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月杏梨2014:舞台上静默的表演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42:13

舞台上静默的表演者
——浅谈道具的“技术”与“艺术”

作 者:黄树栋

话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包括表演、导演、舞台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舞台美术又包括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化妆等。道具是舞台美术中的一个独特门类,要做好这项工作,既要讲“技术”,又要讲“艺术”。

讲“技术”,就是指道具的制作需要掌握各种技能。优秀的道具师能把舞台上的一切道具通过自己的“技术”呈现在观众面前。

中国戏曲中,道具被称为“切末”,话剧由日本传入我国,“道具”这个名称才被正式提出和使用。字典中,道具的定义为:舞台上所有的一切工具。在我的经验里,道具包括:大道具、小道具、装置道具、手持道具以及特殊道具等。可以这么说,舞台上一切可以移动的用具都是道具,这本身就决定了道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道具的制作对象涉及范围之广,需要知识面之宽是其他舞美行当所不及的。道具师要精通各种材料的制作工艺,因“材”施“工”。有时道具师常常会变成木工、铁工、焊工,有时又变成了雕塑师、画师……在与各种各样的材料打交道时,还要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特质。这就要求道具师不但在工作中,还要在生活中做“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什么样的材料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呈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经验,到用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而不是一片空白。比如我曾经捡生锈的废烟筒皮做成青铜方鼎,来模仿青铜表面的锈蚀。用草板纸做《阮玲玉》中的老式照相机,在演出中都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样“狸猫换太子”的效果往往比用真实的东西还要好,是神来之笔。所以有些人戏称“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就是道具师的最高追求。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具也要“与时俱进”,更加适应演出要求。

举个例子:《茶馆》第一幕中二德子被常四爷说得恼羞成怒,一脚踹翻了条凳,把桌上的盖碗摔在地上,朝常四爷扑去。这里盖碗就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必须落地有声,摔得粉碎才能把气氛烘托出来。但是摔碎不是目的,要摔出节奏,摔出气势,摔得漂亮才能给演员加分。

在老版《茶馆》中,由于物质条件有限,盖碗是用纸做的,摔在地上没有声音,老师傅们经过多次试验,在纸碗里装了半碗碎瓷片,做成了“土攒”的盖碗,这样既有“响儿”,又节约。这种办法很方便巡回演出的运输,不必担心盖碗被摔破。但缺点是纸盖碗落地时并没有摔碎,如果演员力量方向掌握不好,纸碗就会落在离观众近的地方,观众看到碗没碎,又出来几个碎瓷片,很是跳戏。

后来物质条件好了,在新版《茶馆》中,使用的是真的瓷盖碗来摔,每天摔碎一个。这样仍有缺憾,在巡回演出中,各地舞台地板材质不同,有的舞台还稍带坡度,用真瓷盖碗摔出来的声音不同,在有坡度的舞台上还会滚动,影响出声的时间,继而影响演员下面的表演,破坏戏的节奏。我想可以在瓷盖碗中放半碗碎瓷片,这样摔出的声音除了盖碗和地面碰撞发出的声音还有瓷片和瓷碗互相摩擦碰撞的声音,大大减小抵消了因为舞台材质不同而发出的声音不同的因素。另外,加了瓷片的盖碗也不易滚动,万一茶碗落地时没有摔碎,碎瓷片掉出来也可以“冒充”摔碎的效果。

道具是舞台演出时使用的,所以制作道具时不光要考虑做的是否精致逼真,还要考虑道具与道具、道具与装置之间的比例,舞台上的灯光影响,观众的主观视觉感受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舞台演出效果。

例如《天下第一楼》的重要道具烤鸭。按照惯例是去买几只真的烤鸭,放干后刷上防腐剂使用,但是真的烤鸭在台下看来显得很小,像烤鸽子。后来有人提出用模具——也就是用纸盔把鸭胚翻成模子——制作一批烤鸭。但是用模具做出来的烤鸭每只都是一样的,既不真实也不生动。我想到聚苯材料可以塑形,又很轻便,于是我尝试用苯板进行塑形,然后糊纸,刷腻子,最后上颜色,喷光油,在台下看来跟外皮烤得焦脆油亮的烤鸭一模一样,观众可能做梦也想不到看起来令人馋涎欲滴的烤鸭竟是这样做出来的。从比例上,这种道具鸭比真的烤鸭大了一倍。道具鸭质量轻且保存方便,也便于巡回演出的携带。

道具的管理也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道具师跟戏的流程是:从话剧排练期间选取代用道具,制作演出道具一直到演出中的道具管理。道具师很辛苦,工作量也很大。在排练过程中,道具师每天都要到场,从道具库中挑选符合剧本要求的代用道具,还要注意看每场戏的变化,因为道具也会随之变化。道具的制作更是要综合剧本、导演、演员、舞美等各个因素才能进行。

演出中的道具管理可谓是重中之重,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整场演出。因此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像《茶馆》这样的戏,大、小道具几千件,每个演员平均好几十件,巡回演出时装满了三大集装箱。大到吉普车,小到耳挖勺、鼻烟壶都要收拾得妥妥当当。在多次演出中,我逐渐总结出一套管理道具的方法:首先把道具“分轻重”。这里的“轻”、“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重”是指重要道具,也就是关键道具。这些道具要在开演之前检查三遍,主要演员用的道具要和演员本人一起检查。其它装饰道具要普查一遍。另一方面“重”是指道具的重量。较大较重的道具尽量放在离表演区近的地方,给演员提供最大的方便。较轻体积较小的放在道具间。道具师还要对戏烂熟于心,对每场的道具和演员的出场顺序了如指掌。在每个演员上场之前再检查一遍,看演员是否忘记带道具上场。群众演员的各种道具也要按照上场先后顺序摆放。只有这样才会在紧张的演出中做到井井有条,一丝不乱。在巡回演出装箱时,也要分类:重要道具放在一起,大道具能套装就套装,同一场戏的装在一起。凭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强的责任心,在演出中我管理的道具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讲“艺术”,是指一个道具师光有技术,成为一个“匠人”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出色的道具师还需要相当深厚的美术功底、文学功底,甚至要懂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其他艺术门类。道具师要特别熟悉历史,各朝代、各国器物的器形,有代表性的图案,花纹等等。更重要的是,道具师要看戏,琢磨戏,“懂戏”,这样才能不仅仅做一个从事道具制作管理的“匠人”,而成为一个“舞台美术艺术家”。

道具师不是工人,把东西做出来就完了。一拿到剧本就应该进行大量案头工作,分析故事发生的年代、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表演、导演的风格等,有些戏还不能仅凭以往的经验,尤其对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要深入生活,以便积累掌握大量素材,在道具制作时才不致脑中空空 ,仅凭自己想象去做。

我到人艺实习的第一部戏是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舞美设计是:台上立着一个用铁架焊成,形似列车车厢的装置。由于这是中国第一个小剧场话剧,因此我也没有经验。但我考虑到由于小剧场戏舞台距离观众很近,道具细节的真实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长时间深入生活,到车站和火车上观察学习后,结合以往的经验,我决定演员所使用的一切道具都用真的。从车长的信号灯、信号旗到列车上特有的座椅,都是从列车上“搬”来的。因为观众离得很近,再加上灯光,音响等其它舞美部门的配合,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和其它舞美设计的抽象风格形成鲜明反差,有很强的艺术冲击力,达到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道具师不是采购员,戏里需要什么买回来往台上一摆就完事了。道具师要“懂戏”,懂表演,懂得和灯光、服装、效果配合……道具也不仅仅是陪衬,摆设,还起着提示戏剧故事发生的年代、人物身份、性格、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等重要作用。道具不仅可以在演出过程中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更可以帮助演员深入挖掘剧本,为演员创造良好的表演氛围,帮助演员提高表演质量,尤其是戏中的关键道具。所以道具的制作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道具师的文化修养。在演出中道具对观众的影响常常是潜移默化、令人难以察觉的,它和其他舞美部门共同营造了一个舞台整体的氛围,使观众沉醉其中。

《茶馆》第一幕中,大道具有:柜台、灶台以及桌椅,这些道具都透着一股“新”劲,因为茶馆刚开张,同时演员从这些道具所营造的气氛中感觉到了掌柜努力向上,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劲,观众也感到了一种新的气象。而第三幕中,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茶馆里的“摆设”变旧了,于是道具师另做了一组道具,样式和前一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经过做旧处理。观众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实际上是两组道具,但是观众却能从中感到这是几年后的一番景象了。那些样式破旧颜色暗淡的柜台、桌椅,传达给人们的不仅是东西变旧了的表象,更渲染了一种气氛,一种心境,一种情绪,笼罩在观众心上久久不会散去,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在《茶馆》中有一个很重要,但不起眼的装饰道具“鸟杆”。这根在舞台右上方考究的鸟杆是供茶客挂鸟笼的。把鸟笼挂在上面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到第二幕开始时,已没落的松二爷想把鸟笼挂上去的时候,观众才发现鸟杆已经不在了。没有任何语言,观众就对“年头改了”,“兵荒马乱”等台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清末到民国,提笼架鸟,玩物丧志的八旗主子们,“铁杆庄稼”倒了,大清国亡了,茶馆也随着这些主顾的消失清淡了,没落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劲没有了,鸟杆的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当松二爷老眼昏花茫然地找那根从前的鸟杆时,观众在笑声中也体味着那种空荡荡的悲凉和繁华兴盛过后灰色的哀愁。在乱世中惨淡经营,被凄风苦雨打得东倒西歪、苦苦挣扎的茶馆,成为了当时中国百姓生活的缩影。松二爷的这段表演深深留在了观众的心中,实际上这是演员与道具师共同创造的一个经典。

时代在发展,话剧在发展,道具工作也要向前发展、创新。作为人艺的道具师,既不能“吃老本”,也不能“另立门户”。

在技术方面,我在人艺工作的二十几年中,从很多已故去的老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宝贵的制作技术和经验。他们有的精通木工,有的精通裱糊,虽然没有美术基础,但是如草板纸般简陋的材料在他们手中可以变换成各种各样的道具,化腐朽为神奇,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积淀和他们作为手艺人的聪慧敏锐。现在的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如玻璃钢技术,吹塑技术,电子雕刻技术都对现在的道具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来的道具不仅能精确体现设计者的意图,还可以供设计者任意发挥想象。这是以前的技术所达不到的。因此只有兼收并蓄,才能使道具工作在今后的戏剧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艺术方面,在接受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努力了解、学习新的艺术流派,艺术观点,实行“拿来主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积累,让道具能够为话剧更好的服务。

综上所述,“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而“艺术”能使“技术”得到更好地展示。在人艺二十多年的道具工作使我具备了基本的技术和起码的艺术修养,我会努力使自己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修炼“艺术”,使二者完美结合,做一个“技”“艺”双全的道具艺术家。

本文作者系北京人艺主任舞台技师,担任话剧《红白喜事》、《小井胡同》、《推销员之死》、《阮玲玉》、《茶馆》、《天下第一楼》等剧目的道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