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1984起点:中国式温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28:11
中国式温暖时间:2011-05-06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林中洋
-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编辑的邮件,他们的杂志转载了我的文章,想给我付稿费、在邮件的最后,这位编辑写道:“初春时候,乍暖还寒,请注意保暖!”看罢,我小小地吃了一惊。我与这位编辑素昧平生,就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他竟然嘱咐我这个!尽管我知道类似的客套在中国不算什么,而且这位编辑肯定会给所有他的作者都送上同样的祝福,可我还是感到了一丝淡淡的温暖。这样的嘘寒问暖是中国式的。在西方很多国家,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君子般的距离 虽然亲朋好友见面时会相互拥抱或是亲吻面颊,但是连做妈妈的也不会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直接说:“天这么冷,你怎么不多穿件衣服?”这里面当然有文化的因素,比如在德国,人们比较不喜欢别人像母亲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如果你好心好意地提醒别人吃水果的时候不要同时喝水或是出了汗之后不要吹冷风,别人非但不会领情,甚至还会觉得你脑子进水了——我都这么大的人了,难道连这个都不知道吗?还有的人会把这样的关心看做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甚至耿耿于怀。当然,不是说西方世界里人们就不互相关心,只是关心的方式有点不同。我的丈夫是德国人,我的公公婆婆居住的城市距离我们家有170公里,开车要近两个小时二如果彼此造访,在临别的时候虽然都不会忘了提醒一句“回到家之后来个电话”,但是绝对不会嘱咐“开车小心”,在国外生活的时间长了,有的时候会被突如其来的中国式的温暖弄得不知所措一记得很多年以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过去的老同学结伴去波恩玩:那时候德国政府还没有正式迁都柏林,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和教育处都还在波恩。我和我同学那时都还是穷学生,又都是中国人,听说教育处有招待所,价格便宜,于是就准备去借宿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初冬,我们的火车到达波恩的时候已经华灯初上了、下车之后,我们才发现没有招待所的地址,无奈之下只好往教育处打电话,心里很忐忑,不知道人家是不是已经下班了,电话很快接通了,听了我的陈述,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说:“那么你们先到教育处来吧,我们送你们,去招待所、”我硬着头皮又问:“怎么上您那儿去呀?”他于是在电话里耐心地讲了两种路线.我听得稀里糊涂,正准备说谢谢然后自己看地图的时候,对方在挂断电话之前仿佛是不经意地问了一句:“那么,你们跟我们一起吃晚饭吗?”在那个寒冷的黄昏,这样的一句话差点儿令我没出息地落下泪来。离家这么多年,我早已习惯了和人保持客气的距离——我不会给人敬酒夹莱,也不会嘱咐别人多加一件衣裳,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仍然喜欢中国式的温暖。(责任编辑:Mickey)
本篇文章来源于 乐读网:www.ledu365.com 原文链接:http://www.ledu365.com/a/shiye/11604.html