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3武器代码怎么用:矛盾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5:18

矛盾心理

                         ——圣地“西柏坡”一行的杂谈

 很直白的标题,矛盾心理的冲撞。也许是潜在生活的虚度,鲜明与革命“圣地”倡导的艰苦奋斗的对比;也许是世态炎凉的冷淡,与“圣地”展现的革命热情的冲击;或者是当今社会的形式主义化走场,与“圣地”坚持的原则化的务实求真,在我们所谓的社会的栋梁心中的较量。。。
       提到周六的西柏坡一行,很多人都是以一种不情愿的心态去对待,有的甚至成为游玩的一种消遣,或者是无法理解学校利用周末去“圣地”的用意。真的很难想象,我们大学生的言谈思虑到底存在哪些偏差?是否我们真的该反思,应该去真正的体验一把革命精神所塑造的社火良好风气?难得,当我看到有一群二年级的小学生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时,虽然他们也会偶尔会在严肃的革命象征前留下不当的痕迹,仍有一种欣慰袭心而立。再回头想我们,参观的同时,留有的念头只是留念,照片中无人的很少,热闹嬉戏的镜头却以严肃革命前辈的光辉作背景。不只是我们,碰到的同龄人亦如此。试想,对待这么一次次学习的机会,我们的参观真正意义上获得了什么?是 张有现代人的写真,还是一片1500字的网上档文?相机不少,留下的却是当代人的缩影,大巴不少,乘坐的都是游客……何去何从?盲目跟风,随着众人走,还是严肃的对待,原则性的坚持……
        有一个时代,叫做“文革”。那是一个狂热的年代,映入我们脑海的是一段纪录片:高呼“毛主席万岁”的红卫兵在天安门广场得到毛主席亲切的接见。毛主席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人群中,与那些“狂热分子”握手言谈,我们不去考虑那个年代的是非影响,单从这些红卫兵在领导人的指挥下的狂热,是否值得我们借鉴,也并不是完全的照搬,只是我们当今年代的社会氛围,无论是哪个方面,是否应该注入点这钟热情,甚至狂热的成分呢?也许我们在考虑这方面时,难以屏蔽“文革”对社会影响的因素,那我们回头想想,虽然我们大学生并未真正意义上的进入社会,但我们的观察足以反映社会的冷暖。我们知道,每年的全国模范的评选活动火热进行,每年都有十几位获奖人员。对于那些颁奖晚会,歌功颂德。可谁又会想到,树典范的背后反映了什么-缺。曾经网上流行一个短片-虽然被称为禁播片-发生在一个大巴司机身上的事……再来看看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事情,从跨省追捕到网络消防,再到见义勇为的难得一见等等,社会的冷淡逐渐“热化”,世态炎凉中似乎炎凉偏后了,无法体会到那种革命胜利的热情。我们都知道,足球是一种狂热的运动,可是我们总是在振兴中衰退,越来越让人揪心,难道是我们起步晚?可为什么日韩能举办世界杯打入决赛?为什么我们亚洲杯都难以冲出小组赛?再来看看我们球迷的状态,唉,叫骂中在消遣,可是连叫骂的又有几个人?2002年韩日世界杯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足球球迷-狂热。这是一种热情,一种精神。也许吧,英超的球迷叫“流氓”,德国的球迷叫做“座无虚席,呐喊助威”……社会的漠不关心,缺乏热情,甚至是狂热,正是我们是二战的“主战场”,诺贝尔奖的对面座的一方面原因,也许。
        我想再提一点,形式主义,死板教条。形式好,效果好,才叫好。可是我们很难看到。从我的情深经历而言,虽然局限于校园的学习生活,团体活动。这方面我在一篇文章《走场》中论述过,在这只提一些细节。事情的应付,标语的落款,交互间的无原则的吹捧等等,主要体现在校园风气的恶化,从团体的领导更替,领导的分配任务,完成任务时的形式化等,无创新的死板性地完成任务,何用?形式化的走场,失民心,失威望。。。。。。
        入眼者,深思,反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