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装家居饰品生活馆:贫穷年代的德育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6:36

贫穷年代的德育记忆

周  彪

 

常和一些同为60后的朋友、同事、熟人侃大山,聊着聊着,自然地就聊到我们的童年、少年时光。有意思的是,我发现从农村出来的同龄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几乎是惊人地相似。都是六七岁起就要放牛、割草,八九岁就下田下地干农活,都有一段半饥半饱、穿粗布衣服的记忆,甚至连游戏也大同小异,都有过玩沙包、跳格子、踢珠子、滚铁圈、打陀螺、溜高坡、爬大树、捉迷藏之类的经历,甚至呼朋引伴到乡邻房前屋后偷桃梅李杏的情节也一模一样。在一个物质贫穷、娱乐匮乏的时代,幼年的游戏高度同质化,大概也在情理之中。

当然相似的远不止这些,同样建筑格局的学校,同样简单呆板的教材,同样“挤油渣”的取暖方式,同样少之又少的作业,同样的忆苦思甜活动,同样的生产劳动体验,等等等等,真的很容易将初次相见、相识的同龄人的情感拉得很近很近,一见如故。

最让我们感喟不已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出奇得一致。从旧时代过来的祖辈父辈,没有文化,不会跟你讲大道理,也不会要求你树立什么远大理想,他们只会照搬他们长辈的经验,要求你做个好人,做个脚踏实地的人。比如,男孩子做农活要有把式,女孩子做家务要有样式,做不像会挨骂,做不好还会开打。这办法,虽简单,却有效。现在随便逮一个农村长大的60后问一问,我可以打包票:男性没有不会干农活的,女性没有不会干家务活的。

说到父辈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发现也是惊人得一致。要我们节俭,他们不会跟你讲“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不会讲“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典故,他们只会告诉你“糟蹋粮食,雷公会打人”;要你不去虐杀小动物,他们不会说“动物也有生存权”,他们只会告诉你“谁虐杀了动物,下辈子你就会转世投胎变成它”;要你孝顺,他不会跟你讲“慎终追远”的道理,他们只会在逢时过节时,庄重严肃地敬祀祖先,将你拉到祖先牌位前郑重地叩头作揖。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这等德育教育方式,很简单,甚至很恐怖,但效果却很好。浪费粮食“雷公会打人”有足够的威慑力,让我们从小不敢浪费粮食———当然那时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让你糟蹋,甚至不小心踩着了地上的饭粒,也会心中惴惴好久,生怕被天上的雷神知道了,遭到惩罚;虐杀小动物“下辈子就会转世为动物”有足够的恐惧感,让我们在捕捉小动物来满足好奇的童心时,再也不敢将小动物虐待至死;追念祖先有足够的神圣感,让我们在肃穆的氛围和庄重的仪式中慢慢懂得了什么叫虔诚和敬畏。

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做一个君子尚且要有三畏,做一个好公民岂能没有敬畏之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甚至恐惧之心?倘若一个人心中没有了敬畏之心、恐惧之情,那他什么缺德的事做不出来?很多人都明显地感受到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在不断丰富,但道德却在不断滑坡,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心中没有了任何敬畏感,为了一己之私欲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都敢做!

在一个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富裕、政治思想教育越来越强化……的时代,社会道德风尚却江河日下,自称为盛世的德育教育效果竟不及文盲或半文盲的“恐怖德育”,算不算一个黑色幽默?

我无意推崇父辈们所奉行的“恐怖德育”,毕竟其中有太多的蒙昧元素,但我们也不能听任一个民族的道德素养在空洞的说教中一步一步滑向深渊啊。

(选自2011年4月《杂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