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常用材料:跋涉者的精神回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1:16
缪俊杰
《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16日   24 版)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作家对人类历史的精神回望,是作家由爱——一种大爱而生发的对世界、对人生、对那些与自我有关或无关的人们的关切,是通过艺术形象施及于人的人文关怀。
万绍芬的回忆散文集《秋水长天》最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万绍芬是“共和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还是位作家,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纪念奖章、奖状证书”的中国作协会员。我在万绍芬的这本书里读到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读到了这位曾经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上“轰轰烈烈”的中国女干部的心灵轨迹。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应该在精神上有所追求。《秋水长天》所追求所弘扬的是什么精神?主要是革命前辈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办实事的精神;以及矢志不移追求真理讲真话的实事求是精神。这种思想追求全书历历可见。在《胡耀邦同志三次来到共青城》一文中,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耀邦同志三到共青城的动人情景。第一次,耀邦同志来到荒凉的鄱阳湖畔,鼓励青年们创业、奋斗,勉励大家坚忍不拔,战胜困难。198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第二次来到拔地而起的共青城,他那种“平民领袖”、青年导师的风范镌刻在共青人的心中。耀邦同志第三次到共青城是“魂兮归来”,他永远安息在这片挚爱的土地。共青人将永远伴随着他的忠魂。作者充满真挚感情的深深的思念,让人们读后感同身受,催人泪下。《随习仲勋同志下乡记》也是一篇生动感人的好文章。习仲勋是同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陕北根据地的革命前辈,历尽艰辛,几经磨难。当他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以后,不辞辛劳,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为民解困。充分展示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风范。他到江西视察,亲临井冈山、宁冈、遂川、赣州、兴国、瑞金等地,对老区群众问寒问暖,教导各级干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老区人民”。他的谦和朴素的公仆精神,堪为干部风范。在《秋水长天》中,作者还以生动的语言和带有传奇色彩的情节,记录了陆定一同志寻找战争中失散女儿的感情波澜;记录了刘英大姐从莫斯科艰难回到中央苏区在赣南红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为壮大革命力量大力“扩红”的动人故事;记录了万里同志在改革开放后那种披荆斩棘、勇于改革的创业精神……这些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通过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的描写,在倡导、在弘扬一种崇高的精神。“历史不会老去”。作者重温当年的故事,正是对后人的一种启迪。
爱是一切文学的母题。我这里所说的“爱”是一种“大爱”,是一个作家用爱去对世界,对人生,对一切与自己有关或无关的人物命运的关切。从这个意义上说,《秋水长天》也是一部让人间充满爱的启示录。万绍芬从省委书记、部委领导、全国人大常委岗位退下来之后,还孜孜不倦地发挥余热,特别是从事慈善事业,担任中华慈善总会等慈善团体的荣誉职务,不是偶然的。这部作品中的许多篇章,作者生动地讲述了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一些领导关心群众疾苦的故事。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篇《凌晨“鸡毛信”》。她接到这封“陈情信”之后,认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便按照“急事特办”的情况迅速处理。她亲自与有关部门联系,深入了解情况,并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呼吁“刀下留人”,从而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真是惊心动魄啊!《庐山忆事》也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在保护生态方面,作品表现了一个当政者的责任与爱心。在《家乡助学记》中,记叙了她为家乡牵线搭桥,联络海内外爱心人士筹集资金捐建多座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建立乡村小公园等故事。这些都是由爱,一种大爱而生发出的对广大民众的关切,是一种包含公平正义的人文关怀。
“人情练达即文章”。万绍芬这些带政论色彩的文章,写得也很有分量,很有特色。而且从写作的时间来看,作者的文章越写越好、越写越见功力。在她那些回忆录式的文章中,我特别欣赏《归来》。可以说,这是一篇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文。作者所描写的至情至爱令读者永远不能忘怀。
征途漫漫,不停跋涉。本书首篇《永远在路上》,是一篇很感人的“述志”之作。不仅让我们读到了作家丰富的历练和坎坷的人生,还让我们感受到她像纤夫一样一步一步向前跋涉的精神。她用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自己“前方有远方,远方无终点”的跋涉进取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创作道路上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