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4加载mod无效:我们如何回应马英九“识正书简”的倡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22:43

我们如何回应马英九“识正书简”的倡议

   吴祚来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近日提出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的主张,建议将繁简体两种字词语汇陈列比较,以利两岸互动。此前他曾发出“识正书简”倡议,希望两岸未来在这方面能达成协议。他认为,这样才能跟中华文化的古籍接轨。国台办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积极探讨,充分论证。

  中国的文化“革命”始于上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到表现形式,都进行了革命性改进,它的主要成果是倡导并普及了白话文,使文化从形态上更具民间大众意义。建国后,随着文化教育进一步“人民大众”化,汉字的简化因此成为必然。

  我们不可能去“制止”当年的文化变革,当这种大规模文化“拆迁”完成之后,希望旧文化形态恢复原貌,其实又是一场新的拆迁运动。基于新文字的文化生态已形成,以当代人为主体的文化生活、生存、阅读方式已深入人心。

  是文化为人,还是人为文化?与人相较而言,文化没有主体性,只有人有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因人而存在,当代人与当代文化形态形成一种契合,我们只有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对已经亡故的文字样式表示某种敬意与缅怀。

  马英九认为,中文字“由正入简易、由简入正难”,我们可以从另一面进行解读,就是大陆13亿人口,加海外学习简体中文的人数,简体字已具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就是半个世纪以来海量地使用简体字的文化出版物,如果按照马先生的倡议,恢复繁体字出版,那么将使整个大陆文化形态发生巨大变化,大陆不可能承受这样的经济与文化压力。最务实的方式,不是着意地去改变台湾现在的文字生态,而是鼓励台湾民众使用简体字。文字的简体从使用效率上讲,它更有利于书写与交流。对于马先生的倡议,我们只能在技术上、方式上做一些尊重性的修复工作,譬如,编辑相关的大型辞典,对两岸游客与学生发放双文体(或加注)的读物。

  文字是一种工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具有某种精神象征意义,譬如过去课本中收录的《最后一课》,当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征服时,当自己的语言不能成为学习过程中主导的语言时,那种精神上的失败感与屈辱感会使人格尊严受到巨大伤害。

  我们不可能立法恢复繁体字,如果真的要立法,也不是成人们同意不同意的问题,而得要问现在读书识字的孩子们。在学习文字面前,孩子们是主体,文字不是。

  或许,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通过新的文字立法,达到如下目标:

  其一,所有的文化古建筑上面,都应该保留或恢复繁体字,因为古建筑形态上,不可能出现简体字,这是一种文化原生态的需要,也是对文物古迹的一种文化尊重。如果有人不认识繁体字,相关文物介绍中可以向其说明,这也是使人们学习认知古汉字的一种途径。

  其二,中小学课本里所收录的古诗文均应用繁体字,这样,中小学教材里就出现了两种字体,古诗文用繁体字,现代篇章用简化字。使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知一些古汉字,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文字的演变也会使文化产生魅力与趣味。

  文史类博物馆里也应附有繁体字标注,现在的博物馆文物介绍有中英文,其实最应该出现的当是繁体字,繁体字标注文物名称,更能使人看到中国古代文字与对象之间的某种关联。

  文字其文化历史属性完全没有必要附着在工具性之上,如果一味地迷于复活繁体字,它可能使我们丧失现实的主体性。我们都应该明白,在现在的文化生态中,已不可能让十几亿人来重新适应古汉字。(作者系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