声胜老声。

                        胡耀邦  

                     九月二十六日写于济南,二十七书于北京

  耀邦同志与谭启龙初识于1931年7月。至1932年底,在共青团湘赣省委两人并肩工作过两年时间。以后耀邦同志参加红军长征,谭启龙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彼此“战处南北”相互不通音信。建国后无论在四川、北京或贵州,见了面一谈起来就没有个完,相知极深。诗中感情真挚,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989年5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耀邦同志的《诗三首》。

              (一)

        霜月皎皎到中庭,弱女浓妆理素琴。

        窗前嘎然一声响,料是孤鸿落寒汀。

              (二)

        世事匆匆各浮沉,风云叱咤多女英。

        死神面前犹奋笔,君是巾帼罕见人。

              (三)

        沧桑变化寻常事,人间悲欢最牵魂。

        谁能偷得蟠桃果,怜取卿卿锦绣文。

  这是1988年9月25日,耀邦同志答女作家姜安的诗。姜安是兰州军区的女作家。1986年患癌症,手术后,撰写了报告文学《两个父亲》,记叙了耀邦同志将儿子刘湖托付延安老区农民刘昌汉抚养的故事。1988年春她写信给耀邦同志征询意见,耀邦同志写了这三首诗作答。

  
耀邦同志做的旧体诗,生前发表的极少,现在见诸报刊的也不多。1988年8月前后,他曾写了几首诗,现选录三首:

  其一:

             再登泰山

        车如流水马如龙,仰止重来竟不同。

        曾睹蹭梯扪玉阙,又添乘索捉飘风。

        倒提端泉迎上客,裁剪翠色送归鸿。

        阅说天涯比邻友,明晨赛聚日观峰。

  其二:

            题赠陈维仁同志

        碧海秋昊又相逢,忽闻迟作长寿翁。

        十载耘耕莫叹少,栽得桃李到流蓬。

  其三:

             赠林萍同志

        历下名士原无分,梁山好汉又同宗。

        年华意气输肝胆,美味佳肴数大葱。

        内战难逃鬼神罪,苹梢能辨东西风。

        此身只合蓬莱老,青松明月照苍穹。

  

  对联,工整精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艺术,素为人民喜闻乐见。耀邦同志对对联情有独钟,常显出他的独到之处和独到见解。

  1959年的秋天,耀邦同志在河南视察共青团的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副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耀邦同志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改毕,他问随行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陈鹤翔:“你看,这样一改行吗?”鹤翔说:“这样一改,使一个一心为民、忠心报国、甘于艰苦、两袖清风的革命家的远大志向和高尚情操表现无遗。”

  耀邦笑道:“ 是这么个意思,不知改得是否贴切、自然?”

  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联,写道:“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家事不问事,平安无事!”

  耀邦同志知道此事后,认为这个青年思想太消沉了,便也改写一联:“风声雨声悲叹声,枉此一生;险事难事天下事,争当勇士!”这样一改,很自然地批评了这个青年的糊涂思想,又深刻地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革命精神。

  耀邦同志主持中央的工作以来一直很忙,但他在工作中也常有感而发,顺手写一副对联,别有一番风趣。

  1980年的春天,耀邦同志在全国文化局长会议上曾作一联:“狠钻新本领,甘当小学生。”还加了一条画龙点睛的眉批:“合格干部”。

  1981年末,耀邦同志为全国电影工作者撰写了一联:“坚持两分法;更上一层楼。”

  1982年的春节,在中央召开的团拜会上,耀邦同志又做一联:“座上清茶依旧;国家景象常新。”

  1982年春节前夕,耀邦同志视察海南时,写一副对联:“祖国宝岛连天春色;人间神州遍地风雷。”

  1988年7月,他为《中国青年》杂志题字:“长风送乳燕,摘斗传佳音。”

  1988年,他为《从汾河到凉山——一八四师战斗历程》题字:“铁马金戈史,翻天覆地人。”

  1988年秋,耀邦同志录了杜甫诗中二句祝郭化若84岁寿诞:“济时敢受死,寂寞壮心惊。”

  1959年庐山会议上,万毅将军被打成“彭黄反党集团”重要成员。当年,耀邦同志曾鼓励他鼓起勇气,继续革命。在老将军88岁寿辰时,耀邦同志送他条幅:“赤胆忠心,无私无畏;钢筋铁骨,长命百岁。”  

  
1989年1月10日,耀邦同志来到长沙岳麓书院,他在正门高高的赫曦台上,走来走去,足足看了好几分钟。这座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朱熹老夫子修建的亭台,似乎给了他某种启迪。有人告诉他,9点钟太阳从东边辉映到赫曦台上,而东边湖南大学教学的铃声,恰在此时响起。他悟出了为什么叫“赫曦台”的道理。赫,是显赫;曦,是早晨的太阳。太阳注定要从此地升起,朱熹把培养青年学子的地方名为赫曦台,是不是有托起东方太阳的意思?

  
在岳麓书院讲学堂的左右墙壁上,刻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遒劲的大字。这四个大字,他在35年前第一次来访时就注意到了,今天,他在“廉”字面前停留了很久,神情十分严肃,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当学院负责人向他介绍这几个字时,他说古人对“廉”字要求很严格,今天有些人反而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这是令人遗憾的。他对陪同的人说,南宋这位大哲学家、教育家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贡献,有些教学思想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