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气泵排名:“4D”情绪分类 混乱情绪的梳理调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3:46:03

“4D”情绪分类 混乱情绪的梳理调整法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新文化报



       ■新闻回放  

  《这一场心灵运动》2011年《南都周刊》第16期封面报道

  通过梳理这些年的新闻事件,可见每个人都在承受着多重压力,尤其高学历、有产者的不安全感更甚。他们中有能力者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就是主动躲避,如移民。退而求其次,则是寻求一个强大的内心,比如皈依宗教,比如修炼心灵。2007年前后,源于欧美的舶来品“心灵自救运动”经由台湾进入了大陆。它的流行有着自己生根发芽的社会背景与时代语境。当下的这场身心灵运动的兴起,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整个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变革期,物质逐步丰富的同时,天灾人祸让民众的不安全感、不确定感急剧上升却又无处释放。又因为绝大数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宣称能强大内心的身心灵运动于是顺时而生,并受到中产阶层的热捧。     ■心理分析     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的门柱上刻着两句话,其中一句是“认识你自己”,据说这是七贤之一的梭伦说过的话。所谓“认识自己”,源于人对于自己的迷惑与惊奇,迷惑带来困扰,惊奇带来兴趣。事实上,人对自我的认识源于这种兴趣,同时也是对困扰的消除,对苦痛的治愈。然而,认识自我需要掌握认识的工具,熟悉认识的方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感到了自我认识不足带来的苦恼,但在如何进行自我认识方面却不甚了了,其实,这是可以靠基本的思维训练来改善的。    

 

  情绪纠缠 带来混乱  

  曾经,一位读者方女士打来电话说,她最近一气之下从公司辞职了,因为她发现自己被人利用,卷入了一场公司人际关系的斗争。原来,一个月前,公司的同事A和B用聊天的方式,从方女士那里骗到了同事C的办公资料,通过盗用C的设计方案,把C从公司挤兑了出去。因为看不惯A和B的做法,方女士一气之下也辞职了。

  “假如我当时就那样痛快地走了,心里也不至于多难受。可很快我听说,同事C被辞后状态特别不好,哭了好几场,还为此生了一场大病。”回忆起事情经过,方女士的声音依然颤抖,“从此我心里始终乱糟糟的,说不出来的感觉,走在大街上,好像周围的人都在笑话我、骂我,我努力告诉自己不想这些,不再琢磨了,但我总也放不下。”

  方女士描述的感受,也许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总是因情绪而烦恼,虽然它正是我们自身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我们却很少能认清它。说起对内心的认识,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天,有个人从北城墙下经过,发现刑场上躺着几具尸体。他心里涌起一股冲动,非常想去看看那几具尸体,可他对尸体又有些害怕和厌恶。起初他忍住不看,把头蒙了起来,但终于还是屈服于欲望,睁大眼睛冲到尸体前,边看边骂自己说:瞧吧!坏家伙,把这个美景瞧个够吧!

  由此,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中至少有三部分:理性的部分、非理性的欲望和谴责欲望的激情。其中,理性与非理性这两部分是敌对的,而对于激情的部分,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心灵里,激情常常帮助理性去反对不合理的欲望,协助理性对欲望进行管理。相反,在一个混乱的心灵里,激情却被用来帮助欲望,对抗理性。

  所谓秩序良好的心灵,就像一个严格分类的图书馆,无论是有用的欲望、无用的欲望……都被清晰地逐层归类。遗憾的是,现实中的很多人,恐怕都不具备秩序良好的心灵,我们面对内心图书馆架子上的各种书,总是无力分辨,糊涂地随它们四散在高高低低的架子上,以为它们只是为“我”服务的工具,随着利益的需要,随意地接收一本书,用完后,随便放在邻近的架子上不去整理。结果便在未来需要寻找回答时,很难再翻出当初的那本经验,想去整理,又感觉无从下手。         梳理感受 清静内心  

  对心灵结构的认识混乱,会导致我们看不清自己内在的情绪,尤其是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我们总是感到不安,总想把它们铲除。在一本叫《和尚与哲学家》的书里,有关如何看待这种情绪,有一段有意思的比喻。它说,一种我们觉得极为牢固、强大的仇恨思想,在我们的胸中就像打了一个结,扰乱我们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注意看着它,就发现它既没有挥舞着武器,也不会像大石一样压着我们,更不会像火一样烧我们。其实,一切都始于一个极小的思想,它一点一点地变大,巨大到像一片雷雨云,仿佛人能坐到上面。可是如果我们注视一个思想,走进其中,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不能触到的,在其源头找不到任何可触及的东西。就在此刻,思想消失了。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通过注视思想的本质,通过认识到它们的空,而解放思想”。

  当时看到这段,就感觉这种带有画面感的举例,把感受内心的抽象过程描述得十分形象,但如果不接受一定的心境训练,还真是难以实践。那么,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可以尝试西方心理学中的“4D”情绪分类法,即将内心的感受按着四种典型情绪:悲伤(sad)、发怒(mad)、难过(bad)、高兴(glad)分类,写下心里有的感觉,剔除不必要的部分,进而再做更进一步的调整。

  比如前面方女士的情况,她就可以模仿这种方法,找一个无打扰的环境,在一张纸上逐栏写下自己的感受:发生了这样的事,我的感觉中有愤怒、失望、内疚、后悔、沮丧……在每一栏下面,进一步详细记下自己的感觉。比如在“失望”一栏可以写下:“被人随意利用了,我感觉自己很傻”、“进入公司就遇见这种事,做人怎么可以这样”等等,包括想对某人说的话,哪怕是咒骂,都可以记下来。

  此时我们心里的感觉也许非常混乱,就像很多根线纠缠到了一起,有时候有些念头仅从头脑中飞速划过,让人很难抓住。但不必焦虑,继续静心感受,它一定还会绕个圈再转回来。反复几次以后,我们就能捕捉到那种感觉。

  也许,感受中会有质疑的声音,“为这点事就辞职?你以后怎么生活啊?”、“社会上这样的事多得是,你必须适应”。这些声音可能来自同事、朋友或父母对自己说的话,或者回忆起了某个画面,比如同事幸灾乐祸的眼神,或者过去很早以前发生的某件事。每一个念头都可能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烦躁、低落、自责、怀疑……当我们将这些感受捕捉得差不多时,便可以对着每一栏的内容,说一些我们想说的话。

  比如,对着“愤怒”说:我之所以感到愤怒,是因为我感觉自己遭到了羞辱和轻视,我想用愤怒去攻击别人,这样才能让我忽视痛苦。但事实上,那些利用我的人也只是被他们的私心利用了,他们与我的做人原则不同,我不必为了这种不同而生气。也可以对着“后悔”说,有些经验是需要我不断学习的,我不会因为一时的受伤,就否定自己的一切,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还可以对着“沮丧”说,这次的事情让我心情低落,但当初的帮助和信任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愿意做就做了,受骗也就受骗了,我不会让它影响我对于原则的坚持,以及我对未来的信心。

  这种梳理情绪的办法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起初,我们可以在纸上、电脑上操作,熟练以后,甚至在心里就可以随时有秩序地整理我们的情绪。多关注我们心中对事物的感受,多反思正在进行的生活,渐渐地这些体验会发展成一套积极的思维习惯,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智慧,积极影响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