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6k战略轰炸机参数:有「醍醐」味的中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04:07

有「醍醐」味的中年 

文╱姚巧梅

 

「Life is a mere journey」﹝人生是一趟旅行﹞,是天主教作家曾野綾子自修道院習得的思想。在修道院經營的聖心女子學校度過十七年歲月,養成了「毋須對短暫人生懷抱過高期待」的達觀態度。另一方面,信仰又讓她對掙脫生死束縛的議題,投以高度的關注。

創作,成了探討生命問題的場域。

曾野的散文『中年以後』是箇中力作。在「價值觀的十字路口」,作者提出關鍵觀點:「當人與死亡僅一牆之隔的時候,人才企圖以靈魂的完整換得肉體的消滅」。文中不時以「複眼」(多重思考)、「三稜鏡」(多面折射)定位中年,肯定那是「肉體衰萎卻精神趨向豐富」的人生階段。期待年過三十五歲的中年人以不卑不亢的心態,面對哀樂人生。

服膺謙卑、從順、貞節基本道德的作者,體悟為安頓身心,應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各種試鍊,不畏負擔扛起重任,善盡職責完成應做之事。如,照護年長的父母直至往生(「背負雙親的孩子」);視養育兒女為甜美負擔(「親密的他人」);思考肉體與靈魂的相剋相生(「價值觀的十字路口」、「惡作劇的櫻花精靈」);對他人之不義生同理心(「離去的長者」、「正義究竟是什麼」);面臨任何處境皆自在從容﹝「做個缺席的人,也很幸福」、「在倫敦的街角」﹞;視寬恕為至高美德(「寬恕與接受時」、「沒被讀到的日記」);洞悉抱殘守缺是人生本質﹝「只有人在」、「使他的憂鬱消失」「你好,我!」「憎恨也能拯救人」﹞;為淡出人生做準備﹝「風中的一棵老樹」、「享受土器之樂」﹞;慎用時間充實生活﹝「誠實的分配」﹞;學習作正確的價值判斷(「放在大盤子的食物很快變涼」、「禁欲與享樂」、「無法停止做人」、「危機近在眼前」);珍視金錢造福家人(「高手的條件」、「時間的變質」、「堆雪球的樂趣」),不執著、不記恨、寵辱不驚、思考死亡、熱愛餘生,做一個受歡迎有品德的中年人。
 

與現代對話 


這是與個人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對話的散文。

現代人所需的新的人生意義,在本書亦可尋獲。書中所提群己關係、金錢觀念、老人問題、健康養生、職場倫理、個人修為等議題,放諸四海皆準、宜古適今。文學並不刻板,人性極為普遍,生命是永恆的關切。

在群己關係方面,作者發現步入中年的人較能正視不義、反求諸己、寬厚待人。

她提及某個週日在教堂朗讀福音書的新發現。「耶穌到了橄欖山去,第二天一早他回到聖殿,群眾都來找他,他就坐下開始教導他們。經學法師和法利賽人帶來一個女人,她是在行淫時被抓到的,他們叫她站在中間,問耶穌:『老師,這個女人在行淫時被抓到。摩西在法律上命令我們,這樣的女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你認為怎樣?』(略)耶穌站直起來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犯過罪,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略)他們聽見這話就一個一個溜走,從年紀大的先走,只剩下耶穌和那個還站在那裡的女人,耶穌就站直起來問她說:『婦人,他們都到哪裡去了?沒有人留下來定妳的罪嗎?』她說:『先生,沒有。』耶穌說:『好,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別再犯罪。』

 讀過幾十遍聖經的作者朗讀這段經典故事時,第一次注意到「從年紀大的先走」這幾個字。基督徒因自己不做壞事,動輒嚴厲地裁判別人,但耶蘇訓示應將裁判權委託給神,作者引申其意將之推己及人,尤寄望身經百戰的中年人。

中年以後要面對的難題,即照顧父母和經濟問題。

吃虧的職務 


在金錢觀念、老人問題方面,與丈夫一起照顧母親及公婆至往生的作者,更具心得。作者出生自幼父母不睦的家庭,身心備受煎熬,成長後意識性地拔除這種毒害之餘,自父母離異後更承擔奉養母親的責任,並從中體會扛起這乍看吃虧重責的人,後半生過的必是舒暢愉快的生活。

作者與母親及公婆共處的心態是這樣的。

大學畢業後,作者寫的小說還算暢銷,很快地就進入寫作生活,以至於無暇顧及家事,所以,只好「利用」她的母親。她說,親生母親實在很好用。母親不僅是家事專家,而且也因自己能派上用場而備感振奮。

在三十多歲步入中年以後,作者決定和公婆一起生活。原因之一是,照應有支氣管擴張症的婆婆也比較方便。當他們沒住一起時,每逢婆婆發病,作者就得做菜送去探視,花時間又費力。如今僅一尺之隔,相互照應,又常分享美味的食物。作者的公婆年紀愈長愈愛吃香魚,但當身體逐漸衰弱再也無法外食時,若有別人送來新鮮的香魚,她就很快做好送去,讓公婆吃得到香噴的新鮮香魚。公公愛吃甜食,尤其是栗子饅頭,一收到有人送來的高級栗子饅頭,她也很高興地立刻送去。

老人家生活簡樸,還擁有少許存款,讓作者夫婦毫無心理負擔。作者既獲得老人家支援,還因就近照護,使得她保住了工作,還盡到看顧雙親的責任。

提及金錢,作者認為花錢是健康的,但需用得恰當。例如,為了即將死去的雙親花錢,乍看毫無用處,但事後會覺得心情舒坦,也為孩子們豎立好榜樣。如果將蓋房子當作目標,則不妨計算從現在起到八十歲都能享用才划算。作者本身一直夢想住在海邊,早在三十年前就靠自己的力量,把初次到手的錢拿去買位於海岸的土地、蓋了房子。在庭院種金黃椰子,在院子觀賞夕陽,實現了夢想。後來就經常抽空去住濱海之家,並在那裡蒔花種菜。適度地花錢、存錢,是人在歷經歲月後始展現的功力。她盛讚有正確經濟觀念的人,比起事業有成更了不起。 

美醜的分界

沒有人期待生病和體力衰退,但當病魔突然來襲或與死亡僅一線之隔後,人才開始試圖以靈魂的完整,取代肉體的匱乏。

身為女性的作者提及,自己除了天生深度近視以外,二度危機發生在五十歲更年期。白髮增加,皺紋、黑斑、皮膚鬆弛,身體老化的現象全出現了。而且視線開始模糊,還罹患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人都希望自己比實際年齡更年輕、美麗。可是,當你必須跟老化的自己相處時,怎麼辦?

作者講述了一段年輕時代的經驗。在國外旅行一場舞蹈表演上,她如此形容:狹窄的酒吧跳西班牙舞的吉卜賽女人是個腹部微凸,已屆中年的女性。年齡說不定和作者差不多。舞動中的她每轉一圈,那不乾淨的裙擺就掠過我眼前,那彷彿從沒洗過的起皺的衣服,腰部的縫合處不但綻了線、連裙鉤也脫落了,僅用安全別針別起來。年輕的她,一逕想著,其實只要稍微縫一下就好。

裙鉤脫落、年華老去的女人,和猶如逆風而行、英國純種馬般的年輕女郎,哪一個比較好?中年以後,當作者回想那段回憶後,發現想法改變了。她說,英國純種馬女郎沒有人生的重量。既沒有惡,也沒有善的味道,英國純種馬拖著馬車篷耕田的現實感淡薄,所以註定是明星。相反地,讓人感到有如同甘共苦般的朋友的馬,卻是那頭白色的、從大大的鼻孔吐氣,邊喘息邊拉曳著重荷往前走的拉車馬。

當發現無論醜陋、悲慘,都是有勁人生時,是在中年。當男女在評價某人時,能不憑外貌,而很自然地承認其靈魂何處閃爍著光輝,或者感受到那人的存在感時,也在中年。

天堂與地獄

關於中年人以堅定的眼光看人生的見識,作者在書中又舉了一個實例。

英國報紙報導,英國查理王子拜訪遊民街,巧遇舊日同學克雷伯?哈魯多。哈魯多在哈本地下鐵外面,販售以遊民為主題的雜誌勉強糊口。但落魄的哈魯多視線相當堅定,面帶微笑,眼神顯得有膽量而且精悍。在相逢的場面上,那堅定的視線,訴說了什麼?

是否哈魯多已體認萬般皆下品,唯有自由高。新聞相片裡兩個男人,一個擁有最高榮譽、權力、奢侈,另一個則跌落人生谷底,酒精中毒而且失業,既貧窮又居無定所,還被家人拋棄。查理王子無意恢復和這個落魄朋友的交遊關係,但至少在這幾分鐘的邂逅中,兩個人都顯得很自然。那是歷經滄桑者了不起的地方。

在他們的生活裡,都有著自己所選擇的世界裡才有的地獄。查理王子經歷和戴安娜王妃不睦的婚姻及其後的車禍死亡,哈魯多從貴為記者淪落遊民。然而,在邂逅的剎那,也許他們初次成為平等的兩人。社會地位雖有天壤之別,但若超越那種世俗的比較,兩人應都可以看到一起活著的現世是地獄,但有時也是天堂。無論擁有國王的權限或作家的才能,都身在天堂和地獄,這是無法抗拒的宿命。只不過,地獄是有意義的地獄。從那裡,他們可以重新端詳人間。那回首的眼睛所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人生。兩人已全然沒有必要羨慕誰或自覺誰比較優越了。也沒有必要輕視誰或同情誰了,他們都知道地獄和天堂緊鄰身旁。

如此,當人的修為改變,對職場倫理也有不一樣的看法。                     

中年以後,很多人自以為身在組織的中心。隨年紀愈長,不免晉升為部門主管,成為代表公司立場的重要人物,或者主導社區各種組織有頭有臉的人物。其中,確實有人因特殊技能或知識而位居難以取代的大位。
 

化危機為盛機
 

作者認為有自信,是好事,但還是忍不住說,人的意識有必要分裂。亦即有自信同時又不執著,邊擁有自信,邊醒悟世間的一切都是流動的。作者以甘迺迪總統暗殺事件為例。她記得暗殺事件後,載著總統遺體的專機飛向華盛頓,總統夫人還沒脫下沾血的衣服,副總統詹森就做了就任總統的宣誓。

無論誰消失了,世界仍然在動。中年以後,最好意識到即使自己不在了,也沒有大礙。作者甚至表示,過了中年如果還口口聲聲說愛組織,是幼稚的。這種愛,會生執著心,想擁有權力,干涉人事,是不妥當的。

作者認識一個在廣播電台工作的朋友。朋友日夜顛倒拚命工作,繁重的壓力壓在身上。某天,朋友因過勞突然在辦公室倒了下去,失去意識,在醫院躺了幾天後才恢復。恢復後浮現腦海的第一個念頭是:「糟了,事情做到一半,節目不知怎樣了?」但後來知道現場轉播並未因此停擺,即使他缺席了,事情仍進行、公司亦持續地營運。

人在四十歲到六十五歲的四分之一世紀期間,若沒患大病,平安度日,就等於收到很好的贈禮。到了中年,首先該想的是,要與誰度過餘生?該如何分配一天僅有的二十四小時、一個月才有的三十天?

這是考驗人選擇的能力。

想多和孩子相處,但又不能把工作帶回家。小說家雖多半待在家裡工作,可能被認為很輕鬆,但因為集中精神寫作,所以眼裡沒有家人。人不僅無法一次穿兩件衣裳,基本也無法一次想兩件事,無法同時和在不同地方的兩人說話。

究竟要如何運用時間?就必須面臨一連串的選擇。基本上,作者認同掌握當下。所以,她說,在相同空間裡的人,才能一起分享體驗。例如,孝順最直接的表現是,和上了年紀的雙親共度光陰,畢竟沒和雙親住的人,即使去拜訪,時間也有限。但另一方面,為了盡孝道而去探視雙親,那麼,本來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海水浴場的時間就得犧牲。人因年紀、際遇及價值觀不同,各有迴異的選擇和不同的人生。

人,都會老。身為人生達人的作者,身體力行地展現:如何進入老境,臻於老境後如何自處。
 

人生的達人 


曾野綾子出身不睦的家庭、歷經戰亂、三十一歲罹患失眠症、四十九歲因中心性網膜炎和白內障險些失明、遍歷一百多個國家。

在二十三歲那年,處女作『遠來之客』(一九五四年)獲純文學芥川獎候補。小說透過十九歲旅館從業員波子的眼,旁觀二次戰後接收日本旅館的美軍與日本人之間微妙的交歡互動,作家丹羽文雄稱道:「作者站在與美國人對等的位置,適度地反擊、適度地譏諷、適度地批判。」

第一部作品最能表現作家思想的原型。曾野以那「適度地反擊、譏諷、批判」式的潑辣明快,融合社會寫實的題材及人性剖析,創造出當年日本文壇少見的新女性風格,後又更進一步地,以閱歷人世後寬容世故的心態,將沉澱在人生深處的悲哀,轉化為機智話鋒與人生觀,開拓了一種既虛無又達觀的老辣文風。

毋庸置疑地,作家在六十五歲所作『中年以後』,亦歸此類,是一種帶有「醍醐」味風格的散文。

「醍醐」指牛奶經多次製煉為乳酪後,酥香甜美,可作藥用,去除諸病,使身心安樂,並有人格完美之影射。原為佛教用語,意指如來之至上教諭。

『中年以後』的年紀確實酥香。有眼力、見識廣、閱歷豐、有經濟基礎、深諳進退之道、失去的東西愈少、離天國愈近(對教徒而言),是另一個人生的開始。『中年以後』引經典據人間,娓娓道來,讀後不免興天地大美、珍重餘生之念,文章內容自然地散發甜美之餘味。

以佛教「醍醐」味形容天主教作家的散文,對寫出「世上既無神、也無惡魔」、「醜陋悲慘皆有勁人生」、「地獄天堂緊臨身旁」,具備達觀之眼的曾野,應不算冒犯。

對步入中年(依作者的說法,三十五歲以後就算中年)的讀者而言,閱讀曾野綾子以闊達深邃的思想,寫出智慧靈光隨閃的二十餘篇章,宛如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